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1岁,牛津毕业,啃老10年,最后却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3-29
手机版

作者 | 张书愿

最近,被一个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惊到了。

印象中像牛津这种名校的高材生,应该是自带光环、站在社会上层的精英,却没想到,这一位竟然会以霸气啃老的姿态被大家看到。

80年出生的Siddiqui,今年已经41岁,最近他再次把父母告上法庭,要求他们给自己赔付“终生生活费”。

其实一年前,Siddiqui就因为父亲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跟父母对簿公堂,而那时候他已经堂而皇之地啃老近10年。

大学毕业后,Siddiqui曾经当过律师,后来因为工作受挫,出现了心理问题,就失业了。

家境殷实的他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委屈,父母把他安置在一栋价值100万英镑的高档公寓里,不仅负担他各种开销,还额外给他每周400英镑的生活费。

按道理说,Siddiqui应该对父母心怀感激,休整好自己后继续出发。然而他却以心理疾病为借口,再也不想出去工作。

一晃六七年过去,父母坐不住了,开始劝他振作起来,自食其力。

但Siddiqui想到的不是去工作,而是状告母校牛津大学:因为学校的“不称职”,导致自己没有拿到一等学位,从而又引发了后面的心理疾病、职业失败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这些“原因”,他要求母校赔偿100万英镑的损失!

这个控诉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几年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这下Siddiqui的控告对象便转向了父母。

先是以“没工作,不能独立生活”为由,要求父母支付“抚养费”。

被法院驳回后,又把自己如今的不堪归结于父母没有尽职,让他度过了一个“无比脆弱的童年”,并要求父母给予终生经济支持……

谁能想到,

把孩子培养到上名校,竟然只是噩梦的开始;

好吃好喝地供到41岁,竟还会被反咬一口?

被孩子反噬的父母做错了什么

这几年,亲子间“农夫与蛇”的故事,并不少见。

Siddiqui的言行,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地铁站被围观的一对母女。

那天,湖北武汉地铁2号线金银潭站,下来了一对母女。

母亲推着两个行李箱,还背了一个大包、数个小包,女儿则无事一身轻地两手插在兜,悠闲地走着。

突然,女孩像是被什么激怒了似的,往母亲身上狠踹,一脚两脚不过瘾,一直踹了六七下,才被路过的行人拦下。

女孩不解气,竟然动手去打阻拦的行人。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那位母亲始终没有制止。

至于女孩踢打妈妈的原因,只是因为妈妈看错了站,上错了车。

根据目击者爆料,事情发生之后,母亲不仅没有教育女孩,反而还安慰她没事,让她不要生气了。

女儿娇纵跋扈令人瞠目结舌,而母亲的纵容亦让人大跌眼镜。

这个年纪的孩子,本该早就能够为家人分担辛苦,可是她却眼看着母亲一人负重,而不愿意搭把手;

母亲心疼孩子可以理解,可是当女儿因为一点不如意就大打出手,她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也不该坐视不管。

结果,母亲不仅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竟还反过来安慰她,着实匪夷所思。

看似对孩子爱得无私,其实是把孩子惯得不明事理,连自己被反噬都没有察觉。

一味地给予换不来感恩,反倒容易养出个“白眼狼”。

我们在付出的同时,有必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不容易。

这种体验不是故意卖惨,而是让孩子知道,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父母付出了多少辛苦。

唯如此,孩子才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他才不会去肆无忌惮地挥霍父母的爱。

别在学本事的年龄,一味地溺爱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演讲过程中,谈到了自己的童年。

她说,“我很幸运,我有特别好的爸爸妈妈。”

她的父母优秀在哪里呢?李玫瑾说,身为那个年代的独生女,却一点没有被娇惯过。

有一次学校搞野营拉练,老师担心她一个女孩吃不消,但妈妈很爽快地说:“我要让她去锻炼。”

正是因为父母的放手,李玫瑾从小就学会了很多技能,做事极为麻利。

她会游泳、骑车,还会织毛衣、做衣服、绣花,当年挖防空洞的时候,她一个人和泥,能供三个人砌墙……

如今作为一名知名的教育大V,李玫瑾回忆童年时,对父母的“不娇惯”深表感激。

正是那些早年间吃过的苦,让她学会了生活的技能,也学会了对生活的感恩。

想起去年上热搜的一个小男孩王浩栋,他家住河南,父母在陕西做生意,一年才能见一次。

刚满9岁的他放寒假后,来到西安跟父母团聚。

爸妈并没有带他去吃喝玩乐,而是照常工作,并把儿子带到菜场,跟着自己一起卖菜。

于是王浩栋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顶着严寒给爸妈帮忙。

在这个过程中,小小年纪的他不仅没有抱怨,反而体会到了父母在外打拼的艰辛,并为自己能够帮忙而感到十分开心。

不溺爱孩子,反倒让孩子走出来一条自力更生的路。

而今我们生活水平好了,很多富足的家庭依然选择让孩子出去磨砺,谁说这不是更深沉的一种爱呢?

告诉孩子,决定他人生的不是父母

那位41岁还想啃老的牛津高材生,起诉父母的理由让人匪夷所思:

“因为父母疏于照顾,让我度过了一个无比脆弱的童年!”

好像成年后的所有失败,都可以回溯到童年,而童年的所有创伤,都可以归咎于父母。

真是如此吗?

前段时间,留美高材生张一得去世,根据他爸爸“老得”的公开信,网友们推测一得是自杀。

这下舆论沸腾了,原先被奉为模范父亲的“老得”,被批得一无是处。

“17年拍20万张照片”、“十年菜单不重样”……

这些曾经被称为完美陪伴的经典,现在被喷为“窒息式教育”。

那么好的教育还有定数吗?

是不是孩子出息了,他的家庭教育就是好的,哪天想不开了,他的教育又变成了坏的?

是不是童年快乐、家教良好的孩子,就一定能够成为幸福优秀的人;而那些童年不幸的孩子,就注定会有心理阴影?

想起那位背母亲上学的孝子刘秀祥,前几天又被他刷屏了。

大学毕业后,刘秀祥没有留在城市,甚至拒绝了一家企业55万年薪的邀约,回到了贵州农村,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如此孝顺、知恩图报的刘秀祥,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呢?

4岁那年,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母亲由于伤心过度而精神失常,哥哥和姐姐先后出走,是刘秀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他的家庭谈不上幸福,甚至支离破碎,更无教育可言,可是他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家人,学有所成后仍然心怀家乡、感恩社会。

实际上,父母虽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都远远不及孩子自己内部的动力来得重要。

教育只是引导,父母只是助力,都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真正能够决定孩子未来的,是他们自己。

比起一味地疼爱孩子,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克制自己的给予和包办欲望,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承担。

只有当他们学会独立飞翔,父母们的那份拳拳爱子之心,才算不被辜负。

—— End ——

作者:张书愿,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40岁以后,一个人最好的生活观是什么?
下一篇:结婚41年,妻子尽心服侍残疾丈夫,丈夫去世45天,她笑着追随而去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