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中学国际部:推动课改的“鲇鱼”?(2)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安迎 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李晓君 北京八十中学副校长、国际部主任

  

  吴凤琴 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任

  

  张世义 潞河国际教育学园董事长

  (上接D08版)

  重塑课程,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模式

  Q 面对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热,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教育国际化绝非留学预科化。公办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班”,不应成为留学“预科班”。对公办学校而言,如何通过借助国际班提升教育国际化?国际课程的引入又是否能对课程改革产生“鲇鱼效应”?

  吴凤琴:不是说出国就能国际化,我们希望不走出国门的教师和学生,也能够了解世界;而有机会走出国门的学生和教师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能够有对等的交流,有话语权。

  引进国外课程是为了借鉴。十一学校目前是北京市惟一的课程改革综合试点实验学校,在课程上我们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分层教学、分类教学,更突出北京市提出的课程改革中的多元化选择和个性化选择。中外课程比较奠定了十一学校中外课程的融合,我们采取了包括中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论坛,中外教师同课异构等诸多举措。国内中学在经济学和商学方面的课程是空白,我们引进的课程中就有经济学和商学,中外教师共同研发课程,为初、高中学生都开了经济学和商学的选修课。再比如汽车设计课,除了中方老师,我们还请了日本汽车模型设计的老师,为学生的个性化训练提供了保障。

  李晓君:我们学校提出的理念是在八十中学感受世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引入国际课程的原因。提升学校的国际化不是说把老师都送出去,如果在学校里就能搭建好平台,对整个学校甚至对全区的其他学校都是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

  就课程改革而言,八十中也进行了多年探索。我们现在尝试了一系列课程的整合、开拓,包括把国家课程,还有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我们按照教委要求,首先保证国内基础课程的课时,充分发挥我们已有优势。在这个前提下,吸纳国外课程优质的资源。学校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师资。八十中在举办国际课程的过程中,探索了中外教师共同组建备课组。我们在分学科建传统教研组之外,还有分学科组成的老中青、中外老师以及双语老师组成的分学科备课小组,每周都要进行一次专门的备课组会,将内容进行整合,包括怎么和外教互相借鉴等。小组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育教学方式的推进等等。此外,通过外教、国际课程的引入,也给整个学校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力、进行职业规划等方面带来了新理念、新做法。

  程丽:101中学办国际部刚刚起步。101中学已有优秀成熟的课程文化体系,也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能够摸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思路,能够融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我们学校的学科优势,甚至重塑学校的课程结构,引进国际先进教育元素,注重适合国情、校情的改革,最后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要不断发展实践的一条路。

  张绍武: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要办国际一流的学校。国际一流不是自己喊的,你得明白人家的课程怎么回事,真正弄清楚我们的课程优势在哪,人家的优势在哪。我们在办项目的时候,都是这样一种探索,把国际的课程引进来,把国际老师引进来,国际学生引进来,各方都有交流。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摸索和学习阶段。与此同时,国际部实践的经验也可以反哺到本部。

  (下转D10版)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金李:当前形势下,该把外储“请出山”了
下一篇:从地狱爬出来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