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六年级上册课后诗词题目整理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作者

  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成“李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逾:更加 欲:好像 归年:回去的时候

  三、选择题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全诗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B.诗歌描绘了一幅水雾迷蒙的春光图。

  C.诗中的“江”“鸟”“山”“花”被涂上了碧绿、莹白、青翠、绯红的色泽。

  D.景物虽好,但春归人未归,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答案:B.有误,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

  这首诗写的是春末夏初(或暮春)(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四、炼字题

  1.请赏析“山青花欲燃”中“燃”字的表达效果。

  “燃”燃烧的意思,“燃”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山上花开放的状态刻意扩大,突出表现了山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无比灿烂!达到了突出山花鲜艳和灿烂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光美好的心情。

  【夸张】答题格式:

  答: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描述对象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刻意扩大或缩小,突出表现了××的×××特点,达到了突出事物本质/加强作者某种情感/ 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的×××的情感。

  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又”换成“再”可以吗?

  不可以,“又”虽然也有“再”的意思,但是“又”的语气比“再”情感更加丰富,更加能突出诗人滞留异乡的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的愁苦。

  3.“江碧鸟逾白”中“逾”好不好?请说出好在哪,不好在哪。

  好,“逾”是“更加”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碧绿江水的映衬(衬托)下,鸟的羽毛更白的情景,呈现了分光无限好的美丽风光。

  4.“山青花欲燃”中“欲”好不好?请说出好在哪,不好在哪。

  好,“欲”是“好像”的意思,“欲”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花朵人的形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鲜艳如火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五、炼句题

  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妙处。

  ①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托花朵的红艳似火,突出鲜花的鲜红似火,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朵朵鲜花红艳无比比喻成像燃烧的一团团火焰,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鲜花怒放时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之情。

  ③一个“欲”字生动传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花朵人的形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鲜艳如火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六、诗歌形象

  (一)景物形象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歌一、二句描写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从而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江、鸟、山、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从而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人物形象

  1.这首诗刻画了诗人怎么样的形象?

  本首诗刻画一个独在他乡,思念故乡的诗人形象。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以乐景衬哀情,从而突出年年因春而生乡愁的愁苦诗人形象。

  七、、诗歌主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本首诗以以乐景衬哀情,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作者先描写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诗人又一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感慨自己还在异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简析这首诗的景情关系。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江、鸟、山、花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欣赏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

  第二首古诗写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的归,以山青衬花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

  (2)以上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春深似海之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的无限喜悦之情。

  第二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句,春景虽美,然而诗人滞留异乡的时间长,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感伤之情,表达了诗人思乡情感。

  (3)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

  第二首古诗写景运用了色彩互相衬托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的白,以山青衬花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

  (4)以上两首诗,写景形神兼备,但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首诗,作者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了喜悦安适的情怀。

  第二首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作者

  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刘长卿,字:文房,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苍山:青山 犬吠:狗叫。 夜归:夜晚归来

  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三、填空

  1.前两句中“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2.首句“日暮苍山远”中的“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3.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4.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时间顺序)

  5.诗人哪一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四、诗歌主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又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内心无限的喟叹。

  五、表达技巧

  1.分析本首诗的写作特点或艺术特点?

  此四句诗两两对仗,”日暮”对“天寒”、“柴门”对“白屋”,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2.这首诗的写作角度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何不同?

  就写作角度而言,运用了视听结合,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在行走的路上看见了景色,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在房屋内听见主人归来。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

  六、开放题

  1.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

  “归”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诗人作为客人在屋里听到了主人归来时的声音。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2.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人”理解为客人。这一句用鲜明的现象,描写了一个人奔波于荒山之中,冒着夜雪投宿的情景。一个“归”字写出了客人有如归家的亲切感。

  所以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一、作者

  本诗的作者北宋的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是现实主义诗人。

  二、填空

  1.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2.本诗记叙的是作者在深秋,秋天 时节独行鲁山的一段经历。

  3.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诗中的“改 ”字相呼应。

  三、选择题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首联先陈述喜好,再以写景照应点题。

  B.颈联对仗工整,多视角描写动态之景。

  C.尾联问句传达焦急,声音则反衬寂静。

  D.全诗语言既清新自然,又不失质朴美。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多选题)

  A.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B.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C.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D.“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E. 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2.B(“高复低”写的是山峰有高有低,连绵起伏的情形,也不能暗示鲁山之高。)

