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区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一位民办教育人的情怀与探索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1-09
手机版

刘彬

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历任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迎驾厂初中校长、佛子岭中学副校长、霍山二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等职务。2005年创办民营霍山文峰学校并担任校长,现任安徽文峰教育集团总校长、安徽省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委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社会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是霍山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霍山县第十一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第九、十届政协委员。

走入霍山文峰学校,置于学校前广场的一块文化石尤为引人注目,上面镌刻着一行大字:让山区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这句话是刘彬创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怀着这样的初心,他一路前行,引领文峰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为皖西大地上一块响亮的民办教育品牌。

山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样迫切

霍山县位于皖西大别山山区,在当地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2003年,随着霍山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当地出现大批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另外,一部分从外地来霍山县的投资商、务工人员也急需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读书,以解决后顾之忧。

而当时霍山县并没有寄宿学校,时任霍山二中校长的刘彬敏锐地察觉到——霍山县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这里的老百姓对于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和优质教育的期盼与发达地区同样迫切。他的内心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在当地筹建一所优质的寄宿制学校。于是,他多方奔走,争取政府支持,利用民间资本,筹建了一所民办寄宿制初中——霍山文峰学校。

2005年3月到2008年8月是霍山文峰学校的初创阶段,刘彬用“借米下锅,从无到有”八个字概括这一阶段,“从征地到盖楼,从招生到办学,我们当时是借钱,借势,又借人”。霍山文峰学校是霍山县第一所民办学校,在一开始遭受了不少质疑。刘彬回忆道:“有人说民办学校就是赚钱的,有人说我们要办‘贵族’学校,还有人因为学校刚开始生源不佳而定性我们是差学校。面对这些声音,我们也在不断思考,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这所学校为谁服务?怎样才能办好?”思考中,刘彬越来越明晰这所学校存在的价值——让山区孩子不出山门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山区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平台。

2008年,对于霍山文峰学校而言是个关键节点。经过三年的良性运转、夯实基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办学体制,向下办小学,向上办高中,成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寄宿制学校。自此,学校厚积薄发,大步迈入发展快车道。

留守儿童教育,学校发展规划之重

“老师,明天见!”晚上七点,暮色四合,霍山文峰小学的校门口仍是一番热闹景象——熟识的家长们边唠嗑边等着接孩子,各个年级的学生分批次排队走出校门,老师们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并与学生一一道再见。

小学放学为何这么晚?刘彬将这种“早出晚归”的走读模式称为“日托”。早晨,学校会派校车去接孩子,孩子们从吃早饭开始,到晚饭后做完作业,这一天都由学校托管。

这种方式非常受当地家长的欢迎。“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方面,一是能力不足,二是没有时间。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留在当地的也在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甚至还要上夜班。所以,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们要全权负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天放学后,孩子不需要带任何作业回家,老师会利用午间和晚自习时间辅导他们完成作业。”霍山文峰小学校长王冠华进一步解释道。

相较于霍山文峰小学的寄宿、走读双轨模式,霍山文峰学校(初中部、高中部)是全寄宿制学校。学校每两周安排一次校车送学生回家,然而有部分学生一学期都无法回家,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等问题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

刘彬回忆起曾经的一名高一学生,他因为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爷爷也外出打工,奶奶便把他送到文峰学校就读。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这名学生每次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来校探望时,便用小刀在手背上划口子自残。刘彬和学校老师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找他谈心、安抚、疏导,使其极端心理得到及时纠正。

为了守护留守儿童心灵成长,学校把心理课纳入课堂教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同时要求老师多找留守儿童谈心,鼓励他们乐观、开朗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霍山县留守儿童数量较大,文峰学校9000多名学生中有70%都属于这一群体。因此,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刘彬便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当中。“留守儿童入学后要过亲情、环境、人际关系三关。”为帮助他们顺利“过关”,刘彬提出“建家一样的学校、做父母般的老师、当兄妹般的同学”,以“阳光下成长,幸福中留守”为目标,对留守儿童做到“先安身,后安心,再培育”。

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留守学生每天都写交流日记,与班主任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生活老师精心照顾着学生的生活起居;课后他们可以到教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看书、看电视,参加校园活动;想父母了,可以到亲情话吧打电话……每逢节假日,这群孩子会自觉地留在学校复习、自习或预习,可以得到值班老师的“一对一”辅导,也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这便形成了具有文峰特色的“三习、一辅导、一活动”。

2020年中考取得全县第二名的姜孟红如今是文峰学校的高一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这是她在这所学校的第十个年头。

每年生日,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与她一起过。“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到头也看不见爸爸妈妈几面。但我在学校里过得很快乐,这里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姜孟红说道。

经过多年的部署和实践,文峰学校形成了以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开展各种关爱活动为载体、以有效教学为保障的长效机制,致力于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课改深化之路亦是学校发展之路

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践,由“术”的层面指向“道”的层面,从诸如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课堂元素的引入,到真正撬动教育和教学主体间的关系发生变革。霍山文峰学校的课程改革从其亟待改变现实困境的需求出发,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课改的关键问题。

霍山文峰学校初创时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学校面临招生难、生源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难题。最初,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力图把学生圈在校园里,教师加班、学生补习是家常便饭,其结果是教学成绩并未有很大提高,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有的学生甚至视学校为监狱,要求转学。

这一现状引发了刘彬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学校严格精心地管理,教师兢兢业业地教学,换来的却是学生的厌校、厌学?我们深切认识到学生没有错,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有问题,是我们陈旧的教学方法有弊端。实施课程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为了解决学生因厌学而流失的问题,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围绕“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民办寄宿制学校生存发展的路子”,刘彬带领全校教职工开展了一场大讨论。经过全校上下的学习、思考、研讨,文峰人确立了“寻找闪光点,追求最大值”的育人理念。

