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I 性别社会学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没有什么理所当然,

  也没有什么天经地义.

  ——phybistein

  两性心理差异[1]

  男性与女性在心理学角度存在很多“天然”差异!

  不同性别(不局限男女)在多个层面都表现出了行为与思想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也就是心理学入门就会讨论的nature or nurture问题,因为涉及性别多样性,所以是一个比较杂的问题,一直以来也争论不休,具体内容以下会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不同性别在心理学中有何差异表现.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点, 1. correlation ≠ causation 相关性≠诱因,以下罗列出的性别差异大多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客观现象与数据,并不能说明其现象本质背后的诱因,其数据并不代表具有决定性的结论,只能用来说明客观情况. 2. 性别多样性,性别多样性涵盖的不只是男性与女性,还有LGBT群体,在心理学中,最主流的观点是身心分类,也就是说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独立来讲,以下对于性别差异的盘点涵盖各个性别,且有些基于心理性别,有些基于生理性别.对于性别少数群体来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性,需要结合自身身心性别差异情况来看. 现在我们开始!

  1 儿童时期

  儿童时期最典型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其对于玩具选择的兴趣上.在此前的众多心理学实验中,男孩普遍只会对更男性化的玩具产生兴趣,而女孩则正相反.这个现象甚至可以出现在儿童一岁以前,此时婴儿的认知与记忆能力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说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少,属于先天性别差异.

  除此之外,大家在学生时期肯定会遇见不少兴趣方向与其生理性别不符的孩子,比如说喜欢芭比娃娃却对变形金刚毫无兴趣的男孩子,或是大大咧咧,喜欢称兄道弟的女孩子,很多这样的孩子都表现出了与其生理性别不符的心理性别,甚至很大一部分的性取向是同性.这种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母亲在怀孕阶段雄激素分泌不正常导致,胎儿暴露在较高雄激素的环境下时,日后心理男性的几率越大.

  同时,当儿童年龄长大时,也会因为后天影响的因素导致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但同性恋群体和跨性别群体是天生如此,后天的影响很难完全改变其内在性别与性取向,现代社会对这些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而不是强制性的转变.

  

  2 性行为方面

  很符合我们认知的一点便是,大部分男性远比女性更容易接受较为随意且放纵的性行为与亲密关系.且男性普遍拥有更多的性伴侣数量.现代社会生物学家们认为,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所付出的身心投资要远大于男性,这也可能是女性群体在亲密关系方面往往更加谨慎的原因.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环境的影响对于男女性行为方面的差异也至关重要,社会的风气,家庭教育,媒体宣传等等都会改变个体对于性行为与亲密关系态度的影响.

  三.智力

  现代心理学中对于智力的分类不仅仅只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智商,如今的心理学家们更倾向于将个体的智力表现进行细分,比如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情绪管控,记忆,认知等等多个层面.

  男性女性在智力方面总得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有数据显示女性的晚年智力要高于男性,其有可能是因为男性普遍较差的生活习惯导致(喝酒抽烟),更倾向于后天影响.同时研究表明,男性在智力水平的分布上更广,极值差较大,也就是说聪明的更多,笨的也更多.虽说男女智力总的来说差异不大,但在很多细分下来的领域里则能体现出男女智力方向的不同.

  比如说,女性拥有更加优秀的语言能力,更优秀的共情能力,更加优秀的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记忆等等).而男性则有着更加优秀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有意思的是,在数学方面,男女之间的差异相当小,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差异中,女性的数学能力要稍稍优秀与男性.

  

  3 记忆

  男性女性在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异争议较大,有些研究表示男性女性在记忆力上没有差异,也有些研究发现了差异的存在.在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中,女性表现出了更优秀的感觉记忆能力,数字与文字记忆能力,而男性则表现出了更优秀的事件记忆能力.

  侵略性与攻击性

  这算是在心理学里比较热门的话题了,众所周知,男性相比女性有着明显更高的侵略性与攻击性,比如说脾气火爆,“崇尚”暴力,高犯罪率,家暴等等.数据表明,男性对他人进行直接(殴打)或间接(辱骂)人身攻击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女性.

