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妈妈是前期主力,但不代表爸爸就能当甩手掌柜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3-06
手机版

“孩子的父亲总是把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到我身上,作为一个母亲我也希望教好孩子,但面对丈夫的诈尸式育儿,我真的很难过。

每当我提起爸爸也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时,丈夫总是以‘男主外女主内’来反驳我,让我无言以对。

和身边的人聊起,才发现很多姐妹的情况和我一般,为啥中国式孩子家庭教育大部分指向女性?辅导学习,照顾生活起居等爸爸该不该参与呢?



不要“以偏概全”

挺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大部分中国式家庭教育都指向女性,这是一个疑问。

在中国有多少家庭教育指向女性,这方面目前没有统计,所以不好下断言,只是确实存在着在家庭教育中让母亲、奶奶、外婆等所负责的情况;但如果就个人所遭遇所关心的状况就认为“大部分”显然是不合理的。

人通常会比较关心与自己有联系的事情,好比怀孕之后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要以自己的个人观感来衡量“大部分”,这显然不公平,就例如我们家,并不会依仗女性为家庭教育的中心,而且我身边的朋友也大都如此,我也不能说我们就是“大部分”。

其次是外国的月亮是不是比较“圆”,同样也是没有实际的统计或者调查,也就是说“中国式”这个概念,也是不科学的、没依仗的。

之所以写这么一段,是希望大家先面对自身情况,不要自主地加入“我以为”的墨菲定律负能量圈里,否则就可能形成“中国式家庭教育就是对女性这么悲哀”的想法,进而希望逃离,甚至误导他人



为什么家庭教育多指向女性?

  • 为什么会认为中国式家庭教育多指向女性?

这个与我们的文化底蕴有关,过往我们都提倡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责任构成模式,而在古代,对妻子有着“贱内”、“内子”的称呼,又以女性在家“相夫教子”为价值衡量标准。

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已经建立了几百年甚至更久,短时间内要洗涮一新是不太现实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 为什么家庭教育多指向女性?

确实家庭教育多指向女性,尤其是母亲,但与前者的本质是家庭地位不同所致不一样的是,在心理学上,普遍认为母亲是孩子早年成长的最主要影响人。理由如下:

1. 婴儿的共生心理

婴儿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和母亲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他认为自己和母亲仍处于在子宫时一般,与妈妈一体共生。某程度而言,此时期的妈妈,就被孩子视为自己身体的延伸,执行他的意志。

这就造成了孩子在婴儿阶段十分依赖母亲的状况;

2. 摆脱共生心理

孩子在不断成长,在3岁前他们需要完成和妈妈心理上的分离,即他们需要认识并接受到自己和妈妈已经是两个独立个体,同时又在这个年龄段通过依赖妈妈,从妈妈身上获得信心去探索世界,以及,他们需要内化妈妈的形象形成最初的独立自我。

换言之,孩子在3岁前即通过妈妈认识世界,又通过妈妈认识自我。




以上仅仅是指出家庭教育多指向女性的一些因素,但“多指向女性”,并不代表着男性们(多指父亲)就可以袖手旁观,或者说在3岁前就把孩子全部扔给母亲,把育儿的责任完全架设在母亲的身上。

父亲介入,从婴儿出生前就应该进行

是的,父亲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母乳,也不能替妻子承受分娩的痛楚,这是男性的生理构造所致,但并不代表着父亲、丈夫就可以当一个“甩手掌柜”。在育儿、教育这一件事情上,父亲的角色从备孕时就应该介入。

1. 保持精子的质量

育儿多指孕产到幼儿阶段,而育儿也不仅仅包含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同样也包括了对孩子的身体影响。

一个负责任的父亲,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作息习惯,从而保证自己的精子质量良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先天基础。

2. 让妈妈保持良好心情

让妈妈保持良好的心情,这里应是丈夫、孩子的父亲的责任。在孕前让准妈妈保持良好的心情,能提高准妈妈的怀孕概率;在孕期让妈妈保持良好心情,可以让孩子健康地发育;在孩子出生后让妈妈保持良好的心情,才能让妈妈能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传递着积极正向的能量;

还记得吗?上文我们提及了孩子需要内化妈妈的形象形成最初的独立自我,而如果一个妈妈总是愁眉苦脸,甚至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而心生抱怨,那么孩子所内化的也必然是类似的形象。

可以说,在育儿阶段,父亲的作用和母亲的作用同样重要,不过是作用的对象和方式有所区别。



3. 给予孩子积极的父亲形象

在早期(3岁前)父亲的形象对孩子的作用没有母亲的作用大,但问题在于一个好父亲会从孩子出生前就打造好自身,等到孩子出生后给孩子充分展示什么是男性、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的模样。

即便一部分父亲已经错过了孕前的准备时期,但他们却会让自己保持进步,调整自己;而不负责任的父亲则是以我行我素为主,视妻、子为自己的附属品。

即便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庭责任体系,也不妨碍父亲做到这一点,诚如股神巴菲特,他所展示给孩子的就是一个热爱自己工作并且认真对待自己工作、尊重他人的形象建立,以致于他的孩子彼得巴菲特这样形容父亲:“他是那样精力旺盛,那样纯粹。有点夸张地说,当父亲工作时,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入迷了。”,并且以此形象激励自我成长。


小结:家庭里永远不是能者多劳,而是两人一起打扫一地鸡毛。

上一篇:疫情当前,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下一篇:口碑好,转介绍高,家庭教育成为教培招生利器?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