“当时我们的学生大多调皮捣蛋,家里管不住,就送到学校来。作为老师,我们要找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无意之错,多宽容淡化,让学生的优点发展到最大值,缺点减少到最小值。”刘彬用数学语言道出了学校的育人理念。

明确育人理念后,文峰人开始了艰难的课改之路。刘彬深知要让学生热爱课堂、喜欢学习,就必须改变课堂教与学的关系。2008年上半年,刘彬带队,多次组织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名校参观和考察,回来后再看教学录像,大胆尝试课堂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教与学的方式逐渐改变,初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目标。

2008年10月,霍山文峰学校加入“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经过专家引领,从理论的高度明确了学本课堂的本质和特色,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2013年,学校步入模式创建阶段,构建了“QIT”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的关键词是问题(Question)、智慧(Intelligence)、思维(Thought),即以问题导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以智慧学习为中心开展学习,让学生自主自信,增长智慧;以思维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开拓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逐渐成熟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除了课堂教学改革,文峰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源状况大力开发和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下午第四节课,科教楼的机器人活动室里,十几名初二学生正在做轨迹赛项目的练习,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搭建机器人,一人负责编程。他们需要通过自主搭建与编程,让机器人沿着轨道,从起点顺利走到终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跨越障碍或做一些具体的任务。有组学生遇到了问题——他们的机器人总是一走到弯道处就打转,他们在一旁的电脑上一遍遍地修改程序。

“机器人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年到了比赛现场,孩子们才知道比赛任务是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就要自己去思考如何搭建、如何编程、中途遇到问题如何调整等。这非常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动手能力。”机器人社团教师介绍道。正在调整机器人构件的学生补充说:“在学习机器人编程的过程中,我发现物理和数学这些学科中有许多奇妙的地方等待着我去探索。”

机器人活动课程是文峰学校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文峰学校聚焦核心素养,建构校本课程,共开发6大类40余门特色校本选修课。包括:身心健康类、品格素养类、艺术审美类、人文素养类、科技创新类、综合实践类。每类包含多项课程,纳入每周课程安排,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申报。

活动课时间,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达尔文俱乐部,孩子们正学做生态球;剪纸俱乐部,刚入门的初一学生拿着刻刀学习刻纸;非洲鼓俱乐部,七个孩子与老师围成一圈边打鼓边唱歌;与此同时,霍山文峰小学的操场上,二年级的孩子们正跟着轮滑教练滑行……“如果有老师或学生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想成立一个新社团,也可以自己做个方案递交分部校长,学校会积极支持,场地、经费、师资都不是问题。”刘彬朗声笑道。

从招生难到“以在文峰上学为荣”,从初期在校生800余人到现在9000多人,从只是带着学生跳绳、下棋到如今成体系的40多门校本课程……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与深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具有文峰特色的课改之路。先后获得“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学本教育联盟首批示范校”“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发起单位”“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凝聚资源,集团化办学实现新跨越

经历十余年深耕,霍山文峰学校办学质量跃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周边市县的学生纷纷慕名来此求学,“有从省会城市合肥来的学生,也有从距离这儿300多公里的蚌埠市来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彬开始思考学校的升级路径:“我希望能将我们学校的优质资源进行扩散,把我们的一些经验做法辐射到周边县市。”

2016年,安徽文峰教育集团成立,以原有初中部、高中部和霍山文峰小学为基点,向外延伸拓展,是一家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旗下学校包含霍山文峰学校、霍山文峰小学、合肥艺术中学、安徽华夏旅游学校、合肥致远美术学校、霍邱文峰学校。

学校的稳健发展得益于师资建设和教育科研这两个生长点。刘彬从建校初期就尤为重视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过去说的教师培训,现在叫作校本培训,就是强调学校要以教师为本。一所学校师资队伍强,才有实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站在集团化办学的版图上,刘彬对学校的师资建设、教育科研等都有了更为长远的规划。

其中一个规划便是成立文峰教育研究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文峰教育研究院成立以后,首要任务是夯实集团内各所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和师资培训。让成熟的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在备课、上课、试卷命题、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成体系地给予新教师以方向与指导。如何打通资源?线上教育是刘彬计划着力布局的。“兄弟学校之间的示范课、教师的优质教案、寒暑假期间教师给学生的答疑解惑都可以上传,这样资源就进一步打通了。”

校园文化研究是教育研究院的第二大任务。“虽是一个集团,但集团化办学不能千校一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必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例如:对于地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的霍山文峰学校,刘彬将文峰精神凝练为“大别山石的坚毅品质,淠河之水的执着追求,红色土地的奉献情怀”;对于学校北面就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的合肥艺术中学,刘彬则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八个字当作校训,将渡江战役一往无前的精神融入学校文化。

教育教学上整合资源抓管理,文化构建上立足各校创特色,刘彬希望未来能以文峰教育研究院为支点,撬动集团办学的力量,促进各所学校实现同步优质,绽放独特的精彩。

投身教育40余年,刘彬还未曾想过“退休”的事。如今已63岁的他仍经常在合肥、霍山、霍邱三地间来回奔波。“如果以后‘文峰’这块教育品牌能够做得更好,我们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而伴随刘彬的办学步伐一同走出去的,还有一所山区学校的精神、一名教育人的理想与情怀。

信息来源:教育家杂志(记者 王梦茜)

上一篇:【教育项目大会战】总投资超17亿元!2021年,东阳拟开展实施类教育项目37个
下一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不得从事虚假点击、投票、评价等活动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