  心理学中有不少心理学家们认为男性的高攻击性是由于身体内睾酮水平较高(我的老教授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过高的睾酮水平则会诱发暴力行为,不过呢,一直没有证据能表明睾酮水平与暴力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也就是correlation ≠ causation. 男性的高睾酮水平对应着高攻击性,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无法证实,相关研究一直都在继续.而在后天影响方面呢,不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在社会关系中更容易受到敌视与威胁,其高攻击性行为更像是一直自我保护机制.而人类学家则在进化论的角度提出,男性因为体格优势,在远古时期更容易去从事一些高竞争性的工作(狩猎),导致男性群体攻击性更高.当然这些都是猜想,虽然有不少相关论文和实验,但同样找不到直接的因果关系.

  4 性格与人格

  性格与人格方面,男女之间的差异也有很多,在大五人格的量表中(Big Five:openness开放性,consciousness责任心,extraversion外向性,neuroticism神经质,agreeableness同理心),女性表现出了较高的神经质(低情绪管控),较高的同理心,而男性则表现出来较高的思维开放性.不过人格与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等等,且个人因素影响较大,于是在性格方面男女间的差异不具有特别强的参考性.比如说,发达国家由于社会资源丰富,民众选择更多,于是性格的发展与养成要比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多样性.性格方面差异较为明显的是,男性往往有着更高的自信,更喜欢铤而走险(赌徒心理),而女性则更加谨慎,举止优雅,更温柔.

  

  5 同理心

  女性在情智方面表现出了更加优秀的情感捕捉能力与同理心,对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更倾向于后天影响,比如女性自身的角色带入,社会文化背景等等.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人为,女性从远古时期便被分配给照顾儿童的工作,高同理心与情感捕捉能力也可能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

  

  6 情感与情绪

  女性自身的情感表现要远丰富与男性,女性在正面情感(安全,喜悦,快乐,幸福等)与负面情感(尴尬,惭愧,恐惧,忧虑等)上表现出的程度与频率都高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在情感上发生波动,且情感的波动程度与持续时长都要高于男性.反观男性,则是在骄傲感上的体验更加频繁.同时,女性群体在网络聊天中会更加频繁得使用表情来表达心情.

  情感方面的性别差异也是蛮有争议的,有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男女思维模式的不同,也有人认为是性别刻板印象(男人要坚强,女人要温柔等等)导致的教育结果,还有人认为是女性处理情感问题主要运用左脑而男性则是右脑,生物学家们也有个猜想是基于男女泪腺结构不同,导致女性催乳素(Prolactin)水平较高,更容易哭.众说纷纭,很杂.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对不同男女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女性的幸福程度要高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去关注当下的生活,而男性则更倾向于畅想未来.

  

  7 道德伦理

  在关于道德方面的男女差异中,男性往往更倾向于做出理性,公正的道德选择,而女性则容易做出更加感性且谨慎的道德选择.在这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巨大,不同文化背景下调查结果天差地别,在大部分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道德正义感更强,而男性的功利心更强.

  

  8 心理健康

  这是变态心理学经常接触的内容,男性有更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比例,更高的儿童行为障碍比例,而大多数的情绪障碍,比如说焦虑症,失眠,抑郁症,厌食症厌食症等等则在女性群体发生较为频繁.在面对抑郁的coping style中,女性更多的选择自我反省,而男性更多的选择分散自我注意力.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女性孕期雌激素分泌水平对于心理健康与精神分裂影响的相关研究不少,但其他的男女在心理健康中的差异性则难以找到诱因,也是众说纷纭,但更加云里雾里.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生理因素影响要大于环境因素影响.

  在这个分类下,有意思的是,女性的自杀几率要高于男性不少,但男性因自杀死亡的数量则要高于女性,当一个男人决定去自杀时,很有可能就真的没了.行为控制

  女性在面对不喜欢或反感的行为时表现出了更强的控制力.

  目前在性别差异方面的盘点就这么几个明显的领域,乍一看发现男女之间的差异还是不少的,毕竟在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博弈中,生理因素往往身为先决条件.但大家也能看出来,各个因素间的影响非常复杂,性别中虽然男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别少数群体,同时生理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相辅相成,其反映个人身上又是五花八门,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结论.

