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王景晨:耄耋之年初心弥坚,稻花香里笑说丰年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王景晨,男,1939年8月生,河南省新野县人,研究员。1964年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系)30个。曾任信阳农林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兼任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特种稻研究与开发协会理事。该同志曾荣获“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开发推广先进工作者”、“科技活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8月的骄阳似火,晒得人睁不开眼睛,记者来到信阳农林学院水稻研究所老址。这是1997年建立,位于信阳农林学院老校区最北边的一排小平房。由于离家属院比较近,为了方便进行水稻杂交和观察,王景晨在院中辟出一块小小的试验田,种了33个水稻育种材料。

  小院试验田

  初见王景晨老师,只见他干瘦、黝黑、发白平头,正在给院里小试验田里选育的水稻浇水。他腿脚灵活,精神抖擞,思维敏捷,完全不像82岁的老爷爷。说起60年来他与水稻育种结缘的故事,还要从他大学毕业谈起。

  农民需要啥,我就研究啥

  1964年,王景晨从南阳农专植物科学系毕业,1976年来到息县五七农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前身),大学就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他,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农业地下害虫研究》,在老师吴毅的指导下,他的论文被推荐为优秀论文,刊发在国家一级杂志《昆虫研究》上。第一次看见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重点学刊上让王景晨从事科研、致力于农业农村的初心更加坚定。

  1977年,在一次农村实践活动中,王景晨在农户的大豆田里发现了大豆突变株,经过5年时间的苦心选育,培育出了息豆一号,得到省农业厅的认可。次年,息豆一号便在沿淮两岸推广种植。潜心研究出成果的王景晨,内心欢愉,备受鼓舞,继而开始转向豫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育种研究。

  息豆一号

  “农民需要啥,我就研究啥。信阳作为水稻主产区,农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彩色稻米和超级特种水稻。”说到研究方向的转变,王景晨觉得做科研就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需求出发,要真正的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才是做科研的意义。

  1982年,较真的王景晨开启了研究水稻育种的不凡之路,这期间他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系)30个,包括引试成功的香糯新品种马坝香糯、高产优质香米新品种香宝3号、超高产水稻新品种豫籼5号(原名信03)、豫籼7号、豫籼8号等,这些水稻品种均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信阳累计推广种植1400余万亩,增产稻谷6亿多公斤。

  培育的特种稻材料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产优质的“马坝香糯”和“米中珍品”的香宝3号。“马坝香糯”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糯性好、香味纯正等优点,王景晨采用边试验、示范,边推广及良种良法相结合,在1987-1991年累计推广45.2万亩,总产1.9亿公斤,增产1881.5万公斤,新增产值5157.4万元,年增收金额1120.4万元的喜人局势。1995年,王景晨成功研制出的水稻品种香宝3号,将香米从古代皇帝餐桌上的贡品变成了普通农民碗里的粮,使得信阳老百姓吃上了香气四溢的大白米。

  什么时候爬不动了,什么时候就不搞了

  2001年,本到了退休年限的王景晨,经省里同意又被续聘了7年。2008年正式退休后,王景晨依然“退而不休”,继续“捣鼓”他的水稻育种研究。从研究水稻育种到现在,王景晨共搜集培育保存了3500多份育种材料,满满当当装了5个大冰箱,他宝贝一样供着。对外人而言这一个个育种材料像一串冷冰冰的数字,但对于育种家来说却是多年的心血,更是一辈子的研究成果。

  水稻人工授粉

  今年5月底因为几株秧苗死了,王老哭了好几回,80多岁的老人说到这里,不免眼眶微红,像个弄丢了东西的小孩一样黯然神伤。“这是我花了三四年功夫,从300多份杂交组合中选出来的珍贵品种,我白天夜里的来这里搞,配组合、选单株,就是想研究一种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功效优质红米新品种,现在——都没了。”

  “那您还会继续研究吗?”

  “当然还要研究,我要从头再来,除非什么时候爬不动了,什么时候才不搞了。”说到这,王老一改刚刚回忆时的黯然,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团队成员整地

  “今年暑假如果不是王老腿部受伤需要卧床休养,这个时间他肯定像往年一样在水稻田里带着我们给水稻授粉呢。别看王老耄耋之年,比我们年轻人还要拼呢。”农学院季新老师介绍说。

  6月底因院子旁边的构树遮阴,影响水稻生长,王老锯树的时候不小心割伤了右腿,导致小腿神经坏死。说到腿伤,王老摆摆手,丝毫不放在心上。爱人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后,王老第二天还带着季新整理了一下午的材料,直到细心的季新发现王老走路异样才送到中心医院治疗。

