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复习教学中的认知诊断与弥补设计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高中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做题负担过重的问题,学校往往追求尽早结束新授课教学,进入“一轮”“二轮”的“讲题—考试—再讲题—再考试”复习模式。

  我们可以将目前复习教学的做法与科学、规范、高效的医院诊疗过程进行比较,如右表。

  要实现精准教学,对错误进行诊断是关键环节。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时代,知识缺陷的诊断是简单的,较难的题目出错会被诊断为能力不足,要培养能力,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做题,再做题”,力求“熟能生巧”;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时代,知识和技能缺陷的诊断是方便的,较难的题目出错通常会被诊断为缺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没有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新课阶段注重问题解决过程的参与体验,复习阶段重视做题的过程与体验”;在“核心素养”时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通常被归因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水平还不够高。绝大多数教师会采用“做更高层次素养水平的题目”的方案,此方案虽然排除了“低水平重复练习”的问题,但缺失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得到题目答案作为教学的目标,难以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和结构的完善。

  通过几十位教师参与的“认知诊断和弥补设计”案例研讨,我们认为,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错误诊断能够提取到清晰、可表述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并设计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遵循严格的研究过程是确保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的基本要求,经过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发现普遍性错误。这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比较关注的事情。许多教师都有每个选项、每个小题学生错误比率的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认定普遍性错误。

  编制诊断题目。编制诊断题的目的之一是聚焦普遍错误,如大型计算题有几个小题,同一小题中也有几个环节,通过题目改编把关注点聚焦在出现错误之处,只要求展示这部分内容的求解过程;目的之二是让学生充分展示求解过程,如学生在选择题求解时出现某一选项错误,需要让学生写出求解的详细过程才能够进行诊断,为此需要将这个选项的问题改编成问答题或计算题,让其他学生重新进行求解。

  进行诊断准备。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对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进行研判,并写出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为理解学生的求解思路、分析学生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做好准备。这个阶段如果教师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教师已经熟悉题目的求解过程并知道答案,所写的解题过程往往只有多个物理公式和运算,缺乏“分析、判断、质疑、假设、论证”等思维过程。

  实施双向诊断。诊断是关键环节,但开始阶段几乎每位教师对错误原因的诊断都是凭经验作出的,随着诊断程序与方法的完善,教师认识到开始阶段的诊断是“自以为是”的诊断——后来了解到的学生的真实错因与教师的诊断并不吻合。我们经过实践完善后的诊断程序与方法是“双向诊断”,首先要确定面谈对象,学生卷面上呈现的错误往往有多种可能,有的是容易弥补的知识性错误,有的是具有偶然性的运算错误,教师要关注的是影响学生素养结构与水平的典型错误,选择出现这类错误的学生作为面谈对象。其次要认识诊断的艰难性,当教师提出“你为什么做错了”——期望学生能够回答自己的缺陷,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不出来。现在我们采用求解过程“复盘”的方式——根据教师事先书写的多个路径解决问题的详细思维过程,学生确定自己的求解路径及出现错误的环节。只面谈出现错误的学生,虽然能够明确缺陷所在的“位置”,但还很难确定学生缺陷的“具体形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双向诊断”,除与错误学生面谈外,还选择正确求解的学生面谈,提出以下问题:在这个环节求解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提取教学目标。为了提取清晰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师听取正确、错误双方学生的表述时,就要初步判断“缺陷”的属性——是陈述性知识中的命题(观点)、表象(物理现象)、线性排序(操作步骤或思维步骤),还是程序性知识中的方法、策略?再用符合知识属性的表述与学生共同探讨,求得双方学生的认同。

  进行弥补设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如果错误是学生缺乏表象造成的,教师就应该采用表象再造的方法,并不需要用大量时间进行言语讲解和题目训练;如果是缺乏陈述性知识中的命题(观点),教师就要选择适合这一观点形成的几个案例,通过分析、比较提取观点;如果是学生缺乏线性排序,就需要教师评价“无序”给操作或问题解决造成的不良后果,厘清顺序;如果是缺乏方法与策略,就需要教师指出缺乏方法或策略对解决问题的影响,设计方法运用的多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训练习得方法和应用条件,理解策略使用注意点。

  评估实施成效。有教师研究发现,如果检测时间在一周左右,学生仍可依靠记忆来解决问题,所以有效的检测既要改变问题的情境(形异质同),又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还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问题情境中非教学目标的内容可直接给出条件及数据)。

  经过一年“认知诊断与弥补设计”的案例研究,教师的试卷讲评不再追求讲题数量的“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式教学,而是追求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在高考试题与真实情境相关及素养要求提高的当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众多挑战,出现相当数量的典型错误,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进行研究,往往是“杯水车薪”。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6版

  作者:梁 旭

  举报/反馈

上一篇:「每日一习话」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下一篇:三桥街道新西北社区:聚焦“一老一小” 绘就幸福底色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