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及其现实价值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2-26
手机版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大学》之“道”及其现实价值

  读《杨鹏解读〈大学〉》

  

  《杨鹏解读》/杨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8月

  □刘英团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时之书和永久之书。前者流行一时,转瞬即逝,阅读体验或许不错,却鲜少有人反复阅读;后者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严酷筛选,在时间之河的冲刷下日益绽放璀璨的光芒,不论何时读、读多少次都会给人以启迪和教益。作为“四书”之一,《大学》已流传了2000多年,不仅深刻塑造了读书人的精神特征,“三纲领”“八条目”亦系统地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的关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新著《杨鹏解读〈大学〉》中,掌上国学院创办人杨鹏“由内而外,由己而人”“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抽象到具体地阐释了《大学》的多元意义和现代价值。推致人文精神或价值,而教化天下,而实现《大学》的传世之道。

  《大学》不是“成功学”,却处处“实用”,充满“哲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个“在”层层递进,是整篇《大学》的纲领,被称为大学之道的“三纲”。在杨鹏的解读里,《大学》之“道”是“天理”“格物”“明德”和“人事”等“四个秩序的统一”,“四个秩序的内在统一,是人生成功的条件,是国家成功的前提,是天下繁荣太平的基础。”像一部教程,《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人类千百年。《大学》之“道”,不仅为个体指明了道德修养的路向以及“治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目标,还是“有志者”对其理想人生目标的孜孜不倦追求和向往。

  文明之所以得以传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启发当代人解决现实问题。《大学》开篇就表明了一个道理,修身为“本”之“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就是住在豪华的别墅里,也依然灵魂空虚。做得越多,不是不断进步,而是不断地“巩固错误”,错得越多。在这个意义上,杨鹏解读《大学》,不是简单地教我们读《大学》,而是发掘隐藏在《大学》中的文化密码,教我们将《大学》的思想应用于解答当下的现实问题。

  读了好书之后,应当从中得到希望、勇气和喜悦,开阔视野。正如历史学家吴思所言,“杨鹏有现代的大眼光,又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生命体验和关注方向。”杨鹏解读《大学》,不止于提炼归纳思想脉络,而是结合相关历史与现实,激活《大学》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打磨出我们内在的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杨鹏解读〈大学〉》从宇宙观、人生观、人性观、国家观四个层面切入,总结继承了民族形成时期的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文明要素,概括和阐述了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本质和特性,提升了民族的精神与思想,既有其内在的历史合理性,又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制度,新的人类文明,尤其经过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大学》的精神和思想必然有着更大的融合创新。

上一篇:山东济南叛逆期全封闭式军事管理学校。山东少年管教所学校
下一篇: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调剂意向公告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