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匠王科:三诊合参(中医课程)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作者:醫心匠,本名王科,民間中醫。

  医学之要,在于求本,生命的本,称作“脉”,脉为生长游动的本。循本而根,方能堪称博及医源,乃尔源源流长,以成久远。

  本可见,而根潜藏,是以根本相连却又不同。现代浮躁,唯务唯物,以皮毛枝叶为本,譬如脉络,络者络属脉之分支,只须望闻问,便可逮,若要切中要害,把握其脉,还须费一番细思量。

  医者执其手,名为切脉,其实非也,把脉须用心,不是用手。按脉,属叩问,以医之体,叩问患者之体。切脉,是对望闻问三诊的总结,所谓四诊合参,其实三诊。数千年以来,学医者迷陷在这个局里,执方加病,实为盲者瞎马,夜半深池,不免落水。

  我是个画画的,喜好画骨头,先给大家画一具:网络加强了人与人的对话机会,发表说说,成了时髦。有人整天价发表说说,发表就发表呗,烦人在于:不说自己的话,全他妈他姨的话,而他人的话又不知从哪里流过去的,总之是流行式。这些到处流通的货,到底对不对,行不行,发表者绝不负责,也绝不身体力行。为负责计,好歹自己亲自验证一下!他不,咪着眼放炮,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

  他说,我学习了这本书那本书,我觉的很好,发给大家看哈。很热情的样子。我说,好在哪里?学而习之,不亦说乎?说说呗。好歹让观众看到你的获益,然后有兴趣去读你的荐书。他不说,只在那里憨喜。

  学问不是凭感觉的以为,想到不如说到,说到不如文到,文到不如行到。这几道,一到不到,其实是浮漂,是为昏昏,以其昏昏,令人昭昭,痴痴人。

  学贵沉潜,厚积然后薄发。不有一桶,不敢示一杯。三千弱水,只敢济人一瓢,乃能堪称深厚。每言一句,须有等待百般诘问的准备。若三两问,便被挂在黑板上,便是辱了师之令名。

  有一门专业,专门用来通达所有知识;有一门专业,放之四海皆准。此门,谓之中医。中医疗病,是最低层次的应用。病,介于老与死之间,若无病挡,则人老即死,所谓生老病死,凡是灾,有病则病挡,没病则人挡。谁再敢说患病不利,是真无识见。

  病,予人警告,示其心性不正,宜及时自觉。邪心,是生病的本,症状,是病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本生的利息。祛了病本,则利息不再加,只须待正气渐渐还息,便可全愈。若不还本,唯务体现症状,则生生不息的病。所以,治病必求其本,关健在于医者识其本,又要使得患者知晓其病本所在。病在本的层次,并无症状体现,即所谓“未病”。治未病,就是于心性处着力,不管病人发病或者未发病,都是牢牢抓这三个字。并非一个人患了病以后,就忽略治未病这个关健。病有缓急,治未病的医学观,宜贯彻人始终。

  最可贵的文字,莫过于原创,不管其言层次高低,都是代表了一个真实的人心识见。我只关注那个独立思考的人。学了,然后与思去相会,才算作学会。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算的哪门子“会”。学会思,思会学,有了这两会,就是入了文化的门,从此,成就只是时间问题,所谓得道。

  秉承圣人的教悔,言己志,抒发意气,记录自己人生的历路,把自己从浅薄到深沉的心路详以表白,以为后辈鉴,将自己的人生挫败,示于后辈,反面教材,也是为师。

  凡容易得者,必然属于闲杂低等。若是文章被人一望到底,这样的文章,不看也罢。樱桃好吃熟难摘,越好吃的果实,越是熟在高树,岂是轻易能摘得?人们往往习惯于坐享其成,既想要好的,又想不费力气,天下若有这等好事,忒也小觑造物主的智力!

  每人都不免当一回父母,为己为人“把脉”,譬如父母伟大,担当父母的那个人未必伟大;父母没有缺点,担当父母的那个人有各种缺点。把父母当父母看,把父母当人看,二者并行不悖。以全孝对父母,若以全孝对那担当父母的人,是为愚孝。

  孝之愚智,脉要精微,不可不察,否则往往误会父母,以致生出无端的嫌疑与愤恨。脉要把握住,再来对待以事父母,就清晰不迷了。见其不善,温言相劝。劝之不动,退而用功。观其不善之所从来,觉悟自己已有所秉,自觉到自己已经继承了其不善,于是自侮过,不再从之不善。又能在双亲做人的失德之处着力,身体力行,以德报怨,所得阴报回向于双亲,是为其人消业。

  人们大约是误会了“道不远人”这句话。关健是“人”,生活中很多所谓的人都不象个人了,就不能适用这句话。道已经远离了非人的所谓人,也就不必执迷于道远近说。百姓日用不知,关健是“百姓”,那些混帐早已不是百姓,还给他讲“道未远离”?离经叛道的人多了去了,失道的人,疯癫的人,那道已不在生活中。活的猪狗不如的人,失了人道,怎么说?

  遍是学术陋习,需要棒喝以醒。意可天外,惟傲不可长。马是物,白是法,白马,是马的一法。所以“白马非马”。中华文化,从来秩序井然,堂堂正正。传到了邪佞人手里,被歪曲被嘲讽,也是古来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文化经典是共享的,是用来指导人人的,虽人人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而经典放之人人皆准。经典不是用来解读的,经典用来检验人生经历后的所思所感,是否中正到位,是否可以继续秉持。所以,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到经典中加以验证,然后知自己可行否。经典是人生的镜子。

  事物相对论,以己之仁,乃能感知天地不仁。如不仁之人,又如何能感受到天地的不仁?譬如黑夜不知黑夜的黑。

  若要感知天地不仁,须以仁心去看天地及万物。怎敢与天地媲美?人,是用来彰显天地造化的,所以,天下皆知不仁之为不仁,斯仁矣。如果天地仁矣,则普天下又有几人堪与天地比仁,于是,天地仁,天下皆不仁。天地以其不仁,彰显天下万物之仁,是为显德。

  圣人以其不仁,为天下人垫底,以使天下人皆有仁之自觉,以养其向上的信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仁之圣人,有地藏之王气。天地以其不仁,彰显万物之仁,是以不仁即真仁。天地之真仁,即是万物之不仁。仁即不仁,不仁即仁,体用合一,并无二分。

  且听雨打风,当作如是观:微光雨零落无倦,鼓打雨碎飒飒风。莫道人生散漫漫,似那白驹怎过隙。白驹化作千道光,奋不顾身骨纷飞。光之大阳,本乎细屑,莫沉迷于大,辜负大好时光。事事从来无定,俱是相对论,小处着力,乃能大处望。若空望,空自伤,落入那执着,忧思苦茫茫。切切!

上一篇:北京画室排名前十真就好?除了排名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下一篇:初三数学二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详解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