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祖孙三代,考上同一所大学!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作为安徽农业大学2023级智慧农业专业大一新生,关怀虽然才入学几天,但对学校却有股莫名的熟悉感。51年前,他的爷爷关玉堂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那时还被称为安徽农学院,毕业后在畜牧兽医岗位上干了一辈子。26年前,他的父亲关察也作为大一新生来校报到。在学校期间,关察就主动发起创办安徽农业大学摄影协会,担任首届会长。对于关怀来说,就读安徽农业大学是三代家庭成员对于农业的传承,更是圆了自己心中的“农业梦”。从小立下一份“农业梦”9月8日下午,关察专程从老家利辛开车来到了安徽农业大学。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在安徽农业大学学习,以后跑得只会更勤了。前几天在新生报到时,关察就来了一趟,但这次他特意带上了已故父亲的照片。关怀和爸爸捧着爷爷的照片在学校门口留影正值下课,走在校园里,一对捧着相框的父子尤其引人注目。“爸爸这次来,也是为了完成爷爷的夙愿。”关怀从小基本上都是跟着爷爷生活,不管爷爷去哪,就一定会带上自己的“大头孙”。到现在关怀都还记得,每到“双抢”,爷爷去农田里干活,他就坐在田埂旁边,安静地看着,爷爷在空闲之余会和他讲一些庄稼地的故事。关怀上初一时,爷爷因病去世。那是关怀初次体会到至亲故去的悲痛。关怀虽伤心,但也记住了爷爷临终时拉着自己说的话,“爷爷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也是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以后要考上爷爷和爸爸读过的安徽农业大学,将来继承爷爷的衣钵,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当谈起爷爷,这个戴着黑框眼镜,面容稚嫩的男生流露出了思念和依赖。父辈的农业情怀得从50年前说起关玉堂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畜牧专业,毕业后就回到家乡,从田间地头到畜牧兽医,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关玉堂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从省城回到利辛,关玉堂就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一起,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将本地体型比较小的土黄牛成功改良成了个大肉肥的西门塔尔杂交牛,带着家乡村民们实现致富。而正是关玉堂对乡村的情怀,也在关察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后来,关察也考入了安徽农业大学,如今正在家乡经营着规模不小的家庭农场。再次回到母校校园,他内心也充满了万千感触。走在校园内,看到成群结队在校园里走过的学生,关察泛起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慨。“当年我还组建了摄影协会呢,我就是第一届会长。”当年,关察发起创办安徽农业大学摄影协会如今,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漫步,再看看孩子的教学楼和宿舍变得更加美丽、整洁,古朴和现代交相呼应,关察也不禁感慨,“都有点认不出来了。”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虽然在此之前没有来过校园,但是关怀从小就对安徽农业充满了向往,对农学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没想到入学需要“签协议”虽然关察是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也对农业有情怀,目前所做的也是和农业相关,但是听到关怀坚决地要报考安徽农业大学时,他却有了迟疑。首先,学农是很苦的,而且关怀从小也没怎么真正接触过,“我担心他会吃不了苦。”从关察的角度,一听到孩子要学农,就开始心疼和担心儿子。其次,关怀的高考成绩还不错,超出了一本分数线几十分,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加上关怀想选择的安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定向)专业,需要他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利辛工作。“我其实是希望他能去外面多看看多闯闯的,在我们家乡的话,收入可能也没有特别理想。”关察对儿子的担心和考量诸多,可是都拗不过关怀想报考安徽农业大学的决心。特别是到了填志愿的时候,父子俩还冷战了三天,都没怎么说话。但等到去学校填报志愿的那天早上,关察还是敲开了孩子的房门,选择尊重和支持儿子的决定。不过,他也拿来了一张“以后不许后悔”的“协议书”让关怀签名。关怀心里清楚,爸爸的“阻挠”也是出于对自己的担心,“也许觉得我以后会后悔,但是我知道我绝对不会后悔的。”于是,关怀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父子俩又“重归于好”。填报志愿时,父子俩一起去了学校,如愿将“安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定向)”填入自己的第一志愿,假期里,也如愿收到了梦想了许多年的录取通知书。刚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关怀非常激动和开心,但他更想跟爷爷分享这份喜悦。开学前夕,关察便和关怀商量,想在开学报到这天带上爷爷的照片一起到校园看一看、走一走。9月8日下午,关怀和爸爸捧着爷爷的照片在学院内“欢迎新同学”的巨型打卡相框里留下了一张祖孙三代特殊的合影。未来想在家乡有一番新成就在填报志愿前,关怀了解到智慧农业这个专业需要学习物理、化学、互联网等多种学科,对他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关怀并不害怕挑战,“我打算保持以前学习的状态不松懈,侧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关怀也早就有所计划。作为定向培养生,关怀在毕业后要去家乡的基层工作。“我打算继续考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继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他不害怕吃苦,不在乎基层可能不太舒适的工作环境。正相反,他的理想就是回到家乡、回归基层,用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去“自找苦吃”,带着家乡致富,建设家乡。正如当初爷爷和爸爸他们做的那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如今接力棒也传到了关怀的手中。祖孙三代的“三农梦”在安徽农业大学汇聚,也将在此生根发芽。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王书浒/文 吴翰林/摄实习生 卫馨瑶来源:合肥晚报举报/反馈

上一篇:今年9月南沙新开办4所学校(校区),新增公办学位5670个
下一篇:【项目介绍】徐汇区2023年度医疗适宜技术项目介绍(二)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