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三十年,日本就普及了义务教育,他们怎么做到的?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0-02-05
手机版

作者:金满楼

教育是立国之本,这是老生常谈了。然而,怎样的教育才能立国,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以识字率而言,晚清时期不能说高但也不算低,但和数十万乃至百万计的村塾、书院相比,同时期所办的新学堂只能说是屈指可数。

当时的洋务学堂,除了京师同文馆外(语言类为主),其他各地所办的西学馆不到十家,其他新学堂则大多为军事类。

除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所办学堂外,李鸿章所办的北洋系学堂有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及电报、水雷、鱼雷、枪炮、医学堂等;

当时的南洋系也办有江南水师学堂、金陵同文电学馆、江南水雷学堂,广东则有实学博学馆及水陆师学堂、水雷鱼雷学堂、电报学堂,加上海军衙门所办的昆明湖水师学堂,全国的洋务学堂加起来也不过30余所(其中还有短期办学的)。



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和日本相比,中国同时期的新学堂数量之少、成效之低堪称显而易见。

“维新三杰”之一木户孝允曾说,“牢不可破之国基者,惟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惟真正在于教育而已”。这一结论,也是岩仓具视考察团在欧美游历后的共识。

1872年,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并制订了规模宏大的普及教育计划。

按此计划,日本分八个大学区,每学区设置一个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又分为120个小学区,设小学一所。

如此,日本全国共有大学8所,中学256所,小学53760所(由于脱离实际,计划后来有所修改)。

学制发布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1879年,小学达28025所;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1895年,小学入学率升至61%;

1900年后,根据新颁布的《小学校令》,日本小学免收学费,1907年开始又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入学率已接近98%。



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曾说:“教育于维新之前,局限于武士四十万之间。至维新之后,则普及于全民。”

甲午战争前,日本已建有各类大中小学近3万所,以至曾有人说,“日本学堂之密度甚于中国之鸦片馆。”

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文部省来全面领导教育改革事业,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建立起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且在经费给予充足的保证。

如1885年,教育投入占到国民收入的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900年更是超过国民收入总额的2%。

据统计,从1878-1895年,日本共培养出23100多名大学毕业生,期间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相继创办;到1918年,日本已拥有大学及各类专门学校118所。

反观中国,直到1895年才创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而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当时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大学。

至于近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革新,还得等到清末新政特别是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两者差距接近30年。



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没有日本的工业化。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同样发展迅速,工部省、内务省等多部门均大力兴办实业学校,帝国大学内也都增设技术性科系。

曾任文部大臣的日本近代教育家滨尾新即表示:“在我国不是先有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起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各类人才的培养显著增强了日本的科技力量,同时也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如1879年开工的京都至大津的铁路、1880年下水的“盘城”号军舰、1890年建成的琵琶湖水利工程及水力发电厂,均为日本自行设计建造。

明治维新推行20年后,国内各大企业均大量聘用国内毕业生或留学生,而相应的国外专家陆续被取代。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近代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教育上的超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超越,从明治维新乃至当下,日本无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参考资料:孙仁宗:《日本:骤兴速亡的帝国》等。


上一篇:教育部:义务教育大变动,关乎每个孩子!2020年将普及高中教育?
下一篇:2020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是真的吗,高中不用考了吗?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