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1300多年前唐朝孩子的作业长啥样?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8-25
手机版

  

  “作业怎么这么多?什么时候能写完?”

  这是不是你(娃)学习的日常?

  古往今来

  学生对做作业这事儿的态度好像都一样

  不信?来看这份唐朝小朋友的家庭作业

  01

  5米长的家庭作业总算写完了

  他还写了诗求早放学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的一天

  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

  12岁的卜天寿同学

  终于写完了他的家庭作业

  

  5米多长的作业卷轴上

  (对,你没看错,就是5米多长)

  共178行 每行20字左右

  整齐地抄写着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中的

  《八佾(yì)》 《里仁》 《公冶长》三篇

  以及《为政》部分

  卷末还写有《三台词》《千字文》

  和其他诗句

  其间还穿插着两首充满童趣的打油诗

  

  卜天寿OS:

  侧书、侧读还得侧眼看!

  谁说这很容易啊!

  (“侧书”推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书写方式,看样子真是比较难写)

  好不容易写完作业

  他又题诗一首

  

  “老师老师,作业总算写完了,

  您别嫌慢啊!

  明天是假日,早点放学吧!”

  (着急得还写了错字)

  原来,千百年来

  学生盼望早放学的心一直没变啊!

  02

  这份作业为什么这么重要

  1959年至1975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发掘出

  大致为十六国至唐西州时期

  多种文字的大量文书

  它们被称作“吐鲁番文书”

  这份带着错字且有些残缺的儿童作业

  (卜天寿:有错字咋了,你咋不夸我字写得好?)

  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发现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

  《论语·郑玄注》在唐以后就失传

  虽然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残本

  但卜天寿的作业保存较好且最长

  其中前所未见的佚文79条

  为研究儒家经典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另外,“义学”指唐代民间的私塾

  “义学生卜天寿”

  说明在1200多年前

  新疆吐鲁番地区与中原地区同样设有私塾

  学习同样的经典 书写同样的汉字

  这足以说明

  唐朝推行官学、私学力度之大

  社会上科举氛围之浓

  03

  通行证、户口登记表、契约……

  吐鲁番文书还记录了啥

  吐鲁番文书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

  几乎涵盖了晋唐时期

  军政、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 写本《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上有“西州都督府之印”,这是唐朝政令在新疆地区施行的实证。 新疆博物馆藏

  它们有的是当年使用的

  公文、契约、书信、药方、佛经

  甚至是学生的作业

  有些内容在史料上都没有记载

  

  △ 《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中提到“封大夫”“岑判官”。其中,“岑判官”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这是他的一份马料账单。吐鲁番博物馆藏

  比如符、帖、牒、状等官府文书

  审理案件的对案辩辞

  行旅往来的过所(通行证)

  以及反映民间租佃、买卖、

  雇佣、借贷活动的各种契约

  记载百姓户籍、田亩

  及赋役承担情况的手实(户口登记表册)等

  还有大量中原地区流传过来的

  儒家经典、诗文和启蒙读物抄本

  

  △ 《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薛光泚、康大之请过所》案卷 新疆博物馆藏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档案之一

  吐鲁番文书真实记录了晋唐时期

  吐鲁番盆地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细节

  是中华文化深植于新疆地区的历史缩影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廊道

  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融会之地

  目前,包括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在内的

  209件(组)新疆精品文物

  正在国家博物馆

  “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上展出

  一起到现场

  领略新疆历史文化之美吧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邵希炜

  视觉丨朱灵萌

  技术丨张宇恒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武贺

  特别鸣谢丨吐鲁番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总台新疆总站 总台北京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贾宏伟

  举报/反馈

上一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下一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