  话说回来,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是这样(除了神经科学啊),没有数学里的π,化学元素表或是物理里的g这样明确的概念,心理学中只有现象,很难找到一些确定的理论,现有的很多心理学理论更多的是因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拿来用的,反应到个体身上则是要做到随时变通.

  最后作者要明确一点,这篇回答只是一个小科普,这些性别差异现象只是群体间的客观表现,它可以用来代表性别群体,但永远无法代表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作者希望这篇回答能让更多人减少性别偏见与刻板印象,客观的审视自己,而不是助长性别偏见与刻板印象. 个体之间的差别,远比群体之间差别大的多.

  你就是你,是天空中最独特的那颗星.

  2. 性别作为社会构建[2]

  Hyde教授研究发现,从小到大,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变量(例如人格)上都更相似,而非不同,她也因此提出了性别相似性假说(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即男女之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在许多研究中,性别差异对认知表现(如数学能力)、人格与社会行为(如气质、情绪、攻击性和领导力)和心理健康都只有很小的影响.而以往测量中的性别差异似乎与测量的环境有关. 在旨在消除性别规范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性别角色和社会背景强烈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 假如实验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的性别将不会被记录,他们的穿着也无法证明身份时,女性反而表现得更有攻击性,而男性则显得更加被动——这显然与刻板印象不符. Mehl博士通过分析男性和女性每天说的单词数发现,女性并没有比男性话多很多,男性平均每天说15669个单词,而女性平均每天说16215个单词,二者在统计上并没有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发现,没有所谓的“男性脑”或者“女性脑”,我们的大脑更多的是二者的混合.而且“性别差异”的提出也存在着“发表偏差”的问题,就像我们喜欢看更抓眼球的东西一样,有显著结果的文章往往更容易发表,这意味着研究者“发现了什么”,而男女无差别的结果则被认为是“什么都没发现”.

  

  实际上,性别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稳定的.比如,对于8-12岁的青少年来说,女生出现抑郁症状更多,但13-16岁时男生出现抑郁症状更多;而在有关自尊的研究中,60岁以前男性都比女性自尊更高,但60岁以后情况就反过来了.

  超越“性别差异”——从我们做起

  从小我们就需要被迫接受“男孩比女孩数学好,女孩子就要文文静静,男孩子就要喜欢运动”这样的观念,就连芭比娃娃都会说“数学很难”给小女孩听(在消费者抗议之前). 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在数学上的期望与他们实际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导致一些有数学天赋的女孩子被埋没.

  Hyde和她的同事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证据来认识到男性和女性是基本上一样的,而对性别的误解和不平等是完全不可取的.这些“性别差异”的说法伤害了各个年龄段的男人和女人,正如她所说:“‘性别差异’的说法会减少女性在工作场所的机会,阻止夫妻解决冲突和沟通问题的尝试,伤害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尊以及导致其他不必要的障碍.”

  克莱蒙特学院Halpern指出,即使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不应该被看作是缺陷,并且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些差异,思考这些差异是否足够大、是否有意义、是否存在着生物变量和环境变量的相互影响.

  

  大学堂也推送过有关男女差异的文章,也号召大家不要给别人或者自己贴标签,要更关注每个人本身而不是ta所属的群体. 每个人本身的生理情况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这造就了每个不同的人,而这也导致了我们今天接受的结论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被推翻.要时刻怀有理性,保持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

  学堂君经常看到一些这样的句子:“男人都是这样的,而女人却是那样的”,又或是“男人和女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当你赞同这些句子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你自己.如果仔细思考,每个句子都能被举出反例,有些反例甚至同样会来源于你自己. 其实何必那么在乎男女差异呢?

  你与别人的个体差异比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大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只有打破性别的边界,我们才能表现得更出色,更真实. 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每个人都有男性和女性气质,只不过很多时候他们一个睡着,另一个清醒.

