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怎么做更有效?先避开这8个常用的“无效方法”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养育孩子的过程,真是一个对体力、智力、耐力、创造力……多重能力的考验!

特别是新手爸妈们,常常出于良好的用心、美好的期望,却踩到了育儿的大坑。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整理整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那些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及时个自己提个醒,避免使用下面这些无效的教育方法:

一、角色混乱——做不做孩子的朋友?

也许父母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书上说不能打、不能吼、要在意孩子的感受、还不能娇惯……

那我到底要怎么做嘛?

事实上,在意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

你是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孩子的“朋友”。

因为朋友只需要陪伴孩子就好,而父母除了陪伴,还有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责任。

所以,我们当然要在意孩子的感受,随着孩子的成熟,也应该和孩子讲解纪律背后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最终的决定权在父母这里,最重大的决定也应该由父母来做。

  • 举个例子: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需要搬家。

爸爸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

爸爸做了搬家这个决定,爸爸很关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跟爸爸倾诉你对这个决定的感受。

爸爸理解你的难过、你的不舍,你希望爸爸做些什么能让你舒服一些?

但是,不需要询问孩子:

我们可以搬家吗?

孩子还小,还缺乏做出重大决定的智慧和经验。

把这样重大的选择教给孩子,并不会显得尊重,反而让孩子压力山大。

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他们才会更有安全感。

二、体罚

在这个问题上,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

对体罚的态度。

尽管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不会真的用力打孩子,自己是很有分寸的,而且打的背后其实是自己对孩子的关怀。

但如果大家都认为体罚孩子,是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是正确的,那么,在这样的氛围里,怒气冲冲的大人就很容易失去控制而虐待孩子。

有的父母虽然不打孩子,却在发怒的时候猛烈摇晃孩子,这样会造成“婴儿摇晃综合征”,其后果可能导致孩子智力落后、失明甚至死亡。

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尽量避免打孩子。对孩子,永远不要打耳光!

严厉的管教,加上经常严厉地打骂孩子,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倾向,反而让教育问题增多,而不是减少。

如果觉得“除了打,我实在没别的办法”,那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太暴躁、对教育方法了解得太少、太无能、对教育孩子这件事儿太偷懒?

三、前后矛盾

在教孩子关于“规则”、“纪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些问题的时候,保持一致才是最佳方法。

先举几个“不一致”的例子:

1、

宝宝想买玩具车,爸爸说“不行”;

于是宝宝开始大哭、耍赖……

爸爸受不了了,最终屈服,还是给宝宝买了玩具车。

2、

今天孩子第一次骂脏话,妈妈觉得好惊讶,然后忍不住笑了。

过几天孩子又骂脏话了,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严厉批评了孩子,还送到房间反省。

这样前后不一致、随意惩罚,孩子会感到更加愤怒,也会非常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的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觉有明确的、易于孩子理解的规则和标准,往往效果最好。保持一致性,才是教导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最佳方式。

四、不合逻辑的后果

有时候我们大人一生气,很多不和逻辑的规矩就脱口而出了。比如:

你要是再不好好吃饭,你以后都别吃了!

你再闹,妈妈再不喜欢你了!

但真实情况是:即便孩子愿意,我们自己都不可能愿意。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永远不吃饭,不可能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所以,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些话是不合逻辑的,这种不合逻辑的后果,不仅不能教育孩子,更是给父母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其实孩子的某些无理行为,都有自然后果。等着这些自然后果自然地出现,无理行为自然就会终止的。比如:

?孩子赌气不吃饭,一会儿就自己饿的难受;

?孩子撒泼打滚却无人理睬,最后除了自己哭得很累,啥都得不到。

即便还有些行为,不会出现这样的自然后果,那家长也可以建立一个逻辑结果,也就是规定一种理性、合理的结果。比如:

我们现在要吃饭,你要么现在现在好好吃饭,要么离开桌子,发完脾气再回来。

要注意的是,一旦爸爸妈妈说明了结果,孩子也做了选择,就得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刚才那个例子,不论孩子选择继续吃饭,还是离开桌子去一边儿发脾气,我们都得接受。

但别忘记了,等大家情绪都好一些了,要给孩子一个和爸爸妈妈重新连接、合作的机会。

五、夫妻对垒

夫妻团结一致,才是给孩子立好规矩的关键!

