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夏季小學期讓創新的種子早日發芽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將新聞進行到底

  與“大牛”面對面 與頂尖學生零距離交流 進入“大研計劃”

  白天參加“未來物理學家國際夏令營”活動,晚上要做大學生研究計劃。大三學生楊宏峰的暑期日程排得滿滿的。

  暑期像楊宏峰一樣忙碌的同學,在中國科技大學還有很多。從2010年開始,該校實行了三學期制,增設的夏季小學期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成為同學們的“新愛”。

  不出校門,就與“大牛”面對面

  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利用學術假來校開設學科前沿課程和講座,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是中國科大實行夏季學期的初衷之一,所開設的“大師系列課程”成為小學期的亮點之一。

  生命學院大二學生鐘陽皓選了“生命科學大講堂—結構生物學專題”,雖然他的結構生物學課程大三才開,但由於這個專題邀請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Steve Gamblin博士,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巴斯德研究所Felix A. Rey博士等6位歐美著名學者主講,小鐘還是動了心。

  “雖然不能全部聽懂,但開闊了眼界,了解了結構生物學的主要技術,英語聽力也明顯提高,對以后聽英語學術報告大有幫助。”鐘陽皓說,那段時間正好有一門考試,一些同學沒有選這門課,但考試后還是有不少同學去了,還有一些研究生去聽。本來,鐘陽皓還選了《Matlab編程及其應用》《英語寫作訓練》,可惜由於選的人太多,抽簽未抽上。

  中國科大教務處副處長李蓓介紹說,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目前中國科大三學期制的目標定位更加清晰,實施也更加規范。春、秋學期主要開設骨干課程,到6月下旬結束﹔夏季學期4—6周,主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國際化教育需求,以及集中實踐環節。

  同時,根據各年級的學習特點,教學內容安排更有針對性。例如,一、二年級學生以選修課程為主,包括理科基礎課、技術基礎課、科學前沿課程以及素"拓展課等﹔大二學生除了選課外,還安排有課程實習、英語訓練等﹔大三學生側重大學生研究計劃和國際交流。

  夏季學期課程大多是選修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決定是否選,會不會出現大面積“逃課”?李蓓說,學生的認識也有個過程,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為什麼增設小學期、有哪些內容、什麼適合自己,在統籌考慮后合理選擇。“隻要學生了解到有好課,就會去選的。”

  自2010年“試水”以來,該校夏季學期開設課程、選課人數大幅上升,從當初41門課程、1781人次,到今年的96門課程、近4000人次。

  未來物理學家夏令營,與頂尖學生零距離交流

  中國科技大學首屆“未來物理學家國際夏令營”上,16名來自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7所世界名校的物理專業大學生,與來自中國科大、復旦大學等中國一流大學的16名大學生一起學習交流了兩周。

  該夏令營分兩階段進行,第一周的每天上午,由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大牛”教授用英文作學術報告,介紹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進展﹔下午安排有漢語、書法、陶藝、茶藝等課程,讓大家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第二周,學生選擇到感興趣的教授實驗室做一個星期的科研。最后,營員們對科研實踐活動成果進行展示。

  物理學院楊宏峰是該夏令營的營員之一,他學的是凝聚態物理,聽了陳仙輝教授的報告后,就進了陳老師的實驗室。根據楊宏峰的興趣和以后的打算,陳老師安排他跟一名博士生,邊學習邊做實驗。

  “兩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收獲很大。”楊宏峰說,對相關領域的前沿有了進一步了解,擴大了眼界。同時,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學生交流,建立了友誼,英語口語也得到明顯提高。

  “我們舉辦這個夏令營,目的為有志成為未來物理學家的各國學生,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這是我校推進學生國際化培養的一項新舉措,類似的夏令營以后每年都要舉辦。”物理學院副院長王冠中說。

  在“請進來”的同時,中國科大還選送了一批優秀學生到國(境)外學習交流。“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尤其令人艷羨,老師聯系世界一流名校教授,報名的學生通過網絡視頻面試,遠程錄取。該班2010級共43人,其中33人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做了2個月的暑期研究。

  大研計劃,讓創新的種子早日發芽

  中國科大化學院大三學生李旭,這個暑期都要在國家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度過。每天上午9點到位,晚上11點離開,除了午飯、晚飯,一天有10個小時呆在實驗室裡。

  其實,李旭上學期就到曾杰教授的實驗室,跟師兄王梁炳做了幾個月的實驗,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6月初,他向曾老師提出,要與另外一名本科生一起,獨立做一項關於“貴金屬納米粒子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課題,得到了首肯。

  李旭介紹說,這項研究是將金屬化合物原材料放到溶液中,嘗試在不同條件下還原成金屬納米顆粒。實驗要通過合理設計,目的是通過形貌調控合成出形貌規則的納米顆粒,如正八面體、二十面體等,這對提升金屬的催化性能有很大作用,可用於精細化工、制藥等領域。

  閱讀文獻,與師兄討論實驗方案,實驗結果出來后再討論,循環往復。同時,一周跟曾老師討論一次,有問題隨時敲他辦公室。“每天操作儀器,很辛苦,而且經常失敗,但苦中有樂。”李旭說,當找到一個形貌好的晶體時,就十分興奮,有一次無意中找到了20面體,心中的喜悅難以言表。

  通過這個項目,李旭感到對“貴金屬納米材料控制和催化反應”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並建立了信心。他希望以后保研進曾老師的實驗室,繼續做這方面的研究。

  據中國科大教務處副處長湯家駿介紹,李旭所做的工作叫“大學生研究計劃”,參加者主要是大三學生。學生利用一個完整的“傳統暑假”,或一年的課余時間,在校內或到中科院研究所,在一線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完整地完成一項科研課題。大研計劃已實施了十多年,近年來僅夏季學期做大研計劃的每年有600多項,全年約有1000項,每屆本科生有2/3左右參加,“這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該校化學院本科生發表論文情況,印証了湯家駿的介紹:該院本科生僅去年就發表SCI論文122篇,許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其中大部分是大研計劃的結晶。

  (來源:科技日報)

上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怎么样?新排名,挺进全国前五!
下一篇:全国人的徐州,中央为徐州迁来6大总部,来自南京无锡上海河南等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