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译著联合书单|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会战成瘾:军事史上的野心陷阱》

  [美]卡塔尔·诺兰著,丘梦晨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历史倾向于用几场重要的交锋来衡量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而在这些交锋中,会战的结果总是清晰明了,因此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决定性的”。马拉松、坎尼、图尔、阿金库尔、奥斯特利茨、色当、斯大林格勒——作为扭转局势的转折之战,它们在战争文学和我们的想象中回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那样,重大战争的胜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决定的。即使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边倒的会战,也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的结果。

  

  《富人的逻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保有财富(第二版)》

  [德]雷纳·齐特尔曼著,祝得彬、李凤芹译,思想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本由德国地产市场的成功投资人雷纳·齐特尔曼博士基于欧美学者几百项研究成果撰写的、面向普通公众的著作。作者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总结介绍了一系列最新的重要研究发现,以回答如何成为有钱人,怎样一直做个有钱人。

  

  《打动全场》

  [加]高杰里著,胡敏译,联合读创|花山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本实用的演讲方法手册。作者通过对100个最受关注的TED演讲的分析以及自己的观察和示例,总结提炼了杰出演讲者需要具备的7个关键秘诀,从如何开场、中间环节活用故事和收尾技巧,到幻灯片的视觉呈现、演讲的肢体语言,再到如何应对观众问答、稳定紧张情绪等等。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这本访谈录中,作者通过与九位引领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深入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

  [美]米歇尔·德鲁因著,周逵、颜冰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普通人每天接触手机2617次,重度手机用户每天接触手机5427次。当人成为“科技人”,一场旷日持久的“亲密饥荒”正在蔓延。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从童年时代的“拥抱饥渴症”到中年夫妻的“性欲不匹配”,从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到互联网造就的新型“全景监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米歇尔·德鲁因描绘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亲密饥荒”现象,帮助人认识自身处境和问题,提醒“数字化孤独”背后,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从菜市场到会议桌》

  [美]克里·约翰逊著,李文远译,贝页图书丨文汇出版社

  谈判前要知道什么?哪个招式最好用?陷入困境怎么办?如何察觉对手在撒谎?谈判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作为“美国商业心理学家”,作者向我们传授了数十种谈判技巧、方法及赢得谈判的心理优势。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英]史蒂文·朗希曼著,马千译,后浪·汗青堂|九州出版社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英国历史学家史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成为了此领域备受推崇的著作之一。

  

  《明治维新史再考:由公议、王政走向集权、去身份化》

  [日]三谷博著,张宪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幕末强藩追求的并不是武力倒幕,却是强化幕藩体制的“公论”。由此出发,明治维新渐次发展为对“王政复古”、中央集权制度的追求与探索,并最终导致了世袭身份制的解体。本书使用“解决课题和权力斗争的循环”这一连贯视角,叙述了明治维新的变化过程。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美]克里斯托弗·卡特林著,何啸风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据估计,93%的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本书帮助研究生和学者在学术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并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他将自己在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

  

  《公共的男人 私人的女人(修订本)》

  [美]让·爱尔斯坦著,葛耘娜、陈雪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性别研究与身份政治研究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思想史领域长盛不衰,但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对思想史进行梳理的尝试则非常鲜见。本书作者让·爱尔斯坦是美国知识界研究女性与政治的专家,在这本书中,她立足于广阔的思想史视野,以公私领域的划分为基本点,细致疏理了西方自古典时代至20世纪以来的“女性观”,呈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对女性问题的看法,并评述诞生在20世纪的、以传统西方思想为基础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不仅聚焦于女性主义诞生后的思想派生,更将问题追溯的眼光回溯得更深入,探索助力女性主义思想萌芽与塑型、演变的传统思想线索。最终,爱尔斯坦表达了其相对于激进女性主义的温和立场。她认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实质不应该在于从私人向公共领域的绝对转换,而是要让女性“成为在这两个领域都具有反思和行动能力的人”。

  

  《以色列:金色圣地与圣城》

  [以]莎拉·科查夫著,李巧燕译,创美工厂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从史前开始回顾以色列的文明史,并从《圣经》地图、海图、伊斯兰世界地图、近代地图里,重构出不同历史阶段对圣地的认知。再跟随航拍熟悉这片土地的山川地理,穿梭于耶路撒冷的集市街巷、城门堡垒,分别从三个宗教的不同视角发现圣城文化。

  

