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26课《忆读书》预习笔记,忆读书之趣,品读书之乐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一、生字预习

  【舅】jiù(舅舅)(舅妈)(舅父)字义:①母亲的弟兄(叠)。②妻子的弟兄。

  【津】jīn(津液)(津贴)(津津有味)字义:①口液,唾液。②渡口,过江河的地方。③滋润。

  【斩】zhǎn(斩断)(斩首)(斩钉截铁)字义:砍断。

  【限】xiàn(无限)(权限)(界限)字义:①指定的范围。②限制(范围)。③门槛。

  【凯】kǎi(凯哥)(凯旋)(奏凯而归)字义:军队得胜回来奏的乐曲。

  【葛】gě(姓葛)(诸葛亮)字义:姓。

  【述】shù(述说)(描述)(叙述)字义:讲说,陈说。

  【贾】jiǎ(姓贾)(贾宝玉)字义:姓。

  【衰】shuāi(衰老)(衰弱)(衰败)字义: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刊】kān(报刊)(书刊)(刊物)字义:①刻,引申为排印出版。②消除,修改。

  【琐】suǒ(琐碎)(烦琐)(猥琐)字义:①细小,零碎。②卑微。

  【朴】pǔ(质朴)(朴素)(纯朴)字义:没有细加工的木料。比喻朴实,朴素。

  【篇】piān(篇章)(诗篇)(千篇一律)字义:①首尾完整的文章。②量词,用于文章。

  【某】mǒu(某国)(某人)(某处)字义:代词,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

  二、多音字汇总

  传:①zhuàn(自传)②chuán(传说)

  卷:①juàn(画卷)②juǎn(卷尺)

  着:①zhuó(着手)②zhāo(妙着)

  煞:①shà(煞费苦心)②shā(煞风景)

  三、词语解释

  1、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2、豪杰: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

  3、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4、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5、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6、无病而呻:文中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一般作“无病呻吟”

  7、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做出种种表示,想以此博得对方欢心。

  四、近义词汇总

  华丽—华美 居然—竟然 期待—憧憬

  催促—督促 烦琐—琐碎 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五、反义词汇总

  华丽—朴素 开始—结束 明白—糊涂

  一知半解—融会贯通 朦朦胧胧—清清楚楚

  津津有味—索然无味

  六、重点词语汇总

  舅父 述说 荒唐 访问 书刊 质朴 英雄 厌烦 斩断 无限 凯旋 衰败 辛酸 篇章 刊物 烦琐 某年 诸葛亮 贾宝玉 真情实感 一知半解 津津有味

  七、作者简介:冰心,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母爱、童趣,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幼年时代就管饭杰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著有诗集《繁星》和《春水》,散文集《拾穗小札》等。

  八、课文内容导读

  (一)第一部分“谈读书,感受多”(第1自然段),总写“我”对读书的感受。开篇点题。“多”字突出了作者谈到读书时那压抑不住的情感,可见作者对读书这件事兴趣很浓,体会很深。

  (二)第二部分“读书好,收获多”(第2—8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回忆“我”的读书经历。

  1、第2自然段,写“我”七岁时开始自己读《三国演义》。段中引号的作用:引用,引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为下文做铺垫。

  2、第3自然段,写“我”听舅父讲《三国演义》总是意犹未尽。“津津有味”“好听极了”写出了作者对《三国演义》的兴趣,交代了自己读《三国演义》的起因。“含泪”表现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突出了作者对《三国演义》的痴迷。

  3、第4自然段,写“我”下定决心,自己读《三国演义》。“咬了牙”形象地表达了“我”开始自己读《三国演义》时的决心。“一知半解”可以看出作者由于识字量有限,读起书来很困难,但是求知的精神很坚定。

  4、第5自然段,写“我”读了多次,才读完整本《三国演义》。段中两次“哭”,说明了“我”读书时无比痴迷、无比投入,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吸引,并置身其中。

  5、第6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我”喜欢《水浒传》的原因。“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体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读《三国演义》过渡到读《水浒传》,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水浒传》的主题。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但我觉得比没有任务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既肯定《水浒传》着力刻画的人物性格极其生动,又指出《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人并非个个性格鲜明,但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得多。是一种客观中肯的评价。

  6、第7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不同时期的“我”对《红楼梦》的感悟。先写“我”十二三岁时读《红楼梦》的感受;又写了“我”中年以后读《红楼梦》的感受。通过对比突出“我”在不断地阅读中对这本书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

上一篇:密集调控!北上深教育政策再升级,武汉会跟进吗?
下一篇:家长注意,警惕“少儿编程”培养孩子创造力这个坑!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