  3. 男女异同的辩证法讨论

  用阴阳图完全可以说明.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彼此转化. 总体而言,男女性差异是存在的,不管是先天确定还是后天塑造(包括后天强化或者弱化),不管是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一般而言,这些差异确实是存在的. 但是,男性也有女性化的一面,女性也有男性化的一面,我们认为,还是应该主要忠于自己的基本性别,而私下里可以发挥自己的另一面. 当然这个想法是很传统的. 选择或者顺从自己的性取向,这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权利,社会应该给予最大的宽容. 尽管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大部分男性都趋于阳刚,大部分女性都趋于阴柔,但是也会有很多阴柔的男性和阳刚的女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甚至,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展现不同的性别形象——比如在面对弱者,男性也要多些温柔,面对罪恶,女性也要表现的更加阳刚强势.

  然而东西方数千年来的男尊女卑传统,似乎暗示着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男女性就有了劳动分工,狩猎等体力劳动主要由男性承担,而采集和哺育后代则主要由女性承担,男性的体力显然是优于女性的,这点在靠力气生存的古代可能是造就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而现代这点已经不成立了,人们更多地依靠头脑生存而不是力气,女性因而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天分得以发挥,从而整体地位得到上升——这个世界的平等性,归根结底还是靠能力和贡献说话的. 否则平等不过是口号,实质上的平等是能力的平等.

  Daily Sociology-2 粉红税和性别社会学

  在日常用品当中,例如衣服、个人护理用品、健康保健用品等等,女性用品往往比男性用品跟为昂贵.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粉红税”.粉红税,是针对女性而言.但是,粉红税本身不是一种税款.说难听一点,粉红税,感觉有点像是,智商税吧!这话说起了,就感觉有点歧视了.只不过,这种歧视,没多少人发现而已. 其实,现在大部分商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就女人还有孩子的商品,最好卖.[4]

  从调查结果可知,女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占了42%,而男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仅有18%.就DCA调查的近400种商品来说,女性平均比男性要多付7%的“粉红税”.比如同一品牌的两款剃刀,除了外观设计略有不同外,不论是材质还是功能都如出一辙,男士版只要14.99美元,而女士版则要18.49美元.

  这种生活成本强制的高溢价往往伴随普通女性的一生.从孩童时期买玩具,到老年时买拐杖和成人纸尿裤,各年龄段、各方面的物品都受到“粉红税”的绑架.那么女性从小到大到底要多付出多少钱?目前,官方机构的调查和媒体的分析主要显示出4种原因:1.关税 2.价格分化 3.市场垄断 4.价格歧视.

  如果说关税和市场垄断是不可抗力因素,那么一些品牌对女性消费观念的偏见却是可以被改变的.许多商家认为女性的钱更好“骗”,认为她们更追求商品的外观和附加值,而不是本身的质量和性能.而认为女性消费者对价格更不敏感,花钱更“大手大脚”.[5]

  

  例如,你淘宝上面,店铺搜索,直接输入女,你会发现有400多万个卖家.而输入男的话,只有200多万而已.这是因为女性的消费水平,普遍都比男性高一点.而孩子的东西,大部分也都是女性购买的.所以,有点像是在捆绑销售.又比如,自己走到街上,看看那些卖衣服的商店,有卖男装的,只是寥寥无几. 而女装的店铺,几乎是一间接着一间.

  说实在的,粉红税这种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可能女性的商品,添加的东西比男性的多.例如随便一款沐浴露,男生看重的,一般就是清洗功能.而女性的沐浴露,可能还会添加了一些香精或者其他护肤东西.因为男性如果洗的太香,会觉得很奇怪.所以,加料要加价,这种很正常.

  最后,就是女性的消费观了,只要东西有点不一样,只要她们觉得好看,就可以买.面对挤满衣服的衣柜,她们可以昧着良心说,没衣服穿了.总的来说,粉红税这种现象,也从侧面的说明了,女性的重要地位.毕竟,她们是消费力大军.中国的市场,不能缺少她们.其实,绝大部分女性,可能购物的方式,都不是那么的理性.有时候,想买一样东西,看上了,喜欢上了,就买.

  粉红税也有合理性[3].