  《西班牙史:欧洲的例外》

  [英]雷蒙德·卡尔著,潘诚译,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系统而简明地叙述了西班牙的历史。全书共分九章:史前和罗马时期的西班牙,西哥特王国时期的西班牙,中世纪早期,中世纪晚期,不可能的帝国,世界霸主的兴衰,潮涨潮落,自由主义及其反动,1931年以来的西班牙。

  

  《战地快讯》

  [美]迈克尔·赫尔著,谢诗豪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作为战地记者亲历越南战争的回忆录,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战场见闻和战地记者生活,所涉及的重大战役包括达多战役、顺化战役、溪山战役等。一方面,作者讲述了许多细节丰富的故事,生动描绘了众多士兵和记者形象,反映了个人身处战场时的痛苦、疲惫、恐惧和绝望;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穿插妙语连珠的论述,不留情面地揭露了美国政府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与士兵们的真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体现了越南战争的混乱和荒谬。

  

  《生活研究  致联邦死者》

  [美]罗伯特·洛威尔著,杨铁军译,大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自白派诗歌开创者洛威尔两部代表诗作《生活研究》《致联邦死者》,诗作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被批评家文德勒称赞为“具独创性的作品”。这两部诗集淋漓尽致体现了自白诗“忽而冷静机智,忽而飞腾跳跃”的风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

  [美]约瑟夫·弗兰克著,糜绪洋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约瑟夫·弗兰克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无出其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作者、研究者和评论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位俄罗斯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开设了讲座,而其从未发表过的讲稿则为这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作家提供了入门导言。本书首次呈现了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讲稿,它首先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他受到的文学影响,然后探索了他广博的作家生涯一一从《穷人》《分身》《死屋手记》到《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听亚当斯讲历史》

  [美]詹姆斯·亚当斯著,徐彬、吴林译,培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国家发展的目的应该是让各阶层公民都过上更美好、更富裕及更幸福的生活为主旨,从普通民众视角入手,将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内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讲述了美国如何在一片荒蛮之地上从13个殖民地起家,到独立革命建国 ,再到一战后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进程。

  

  《共情时代》

  [荷]弗朗斯·德瓦尔著,刘旸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性自私吗?当我们从生物性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人类自私的属性,但我们不该忘记,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因此,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植根于漫漫历史长河。本书记载了一个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道德起源问题引人入胜的考察,它挑战了一直以来人类对该问题最基本的假设。

  

  《生死如梦——殡葬人手记》

  [美]托马斯·林奇著,张宗子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我站在墓碑丛中,浮想联翩。有时笑,有时哭,有时什么事也没有。生活在继续,死者无处不在,艾迪说,此皆寻常之事。”作者以散文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殡葬人的日常工作及在40余年时间里累积的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

  

  《舒伯特的〈冬之旅〉:对一种执念的剖析》

  [英]博斯特里奇著,杨燕迪、杨丹赫译,六点分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舒伯特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二十四首歌为基本依托,对每首歌的内涵、特色、表演要点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进行了兴味盎然的论述与阐发。作者博斯特里奇是著名歌唱家,他醉心《冬之旅》三十年,被誉为“《冬之旅》最佳代言人”。他深谙“艺术在历史中创造”,在书中“对复杂而美丽的意义之网进行了持续探索”。

  

  《童年人类学》

  [美]戴维·兰西著,沈俊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仔细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参照系,系统分析和反思了“珍视幼儿”社会中各种关于童年的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常识”,从而警醒我们当下流行的各种理所当然的儿童观和育儿方式,既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其实也是具体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

  

  《数字物质性:设计和人类学》

  [澳]莎拉·平克、[西]埃丽森达·阿尔德沃尔、[西]黛博拉·兰泽尼著,张朵朵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在这个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技术语境复杂的数字时代,如何面向一种可持续的未来,展开对人们日常文化实践的研究?由设计人类学家、莫纳什大学新兴技术研究实验室主任莎拉·平克等主编的《数字物质性:设计与人类学》一书,聚焦于“数字物质性”,在数字化、设计、人类学以及媒介研究之间这片新兴交叉研究地带,为我们提供了窥见并探索数字时代可能性的切入点。

  

  《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

  [美]沙培德著,刘芳译,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公民”“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

  

