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设计雄心”:从100人出发,打造全球顶尖人才高地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100年前,以邬达克为代表的一批外籍建筑师,将职业生涯的黄金期留在上海。他们采用当时最前沿、最新潮的建筑设计,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100年后的今天,在其中的一处老洋房里,上海国际设计之都的“核爆点”正破土而出。在德和洋行英国建筑师鲍斯威尔设计的雷士德工学院,今年2月正式引入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IIS),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前院长王敏、帕森斯时装学院前院长Simon Collins、孟菲斯学派联合创始人Aldo Cibic等专家领衔主导。

  由外籍建筑师设计的雷士德工学院建成初期照片

  雷士德工学院修旧如旧 蒋迪雯 摄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专家。这一顶尖人才智库,在2022年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发起成立。短短一年时间,越来越多的智库专家躬身入局,来到上海,融入上海,共同助推上海实现“设计雄心”,那就是——

  未来有一天,当人们想去感受全世界最新的设计潮流,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座城市是什么?想了解中国最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如果只去一个地方,去哪里?这个答案可以是:上海。

  新上海人

  今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国际设计百人峰会”群星荟萃,现场有一半是外国面孔。“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以下简称:百人智库)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百人智库成员已达97人,52%为外籍专家。

  国际设计百人峰会

  今年,百人智库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咖以各种形式参与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包括苹果公司前副总裁、美国工程院院士Don Norman,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John Thackara,美国新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学术院长Mariana Amatullo以及知名一线设计大师Michael Young等。

  但上海的设计雄心远不止于此。成立百人智库的意义,绝不只是停留在让设计领军人才在会议现场、在镜头前面建言献策,而是要他们真正融入上海,成为城市设计产业迭代的驱动引擎。

  在设计学专业的学生眼中,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人物Aldo Cibic,如今是杨浦鞍山五村居民们的“大胡子邻居”。2018年,他来上海工作,决心在这里安家,并把老工人新村的34平方米“老破小”改造成具有孟菲斯流派设计风格的现代小屋。对68岁的Aldo Cibic而言,这不是退休,而是一次新探索。他在老工人新村打造的“未来生活原型街区”,为上海近年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实验样本,让多元的文化交流在社区中持续发生。

  设计无界,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专家、前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Kostas Terzidis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的创意培育。早在2017年就来到上海的他,已是一名新上海人。在担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授的同时,他还走进社区为孩子们上AI设计课程。在Kids AID(少年人工智能设计)工作坊,Kostas Terzidis团队带着孩子走进AI,通过写代码、拼图、游戏等训练,锻炼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

  在上海生活了三年的Simon Collins,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时尚大拿,现在是以DIIS首席创意官的角色领导着可持续时尚工作室,举办沙龙、工作坊和各种设计项目,为品牌企业提供创意指导。他彻底融入上海生活,闲暇之余喜欢在“梧桐区”的家门口观察着本地潮人,也喜欢在公园旁看上海阿姨挥动彩色丝巾跳广场舞,寻找她们的时髦密码。

  建筑设计、算法设计、时装设计……来自各行各业的国际设计大师,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设计产业,策源新思想、引领新方向、激发新动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上海应有的气度。

  国际视野

  培育全球视野,是上海设计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什么是全球视野?在作品和团队中添加“洋元素”就够了吗?百人智库的专家们给出了方向——全球视野是一种设计理念的更新。

  设计是一个时代的映射和浓缩,在Mariana Amatullo看来,设计师们不应只停留在具象设计上,而要关注宏大命题,贴近现实中的真问题。她所在的百年艺术殿堂美国新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享誉全球,敏锐嗅出设计变革趋势。基于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区域贫穷等现实问题,一些海外设计师开始探索社会创新设计,以期创造价值并提高全社会的行动力。

  在国内,站在思想前沿的百人智库专家们,也早早聚焦社会议题,引领设计变革。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John Thackara和Aldo Cibic联合策划的“2019章堰丰收—未来乡村生活节”,就是以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为切口,探讨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境下,未来乡村衣、食、住、行等新生活内容创造,以及乡村产业的技术、模式、业态创新。

  “设计是要能真正解决问题,也要走进产业与社会。”王敏告诉记者。王敏曾在海外学习工作20年,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时,他就在思考,让中国文化找到全球坐标,寻求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价值观的交汇点,于是创造出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等一大批既具有强烈中国色彩、又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获得国际专家的一致好评。如今,王敏担任着DIIS首席学术官,主导传播创新工作室。

  “我们正在与企业合作,做很多非常有趣的创新探索。”王敏告诉记者,DIIS已经建成和在建产业联合实验室10余家。比如,DIIS x Foodaily C.Lab联合实验室作为用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和转化的重要载体,将融合食品产业、创意设计及新消费创投资源,希望成为中国食品产业新品牌、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加速器。

  “中国最好的设计师水平,已经跻身国际一流。”百人智库专家,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告诉记者,中国的建筑市场是一个开放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培育,本土设计师已经能和国际建筑事务所同台竞技。

  但他认为,设计师仍需与时俱进。以建筑设计为例,现在要成就一项精品工程,不再单一地追求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原创,而越来越需要融入多种数字技术,还要更多地考虑城市文脉,周边的物理空间、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汤朔宁带领同济建筑设计团队以现代设计手法打造的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因地制宜地结合了西安千年文化底蕴,同时满足国际及国内高端峰会的现代功能,成为今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主会场。

  记者了解到,未来,百人智库的专家数量将远远超过100人这个数字。下一步,上海将以国际设计百人为引领,加快打造行业设计大师、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负责人和青年设计师的人才高地。以此为平台,更多国际大师将增强与上海的黏性,迸发更多创意火花。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戚颖璞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全国政务服务工作交流研讨会推介淄博经验
下一篇:怎么提高托福英语听力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