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祝同凭借忠诚得以重用,但因军事庸才而导致三大战役惨败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3
手机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承担责任的最高军职者其实是陈诚,这位坐镇徐州指挥的“参谋总长”因为鲁南会战的大败遭到各派系攻诘,尤其是何应钦团伙的火力最为猛烈。陈诚气不过,主动申请去东北挽回颜面,而新任“参谋总长”却使战局更加糟糕,因为他有个绰号叫“顾百顺”。

  国军的“参谋总长”一职设置的非常不伦不类,因为它没有参谋总部这个作战指挥机构,作战幕僚单位仍然是“国防部作战厅”。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平衡与桂系的关系,将“国防部长”职务给了白崇禧,但是又对这个非嫡系不放心,于是几乎是给第一亲信陈诚量身打造了“参谋总长”的职称。

  根据当时的军制规定,参谋总长直接对蒋介石负责,而并非是“国防部长”的下级,掌握军队的编制调动、作战指挥、辎重补给等所有重大事项,国防部长等于被架空了,比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整编会议”就是陈诚主持的。陈诚就任“东北行辕主任”后又兼了一段时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夏天,两个重要军职同时易人,何应钦接国防部长、顾祝同接参谋总长。

  

  顾祝同之前的职务是“陆军总司令”,先后在郑州和徐州开设指挥所,直接指导作战,“徐州绥署主任”薛岳因大败被撤职后,顾祝同曾经一度指挥苏鲁战事。粟裕将军的评价一针见血:薛岳还算是个干才,而顾祝同就是个庸才。

  事实如此,顾祝同在民国军界能够成为“不倒翁”,凭借的并非军事能力,而是对蒋中正的忠诚与服从,甚至达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由此得名“顾百顺”。抗战八年,他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任上,对日作战没打过一次漂亮的战役,反倒是秉承蒋中正的意旨,进攻新四军很是积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夏季这个时间点很要命,正是“三大战役”即将打响的前期,而顾祝同在此时被任命为参谋总长,等于间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加速了国军总崩溃的速度,因为蒋中正完全高估了顾祝同的能力,把他提拔到一个既不胜任又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战争的胜负影响甚大。

  

  首先,是顾祝同对蒋中正的盲从,使参谋总长成为了“传声筒”和“传令兵”,完全没有自己的军事见解。陈诚虽然战术能力拙劣,但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另外陈诚是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或多或少可以修正一下蒋中正的瞎指挥。然而顾祝同的性格使然,让参谋总长一职形同虚设,失去了专业作用。

  其次是顾祝同的一团和气,被称为“军中圣人”,与上级下级方方面面关系都很融洽,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毫无棱角和指挥风格,并不适合于杀伐决断的军中要职。三大战役期间,顾祝同一会飞沈阳一会飞徐州,到哪里都是一片“总长”叫的欢,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无非是代替蒋中正督战或者转达命令,当高级将领们对参谋总长缺乏“敬畏之心”的时候,指挥系统必然也是失败的。

  最后是顾祝同与何应钦的特殊关系,他不仅是蒋中正的嫡系“八大金刚”之一,同时还是何应钦的“四小金刚”之一,与刘峙并称何的“哼哈二将”,因此,在陈诚被挤出陆军中央之后,顾祝同某种程度上也配合何应钦对“土木系”进行了清算,在军队人事任免上亦毫无主见,比如第12兵团司令的人选,他也不支持胡琏出任。

  

  国军高级将领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以后纷纷指出,蒋介石“心智已乱不再适合指挥作战”,然而蒋介石根本不会放弃军权,而顾祝同的任职更加配合了这种瞎指挥。尽管蒋介石比较满意他的绝对服从,然而对国军的战略局势和战争后果而言,却是十足的灾难。

  杜聿明一度怀疑作战厅长的身份,淮海战役期间要求屏蔽徐州方向上的军事机密,而第一个站出来打包票的就是顾祝同,并且信任依旧。如此的粗枝大叶和用人不察,正是顾祝同能力的真实体现。一个经常瞎指挥和越级指挥的统帅,一个能力不足毫无主见的参谋总长,在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惨败顺理成章。

上一篇:2015年,退伍军人见义勇为抓小偷,小偷却猝死了,法院怎么判?
下一篇:10月份看了30部电影,推荐这5部,暴露人性、演技炸裂、直击现实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