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升温的“考研热”,其背后是“唯学历”的就业市场?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近日,“逃避式考研”上热搜,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为了提升学历,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逃避工作。一年不成再考第二年,考研为何成为一部分毕业生的“执念”?其背后潜藏着怎样的原因?

炎炎夏日打响“考研预备战”

这个夏天,不少即将升入大四的大学生正在准备考研。随着考研计划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是暑假,但是这些学生的生活依然紧张又忙碌。

“主要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谈及考研的原因,马璐回答得很干脆。她觉得当前就业压力太大,本科生几乎不可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她选择考研,继续学习深造。

和马璐不同,翟世雄称自己选择考研是受周围人影响而致。“一开始没想着考研。但大三下半年开始,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准备考,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自己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翟世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还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不想过早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活而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表示自己还没有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还不想过早结束自己的校园时代,而考研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14万人。与之对应,自2011年以来,中国考研报名人数除在2014、2015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2017、2018年增幅更在10%以上。在国内一些名校里,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达50%以上。

和走入社会去就业比起来,在大学里的生活还是比较轻松的,学生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可以一心投入到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中去。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大学生并不需要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考研之后再当几年学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考研背后的“唯学历”就业市场?

随着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多人追求学历上的“晋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必然性。

在如今的高校中,考研已经成为了除实习就业和考公务员之外的另一条发展道路,据网络上的相关统计显示,七成网友认为考研目的是就业,更多的人其实是希望凭借研究生的学历在就业大军中拥有更大的优势和竞争力。

许多学生考研都是想考进更好的学校,进入名校学习,或是跨专业考研,去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都指向为了有更大的就业优势。不论是读硕士还是未来继续读博,就业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经历的。

由此可见,一方面,考研人数的增多,确实对应着社会就业门槛的不断增高和严苛。它反映出现如今接受教育路线的趋同和可选择性少,反映到社会,则对应着人才评价标准的窄化和标签化。因此,就业市场的“唯学历”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正在对高校教育逐渐渗透更多。另一方面,社会上关于学历高低的“竞赛”此消彼长,也未尝不是社会利益格局既定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成本和门槛不断被推高的结果呈现。

根据历年报考人数、报录比统计,十大考研热门专业为工商管理、金融学、法律硕士(非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这些热门专业不仅吸引了大批本专业学子,更是有许多学生跨学科报考,大大增加了竞争压力。

虽然现在的考研已经逐渐变成以就业为导向,但是也不要只顾就业而不考虑自己的水平能力与兴趣爱好,盲目追求高校的热门专业,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真正的投入进去学习,才有可能具有比别人更高的竞争力。因此在考研之前一定要确认自己的意志足够坚定,在选择专业前一定要想清楚自身的兴趣、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来说,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还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在选择考研专业前,不要轻信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要考虑到自身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行业的稳定性。

考研不是躲避就业的“唯一选项”

薛怀的本科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但是她仍然选择考研,尽管“相比之下,会少了两年工作经历,但我可以继续留在学校里,还能提升学历,生活怎么也不会太差”。在薛怀看来,身边的同学因为“逃避”进入社会而读研的不在少数。“就我观察,我们班应该有三分之一,而且近几年越来越多”。

一些网友认为,“逃避式考研”其实并不可耻,在读研过程中减轻一些对未来的焦虑,作为过渡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更多地去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重新发现自己,也未尝不是理性选择,甚至不失为良策。与其仓皇就业,不如重整行装,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另一些网友认为“逃避式考研”能否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逃避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总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吧。

其实,考研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面对的压力不比就业少。而且“逃避式考研”能否真正提升个人能力,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考研成功不过是获得了一张“入场券”,能否学到真知识、拿到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认真的态度,别人替代不了。

因此,光谴责部分“逃避式考研”的消极心态和考研大军的盲目跟风,效果不大。如何让众多大学生更好地完成从“上学”到“就业”这一转变,合理减缓面对就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得多从大的社会外部环境和机制入手。认真关注考研群体的心理状态与所思所想,真正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自己的目标,学会不盲从。

为此,高校也宜做出相应调整,开设更多职业规划的教育课程,及时疏导大学生就业焦虑,让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既能看到学历“敲门砖”的重要,又能将提升实力视为终身的“硬核”本领。

-参考文献-

长城网《在校学生谈考研:结合实际理性选择》2016年08月16日

人民网《“考研热”难降温,不能只看到个体的“执念”》2019年02月22日

中国青年报《“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是留恋校园还是恐惧社会》2019年07月29日

广州日报《逃避现实是考研最消极的理由》2019年07月30日

人民日报《“逃避式考研”或“进击型人生”?》2019年7月30日

上一篇:中国31省份,大学(专本研究生)学历人口占比排名
下一篇:730分的状元非出自“普通家庭”,父母学历平凡,如何培养出学霸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