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余崇林教授的故事,听他的课,还需抢座位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近这位躬耕杏坛三十载、春风化雨育英才的全国优秀教师,一起来听听他的教书育人故事吧。

余崇林,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四川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南医科大学学报》编委;荣获“泸州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泸州市首届“最美职工”、四川省和泸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四川教师风采典型代表”等荣誉称号。

余教授先后主持、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泸州市科技局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其中主编6部,副主编7部。其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泸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先后主持、主研教学改革课题7项,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泸州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医学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立足讲台,为师,他有“小心思”

自1989年大学毕业来到西南医科大学任教以来,余教授一直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严谨治学、教学精湛,在课件、课堂、课外都会运用许多“小心思”,将繁冗复杂的解剖学上得妙趣横生,生动形象,颇受学生们喜爱。

课件中的“小心思”。余教授的课件,可谓是校园里备受追捧的“秘籍”,就连毕业多年的校友都说“电脑里至今还有余老师的课件”。为了呈现一个版面美观、层次分明的课件,为了让学生上课有更好的体验,一张图片、一种文字、一个动画,余教授都花费了不少“小心思”。他自学软件、反复调试,不断摸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当上课时学生们齐刷刷地将期待的眼神聚集在余教授身上时,当下课时学生们从教室四面八方传来热烈的掌声时,教书就变成一件十分愉快的事,这就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讲台、教书育人的初心。

课堂氛围中的“小心思”。解剖学对大多数刚接触医学的学生来说是“珠穆朗玛峰”。为了让课堂深入浅出、易学便记,余教授也用了不少“小心思”。一句风趣的玩笑,一个夸张的手势,一段自编的口诀,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幽默,使余教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学生喜欢听,老师开心讲”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就有了余教授的课“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

“润物细无声”中的“小心思”。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余教授会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境,帮助他们扫除知识上的盲点;只要有学生发短信求助,他都会认认真真地回复信息并提供帮助。当问起余教授是怎样坚持对学生的关心时,他只有简简单单一句“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荣誉都是学生给的,学生促进我成长。”

带领团队,为范,他有“大智慧”

余教授认为,大学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教学,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带领团队成长进步,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远见卓识,带领团队不断前进。言语里,他常常把“老师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挂在嘴上,会上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会下教导老师要对学生负责;行动上,余教授经常随机听课,问上课的体会,了解青年教师的想法,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了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搞科研,余教授揽下了很重课时任务,并鼓励青年教师多去参加教学竞赛,在竞赛中提高自我。

尽心谋划,全力推进实验室建设。“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验室对人体解剖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为了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近5年来,余教授在考察、学习其它医学院校解剖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实验室条件大有改观,实验室标本大有改善。未来几年,供观看的标本将会更多,科学馆将达到3500多平米,还会建设专门的麻醉解剖室、运动解剖室等等,这是余教授对实验室未来发展的宏图,也是他对实验室的希望和期待。

获奖后,余崇林为自己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而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沉重的责任。他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按照国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潜心教研,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诺言,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对于全国优秀教师余崇林,大家还有哪些想说的呢,快来留言区与大家分享吧~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

上一篇:上海创建54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为每位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教育
下一篇:“神眼”肖湘生南京“肺结节”专家门诊每月增至两次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