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在十六中(耀华)的少年生活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1-16
手机版

  今年是天津市耀华中学建校95周年,作为曾经的耀华学子,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再创辉煌!这里自己一篇博客小文记录了当时十六中初三(3)班生活片段,与校友们一起走入当年的耀华校园……

  1960年前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几乎个个瘦削的我们就是在那个困难时期走入这所名声赫赫,古朴严肃的校园。

  当时全民都在节粮度荒,还给“苏修”还债,所以当时最深刻记忆的当属“吃”!十六中的集体伙食贯穿了1960到1963共三年六个学期。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自和平区各个小学,这个学校里的食堂绝对不是现在的耀华食堂那样。

  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可以在学校包伙。于是,路远的中午不愿意回家的,想利用中午时间做作业的都包伙在学校吃饭。那时的伙食差到极点,主食今天可能是机米饭(糙米),明天可能就是机器做的平顶的窝窝头,干的难以下咽,菜么,大锅熬白菜,熬萝卜,要是见到点肉真是美极了!然而似乎从来没有人叫过苦,或是偷偷倒掉剩饭菜!

  我们班按照学校要求每天有两个人值日,负责帮厨,打饭,分饭,刷洗送回饭盆菜盆。当时吃饭是在本班教室里。每天中午第四节课一下,“值日星官”飞也似地跑向食堂,好几十个班级,排队要等好长时间哩。

  其他同学忍着饿,抓紧时间写作业,或是研究习题。但听得楼道咚咚咚咚脚步声,大家齐欢呼,那就是“饭”来了!

  每盆米饭一斤六两,值日生熟练地用饭板在米饭盆的中间画个十字,一份是4两;如果是定的三两,则在其中的一份一分为二,每份二两,再分开,一拼一凑,很快就分到每位同学的小饭盆里。另一个值日生则负责分菜,你一勺,我一勺浇在饭上面。开吃!放下手中的作业,都聚到讲桌前面来!

  每每,亚明同学总是站在课桌前面,一面吃一面白话现在叫侃大山,海阔天空无所不聊,不要以为女孩子都是婆婆妈妈,我们聊的都是大事情,例如苏修问题,自然灾害,几个革干出身的同学家里订着《参考消息》那时一般人家是不能订阅的,所以他们的内部消息多,面也广,听得我们津津有味!有时候则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逗逗,起个外号是常事,我的外号brother就是这帮家伙给起的!中午不睡觉赶作业,有时候讨论研究数学难题,争得面红耳赤!

  逐渐发觉这是很聚得拢的一伙人。大家给自己这一“团伙”起名为《玫瑰花伙食团》,任命王国华为团长,团员有吴亚明,李兵,刘文宜,王国华,朱惟,我等多名同学。无形中“组织”起来,就更显出凝聚力了,让不在校吃饭的同学好个羡慕,也都回家吃了饭就立马回来参与其中。

  当时,吃喝质量差并不影响少年朋友们的青春朝气和学习劲头。班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我们常常中午就把上午留的作业写完,下午就非常轻松,如果有自习就预习后面的课程,如果是体育活动,那就尽情地疯了!

  说到学习,就一定要提及我们的几何老师范景娥!初中二年级,她教我们班的平面几何课。当时因为我是近视眼,安排坐在第一排!直面老师,一定要注意听讲的,但是我们认真听讲不是被迫,而是充满饥渴感!这位范老师,让我以及全班同学如此喜欢乃至崇拜了,利索,干练,和蔼可亲;那气质,那装束,那简约的发型,那温和的眼神,让我看也看不够!那简洁的语言,那轻柔的语调,让我句句爱听。那漂亮的板书和图形,那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一丝一毫不忍心放过,所以我的《平面几何》学得特别好!

  当时范老师要求我们准备一些32开小纸,时不时地出一道题让我们做,满分十分,有一阵我连续8,9个十分,或许因为这,范老师关注到我,有一次小测验我一慌,错了几步,得了8分,上课前,老师轻声问我,怎么回事,哪里没有搞懂来问老师!我满脸通红,内心忐忑,觉得特别对不起老师!下决心努力提高各科成绩,那年期末,我的七门课程总评达到98.5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有这样的潜能!我以为动力来源于老师!

  这是典型的耀华老师,我在当教师后,内心里一直是将范老师作为我的楷模,我的样板!在退休当督导以后,每每听课,我脑海中总是萦绕着范老师的形象!眼下一些老师的谈吐,举止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甚至让我心里都暗暗同情学生的逃课,这两个小时或许学生自学能有更大的收获!

  当时的老师还有代数林老师,化学张老师,生物韩老师乃至体育老师都非常棒,他们共同用责任和爱心培养了我们!

  说着范老师,自然会再次说起我们初三(3)班最有“魅力”的同学亚明。因为她总有些离经叛道,革干出身敢说话,常常为一般同学鸣不平,向班委发难,所以大家都拥护她!可是初中阶段她一直没有进到班委会。当时就是几何课代表,可是干的那叫成功!

