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状元,王安石亲身经历此事,状元人选却不是他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文章标题“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状元,王安石亲身经历此事,状元人选却不是他”

  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论。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 《题中书壁》

  在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写到了王安石当年考中进士,一榜三状元的事迹。我们就以这首诗开端详细了解一下这一榜三状元都是谁,以及王安石是第几名,他自己对自己的名次怎么看待的。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励志“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20岁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表现出众,主考官将其列为状元。然而当朝皇帝宋仁宗却执意将王安石由第一名降为第四名。宋仁宗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从第一降到第四的巨大落差,王安石的反应究竟如何?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的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宋代科举比唐代的时候录取的人要多出很多。两宋加在一起,三百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大概有十来万人。在宋代人口最多的时候就有一个亿。算来也是万分之一,竞争也很激烈。王安石参加考试后有一个内部排名,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这是个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的。第四名的杨寘沉不住气了,他想知道自己考得怎么样,就托他哥哥宰相的乘龙快婿杨察得知自己是第四名,杨寘得知后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不知哪个卫子,夺我状元矣?】 ——宋·王銍《默记》

  “不知道哪头驴,抢了我的状元?”修养太差了,但也说明他很着急。杨寘没考试前,大家认为众望所归,他绝对能拿状元的,而在这初级名单中他并非状元。不久主考官就把这个排名要拿去给皇帝宋仁宗过目的,需要宋仁宗终审。所有的文章都看过后感觉都不错,但是其中第一名的王安石的文章有一句话,宋仁宗看了很不高兴。王安石用了一个典故,叫“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原文: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尚书·周书·洛诰》

  这个是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的典故。周武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周公的侄子,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周成王。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周成王是个小孩才十二岁,周公作为周成王的叔叔就教导说:“孺子其朋,孺子其,其往”。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们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这是个长辈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宋仁宗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了,执掌皇权也十几年了,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他看到王安石文章用这种口吻说话他就不高兴说:“第一名的王安石不适合做状元,重新拟定。”看了第二名王珪的感觉文章写得不错,再一查档案,王珪是在职报考官员,宋代规定凡是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的任何名次都可以给,唯独不能给状元。第三名韩绛一看文章也不错也是个在职的。最后拿起了第四名杨寘写得也不错状元就是他了。第一名:杨寘,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就是那个“被第四名的”:王安石。这时我们就发现宋仁宗钦定一榜状元分别用了三人王珪、韩绛、杨寘。这就是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状元,三人在某种机遇下都有状元之才,亦可冠以状元之名。

  已是状元的杨寘在酒馆里破口大骂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杨寘自己本来就是第四名他已经破口大骂,如果是王安石这个“被第四名”的第一名,是不是更有理由骂。可是我们都感到很失望,根据史料的记载,王安石对这个变故的看法,反应很冷淡,是这么说的: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 ——宋·王銍《默记》

  王安石这一辈子从来没提过考中状元这件事,王安石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反而让我们感觉不正常,我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算看他有怎样激烈的反应?然而他非常地平淡。对看热闹的人来说有点扫兴。那王安石到底是怎样想的?难道他的心里就没有一层波澜吗?直接的材料找不到了,但是有一条间接的材料是可以证明的。两年后王安石做了官回家省亲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四句,是很能说明他对待科举的态度的:【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天下的读书人都齐聚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感觉很重要。可是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就像钓一条鱼一样是一件小事。而我为什么要钓这条小鱼?只有参加科举做官我就有了工作,老婆孩子家里人都高兴,我就是为了他们高兴才考的。这就是王安石对待科举的态度,就是只不过是为了得一份工资,找一份工作。古代读书人对科举的疯狂程度不难想象,王安石是真的小看科举考试?其实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标,比科举考试而言更重要。在王安石的另一首诗里写到:【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王安石说我年龄不大,但心怀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我要跟太阳争一下到底谁的光辉更加明亮。我虽然是个穷读书人,但我内心里边是要做尧舜禹手下的贤臣那样伟大的臣子。科举对我而言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过程过去了就结束了并不是我的人生目标。参加科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我怎么会为它老是来计较我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呢。所以史料记载说他一辈子都没谈论过关于他考中状元的这件事情,接下来又有一句话说:【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 ——宋·王銍《默记》王安石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个把考试放在心里头算什么?什么都不能算。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来,而对于眼前的纠结,他是不会萦怀于心的他不是个寻常的人物。

  欢迎阅读“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状元,王安石亲身经历此事,状元人选却不是他 ”我们下期再见!

  总有一个人在坚持,总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诗为媒,驭歌而行。不喧哗,自有声。—— 诗音传媒

  举报/反馈

上一篇:内蒙古2022高考分数线出炉
下一篇:东西协作出实招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企纾困渡难关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