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挑山工、济南趵突泉 寻找藏在语文教材中的山东景点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原标题:泰山挑山工,济南趵突泉

  唐朝诗人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相信大家记忆犹新;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曾经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于2018年再次编入北京市九年级语文教材;冯骥才先生创作的《挑山工》也入选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多篇文章选入教材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更是为推广山东元素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等,都介绍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济南的景点和气候特点。

  于是,我们专访青岛教材收藏爱好者杨泽东先生,并多方了解采访,还原中小学教材中的山东元素。

  泰山名作 雨中泰山情,印象挑山工

  《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体会非常深刻,高中第一课就是这一篇,所以学得最认真;多年之后终于有机会登上泰山,竟然真的下了雨,不得不佩服李健吾先生的文笔,写得太真切了”,杨泽东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文学大家的功底之深。

  再次与杨泽东先生相约在位于台东的家里,谈起山东元素,他觉得首推泰山。

  难忘雨中游泰山

  泰山的诗文中,杜甫的《望岳》最为大家熟知。这篇文章至今还收录在人教版和部编版的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对于这篇诗文,能够完整解读,并创作出自己特色的,当属《雨中登泰山》。李健吾于1961年1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这篇散文,描写与家人登泰山时,恰逢雨天,意外地观赏到了烟雨变换中的泰山奇特风光,岱宗坊、经石峪、云步桥、十八盘等泰山景点,都出现在文章当中。

  今年的泰山,是暑假旅游热门景点之一,作为中国最难爬的五岳之首,那句“泰山会制服每一个嘴硬的人”,让众多游客,尤其是大学生心服口服。“走过南闯过北,泰山底下犟过嘴”,最后只得流着汗、流着泪,表示下次再也不敢说大话了。

  在古今文集中,记游泰山的诗文比比皆是。除了杜甫晴日遥望,虚寄凌顶览小之壮志外,清人姚鼐写的《登泰山记》,是描绘登峰观日的奇景。而李健吾另辟蹊径,写雨中登山,画出了别于前人、新于他人的另一幅泰山风貌。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终于决定登泰山,却遇上了下雨天,犹豫再三,他们还是登上了泰山,“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在文章中,李健吾引经据典,引用了东汉应劭的《泰山封禅仪记》:“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也巧妙地将《望岳》溶于景中,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李健吾,笔名刘西渭,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这篇文章是李健吾与儿子乘火车从北京出发,游览山东的经历之一。他们先去曲阜参观访问,在曲阜逗留了三天,后乘车到达泰安,写下了游记。李健吾先生与青岛的缘分也不浅,1932年,宋春舫在青岛建造了藏书楼“褐木庐”,远在上海的李健吾也久慕“褐木庐”大名,他说:“梦到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1950年,上海的文学家、艺术家组织一个团到山东参观,巴金、李健吾、周小燕等人抵达青岛,住在中山路的招待所里,李健吾还专程寻访褐木庐。

  挑山工的攀登精神

  季羡林先生曾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另外还有一篇名篇为冯骥才先生所作的《挑山工》。《挑山工》是冯骥才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式散文,此文先后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冯骥才因此成为泰安市的荣誉市民。

  冯骥才说过:“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冯骥才的外祖父是山东济宁人,在清末曾任武官,常与好友康有为同游泰山。从祖辈口中,冯骥才听到很多关于泰山的故事。这座大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青年时代,冯骥才学习绘画时,曾到泰山去写生,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挑山工。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挑山工的坚韧是冯骥才发出一番疑问而得出的结论:“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挑山工回答:“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这深深打动了冯骥才,返回家后,他就创作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攀登。多年来,冯骥才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不肯换掉。这幅心爱的画作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被毁。之后,冯骥才又重新画了一幅。为了表达对泰山的深情,冯骥才把这幅珍藏多年的国画《泰山挑山工图》献给了泰安。他说,这幅画应该属于“我的城市”。

  大家名作 老舍在济南,难忘趵突泉

  这是我上初一时的用书,我珍藏的这本是编者张鸿苓盖有收藏章的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四年制版本,其中有一篇课文叫《趵突泉的欣赏》,是老舍先生写的,推荐济南的风光,写得生动形象”,杨泽东说。

  《趵突泉的欣赏》至今还作为选读课文,在教材中普及。

  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时留下的散文。上世纪30年代,老舍先生回国后,曾奔波济南和青岛两地任教。1934年,来到青岛之前,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7年离开青岛后,又回到齐鲁大学。这7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巨著。

  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委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校长。后赴英国任教,1930年回国后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部主任。“从1930年7月到1934年秋,我整整地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的朋友;不论什么时候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从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我。在那里,我写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

