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政策之桥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等青年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近日下发通知,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
当前,高校已进入毕业生离校阶段,正是就业创业的黄金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各地各高校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下发通知,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无论是对于用人单位,还是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与地方而言,都是一个重大利好。
扩岗补助缓解了就业压力。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继2022年破千万后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把优先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人社部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中组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等,各地区各部门举办了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这些务实举措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对就业结构性矛盾,还需要相关部门找准问题症结,把握就业中的痛点难点,用好政策杠杆,撬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三部门下发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招用2023届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至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可按每招用1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执行至2023年12月底。对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无疑是一个助推器,为广大青年就业加了一把力。
扩岗补助激发了企业活力。对于企业而言,既可以在这一波就业大潮中发现和挖掘到一批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尤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必将利用现有政策,抢抓机遇,积极储备更多后备人才。从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优惠力度与申报方式来看,更加注重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知要求各地可采取“免申即享”的方式,主动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对相关的补助政策进行了细化明确,为企业申报提供了更多便利。尤其是对没有对公账户的企业,要求地方可将资金发放至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账户,彰显了一种惠企温度。对于企业而言,及时快捷的补助政策,更有利于自身挖掘扩岗潜力,向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敞开就业大门。
扩岗补助增强了地方动力。对于地方而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始终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事关每个家庭的福祉。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的延续实施,有利于地方扎实开展就业促进工作。对于各地区各部门而言,要利用这个政策补助窗口期,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把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主动深入企业实际,切实解决企业在扩岗就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把补助政策送到企业手中,让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尽可能享受政策红利。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打好这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李萍
责任编辑:陈文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
- 加强行刑衔接协作 合力守护绿水青山
- 名单公布!南昌31名学霸上榜!
- 北京有车型优惠超10万元,南阳有门店贴出“国货惠民价7.59万元起”海报,合资车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转为雇员制行不行?银川市人社局回复了这份提案
- 老师曝光教室无窗帘被约谈 校长停职、教室已全部安装窗帘
- 大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 最美家庭展播二:梁芳清家庭
- 王晓龙谈国内青训:我们只有初中水平老师,教不出大学水平的学生
- 11月起 四川学业规划行业有了“国家标准”
- 河南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 gre数学有哪些备考方法
- 最优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讲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 重磅消息 | 第十二届商学院数字化论坛即将启幕!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路演特辑
- 建筑“黑科技”闪耀长沙筑博会
- 为青春点赞!你最喜爱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扬州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喜迎建队日争做好队员
- 深圳发布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第三轮测评结果 低于80分市场数量大幅度减少
- 2023下半年湖南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安排
- 朝阳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 小米 14 表现如何?数据库实测性能续航充电等
- 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标兵……她是曲园学子李雯鑫
-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马鞍山:水清岸绿 石臼湖风光美如画
- 「一线新动态」十年深耕涉外高端电力人才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助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