  日常看见的女性粉红税,是不是大部分和外形打扮有关?你看案例里边的牛仔裤,洗发水,刮毛刀,都是能提升外在形象的对不对?这些商品收女性粉红税是必然!因为女性的外在形象,你必须得承认,价值量比男性比重更大.无论是择偶,求职,甚至社交,女性的外在加分比男性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因此,上边说的内些对外形有正向影响的商品,就具备了我刚才说的定价原则里的实用性,因此,溢价权就高,卖的就贵.溢价权里边的稀缺性,对于女性体现在品牌上.比如法国某个大护肤品公司,这个公司你在知乎上能搜到她们定价的五个层级.同样的母公司,同样的质检,差不多的护肤品,装在不同的瓶子里,贴上不一样的标签,请不同价格的代言打广告,你猜怎么着?五个价格层级,最高的比最低的差出几十倍来!

  这就是商家人为把同质化产品,以稀缺性划分,让不同消费层次的女性有不一样的满足感,称之为消费主义. 因此,女性的所谓粉红税,看似逆天,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商品定价原则的大框架.

  5. 家庭设置的若干事实及其社会学问题

  家庭是什么?几代人以前的美国,包括现在的传统社会比如中国,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 通常人们认为,家庭有一对成婚的男女和几个孩子组成,并且很多情况下男人赚钱养家,女儿在家照顾孩子. 近几十年来,美国的家庭设置变化快的惊人,如在1970年到1992年期间,女性为家庭户主和单亲家庭的比重,已经由11%上升到26%. 1960年,已婚妇女外出挣钱工作的比例是31%,到1992年,这一比例超过59%. 呈现在现代观察者面前的是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家庭形式:有子女和无子女的同居伴侣;夫妇俩妻子工作而丈夫在家;想要收养孩子的同性恋伴侣(美国某些州同性恋结婚合法). 而现在,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1]而离婚率在中美两国都在升高,比如上海2020年的离婚率高达38%,10对夫妇有近4对离婚!而美国上述家庭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的苗头.

  这种多样化的家庭形式令许多研究人员,特别是那些强烈支持传统家庭模式的人,对家庭设置的极速减少感到担心.为了确定有关未来家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改变现代家庭的社会现象. 将来,家庭还会是儿童社会化,性满足,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吗?此外,现代中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现代都存在少子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社会中的家庭

  在每个历史时期,家庭都呈现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比如一夫多妻(某些非洲国家如南非,以及伊斯兰世界到现在也是如此)或一妻多夫,西方的小家庭和中国传统中的大家庭*. 所有别的社会设置,包括宗教,政府和教育,都是在早期家庭体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是在后来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这些设置才成为明显不同的社会部门.

  * 当然现代中国现代也大部分为小家庭,即使在相对传统的乡村地区也是,不能说哪个先进落后,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大家庭可能来自困难的生存状态——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需要劳动力和组团取暖,而儒家思想来自大家庭并强化了大家庭,我不清楚西方历史上的家庭结构是否像中国那样...显然大家庭在带来保护的同时,也束缚了个体的自由,这也是大家庭制在现代急剧衰落乃至消失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家庭?

  功能主义认为,家庭履行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许多小的,有文字以前的社会中,家庭基本上都是自足的,因而能满足大部分家庭成员在生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全部家庭成员合伙制造工具,修建房屋,狩猎,采集,或从事种植等活动. 父母或其他长辈教给孩子们长大后必须的技能,帮助他们培养是非感. 宗教活动被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决定个人分工,并裁决家庭纠纷.与有文字以前的社会相比,在现代复杂的社会中,家庭更加专门化了,其发挥的作用也少得多.学校和教师主要负责正式教育,教堂和牧师负责宗教事务,政府和警察负责社会控制. 但是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保留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彼此陪伴,性满足及经济合作等——对社会保持良好状态,并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对于家庭的产生,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可能是对性和情感对象占有欲,并由此产生人类群体中的冲突而后平衡的产物. 家庭的产生对社会和人类群体产生了重要的,有益的重要功能. 家庭的功能之一——社会化,能不能用其他设置取代呢?历史上有些国家做过时间,古代有斯巴达,现代有苏联和以色列,材料如下:

  

  情感和陪伴是家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它能为其成员提供爱和感情,以及一个舒适的有归宿感的情感和时空之所(不幸的家庭当然是个地狱). 感情对孩子同学习一样重要,而且在其整个一生都始终如此. 有证据表明,一个缺乏亲情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发展,都会受到损害. 成年人虽不会因缺爱而死,但也需要感情和他人的陪伴.尽管单身男女保持活跃的婚外性生活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但是由于家庭是现代社会中情感和陪伴关系中维数不多的几个来源之一,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和习惯性的观念,人群中仍有很高的结婚率**.当配偶的某一方面的情感需求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满足时,家庭就有可能破裂.

