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高的普高线,真的能改变中国的职业教育吗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近日,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57.05万人,比上年减少25.38万人,下降4.36?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2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55.26万人,比上年减少37.23万人,下降2.34?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53?
结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中职招生规模(比例)和在校生规模(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
对于中职教育,我国的基本战略还是普高和中职协调发展,两者招生比例为1:1,而近年来,随适龄学生数减少,中职招生规模不断下降,同时,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也逐渐下降。总体而言,中职教育有萎缩趋势。这也成为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之一。
控制普高率,正成为一场国家行动?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家长开始集体吐槽:“中考简直比高考还难”。实际上,这样的吐槽由来已久,而这一形势,甚至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得更加严峻。
就在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这份方案中,中央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另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提升高职院校,改制一部分本科高校,扩大招生范围,这是中国制造发展战略的整体考量,也是市场企业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实际要求,无论是哪一点,都无可厚非。
但从结果来看,在这一国家整体计划中,上普高的孩子将会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会像过去那样年年增长。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不管你在深圳、上海还是武汉,甚至是在普通县城,都会有相当一批成绩位于中等的孩子,面临从普高到职高分流的挑战。对此,很多家长恐怕并没有做好准备。
同一普高率,视角不同解读不同
以深圳为例,2019年深圳中考,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仅为45?相比2018年的53?减8?引发了许多应届生家长的强烈不满。
而根据教育学者熊丙奇先生的说法,2018年深圳中考公办普高录取率达到53%,整体普高录取率达到74%;2019年由于中考人数增加8000人左右,公办高中录取率确实有所下降,但整体普高录取率依然会达到70%。
我们再把视线转向安徽马鞍山这个并不起眼的五线城市,过去5年,这座城市的普高录取分数线都在580分左右,录取率在70?右;而2019年普高线突升至634分,录取率降至61.6?在当地家长的强烈抗议下,当地教育局又增加了100个普高招收名额,录取分数线降到了600分,但还是高出往年近20分。
而根据教育学者熊丙奇先生的说法,当地并没有减少普高招生计划,普高录取分数线上涨,是由于学生考试成绩整体提高的结果。但这一说法能否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应该不难猜测。
中职教育的现实困境
截至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8.8%,但在不少学生、家长看来,上中职,并不是上高中。对于我国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舆论一再解读为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或者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这种解读,并非不了解高中阶段教育包含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是希望国家把高中学校都办为普通高中。
这反映中职教育的现实困境。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中职免学费政策,设立中职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但家长在孩子中考时,还是希望孩子进普高,而不愿意进中职。
在地方教育部门明确规定达不到普高线就不能进普高学习(包括借读),以保证中职的招生后,家长不但对地方教育部门施压,质疑这一政策,还想办法曲线上普通高中,有的机构还会给家长提供违规运作的服务。还有的中职学校,则以普高化为招生卖点,告诉家长、学生进中职后,依旧学习普高课程,以参加普通高考。
中职的这种困境,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缺乏特色,加之很多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家长担心孩子上中职学校,没学到技能,反而被“带坏”;
第二点,也是更为深刻的一点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还存在低人一等的情况——
高度筛选型社会,职高没有前途?
