中秋将至,阴晴圆缺背后的这些神话故事,你一定要知道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中秋节之所以被人们所认定, 最初只是因为月亮的圆缺规律, 在这个意义上说, 它原本就是一个天文现象是不可能有什么人文内涵的。不过一旦它成为节日,被千百万人所承认, 并且年复一年地践行着, 也就会必然地形成它独特的人文内涵。这中间, 民众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曾经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必怀疑的。

  正是由于这些神话传说的广泛流播, 使得人们心目中的月亮不再是冷冰冰的了, 中秋节也就愈来愈充溢着人间情怀, 有了许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尽管这些神话传说不过是附会在月亮上的一些说法, 是人们的虚构, 是一种集体的口头创作。不过这样一来, 中秋节却因此而变得如此美好, 如此温馨, 如此令人向往。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下那些和月亮、中秋有关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

  战国时期,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天问》里有过这样一问:“夜光何德, 死而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意思是说, 月神有什么本事, 居然能消亡了而又再长起来? 那好处是什么, 而抚育了个兔儿在怀里? 屈原问得很奇怪。

  古人在地上看月亮, 发现月亮总是缺了又圆, 圆了又缺,周而复始, 始终如此, 于是他们产生了疑问。再说, 人们用肉眼去看月球, 也总是会发现月球上有着朦胧的阴影。那阴影又是什么呢? 有人便十分浪漫地以为那里大概有只兔子, 或者说还有一棵大树。

  《天问》的诗句今天读起来还有些费解,甚至会有不同的译解, 有学者猜测, 或许战国时期已经有“嫦娥奔月” 的雏形在人们的口耳间流播了。

  一般认为, “嫦娥奔月” 的神话是和“羿射九日” 几乎同时出现的。汉代《淮南子·览冥篇》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 说明至迟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奔月故事的轮廓, 后世敷衍, 愈趋丰满。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又记述了“吴刚伐桂” 的故事:“旧言月中有桂, 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 常斫之, 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 学仙有过, 谪令伐树。” 关于这一组神话传说, 学术界有过热烈的讨论。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异文, 对于充实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唐明皇游月宫

  唐代出现的“唐明皇游月宫” 传说, 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一反前人把月宫说成十分孤寂的传统, 让人们对于月宫的繁华与浪漫又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这个传说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上的地位也是一向受到重视的。

  唐代又出现了“八月十五天门开” 的说法,说月宫里的那棵桂花树会在中秋夜降落桂子。地上的人, 谁捡到了, 谁就会获得幸福。这个故事与杭州有关。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四“委巷丛谈” 引宋慈云式公《月桂诗序》云:“天圣丁卯秋, 八月十五夜, 月有浓华, 云无纤迹, 灵隐寺殿堂左右, 天降灵实,其繁如雨, 其大如豆, 其圆如珠, 其色白者、黄者、黑者, 壳如芡实, 味辛, 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 , 拾以封呈。好事者余播种林下, 越数月, 移植白猿峰, 凡二十五株, 遂改回轩亭为月桂亭。”

  据说后来张君房做钱塘县令时, 又在月轮山寺遇见了一回。当地民间传说便越发渲染得有声有色, 有人甚至说, 杭州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桂花树, 也与此有关。

  三生石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传说, 则与杭州天竺一带的“三生石” 有关。故事说唐代有一对好朋友, 他们相约, 死后转世为人,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要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三年后, 他们都信守诺言, 准时赴约, 于是留下千古佳话。转世之说, 我们暂且不作讨论, 不过朋友之间信守诺言的美德, 则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里, 重提这样一个故事自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关于月饼的传说

  关于月饼, 有一个传说也是尽人皆知的。说元朝的统治十分酷虐, 老百姓要“杀鞑子惊悚片” , 就用小纸条写上起义的时间, 做在月饼里送到每户人家。中秋夜一起动手, 果然办成了大事。

  由此可见, 一则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对于营造中秋节的人间情怀确实至关重要。正如前面所说, 不仅是在民众的口头叙事里对月亮有着如此之多的动人描绘, 在文人诗词的范畴里, 这样的佳句名篇同样也是举不胜举, 对于营造中秋节的人间情怀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举报/反馈

上一篇:“生涯教育”并不是做几个测试那么简单!家长必读!当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你或许
下一篇:中考作文|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作文题目(附范文)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