  《春炉:随笔集》

  [日]金原省吾著,王国强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为傅抱石的导师、东方画论权威、现代美育先驱金原省吾所作,浓缩了汲取中国画学而生成之艺术美育思想,蕴涵着日常的先锋美育理念。记其日常所思所感,以形、美术、日本的视点、背后、平衡、心之形、身边、实践之认识、脆弱、美育、山河、桌上、周日一信、山麓、开城之谱、秋思、向日、新年、图书馆、枯野、被炉等为题,介绍了日本美学中著名的艺术理念。作者的美育思想既汲取了大量日本本土文化养分,又兼容了中国古典美育传统资源。

  

  《一与异的反讽: 早期中国思想中的“连贯成形”观念》

  [美]任博克著,彭荣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与西方到底有何不同?与西方思想相比,中国早期思想家如何理解相同与差异、自我与他人、内部与外部、相对与绝对?任博克在《一与异的反讽》一书里,基于中国传统思维与起源于古希腊的现代西方思想之对比,以反讽与非反讽的视野重新梳理了汉代以前的经典思想(孔、孟、老、庄、荀、《易传》等),就古代中国提出了一个“连贯成形”(理)的价值世界。

  

  《美国颠覆者:利兰·斯坦福传》

  [美]罗兰·德沃克著,梁桂霞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讲述了斯坦福大学创始人利兰·斯坦福拼搏进取而又充满争议的传奇经历。从一位边疆之地的小酒馆老板,成长为横跨政商两界的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富有争议的传奇人生揭示了一位美国“颠覆者”对美国经济、政治和教育领域产生的正反作用,展示了美国西进运动及南北战争前后一段黑暗而混乱的历史,以及风云际会下复杂与真实的人性。

  

  《恐惧景观》

  [美]段义孚著,徐文宁译,译林出版社

  本书深度探索了恐惧的空间以及这些景观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是段先生的经典之作。在一系列跨越地域、时间和文化的文章中,段义孚探讨了恐惧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成因:他描述了流行病以及超自然幻象所造成的恐惧,乡村和城市中的暴力和恐惧,对干旱、洪水、饥荒和疾病的恐惧,以及恐惧景观形成后灌输给民众的方式。他强调,人类的恐惧是一种常态,它促使我们划出所谓“安全区”,但恐惧同时也是好奇心、成长和冒险背后的基本动力。

  

  《两美元过一天: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美]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著,李九萱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两美元如何过一天?福利失灵了吗,是谁杀死了它?在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体之中,如何在身无分文的境况下求生?杰西卡每个月捐10次血,24岁的蕾住过的地方加起来比“24”还多,保罗靠着捡破烂和残疾补助金养活了22口人,饥饿的塔比莎面对老师“用身体换食物”的邀约不知所措,贫穷就像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磨刀石......本书追溯了美国福利的消亡史,描绘了极贫群体的真实生存图景。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著,李雯露、王梓诚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并探寻事故之外,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不知情大街》

  [俄]西吉茨蒙德·科尔扎诺夫斯基著,王一笑、冯冬译,知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俄国作家科尔扎诺夫斯基写于1920至1940年间的十八篇哲学和幻想故事,他以极其讽刺的目光审视了历史、上帝、哲学、苏联的体制以及作家的命运。与前作《未来记忆》和《骷髅自传》中硬密黑暗的故事相比,《不知情大街》无疑轻松了许多:一条主人已死的裤子飞奔去工作,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秘书;一只自动装满葡萄酒的古老高脚杯蛊惑着它的主人;一位催眠师试图把一只苍蝇变成一头大象,结果适得其反;一位哲学家自由飘浮的思想与被印在书上、被埋入书堆的命运斗争;一位政治家变成象棋大师,他的灵魂最终被囚禁在棋子里;一只鹦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地利旅行到苏联,冷艳旁观世间冷暖。

  

  《贺拉斯及其影响》

  [美]格兰特·肖沃曼著,陈红、郑昭梅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贺拉斯是罗马黄金时代的著名诗人,与维吉尔、奥维德齐名。本书从历时视角简述了贺拉斯的哲学和诗学的形成与发展之路,以及它们在后世的传承与影响。作为一个诗人,贺拉斯既热情投身其所处的激烈动荡的时代,同时也以普通人的视角力求置身其外,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刻的反思。

  

  《插图本宇宙生命简史》

  [美]约瑟夫·A.安吉洛著,张丹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首先提出了太空时代探测的基本问题:生命,特别是智慧生命,是否只存在于地球上?人类对生命起源的兴趣和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的兴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本书描述了先进科学家如何采用万能的宇宙进化概念来假设:可以是生命为产品,这个产品是以原始的恒星物质为形式,经过无数次变化的产物,这些变化源于天体物理、宇宙、地质及生物进化的相互作用。书中囊括了一些著名的关于外星智慧生命的推测性讨论,包括卡尔达舍夫等级、戴森球、费米悖论、德雷克方程等。