如果一个孩子奔向妈妈的怀抱,就能获得“宽大处理”,那无疑会破坏爸爸的信誉啊!

所以,即便有不同意见,即便妈妈觉得爸爸做错了(反过来也一样),也请一定要私下讨论。当着孩子的面,还是尽量维护爱人的权威。

这是因为相比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积极的婚姻关系,可以为孩子带来长期的正面影响:婚姻满意度高的家庭,孩子较少的表现出过度活跃和攻击性行为。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看:

孩子教好了,婚姻关系不一定能改善;但婚姻关系好了,孩子的教育情况却能得到改善。

所以,要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跟爱人吵起来,那才是大大的得不偿失啊!

六、我只有大声说,孩子才会听?

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很多爸妈都说:

我知道不该吼孩子,但是我忍不住啊!我好好说她就是不听啊!

大吼一声,看上去真的很有效,通常能让孩子立马顺从,于是爸爸妈妈就很容易因此获得鼓励,以后更频繁地使用这样的方法。

但实际上,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很少带来持久的结果,并且肯定会给我们的亲子关系造成压力。

孩子的内心也会这样认为:

都是因为有人管着,我才不得不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良心和内在规则觉得应该这样做。

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反而很可能是:

家长越吼越大声,孩子越来越不当回事。

生活中,我们也很可能对同事有意见、对邻居不满意……但我们很少对同事和邻居大喊大叫。

可为啥孩子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就那么容易大喊大叫呢?

可能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于是我们觉得:“很多父母都这样做,大喊大叫也没什么”。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喊大叫贬低孩子,会破坏亲子关系。时间长了,孩子就自动“屏蔽”这些声音,“左耳进右耳出”。

七、讲道理

发现孩子犯错了,就立刻把他拉到一边,给他讲了好久的道理,告诉他这样做不对的所有原因……真的有效吗?

有点经验的爸妈都会知道:这跟自言自语差不多——孩子根本不听。

幼儿也不可能对善恶有深刻的哲学认识,他们也不能按照大人的想法来进行交谈和推理。

所以,当他们觉得爸妈就要开始训斥、唠叨、讲道理……反正是一切自己不想听、没兴趣、不高兴的事情就发生的时候,他们就会:

停止倾听,屏蔽你的声音。

不如先让孩子像前面第四点那样,先真正体验到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合乎逻辑的后果,然后再和孩子进行简短的对话,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道理,真正体验一次,比听一次,印象深刻多了。

八、错误的竞争态度

你看姐姐多自觉,你怎么老要妈妈催你?

你看邻居家的哥哥多勇敢,你怎么这么胆小?

也许我们的本意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让孩子跟好孩子学习。

但实际情况可能事与愿违,这样的比较反而让孩子滋生出自卑或怨恨。

当然,这并不是让孩子远离一切比较和竞争,让孩子生活在真空里。实际生活中,我们当然难免要面对比较和竞争。

其实竞争本身不是坏事,但人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可能会使得竞争变得不健康。

如果竞争的唯一的目标是“赢”、“比别人更好”,而不是在此过程中学习任何东西,那就是不健康的竞争。

一旦孩子比不过,他一定无比灰心。

所以,除了给孩子看到输赢,爸妈更需要让孩子明白:

竞争是一个设定目标,然后实现目标的过程。

没有人能控制竞争的结果。与其专注于获胜,不如专注于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情。

比如孩子至少能监督自己:

我是否非常专注?

我是否足够坚毅?

我的时间安排得好吗?

有了这样的经验和态度,孩子将来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才能懂得后退一步,反思自己表现出色的地方,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不是轻易放弃或情绪崩溃。

了解这些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可以更及时地提醒我们调整方法,别做无用功。

让我们的努力更加有效,用更好的方法,为孩子塑造更好的行为。

上一篇:倘若孩子终将平凡而普通,家庭教育则决定他有怎样的人生
下一篇:成都郫都区推出家庭教育“网络微课”居家防疫学习两相宜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