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常考的知识点(汇总5篇)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6-13
手机版

  语文高考常考的知识点(1)

  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止:仰慕,向往。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高妙。

  高层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更仆难数:“更”在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工力悉敌: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不分高低.常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勾画了了:一笔一画都很清楚。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固若金汤:形容工事非常坚固,不易攻破。(正:坚固的城墙;误:金属)

  瓜田李下:瓜田里,李子树下。比喻容易发生嫌疑伪地方。

  刮目相看: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多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易混“另眼相看”。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肤浅。蠡:瓢。测:量。

  官样

  语文高考常考的知识点(2)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

  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惨淡经营:煞费心思,着意布置、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改弦更张: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引申为改革变更。

  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起死回生:救活垂危的人。形容医术高明。

  苦心孤诣:用心良苦,造诣极深。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

  身临其境:亲自到某个地方,应与“设身处地”相区别。

  文不加点: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首先遭遇灾难。

  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两小无猜:指幼年男女天真无邪,相处融洽。

  目无全牛: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典出《庄子?养生主》。

  紧锣密鼓: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明日黄花: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比喻一旦事过境迁,则徒然感慨。

  祸起萧墙: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莫衷一是: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刮目相看—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如:“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

  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语文高考常考的知识点(3)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桑梓:家乡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鸿雁:书信

  社稷:国家汗青:史册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敬称:

  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hui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年龄称谓:(代称)

  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是一百岁。

  语文高考常考的知识点(4)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语文高考常考的知识点(5)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

  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惨淡经营:煞费心思,着意布置、谋划和管理某项事业。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改弦更张: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引申为改革变更。

  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起死回生:救活垂危的人。形容医术高明。

  苦心孤诣:用心良苦,造诣极深。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

  身临其境:亲自到某个地方,应与“设身处地”相区别。

  文不加点: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首先遭遇灾难。

  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两小无猜:指幼年男女天真无邪,相处融洽。

  目无全牛: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典出《庄子?养生主》。

  紧锣密鼓:多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明日黄花:指过了重阳赏菊日的菊花,比喻一旦事过境迁,则徒然感慨。

  祸起萧墙: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莫衷一是: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刮目相看—指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如:“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

  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上一篇:@高考生,陕西发布重要消息
下一篇:正在公示!武汉市直播电商集聚区拟入选名单公布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