在就业市场上,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超过写字楼的普通白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从社会地位上来说,白领的地位依旧明显高于技术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甚至有很多学校在招生时,都会要求父母具有本科学历。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正是高度筛选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白领的收入可以比蓝领低,但社会阶层却要更高,这说明收入并不是决定阶层的唯一因素。决定阶层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考,如果你上了普高,那么大概率可以上一个大学,你毕业了就是白领(最新本科就业率91?,甚至是金领;你如果上了职高,大概率上不了本科,毕业了就是蓝领(最新就业率92?。
所以,中考默默地决定了一个人的阶层,细思恐极。
用分数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阶层,这是荒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现实的。
如果你考上了985大学,那么国家对这个学校的投入非常大,而学生交的学费又很低,所以你等于凭借高考高分拿到了一个极其便宜的教育机会;相反,如果上的这是高职院校,国家投入差了很多,你交的钱比好大学学费还多,等于拿到的是一个又贵又糟糕的教育机会。从投资回报率来看,没有傻子会主动去读高职。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国学生一路上来的考试,小的几百次,大的有几次,每一次都在筛选学生。我们的教育就是考试筛选孩子,所以被称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走到极端,有个非常糟糕的问题,那就是所有孩子都在一个方向上努力,不管你有没有天赋。
最近,毛坦厂中学弄一个小号,专门招收上海地区的高考复读生。没有任何褒贬评价,但这事说明,即使像上海这样的人们印象中教育十分发达地区,在残酷的筛选制度面前,考生不也不得不向山区学习。筛选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上海的家长和深圳的家长一样恐惧自己的孩子搭不上“教育改变阶层”的末班车。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控制普高录取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这种恐惧。因为你的孩子进了职业院校,参考以往的经验,基本上就很难实现阶层突破了。这一点,足以让很多父母为之惊叫。
纵观世界的职业教育
纵观全球,职业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德国毫无争议地排名第一,而中国也将德国作为效仿的榜样,教育学者熊丙奇先生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同样建立在“德国模式”之上。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但同时被很多人忽略的现象是,当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向中国转移时,美国出现了“铁锈地带”,唱出了“乡下人的悲歌”,并且选了一位倡导“美国利益优先”的总统。但是,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却安然无恙,工人们没有什么怨言,社会舆论没有任何发酵。
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教育资源分化极为严重(大概只比中国好一点),美国的学生去当工人,多半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成绩太差。所以,美国的技术工人素质并不高,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美国不如日本,更别说跟德国相提并论。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德国,很多本行业知名的企业CEO,都是由从技术工人一路晋升上来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担任。这些企业可能不像奔驰宝马大众那么有名,但在本行业内,却常常占据领头羊的位置。
他们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同样不可替代,公司的领导人需要长年累月浸淫在生产线上,极为熟悉生产流程和生产技术才行。
产生上述两个现象的土壤,就在于德国多年来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始终维持在25?右。德国的学生从中学开始,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分流,分别进入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和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其中文理中学的学生主要为进入大学做准备,而普通中学的学生主要以进入职业学校为主。注意,在选择过程中,学生考虑的主要是个人兴趣。
而在德国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也没有明显区别,其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晋升空间都相当类似。你是公司白领,我是工厂技术专家,我们都是社会的中产人士。
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产值达到德国总产值的80?而这是由60?产业工人所贡献的。“德国制造”以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确著称,价格也很昂贵。同等重量的机床,德国制造是中国制造的20倍。这样的差距,工人能不被尊重吗?
所以,中国职业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简单压普高分数线,因为说到底这还是在用考试的办法做筛选,属于典型的新瓶装旧酒。
原本,读职校也可以是基于兴趣的主动之举;原本,读职校也可以很有前程似锦,月薪数万;原本,读职校也可以实现阶层跃升,成为社会中产,乃至上层精英。
但是,高度筛选型的游戏规则,把主动学生挡住了,把似锦的前程遮蔽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改革没办法单独进行,以高考为切口的应试教育改革需要做一个整体性的诊断。当然,这是一个挑战极大的难题,如何改,怎么改,还需要一轮又一轮的大讨论。
当前游戏规则下,该如何破局?
可以想见的是,短时间内,升学考试的筛选性很难改变,甚至会进一步加剧。
对于每个学生、每个家庭来讲,只能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主动去适应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正处于国家教育改革和政策调整的风口浪尖,从新高考改革到新中考改革,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政策压力仿佛给已经筋疲力尽的学生身上又加上了一根无形的稻草。
但无论教育政策如何改变,有一点不会改变——只要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足够优秀,无论处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筛选体系中,总能够找到自己 的一席之地。

上一篇:【龙江职教行】手握职业技能一技之长 扣开人生幸福之门
下一篇:南京市教育局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