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卖毕业生求职简历?如此“监守自盗”绝不可取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8-18
手机版

  □刘一昂 (吉林大学)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58集团旗下新华英才涉嫌假借招聘之名,收集学生简历并高价出售给培训机构。资料显示,单份简历报价在30-2000元不等,平均报价为140-250元/份,博士生的简历价格近1500元/份。利用这种方式,该集团一年牟利超过200万元,近二十家企业与其合作采购简历。

  数据触目惊心,也令人忧心。这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招聘网站,多以提供招聘服务为主要商业模式。用户有求职的需求,通过招聘网站上传个人简历,同时,需要用工的企业借助第三方平台寻找合适人选,招聘网站作为中介,收取输送人才的费用。表面上这种模式是以双方存在的需求维生,用户、平台和企业看似处在平等地位。实际上,由于用户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用户与平台和企业往往是不平等的,在招聘过程中话语权较弱,属于“被动”的一方。

  从这个角度出发,一旦用户主动向企业投递个人简历,这些个人简历信息就会踏上安全性未知的旅途。当这些承载个人隐私的简历进入第三方招聘平台,就会存在巨大的可操作空间,加之平台的追踪监管制度并不完善,用户很难了解到个人简历的最新流向,如果有别有用心者心生贪念,把个人信息当作可交易的“商品”,那么用户的个人简历很容易成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

  按理说,在线招聘网站在招聘过程中扮演“中间商”的角色,向企业收取正当费用,这无可厚非。问题是,随着毕业生人数和招聘市场的扩大,招聘网站也慢慢与初心相悖,逐渐走向违反犯罪的道路,有的招聘网站按照群体数量和企业要求的画像类型进行筛选打包,公开售卖求职者个人简历,甚至还以“内容优化”为名头,收取额外服务费帮助企业“美化”招聘文案,成为企业虚假宣传的“帮凶”。

  殊不知,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规定,此举涉嫌侵犯用户个人信息权益,平台和企业方均可能面临相应法律责任。要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这些不法之举不仅会给他人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对有损毕业生就业和个人发展,从此以往,这一不正之风也会干扰就业市场正常的秩序和风气,严重影响在线招聘平台公信力,让整个就业市场变得“乌烟瘴气”。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这种简历泄露现象就一直存在,早在2021年央视315晚会上,就曝光了在线招聘平台个人简历被倒卖、个人简历轻易能从招聘网站获取现象,并点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等招聘网站。然而,毕业生简历被出售的乱象仍然屡禁不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常态化的监管机构,来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过去,部分招聘和平台常常跟监管部门“打游击战”,应付式地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同时,由于企业和平台交易的线上场所存在隐私、分布散乱的特点,也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不少难题。

  另外,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不断涌现出新问题,一些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益的新行为,仍需法律进行进一步界定和完善。而在涉及对贩卖个人简历的追责过程中,受害人不单面临证据收集难度大的现状,还要应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的结果,这也让很多人无奈放弃维权。

  因此,针对此次舆论风波,涉事集团都应该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用真实客观有力的证据,认真回应社会舆论关切,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和稀泥”“逃避问题”。若情况属实,就要以诚恳真挚的态度面对公众的批评,向受害者和公众道歉,并加强内部整改力度,处理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别让自身成为违反犯罪的“温床”。招聘网站应该时刻铭记法律这根红线,牢记任何数据流通都应该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守住初心,利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帮助他人就业,而不是昧着良心发“黑心财”。

  举报/反馈

上一篇:“推进国际合作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驻华大使话共建“一带一路”)
下一篇:「巾帼别样红」丹城教育之声·身边的好校长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