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贴.电影考研】上岸之后,何去何从?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我是一名本科工科,研究生艺术学的电影硕士,我还记得当我跨考成功的那个暑假,收到了某985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打电话给每一个同学和队友,毕竟在抖音还没席卷大学的那一年,我的所有“小电影”都是和身边的非专业好友一起拍摄的,投放平台叫土豆网,现在已经和优酷合并了。(我们是个纯纯工学院,男女比例5:1那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内心深处萌发了对比例1:1哦不,对电影的激情与热爱。

  1.我们俨然是朝着艺术家的目标学习着,但最后只能学成艺术生。

  研一的时候,我的这份热爱有些许动摇,因为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是个团队性质的合作,特别是在学生时期的剧组,没谁给谁发工资,大家都有自己艺术主张表达的权利。就好比这个时代没有绝对一致的“感同身受”一样,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艺术观、电影观。我反而怀念本科期间啥也不懂啥也不会的非专业剧组的创作时光,书读得越多,想要表达的就越多,听不进去的建议也越多。于是学生江湖里流传着“拍一次电影少几个朋友”“没朋友了就不再搞创作了”诸如此类的话。更让人担忧的是,艺术本身就容易曲高和寡,我们慢慢地更多地去评价一部作品,少有地去创作一部作品。我秉持的观点是,如果做艺术不实践,那么艺术为成为一把枷锁,把你困进你自己的城堡里,城堡之外甚至艺术之外的事情,都不予理会。(死循环就是,你去创作吧,嘿没朋友了,那就在城堡里呆着吧!)

  我们俨然是朝着艺术家的目标学习着,但最后只能学成艺术生。因此,你带着怎样的心态做电影,尤为重要!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反正一句话,不管是做电影还是做人,我们都应该把姿态和视角放在最底层。

  2.资方不会把钱投电影里,因为这远不如短视频的回报率。

  研一研二在摸索中进入了电影的门槛,也执导过作品获过国际电影节的奖项,研三就顺利通过导师的介绍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一线大组”,在组里,我和喜欢的演员和导演相处的很愉快,甚至为我提供了一份在北京编剧助理的工作。那时候,通往电影艺术的大门好像已经为我打开了,我好像在门里看见了多年后金鸡奖的红毯上我领完了奖下台径直坐在了张艺谋旁边,他还笑着给我点了一根烟......

  但是哪怕幸运如我,还是遇到了时代的暴雨,不,是寒冬。

  三年影视寒冬带给电影了什么,最致命的无非一点:资方不会把钱投电影里,因为这远不如短视频的回报率。

  没有了资方,没有了市场,没有了类型。黄建新对中国电影的美好愿想变成了北影厂的苦苦支撑。多年后遇见大火后的李睿珺(《隐入尘烟》导演)和郭柯(《二十二》导演),我问他们,你们在准备什么新电影呀?他们两手一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3.先做个大学生吧,别做个大学艺术生

  学电影进不了电影行业,这大概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形成闭环的尴尬。但梦想还是要有的,它可以不是我下一步要走的路,也别问学电影有什么用,要是带着功利心,梦想还是在遥不可及的远方。那我们从事这个学科的学生们,上岸之后何去何从呢?都把梦给我藏住咯,我们的梦想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平台,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做点大学生该做的事!

  你能在这个平台里接触各类行业的从事人才、你能打破你此前不曾发现过的信息壁垒、你能看见国际处丰富的出国交换项目、你能通过选调生相对容易地进入体制、你还能看见国内最好的企业来校宣讲......只要不被专业束缚思维,你的舞台大得很,前提是,你得有这个平台。这也是对于普通人家的小孩来说,考研的必要性。

  我本科学建筑的同学拿着今年他的工资条问我当初选择电影专业后不后悔,我瞄了一眼网上建筑的就业情况,笑着说了一句,这也就别五十步笑百步了。

  所以,上岸之后要做的事就是,先做个大学生吧,别做个大学艺术生。

上一篇:8部好看的数学动画,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附观看链接)
下一篇:智慧树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导论完整期末答案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