  ** 在中国,很多青年男女是稀里糊涂走进结婚殿堂的——因为很多人都结婚成家,中国传统观念上,成家被看做人生必不可少的阶段,而父辈被认为有责任帮助和促进子女结婚,所以我也要结婚,父母的推动,加上这样的想法成了很多中国家庭悲剧的来源.

  性规则

  家庭为性满足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当然很多家庭是无性婚姻).主要的性规则包括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 前者不仅在美国,而且在现代中国也越来越得到包容(比如奉子成婚很普遍)——即使传统上这是不被鼓励. 而后者在中国仍然被看做禁忌和不道德的. 但是在美国,数据如下:1982年的调查表明92%不赞成婚外性行为;可是到了1988年,这个数字下降为67%,我们认为,性开放是个必然趋势,也是人性解放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是,如果由于性开放弱化家庭功能,对于孩子和社会都是不幸的——但是在家庭和性之间做出权衡,应该是可能的.

  

  性规则有什么功能和意义?主要功能是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较稳定和安全的环境.

  

  经济合作

  家庭被经常部分地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形成的经济单位. 在乡土农业社会,家庭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生产的主要单位. 这些社会中的家庭通常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家庭手工业,如制陶,针织,铁匠铺等.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生产性工业在家庭外进行,但是家庭仍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哦单位. 而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已由生产转为消费. 以家庭为单位,它们进行着最主要的购买消费,如房屋,汽车,电视等.

  

  家庭的结构

  主要的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和拓展家庭两类. 核心家庭是指两夫妇及其孩子,扩展家庭包括他们两方的亲属. 全世界的家庭正在朝着核心家庭发展. 原因是显然的,一方面家庭成员的经济独立性在加强,另一方面,个体的人格独立性也在加强——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和自由,更少的人际联系和束缚.

  家庭权威

  

  婚姻和离婚

  既然家庭涉及经济,因此,在传统国家比如中国中,讲究门当户对,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联姻,而且被看做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为中国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家庭观念,父母会为子女安排和操心很多事情,其中就包括子女的婚姻——甚至是父母辈的头等大事——这同样酿成了很多家庭悲剧. 事实上,我们认为成年人有权力独立地做出选择,别人包括父母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 家庭观念的日益弱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个人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之一.

  家庭当然给个体带来了情感和经济联系,但是这些联系不应该成为阻碍个体独立和自由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父母辈控制子女辈的理由——我们都没有出生在哪里的自由,因此某个意义上,子女辈并没有欠着父母的原罪. 如果以爱之名而执行自己的观念和控制,这无疑是虚伪和自私的——子女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事实上,特别在现代社会,平等和自由是任何一段健康关系的基石,我们认为只有两种关系是正常的:友谊和爱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友谊关系. 而爱情,也是以友谊为基础的. 现代媒体中整天鼓吹的亲情和父母之爱,永远也抵不过现实关系中的一地鸡毛——何况很多父母的素质和素养都很有限(说人话就是很多父母都是白痴或者混蛋),各种家庭问题必然层出不穷. 媒体鼓吹的故事,不过是一些无脑的意淫和历史偏见(儒家传统的孝悌糟粕)而已. 以亲情为名,实控制之实,真是很好的精神麻药啊!如果亲情需要以独立和自由为代价,我会果断抛弃前者.

  

  结婚年龄的推迟

  

  参考资料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天然的差异么?By SimonHE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106847/answer/1748941711

  心理学家说:其实也没那么大 by京师心理大学堂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106847/answer/1791261179

  2. 虎山行不行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195598/answer/1477029893

  3. 如何看待对于相同商品或服务,女性会受到价格歧视等「粉红税」现象?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实现「性别平等」?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195598/answer/1475934469

  [4] 粉红税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8592289229590708.html

上一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下一篇:神秘夫妻高清全集在线观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