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8-25
手机版

  伴随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根据国家要求、地域发展和学校实际进行课程方案整体设计,成为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方案设计的首要因素,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评估课程实施效果的依据。那么,学校课程目标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又应该如何设计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呢?

  课程目标包括什么

  要界定课程目标所包含的要素,就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定位和功能。一般意义上讲,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课程在一定教育背景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具体程度描述,既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标杆,也是指导学校课程设计的准则,体现了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课程目标一般而言包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培养目标以及每门课程的独立课程目标,当前学校设计课程方案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建设目标和培养目标方面。

  课程建设目标是指通过各种策略、方式、途径将学校课程建设成何种形态的总体表述。设计课程建设目标时应回应几个重要命题:一是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基本要求,既然课程建设目标描述的是课程系统的建成样态,那么它是否体现出国家的顶层要求,就成为学校是否贯彻课程标准的重要标志;二是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梳理分析和重新组织,将来自外部的课程与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形成一个体现学校特色且具有内在衔接性的综合课程体系;三是利用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进行设计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学校特色;四是结合实际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明确校本化以后的课程实施样态;五是课程建设与师生样态、需求如何匹配。

  广义的课程培养目标既包括学生培养目标,也包括教师发展目标,狭义的课程培养目标只包括学生培养目标。就现状而言,学校在进行课程系统设计时大多采用狭义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课程培养目标的撰写一般使用子目标列举法,常见的撰写方式包括:一是按照学校课程类型撰写,比如有的学校课程分为3种类型,即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那么就可以对应撰写基础型课程目标、拓展型课程目标、研究型课程目标;二是按照课程领域撰写,比如有的学校将课程划分为人文积淀、科学探究等领域,那么就可以对应撰写人文积淀课程目标、科学探究课程目标等;三是按照年级撰写,比如高一年级课程培养目标、高二年级课程培养目标、高三年级课程培养目标等;四是按照学段撰写,比如低学段课程培养目标、中学段课程培养目标、高学段课程培养目标等。

  如何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主要指向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优质课程。设计时需要关注几个重点:建立科学、民主、开放的现代学校课程组织机制,改进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优化整体育人环境;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核心,整体规划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建立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学校课程体系或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总体课程方案、领域课程方案、每一门课程方案、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分类培养课程方案;建立课程申报、研发、实施、监控、评价的运行机制,保证学校课程的有序运行和自我完善;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学校精品课程;培养一支课程研发队伍,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研发意识和能力。

  课程培养目标的研制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解读和细化学校培养目标,常见的学校培养目标一般都表达宽泛,从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过渡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细化,对细化后的目标再进行分配和认领就容易得多;依据学校的课程建设经验和设计规划,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的撰写划分标准,明确采用哪种目标撰写方式;根据所确定的划分标准,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全面系统确定研制团队能达成共识的领域,围绕这些领域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根据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将课程目标加以分解、排序,确定目标的主次;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对学生目前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目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期达到的行为状态作出表述。可见,课程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还应包括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单元目标、课例目标等。

  怎样撰写课程目标

  一所郊区公立小学的课程建设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制度文件和北京市课程实施办法,基于学校教育实际,整合周边地域资源和优秀智力资源,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完善“绽放”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一体化整体建设与实施。培养有课程领导力、指导力、实施力的学校干部;培养有课程构建、实施能力且具有“博学善思,慎言善行;乐教笃业,谦恭笃诚”素养的教师;培养好学、感恩、担当的学生,实现学校课程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这所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涵盖了需要回应的5个重要命题,力图将学校课程设计成完整、良性运转的系统,对于协同课程要素、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所高中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包括高一学段、高二学段、高三学段,具体的表述内容如下。

  高一学段课程培养目标:学生初步适应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节奏,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习惯;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与过渡,逐步适应高中阶段各学科学习;全面打好各学科学习基础,尤其是打好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基础;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类学科、艺术类学科、体育类学科以及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初步的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倾向;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的情感和为家庭、班级、学校努力学习和无私奉献的意识。

  高二学段课程培养目标:学生主动适应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节奏,形成稳固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习惯;进一步夯实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夯实选学科目(6选3)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学科素养;着力培养体育、美术、表演等方面的专长,提高阅读理解力;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基本确定未来专业与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爱国爱党情怀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

  高三学段课程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深化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进一步坚定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目标和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只有认真对待课程目标的设计、撰写,才能为后续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环节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16日第4版

  作者:王凯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文博日历丨1300多年前唐朝孩子的作业长啥样?
下一篇:(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绿色产品认证推广中心落户泰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