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每日一校|华东理工大学:这门1学分通识选修课 由8个学院16位老师合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在华东理工大学,有一门特别的通识选修课,虽然只有16个学时、1个学分,但是教师阵容超豪华,共由16位老师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信息学院、商学院、机动学院、材料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社会学院、法学院等8个学院。这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就是“AI与数字经济”,初衷正是让置身于数字经济大潮中的学子都能粗通“水性”。

  

  老师正在讲授自动驾驶中的法律难题

  专业之外建构数字经济的思维模式和理念

  “科技高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加速了人才知识结构由单一学科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的进程,所以,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和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高校必须兼顾内外部需求,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说。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新的动能、新的业态,数字经济可谓第五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变革。学校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介绍,这门课设计的时候,就是向所有专业和年级开放选修,希望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建构起数字经济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知道在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里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能带来效率上和组织上的哪些创新与变革。

  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协调之下,信息学院周家乐老师、商学院蒋士成老师和陈万思老师等开始共同架构该课程。经过近一年的建设,“AI与数字经济”通识专项选修课于2023年暑期正式上线面向学生开放。

  按照计划,作为一门16学时的通识选修课,“AI与数字经济”以慕课为主要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数字经济概述,数字经济中的消费与生产,数字经济中的组织与管理创新,以及数字经济的治理问题与治理体系的创新。按照定位,课程内容不以介绍模型和机理为主,而是着力于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如何与数字经济相结合,AI如何赋能各行各业。

  帮助学生洞察AI如何赋能各行各业

  以机器视觉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周家乐老师说,以AI图像识别进行燃气管道焊接缺陷无损检测为例,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中,由于超声波巡检量大、管道复杂,给公司带来了用工难的问题,而在使用AI图像识别后,原来大约15个小时的工作量在两三分钟内就能完成,效率之高令人难以想象。周家乐老师希望,在课程中通过向学生深入解读AI如何助力各行各业的案例,给学生“扫盲”,帮助他们了解AI如何解决行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除了周家乐老师之外,还有来自多个学院的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为学生解读数字技术在消费和生产中的应用。比如,在数字经济概述这部分内容中,信息学院黄建华、黄如、罗飞等3位老师分别介绍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AI赋能的物联网智慧城市交通流量控制、AI与云计算,机动学院周炜老师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

  数字经济中的生产这个章节的师资最为多元,人工智能如何加速新药研发,深度学习在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打造乙烯智能制造工业大脑,智能算法与城市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基于医疗知识图谱的数字医疗,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审批等内容,都一一呈现在眼前。

  数字经济是一个生态全系统,当数据和数字技术成为生产要素后,面向未来的组织与管理将有什么样的新面貌?老师们有介绍,有启迪,也引领学生们共同探讨。

  “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和现实应用,不同学院的老师将各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关于智慧城市、智能复合材料、数字医疗、数字化行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等各种生产生活实例,让我们感受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强大力量。”刚刚学完课程的机设223班丁天阳同学说。

  “虽然此前已有一些了解,但在上课之后发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融入生活的程度依然超乎想象,既造就了诸多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与风险,例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复材211班的王梓浩同学也有相似的感受。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技术进步、产业格局的变化,高校如何托起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据介绍,近年来,学校努力打通学科专业间的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推进新工科试验班、双学士学位项目、辅修专业、在线微专业等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课程建设层面,着力打造和建设了包括“AI与数字经济”在内的一批通识选修新课。

  (本文来源于《青年报》)

上一篇:成人本科难不难搞
下一篇:五指山:牢抓关键环节 夯实医疗卫生人才建设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