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亩产3万多元!德江 “稻蛙”共生模式走出致富“新路”
春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新泥气息。德江县合兴镇东元村,一片稻田被白茫茫的大网覆盖,这里是“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这些天正在启动新一年的忙碌。
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走入稻田,逐一投放缓解应激药物,为黑斑蛙蝌蚪的到来做准备。学生谭庆东介绍,“蛙苗经过长途运输来到这里会有一些不舒适,撒入对应的药物后,他们很快就能适应新家。”
清澈河水缓缓流入稻田中和水温后,黑斑蛙蝌蚪投苗开始。看着一盆盆蛙苗被轻柔地放入水中,成群游弋,贵州聚创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蔡华满脸笑意。他说,“今年总共投放200亩,每亩放20万尾,这是我们的第一期青蛙苗。”
“稻+蛙”是德江县探索的集“稳粮、增效、绿色、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做到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就能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又能收获养蛙效益。
去年,德江县组织人大代表到合兴镇大兴社区观摩100亩“稻+蛙”生态种养殖示范点,蔡华看到稻蛙共生养殖模式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相比传统种稻经济效益提高数倍,他决定大胆一试。
“为什么选择发展稻蛙产业?”蔡华分析下来就一句话:“品质好,效益高。”
实地参观、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蔡华等人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又加上有专业技术指导,于是决定成立公司发展起“稻+蛙”生态养殖。
“目前,我们在销售通道上已经打通,还有跟铜仁学院进行产研合作,他们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我们信心更加充足。”蔡华说。
去年,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在合兴镇大兴社区100亩“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组织现场观摩,首次测产出一亩水稻产量达1170斤,青蛙产量达1800斤,稻田总产值达3万多元,为推广该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我们将继续通过示范引导、政策支持、技能培训等形式,在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天成介绍,推广“稻+蛙”高产示范模式,不断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确保每亩稻田的纯利润达到万元以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据了解,德江县今年共推广“稻+蛙”项目300亩,项目总投资5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刘煜妤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举报/反馈
上一篇:海大石大立项建设4个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
下一篇:大学专业开始变了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
- 高淳古柏:双百共建社区行 凝青聚力促发展
- 博弈激烈、分化加剧 上海楼市新政落地调查丨深度
- 原创35岁老将马龙宣布生涯重大决定,刘国梁批准,王皓遗憾
- 成人自考有入学考试吗?
- 高长力:以精品奉献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躬耕教坛育桃李
- 逐梦绿茵 快乐成长——峨眉二小夺冠之旅
- 促进交流合作 多方助推“一带一路”人才发展
- 慈利: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
- 2023年度宝山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资助申报工作开始啦!
- 支持年轻人敢闯敢试 上海将愈发精彩
- 数商兴农!韶关三年将培育逾万名高素质电商人才
- 讲好国家级新区故事 兰州新区递出“名片”全球吸粉
- 托福阅读满分3阶段
- 强作风 展新貌 常德市城管执法支队开展军事化集训
- 违规组织学科培训,查处!
- 11月1日起试行!河北部署开展经营主体除名标记工作
- 老人术后体内发现5颗牙和牙套,直至离世仍有1颗未取出
- 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
- 女子为减肥连吃3月胡萝卜变“小橘人”,当事人:还搭配姜黄粉一起吃;医生:被染色了
- 刚刚揭晓!厦大教授入选!5年将获资助2500万元
- 名单公布!黄石这些企业上了红黑榜→
- 台风“三巴”影响北部湾,北海提升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至二级
- 吃喝都在路边?闵行这个物流园区外货车扎堆,居民吐槽半夜启动噪声大
- 反思后的小鹏,像华为?还是像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