  E(“云外一声鸡”写人家离山很远,间接表现山行环境远离尘嚣,十分幽静。)

  3.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颈联两句是互文见义,描写了“山行”所见动景,更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熊升树”、“鹿饮溪”并非亲眼所见。

  C.从章法上看,颈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和“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充分的表现。

  D.尾联和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不同。杜诗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见,而梅诗中的“人家”则并非亲眼所见。

  3. B

  四、炼字题

  1.有人说,颔联的“迷”二字下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迷”是沉迷,沉醉。诗人自已一人沉醉于蜿蜒幽深的小路上,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迷失了方向。表现作者行走山间独享美景的陶醉和喜悦。

  2.简要分析诗中的“改”字的妙处。(4分)

  “改”,即“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点明诗题“山行”,一个“改”字,将前句“高复低”具体化,相互吻合,点明了诗人随峰同路转,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

  五、炼句题

  1.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运用设问修辞手法,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表达诗人淡泊、恬静的心境。

  2.“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

  是远观所见。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所以“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所以是远观所见。3.诗的题目是“鲁山山行”,请结合诗句分析,在诗中哪里能体现诗人是在“山行”途中?

  从“好峰随处改”可见,诗人行到一处,便有一处的山景,路上行走,沉醉于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所以诗人是在“山行”途中。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

  (提示: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

  (1)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

  (2)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

  (3)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4)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融合,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

  六、诗歌形象

  (一)景物形象

  1.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鲁山什么季节的景色?(3分)   千山、好峰、幽径、(秋)霜、熊、树、林、鹿、(小)溪、人家、鸡鸣。

  秋季

  七、诗歌主题

  1.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绘鲁山层峦叠嶂,高低起伏,熊鹿林泉,云外鸡声等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鲁山(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或:表达作者沉醉鲁山(美景)的愜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所运用的主要手法。(3分)

  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山林、树木等是静的,鹿和熊是动,动静结合,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景色描写有实景,有虚景,虚实结合构成一份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表现了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之情。

  3.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1)全诗紧扣“行”字描写诗人漫游鲁山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山行的美好情趣,歌颂山河的秀美。(总起表明观点,概括事、景、情的内容,必不可少。

  (2)首句抒写了诗人山行的原因和感受:山中的景色契合自己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

  (3)二到六句由远及近描写山行所见,表现山峰形态的秀美,山中动物的自由自在。

  (4)“幽径独行迷”叙事点题,既表达了陶醉于山行所见景象的心情,又实现了视角的转换。

  (5)尾联写山行时听到远处传来鸡鸣,间接表现山行环境的幽静。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一、作者

  本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苏舜钦,字:子美,与杜甫的字一样。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

  二、炼字题

  1.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

  “明”意为“闪亮”,妙在打破了沉闷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生动逼真的描写了突然看见野花时惊奇的情景。诗人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氛围中行舟时,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使人眼前一亮,顿觉怡然。同时,也十分巧妙地暗写出船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三、炼句题

  1.“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描写来一幅夜雨涨潮图。诗人在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

  作者静观风雨春潮,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

  六、诗歌形象

  (一)景物形象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诗人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氛围中行舟时,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使人眼前一亮,顿觉怡然。描绘了优美明丽的春光,融入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阴云低垂,春草青青的背景下,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3.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

  “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二)人物形象

  1.本诗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丰富的感情,请你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

  有“春阴”“青草”“幽花”“树”等景色,春日的天空,阴云低垂,挂在旷野之上,田野里绿草青青。偶尔幽香之花映入眼帘,整棵树都因此明亮美丽,融入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①“晚泊孤舟古祠下”写了诗人在黄昏的时候,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流露了诗人政治失意、独自一人的孤独与惆怅;

  ②“满川风雨看潮生”写了诗人在祠堂中,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描绘出春潮上涨的壮观画面,表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胸怀和安闲从容的心境

  ③这两句写了诗人在黄昏的时候,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淡定、冷静、从容、超然的心境

  3.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孤舟古庙,冷寂凄迷是静;风雨满川,江潮汹涌,是动,画面动静对比鲜明。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七、诗歌主题

  1.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3.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

  二、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也是亮点。

  

  

  举报/反馈

上一篇:位于“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值得选择
下一篇:北京印刷学院、吉林财经大学:曾经的行业龙头院校,今天还选吗?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