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打造敦煌学高地 团结世界各地学者共绘人类敦煌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程健

  曾经有句话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描述了敦煌经卷遗散海外的遗憾和我国敦煌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如今,随着我国敦煌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我们自信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期待团结世界各地的学者一起探究人类敦煌,把敦煌研究院打造成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有幸采访到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听他分析如何将敦煌打造成敦煌学研究“高地”。

  走过艰辛 花开敦煌

  记者: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两字之差的改变见证了敦煌学在中国的哪些改变?

  赵声良:1907年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大量文书,拉开了敦煌学研究序幕。对于我国的学者来说,起初敦煌学研究相对艰苦和伤感。由于各种原因,莫高窟藏经洞的大量文献遗失海外,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早期研究的学者远渡重洋,去抄写、复印我们自己的敦煌文书。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敦煌学的在全球火热,我国作为敦煌学的起源地却被国外称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种落差更激发了我国学者研究敦煌学的信心与决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敦煌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思维,以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一起研究敦煌学,让敦煌灿烂的文化走向全世界。

  多元探索 人文敦煌

  记者:我们现在所说的敦煌学主要包括哪些?

  赵声良:我们起初说的敦煌学主要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书研究,后来我们又研究敦煌石窟,现在敦煌学研究概念不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还包括敦煌范围内发现的古墓、长城、简牍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集历史、考古、艺术、科技等为一体的学科。比如,在敦煌出土了大量汉简,这些都是敦煌学研究的范畴。再比如,对莫高窟的研究也与时俱进。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莫高窟有492个窟,但是随着对莫高窟研究的深入,我们又发现了僧人用来禅修的洞窟,所以我们现在对外介绍,莫高窟共有735个窟。由此,敦煌学是一个大范畴,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的地方。

  开放自信 世界敦煌

  记者:要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要达到哪些指标?敦煌研究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经过近80年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学考古、历史、艺术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实现了敦煌学全门类学科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各地的学者也将目光聚焦到敦煌和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要打造敦煌学高地,就是要以自身影响力引领敦煌学发展,团结国内、国际的学者一起研究敦煌学。敦煌研究院有一本著名的期刊叫《敦煌研究》,是全世界敦煌学研究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敦煌研究院还积极邀请世界各地学者到敦煌参加学术交流和长期研究,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也经常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交流讲学,这些都为将敦煌研究院打造成敦煌学研究“高地”积累资历和经验。今后,敦煌研究院将继续秉承开门办院的理念,在下大力培养研究院青年学术精英的同时,团结全国、全世界的学者一起研究敦煌学,提高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学研究中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 共享敦煌

  记者:敦煌学研究如何助力“一路一路”倡议?

  赵声良:敦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的地方。很多国家的人在敦煌能找到他们古代繁盛文化的影子,所以敦煌学研究有着历史和现实意义。让敦煌学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必然方向。从交流的角度来说,敦煌研究院要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以文化走出去促进彼此理解沟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方面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有着深度重合。事实上,敦煌学研究学者一直担心莫高窟的保护,害怕石窟随着时间的流逝遭受破坏甚至消失,而现在随着敦煌研究院近80年的研究底蕴,已经可以非常自信将莫高窟保护好、利用好。这份自信来自沉淀和不懈的努力,也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分享,共同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监制:冯颖超 责任主编:杨红

  编审:王斌银 编辑:宋月悦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众号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敬请关注!

  原标题:《【敦煌研究院】打造敦煌学高地 团结世界各地学者共绘人类敦煌》

  阅读原文

上一篇:建德洋溪:全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 打造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
下一篇:有日本学校被扔石头?外交部:中方一贯依法保障在华外国人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