  如果没有她,我们初三(3)班会黯然失色,至少我这样认为!她直爽,也严厉,批评人不讲情面;但是她热情,又真诚,所以时时吸引着诸多同学的眼球!同学们争相和她要好,开始和她要好走得近的都是那些一起从是实验小学来的,像蔡则晓、刘文宜、朱惟等等,他们都有着一样的傲气,他们都讲普通话;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能力或技能。随着大家的逐渐融合,相互接近了!其实班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不是善茬,都是和平区各个小学选送过来的佼佼者,像朱协娟,就曾经担任我们鞍山道那片七个学校少先队总队的大队主席呢。

  后来因为学习能够学到一起,吴亚明和我走得近了。每天在一起复习,做作业,讨论争执,聊天说笑,竟然发展到有些依赖离不开她了!十四五岁,正值青春期,我们是女生班,那时也不懂得男女同学交往,我觉得对吴亚明有一种莫名的依赖,要是有一天,她请假没来,或是有一天,她没有和我在一起多说一会儿话,就觉得一天没意思,百无聊赖。那时特别喜欢期末复习,她就为我“所有”。我们或是躲在图书馆的夹壁空间,或是跑到操场的树荫底下,一起背呀,讲呀,坐在地上认真复习,清楚记得政治课当时没有教材,是毛主席著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我毫不吹嘘地讲,到考试前夕,我们俩将这本小册子通篇背下来,甚至记得住哪一段话所在大致的页数!现在都奇怪,那时的记忆力怎么会如此之强!

  吴亚明作为几何科代表,她的工作可是真够认真的,每次收上来的小测验卷子,她主动帮助老师判分,整理,对成绩不行的同学的,自习课时由她挨个叫来询问原因,不懂就耐心给讲解,她自己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底下自己加倍地努力,别说,大家还挺服她!

  班里学习气氛很浓,很活跃,许多老师都愿意给我们班上课,包括历史,生物课,以吴亚明为代表的学生们敢于提问敢发表见解,当然关键时候也真给老师补台。

  记得有一次,教育部长杨秀峰来我们学校视察,偏偏走进我们班,当是正是化学课。老师平时是很有经验的,可当时也感到紧张,声音发抖,脸红红的,而同学们不紧张,还有点人来疯,对老师的提问踊跃举手,争相回答,课堂气氛非常好,估计也给部长一个深刻的印象!

  提到当年的初三(3)班,就不能不提我们的文体活动。本来学校的社团活动就十分活跃,合唱团,舞蹈队,航模小组,生物小组……多的是。但说每年的文艺汇演,在我们班那叫一个折腾!

  李兵的朗诵是人人折服的,班级舞蹈,表演唱也不在话下。记得那年,我们班排演的话剧《卫生大检查》轰动了礼堂,轰动了全校,一阵阵掌声,一阵阵哄笑,大获成功!杨淑芳他们几个全身心投入场景,活灵活现展示了少年朋友真实的生活!

  文娱委员是李兵,每次帮忙排练的总导演由吴亚明担任,她镇得住场,又不辞辛苦,所以,尽管她不上台,成功里面有她的付出和功劳,是个幕后英雄。

  我们的初三(3)班!班级的凝聚力是无形的,是五十多名学生共同构成的一个气场。那时候,没有老师督促,大家都愿意早早到校上早自习。我们西边山西路这一路人马,李兵家最远,早上六点一过就从多伦道过来,在我家门口一招呼,我就应声而出,走到鞍山道遇上徐薛瑛,孟淑兰他们,走到四平道会碰上唐丽萍,再前行,王如钊,齐文庆,何月蓉等到哈密道和我们相遇,还有刘雅芳,曹阜,还有外班的一些同学会从沈阳道锦州道拐过来,说说笑笑背着书包上学去,走成一个亲昵的团队,走成一个火热的集体!

  运动场上,有我们矫健的身影,大礼堂里有我们响亮的歌声,班干部非常负责又和同学亲密无间,其他科代表,干事系列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那时生活苦,但是心里乐;那时还没有明显的阶级路线的影响,大家都十分轻松。生活那么快乐,友谊那么纯真,学习如此刻苦,青春如此火热!

  我们的十六中,给了我们美好的少年时代,优良传统培育了我们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生活塑造了我们快乐的性情,规范的课堂引导我们热爱学习,天天向上!

  后来,各项运动开始之时正值我们毕业,尽管大家愿意在一起,一致报考本校。但是毕业分配让大家散落城市的各个角落;再过几年的文革,上山下乡,更让诸多同学浪迹天涯,远奔他乡!我们的老师们文革中不少遭难,听说最可敬的范老师竟然惨死在某校红卫兵的棍棒之下!

  时至今日,历尽沧桑。十六中的少年时代,我们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

  耀华的传统,耀华的学风,耀华的精神已经融入每个耀华学子的血液中……

  作者 六零届初三{3}班 王莉琴

  冒险片耀华中学(曾经更名天津第十六中学)我们初三(3班),2012回校参加校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1国家电网录取热门高校曝光!清华北大无缘前十,或与专业有关
下一篇:三明学院是几本?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