  

  《就要付出一切:攀登者的世界》

  [美]马克·辛诺特著,李赞译,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17年6月3日上午9点28分,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登顶优胜美地900多米的酋长岩,用时3小时56分。没有绳索、不带保护装备,仅凭双手、双脚和一袋镁粉,他创造了攀岩运动的“登月时刻”。在亚历克斯身处的“攀登部落”,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他们有人周游世界,每到一处都留下新的攀登标准;有人不断开发新的冒险,在岩壁间走扁带,徒手登顶后穿上翼装从天而降;有人在岩壁上的吊帐里生活半个多月,只为完成一条困难线路的攀登;有人辗转极地、沙漠、雨林、“第三极”,以寻找和攀爬世界各大岩壁为人生使命;有人悬吊在崖壁之上,扛着摄像机拍摄壮阔山河、记录攀登者的身姿……马克·辛诺特以亚历克斯·霍诺德的攀岩人生为绳索,带领我们进入攀登者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群甘愿为毫无价值却能点燃自己的事付出一切的人。

  

  《英语民族史》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王之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英国历史为中心,从英语民族的起源、发展一直记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既概述了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也完整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与英国的关系。温斯顿·丘吉尔作为世界著名政治家,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本书中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

  

  《改革年代:从布赖恩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著,王禹译,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开创了政治文化史的写作范式,曾获1956年“普利策历史奖”,被誉为“关于20世纪美国历史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书中考察了1890—1940年遍及美国的关于进步与改革的激情,探寻改革者的道德和情感动机,他们心中的神话与梦想,以及他们不得不与之妥协的现实。这是一部将社会心理与公众情感纳入思考的政治思想史,很好地诠释了强烈的公共关切与伟大的历史著作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信用女士:18世纪新英格兰城市的妇女、金融和法律》

  [美]萨拉·T.达米亚诺著,麦秋林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18世纪的波士顿和纽波特,信用关系是经济网络的基石。随着市场交换的速度加快,基层法院需要处理的债务纠纷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航海和服兵役吸引了一些人离开家园,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男性户主的缺失迫使新英格兰人解决一个紧迫的问题:谁将管理并维护相应的金融关系?史料决定了文件当时形成的意义,也塑造了我们当下对历史的解读。当我们将生锈的大头针从某份卷宗上拿掉,或将已经变硬的绳子解开时,那些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便活了过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关于信用的真实世界——女子和男子经常有生意往来,女子从事信用活动和债务诉讼也是家常便饭。妇女从事信用活动有助于对抗人口失衡和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稳定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经济。

  

  《中世日本的神、佛与王权》

  [日]佐藤弘夫著,邢永凤、马步云译,中西书局

  本书以王法与佛法、神佛的宇宙观与天皇观为主体,对近代之前,日本中世佛教与国家主义的关系,以真宗与日莲宗为中心,对其意义进行考察,讨论日本中古时期皇权与教权的关系,两者在政治、文化、思想、社会方面的博弈与影响,描绘了充满跃动感的日本中世实像。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的沉思〉》

  [美] G·哈特费尔德著,尚新建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其《第一哲学的沉思》是哲学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也是进入哲学领域绕不过的经典之一。本书是西方笛卡尔学术史上诠释该书的一部力作,书中阐述了笛卡尔的生平及其哲学背景,逐段讲解了“六个沉思”的每一个论题,同时将讨论引向其他哲学家对笛卡尔“沉思”的反驳,以此凸显笛卡尔哲学的深刻性,并讨论了笛卡尔哲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唐人街五城记:美国五大城市唐人街口述史》

  [美]徐灵凤著,邢逸帆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本书作者出于对自身唐人街经历的探寻,前往美国五个不同的著名唐人街,采访了生活在这里的众多华人。旧金山唐人街历史最久、纽约唐人街规模最大、洛杉矶唐人街是好莱坞地标之一、檀香山唐人街拥有最多元族裔、拉斯维加斯唐人街位于购物中心内……作者讲述了五个唐人街的异同、唐人街所受到的歧视、艰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唐人街百年来的演变,揭开了在唐人街这个充满活力的缩影背后,深藏其中的华人的生命力与文化底蕴。

上一篇:202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具体时间预计在8月份
下一篇:湖南宁远稻烟科技小院(麻池塘基地)正式揭牌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