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论文后记再“破圈”,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永远值得钦佩
最近,多篇令人感动的博士论文后记(致谢部分)“破圈”传播,引发关注和讨论。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在论文致谢中写道:“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博士赵安则在论文后记里回忆道:“因长期居住黑暗的握手楼和胶囊屋,后来造成了不小的心理疾患……”这些追忆求学路上坎坷挫折的真挚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一路走来的不易,也让人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多了一份敬意。
每个认真对待学业的年轻人,都有自己探索学问、突破自我的故事,不少人都会在论文后记里向帮助过自己的师长朋友表示感谢。不过,更容易“破圈”传播、感动大众、引发共鸣的,大多出自寒门学子之手。
一些人将这类后记当成“励志故事”,也有人从别人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这些都是“破圈”论文后记的价值所在。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通过阅读这类文字,深刻意识到了“天道酬勤”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确实可以改变命运”,正是人们在这类事件中产生的最大共识。
近年来,不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不看好年轻人求学深造,乃至贬低读书价值的声音并不少见。有人认为读书再多、学历再高,也没法改变一些学生的命运,还不如让他们趁早进入社会赚钱。但是,从这些论文后记来看,那些用心求学的寒门学子,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学历,更是独一无二的人生感悟与精神境界。
求学读书的很多收获,是不能通过一时利益得失来衡量的。更多的知识,可以让人以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认识世界,潜心读书的岁月,也能让人的心态与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这些收获,都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虽然并非每个年轻人都适合读博士、做研究,但这些感人的求学故事,却可以让每个年轻人在前进的路上受到激励。谁都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先天的劣势,最终实现人生的突破。天道酬勤的故事不会过时,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永远值得人们钦佩。
责任编辑:杨鑫宇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
- 高淳古柏:双百共建社区行 凝青聚力促发展
- 博弈激烈、分化加剧 上海楼市新政落地调查丨深度
- 原创35岁老将马龙宣布生涯重大决定,刘国梁批准,王皓遗憾
- 成人自考有入学考试吗?
- 高长力:以精品奉献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躬耕教坛育桃李
- 逐梦绿茵 快乐成长——峨眉二小夺冠之旅
- 促进交流合作 多方助推“一带一路”人才发展
- 慈利: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
- 2023年度宝山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资助申报工作开始啦!
- 支持年轻人敢闯敢试 上海将愈发精彩
- 数商兴农!韶关三年将培育逾万名高素质电商人才
- 讲好国家级新区故事 兰州新区递出“名片”全球吸粉
- 托福阅读满分3阶段
- 强作风 展新貌 常德市城管执法支队开展军事化集训
- 违规组织学科培训,查处!
- 11月1日起试行!河北部署开展经营主体除名标记工作
- 老人术后体内发现5颗牙和牙套,直至离世仍有1颗未取出
- 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
- 女子为减肥连吃3月胡萝卜变“小橘人”,当事人:还搭配姜黄粉一起吃;医生:被染色了
- 刚刚揭晓!厦大教授入选!5年将获资助2500万元
- 名单公布!黄石这些企业上了红黑榜→
- 台风“三巴”影响北部湾,北海提升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至二级
- 吃喝都在路边?闵行这个物流园区外货车扎堆,居民吐槽半夜启动噪声大
- 反思后的小鹏,像华为?还是像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