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甜不甜?浙大请你尝一尝!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7-08
手机版

  浙大“无土”栽培黑科技

  花生壳里种番茄

  走进栽培现场,师生体验官们就被眼前茁壮生长的番茄吸引住了眼球: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番茄缀满枝头,仿佛正在诉说成熟的喜悦。低头一看,藤条下方的槽内,竟是由花生壳混合而成的营养土。

  图片图片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花生壳,这可凝聚了我们浙大人的智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杰介绍道,这套由喻景权院士团队研发的轻简化自控型第四代无土栽培SAS系统,攻克营养液实时配比、自动按需供液、基质恒湿减量三大难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无土栽培肥水灌溉和基质利用的轻简化。

  图片

  有多简单?肥水管理全程自动,只要安装上此系统,借助4G网络和压力传感器,就能实现精准灌溉;

  有多节省?以花生壳等农业废弃物为主的基质能够循环使用3-5年,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90%以上,减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投资成本仅需每亩4000元;

  有多高效?肥水利用率高达98%以上,有助于温室栽培的果蔬向上无限生长,产量较传统方式提高一倍以上;

  得益于这套系统,蔬菜瓜果的商品率明显提升,特别是番茄糖度明显提高,咬一口,酸甜爆汁,获得感满满!

  图片

  浙大体验官已就位

  推广浙大科技势在必行

  为了让师生们更加直观地走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第一现场”,“ZJU校园体验官”第一站便来到了农业试验站。听完专家的讲解后,大家恍然大悟:“我以为这里头是土壤,没想到是花生壳。”“这个‘土’特产,一点都不土!”

  当然,最让大家兴奋的还是亲手采摘和品尝番茄。在专家的指导下,体验官们仔细观察了番茄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特点和优势,学习了如何识别成熟度、如何正确采摘和如何妥善保存等知识。随后,他们纷纷走进种植区,寻找枝叶间那一颗颗诱人的番茄。红的、黄的、绿的,不一会就盛满了一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对农业试验站充满了好奇。听了老师的介绍,我对无土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番茄也特别美味,让人印象深刻。”校园体验官、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王琰雅说。

  “每次路过温室,看着里面的小苗蹭蹭往上冒,开花、结果、成熟,今天终于有幸参加校园体验官活动。一进到温室里,惊艳到我了!所有的植株都整齐排列,因为无土栽培,地面非常干净,一大串一大串番茄红透了,挂在茎干上,好看极了。”校园体验官、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生郑朝芳说。

  图片

  走出温室,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是科技探索与应用的步履从未停止。“无土”栽培,“有心”种植,这项浙大独创的技术,经过不断的改良,正走向茫茫戈壁、荒凉海岛和艰苦的高原山地,为解决各地蔬菜产业化发展和有效供应提供了良策。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项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下一步,我们还要把种子送到太空栽培,要把中国的技术带给世界。”周杰自豪地说道。

  学科瞭望台 浙江大学园艺学科是我国最早创立的园艺学科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教育部唯一的园艺学国家重点学科。领衔完成了园艺学领域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培育出我国第一个蔬菜品种“浙大长“萝卜、第一个杂交果树品种‘黄花’梨、第一个芽变品种”东魁“杨梅,获得园艺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培养出中国第一个蔬菜学博士,主编了第一批园艺专业国家统编教材《蔬菜栽培学》等,为我国园艺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图片缤纷浙大

  黑白相间的毛色圆滚滚的身体

  憨态可掬的外表……

  没错!就是我们的国宝熊猫

  图片

  第二期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将联合生命科学学院

  一起走进

  四川省成都市

  大熊猫保护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

  近距离与国宝互动

  揭秘熊猫繁育背后的故事

  感受科技助力自然保护的强大动能

  快和小浙一起期待吧!

  栏目主持:柯溢能 周亦颖

  文字记者:周亦颖丨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曹植竣

  摄影: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曹植竣丨守望者传媒

  部分图片来源于农业试验站

  视频:守望者传媒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责任编辑:周亦颖 | 来鑫萍

上一篇:向人民群众汇报丨临沂市财政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篇:在国内学统计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