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畏前方行路难,一位90后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故事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张震!我看到你的论文了!你真的把材料做成了!”实验室的同窗兴奋地跑来道喜时,张震还在实验室里调试新的材料配方。在旁人眼中,张震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每天“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在人群中并不突出。人人都知道他发了一篇顶级期刊,却不知这背后充满辛酸和不易。

  

  硕士毕业后,张震来到海军工程大学,成为了一名海军博士研究生。来到新学校,他还是想继续研究自己的老本行——低温隔热材料。

  “我希望你尝试研究高温隔热材料,这对海军未来发展很重要。”导师杨自春教授向张震提出了新研究方向的建议。

  “高温隔热材料”和“低温隔热材料”,两者只有一字之差,研究路径却大相径庭,继续“老本行”还是迎接“新挑战”?这是摆在张震面前的选择题。

  “导师,这个有可能做出来吗?”他想听到导师肯定的回答。

  “可不可能,只有做了才知道。做与不做,你自己定!”杨教授没有多说,把选择权重新给回了张震。

  张震没有马上做出选择,他查阅了上百篇文献,希冀能从不同的资料中找到研究的可能性,但现实是残酷的——没有文献可参考,没有资料可对照,没有经验可借鉴,在“决定还是放弃”的选择上,张震陷入了彷徨……但没过几天,他脚步坚定地走进了导师的办公室,“导师,我要研究‘高温隔热材料’。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掷地有声的话语,获得了杨教授的由衷赞许。

  研究之路从来没有捷径,也从来没有坦途,挫折、失败才是常态。张震的高温隔热材料研制之路也是如此。试验,失败,复盘,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张震也曾想过放弃。“为什么我要选这个研究方向?为什么这个事情是我来做?”他不断沉浸在质疑、后悔、埋怨的情绪中。

  “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别忘了,你还是中国军人。”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让张震如梦初醒,“中国军人”,这四个字既是荣光,也是责任。

  重整旗鼓后的张震回到了他的“战位”——实验室。查资料、读文献,无论是本行业,还是跨领域,他几乎把所有公开的资料都翻了一遍。但同样的东西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要求天差地别,实验的失败又接踵而至,这次,他没有放弃。由于材料制造周期长,为了节省时间,加快研究进度,他几乎每天睡在实验室。看着反应中的材料,就像看着即将出生的婴儿,既担心,又期待。

  量变最终带来质变。那天,张震将最新制备的材料放上试验台,一侧是炽热的1000℃,另一侧的温度止步在80℃,看到这个数字,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不敢相信成功已经到来。80℃,没错,他成功了!高温隔热,他做到了!深夜里的实验室没有欢呼和掌声,只有这位博士生在试验台前对结果的反复验证。

  “莫畏前方行路难,何妨吟啸且徐行”,无畏挑战,从容淡定,脚踏实地,处变不惊,这就是一位海军博士研究生的故事。成功的背后是数不尽的失败与摸索,他是一个缩影,倒映出无数个依旧在实验室中努力求索的科研一线人员。一盏盏深夜仍亮起的灯,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接续努力,他们还在继续前行,在挑战不可能的道路上昂头迈进……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 作者:刘琪

上一篇: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思想纵横)
下一篇:最高奖励30万元!公开征集涉毒违法犯罪线索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