  田间指导

  “王老整天想的就只有育种,其他的都是小事。有时候想想,他一不图钱,二不图名,这么多年就是纯粹的热爱,默默奉献地坚持了这么多年,真是太不容易了。”农学院周强说。

  “王老的敬业精神,不仅表现在长年累月风雨无阻下地做研究,还表现在任何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毫不含糊。”说着,农学院王付娟找出一张王老的工作照。只见:烈日炎炎,王景晨头戴草帽,嘴里叼着一段红绳,正弯着腰用特制的剪刀将稻壳剪开,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除雄蕊(去雄)。

  挑选材料

  “水稻开花期正是水稻杂交授粉的黄金期,通常也是阳光照射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为了不误水稻开花授粉的最佳时机,我们常常是10点到1点左右,守在稻田里,与烈日为伴,进行水稻的授粉工作。水稻有6枚雄蕊,需要在不伤及雌蕊柱头的基础上,将这6枚雄蕊去除,这功夫堪比绣花,是一个精细的手工活。”王付娟补充到。

  水稻育种不同其他,不仅是门高度严谨的科学,而且是一项争分夺秒的工程。在信阳育种,只能一年一熟,而在海南,由于光热充足,则可一年多熟,更便于育种加代。基于此,王景晨每年11月份就会转战海南继续研究,这一住就是七八年,逢年过节也不回,一心守着自己的育种事业。

  我剩下的时间就是培养我的接班人

  已入耄耋之年的王老,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岁月不饶人,近些年,他思考最多的就是要培养年轻人,让自己的研究后继有人,为豫南地区继续培育有利于地方的自育品种。

  “在2018年以前,我没有固定的研究团队,也曾想过建立一支自己的团队,但学生们忍受不了科研的辛苦,都没坚持下去,所以只能‘孤军奋战’了,这也是我感到最遗憾的事。”提到团队建设,王老不免有些遗憾,但看到眼前的年轻人又倍感欣慰。

  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现在好了,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在咱农学院挑选了几名优秀的年轻人重组水稻研究所,有3个还是博士。我的挑选条件也很简单,只要能耐得住寂寞,热爱水稻研究,不怕苦不怕累就行。”

  作为水稻研究所团队里一位坚持下田的女老师,王付娟听说自己被王老选中为水稻研究所的负责人时,意外的惊喜。

  “真是不敢想象,王老选我加入团队。一面感到荣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责任和压力。”2008年,从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入职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王付娟就听说过王景晨的大名。“工作期间跟王老也有接触,但从没想过自己有幸当王老的学生。”

  指导水稻团队老师授粉

  团队成立一年来,大家争分夺秒地整理王老的研究材料,进行细致的分类、归档、存档等,开发、利用再研究。

  今年暑假,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是最繁忙的一次,每天中午10点至下午1点要下地作业。44度的炙烤,大家带着草帽,穿着蓝色工作服,装着剪刀、铅笔、牌子、红绳、曲别针、杂交袋等10多样工具,光着脚踩在水田里作业。

  王付娟挽着裤腿、光着脚,麻利地在水田间行走,全然不像个女孩子。“我是女汉子中的女汉子,怕晒黑怕累就不能搞我们这一行。”

  每天下田,是王老对他们的硬性要求。“做科研的,不下田,脚不沾泥,怎么做研究?”

  “王老,是我们农学院的宝。退休20多年了还下地搞科研,跟我们小辈一起,不怕苦不怕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忙到老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农学院卫云飞提到王老充满了敬佩之情。

  讲授水稻知识

  说到未来,王老依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剩下的时间就是培养我的接班人,我把这一生研究的心血都交给他们,带他们一起研究新品种,争取做出新成绩。目前我们已筛选、选育出有推广审定前景的香型优质籼稻豫香51、优质高产直播籼稻直优151、香型优质巨胚稻巨胚粳5185、黑香粳糯品种黑香糯193、籼型红米咽哈红。”王景晨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未来,水稻育种的接力棒传递出去了,他的育种事业将有年轻的一代跑出新征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王景晨一生挚爱水稻育种工作,他把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当成快乐的事情去做,以泥土为伴,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园,潜心研究水稻育种,深入试验田,深入育种基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水稻育种技术路线和方法,大大地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了育种效率。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景晨,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带领着一群和他一样有梦想的年轻人共同在水稻育种的创新路上守望稻田。我们相信这位中原水稻育种的传奇人物,必将带领他的团队书写新的传奇。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兰州大学的院士们
下一篇:内蒙古2013高考分数线公布 一本文474理482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