  四年的济南生活,是老舍人生最大的转折。在济南,口口宣称的不婚主义者1931年与胡絜青结为夫妻,济南南新街54号,是老舍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家。1933年9月5日,一直宣扬不要孩子的老舍高兴地迎来了自己的孩子,自此,他的篇章里多了孩子可爱的身影。他不止一次抱着女儿对妻子说:“有个家庭就是好啊!”老舍把这种欢悦的心情,写在了他们一家三口在院中拍摄的照片上:

  题全家福:

  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

  在济南,老舍写下了多篇小说,其中以济南名胜《大明湖》命名的小说遗憾因“商务”印刷厂遭日军轰炸,20万字的手稿化为灰烬,“世界上,读过《大明湖》的人,大概只有张西山先生、郑振铎先生、徐调孚先生和几名印刷工人了”,舒乙在《作家老舍》中说。

  《趵突泉的欣赏》是老舍先生1932年创作的散文。在齐鲁大学教书和写作的间隙,老舍经常会到山水名胜中走一走,离他住处最近的趵突泉是他的最爱,也是他观察得最细致、描写得最真切的景点。

  从住处出门右拐,向北走大约10分钟,即可到达趵突泉,沿着花墙子街,伴随着汩汩清泉,踏在青石板路上,那种惬意和舒适,沁入心底,所以在老舍先生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趵突泉的影子。即便他后来在青岛写小说《文博士》时,也会描绘济南的风情,院西大街、小巷民居、西餐馆等以及形形色色的市民,更用细致的手笔,再现趵突泉的景色:“三绕两绕,他绕到了趵突泉,中国称得起地大物博,泉水太好了!他立在泉池上这样赞美。三个大泉,有海碗那么粗细,一停也不停地向上翻冒,激动得半池的清水都荡漾波动,水藻随着上下起伏,散碎得荡成一池绿影。”

  《趵突泉的欣赏》之所以能够入选教材,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俏皮可爱的文笔,能够与小学生产生共鸣。《趵突泉的欣赏》开头就写到了“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

  点完题后,文笔流畅地将泉水写活了:“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接下来的排比句,写得更是形态生动,甚至让人看到了老舍先生可爱、幽默的一面。

  幽默是老舍骨子里的性格,这是公认的。虽然出生于北京的贫苦家庭,早年丧父,辞职后曾生活窘迫,但他的语言中、他的字里行间仍然不失调侃、逗趣。豁达、幽默的性格,在青岛时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如在《青岛与我》中,他生动地描写了自己不敢下水的窘境:“咱在海边上亲眼看见了洋光眼子!可是咱自家不敢露一手儿。大概您总可以想象得到:一个比长虫——就是蛇呀——还瘦的人儿,穿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浴衣,脖子上套着太平圈,浑身上下骨骼分明,端立海岸之上,这是不是故意地气人?即使人家不动气,咱也不敢往水里跳呀……海水浴场没了咱的事”。这段浴场一日游太过出名,以至于漫画家黄嘉音甚至给老舍画了一幅海浴图,妙趣横生。

  老舍有一句名言:找到严肃人的痒痒肉。他后来创作过不少相声作品,还跟梁实秋说过相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猫》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半岛全媒体记者家有两猫,因此深有感触,他抓住猫的特点,写出了猫性格的两面:“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神,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山东风情 冬天也“温晴”,大海美四季

  老舍先生还有一篇文章,长期以来被收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杨泽东先生随便翻出一个版本都能找到这篇文章。在今年最新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关于四季的文章中,第二篇就是老舍先生发表于1931年4月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的天气之所以这么晴朗,与他当时的心境也有关系。1931年是他与胡絜青由热恋走入婚姻殿堂的时间。这年冬天2月20日,老舍由北平返回济南,寄给胡絜青的第一张照片,是他的全身立照,在照片的右下方,用毛笔赫然题上了“絜青爱存”四个字,落款舍予。爱情发展顺利,是年4月4日两人在北京举行了订婚仪式。

  心情的愉悦,塑造了《济南的冬天》的篇章,让几代中小学生认识了济南,了解了山东,每年旅游季节,趵突泉都会挤满游人。半岛全媒体记者去参观时,还有不少学生在趵突泉前背诵《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为眼前的景色注解。

  还有一篇文章推荐山东的风景,那就是《烟台的海》。

  《烟台的海》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孙为刚写的一篇文章。课文主要描写了烟台的独特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

  同名文章还有一篇是冰心所作的诗歌《烟台的海》:

  大海呵!

  哪一颗星

  没有光?

  哪一朵花

  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1901年5月,冰心全家迁至上海。1903年,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全家遂迁至烟台。在烟台,冰心居住时间长达8年,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所以,她称烟台为第二故乡,烟台的海与山,烟台的水兵与灯塔,是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在语文教材中,山东元素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到齐鲁大地的美景和人文气息,这里的草木山水,悄然流淌进中小学生的心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来源:半岛都市报】举报/反馈

上一篇:把最好的文章写在孩子身上!南京“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教育思想报告会启动
下一篇:今日平说丨燃!然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