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才汇潇湘(23)丨梁昊:为中医学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编者按: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2022年2月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动员令,三湘大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愈加浓厚。即日起,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中人社传媒联合推出《青才汇潇湘》专题(点击可阅读更多),全面展现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用行动凝聚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的青春事迹。敬请关注。

  梁昊:为中医学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记者 杨翠

  舌诊是中医诊断中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特征,了解病情。但食用某些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也会使舌苔染色,出现舌苔假象,即染苔,人眼难以识别,怎么办?

  “我们正在研发的‘智能望诊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出染苔,从而辅助医生,避免误诊。”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梁昊向记者介绍了其所在团队正在研发的项目。

  作为2022年度湖湘青年英才,梁昊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研究,活跃在医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领域。中医术语规范、智能诊断等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科技进步奖等。

  用坚定的初心传承中医

  

  (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高中时喜欢捣鼓计算机的梁昊,总能帮助同学解决计算机课上的难题,同学们都说他将来会是计算专业大神。可他为什么主攻了中医学,并在此行业不断深耕?

  “原因很简单,家里缺个医生,整个家族还没一个学医的。”2006年,梁昊高中毕业,家人的一句话让他从河北只身前往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求学。

  而让梁昊对中医激起无限热情的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传承。大四时,他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跟随我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泰斗欧正武教授学习。令其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位中年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病,他不经意间对欧老说的话让梁昊很有触动:“我父亲是在您这里看病,我小时候也是在您这里看病,我家小孩还是在您这看病,我们家三代人都是托您的福啊。”听完,欧教授脸上露出满满的自豪感。这位病友还嘱托他们几位跟诊的学生:“要好好跟欧老学习啊,把他的经验继承下来。”这让梁昊认识到作为医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传承”的初心从此生根发芽。

  梁昊在医院实习期间,工作扎实,得到了很多带教老师的认可。本硕连读毕业后,他留校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教学和科研上,但一直没有脱离临床。空余时间,他在基层坐诊服务百姓,他回忆,第一个门诊开始没什么病人,也没有护士,打针、输液、配药全部自己一个人执行。

  来看病的老百姓总会问他:“医学博士,为什么还会在社区坐诊?”梁昊说,身为医生首先是为了病人,为人民服务不论身份、学历,医生最大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并且社区坐诊看的是全科,啥病都看,也没有太多检测设备,还是挺锻炼人的。另外,当时50%以上的病患都是儿科的,解决儿科疑难杂症大多得益于欧教授跟诊的那段时间。”梁昊感激地说。

  不论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在三甲医院,梁昊从不排斥中西医结合和有效的治疗方案。“WHO(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医归为补充替代医学,有人说这是贬低中医,我倒觉得西医确实有太多治不好的病,如果中医能够作为补充替代把西医搞不定的搞定了,这就足够有价值。”梁昊会以病人为中心,什么能让患者最大获益就用什么,所以遇到一些疼痛性疾病他也会选择用针灸治疗。

  “不要争论什么中医西医,能治好病、能减轻病人痛苦才是最重要的。”梁昊补充道。

  也正是在实践中,梁昊深刻体会到,传统的中医诊断中存在受主观、外界等因素干扰判断的现象,结合人工智能可以弥补传统中医诊断中的一些不足。

  在学习中医学专业之余,凭借着对计算机的喜爱,梁昊自学了编程等计算机课程。读研期间,他便开始探索和研究人工智能与中医学的结合。

  在他看来,中医学的古老智慧早已赋予了他强大的治疗工具,但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他必须尽自己所能,用现代科技赋予中医学更强的力量。

  用创新的利剑发展中医

  

  (在给学生讲课。)

  梁昊所研究的中医诊断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上更要继承。他讲述了与中医诊断学的不解之缘:“本科中医诊断学是胡志希教授讲的,当时就很有兴趣。硕士、博士跟随周小青教授,博士后跟随彭清华教授。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我也算‘根正苗红’了。”2022年,他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袁肇凯教授,完成了他在学术继承道路上的最后一块拼图。“继承创新”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如今,他仍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中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在传承中创新,为中医学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我可能算是中医师里计算机能力不错的,计算机程序员里懂中医的,但同时又只能说是个业余计算机程序员和中医师里搞得一般般的。”梁昊打趣道。

  其实这也是做交叉学科的痛点。他向记者介绍,中医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跨度很大,他带的学生基本是学医的,计算机能力不足,虽然自己略懂计算机但不够专业,编程能力远不如科班出身人员。作为医学老师,他既要回答学生在医学上的问题,也要帮助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中医与人工智能结合,不只是单个学科的问题,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人难以发现临床问题,而医学领域的人又在技术上跟不上。因此,很多项目他都会结合其他学校、企业的计算机团队,即“校-企合作”。

  “智能望诊系统”的研发就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提供相应软硬件支撑,梁昊所在团队提供中医专业知识,共同加速推进中医诊断的客观化进程,促进中医科学化、精准化。

  除此之外,梁昊及所在团队研究的“新型脉诊仪”,能同时检测血氧、血压、脉象等多个项目。其实血压、血氧、脉象之间存在很多关联,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相互拟合。比如,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是侵入式的,传统袖带式的间接血压测量法无法实现连续监测。团队就利用PPG(Photoplethysmography)(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这个测量血氧的方法来拟合血压值,形成了重建的血压波形,实现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梁昊认为更先进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能开发更轻便的无创检测设备。

  “目前实验室的望诊仪、舌诊仪等机器十几万一台,成本很高。而我们正在研发的仪器成本低很多,研发成功后虽然想要推广到临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可以先在学校使用,争取让学生们都能用上自主研发的仪器。”梁昊说,他的愿景是以后教学实验室50%以上的设备都是自主研发,也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开发出更多智能辅助诊断工具,提高中医的效果和效率,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一路十域、一路十景、一路十味”!济青中线国际风情主题特色服务区将全部开放
下一篇:群英荟萃!这个大赛文成分赛区开始报名!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