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前言:

  原标题为《浅谈ACG鉴赏基本原理》,后来又想改为《从零开始的ACG鉴赏》,结果普遍反映标题涵盖范围过大,于是我把标题改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

  原计划写九章,是对过去自己的一些观点的汇总。现在只写了六章,剩下的三章应该不会再写了,一是主干基本写完了,二是...为进一步的ACG讨论提供构架 这个目标太过宏大,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

  用某位知乎动画领域的大大来说,现状是:动画自诞生,已过百年,我们却连动画理论都还没能建立起来。

  接着说。

  这篇文章,虽然有很多主观看法,但都是基于一些基本原理,会有不严谨的地方,甚至有错误。欢迎讨论,恳请指正。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在讨论ACG作品时,一些涉及ACG鉴赏的基本问题,总是难以达成共识,于是陷入无意义的口舌之争。这篇文章就是试图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有一次我评价Re0的时候,就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没价值,“这种完全主观的东西,怎么说怎么有理”;还有人提到,作者本人就认为菜月昴是让人讨厌的,你怎么能提出跟作者相反的意见。(后来经人指点,作者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它:当作品诞生之后,作品就是脱离作者而存在的。长月达平说的不一定是对的,我说的不一定是错的。

  他说我中二。

  说实话挺受伤,因为我确实中二,我最喜欢的动画之一就是《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六花实在是太可爱了,森夏更是我心中理想嫁的典范。

  本文大约1万3k字。我的文字水平不高,所以没有耐心的同志可能无法读完,没关系,诸君可以收藏一下,想睡觉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两眼。

  论述参考的文献,会在文末注明。为了避免引起争端,本文禁止链接以外形式的转载。

  论述从三个基本原理出发:

  1.动画/原画/漫画/插画是一张张画出来的,也是由人来欣赏的。

  2.每个人是不同的,世界是变化的。

  3.作用在不同人身上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规律是不变的。正文

  1.忠于原作

  在我评价Re0中的菜月昴、Naruto中的日向宁次的时候,有人批评我,作者是这样说的,你怎么能那样说。

  一言以蔽之,这是要求我忠于原作者。

  但是在忠于原作者之前,我想问一个看上去有些哲学的问题:我们看的是原作吗?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原作?

  原作,不就是原来的作品吗?比如《火影》,那就是岸本齐史画出的漫画,对吧?

  如果我们这么定义原作的话,那么显然,动画不是原作。火影的动画是动画制作人员(监督、原画、动画、声优等等)理解再创造的作品,并不是火影原作。

  一个例证就是2016年动漫界三大神作之一:《BLEACH》。(另两部分别是ニセコイ和精灵宝可梦,我封的)。动画监督阿部记之理解的死神CP,很明显和原作久保带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东映和京阿尼对key社游戏的理解,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做出的动画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漫画就是原作吗?

  某种意义上来说,漫画也不是原作。漫画家画漫画的时候,脑海中会有场景,会有剧情的概念。实际上是漫画家把脑海中想象的场景画成了漫画,漫画家对剧情的解释也是来自他对脑海中漫画的理解。

  那问题就来了,漫画家画的漫画,是完整准确地表达了漫画家脑海中的景象吗?

  首先在“完整”上,就是不可实现的。漫画只能画出一格格分镜,画不出中间发生了什么,人物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在漫画家的脑海中,人物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由读者脑补完成的。

  在“准确”上,同样可疑。谏山创看到荒木哲郎做出的《进击的巨人》的动画,非常开心。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进击的巨人》。(原话不记得了,无法百度,只要一百度,满屏剧透)可以想象,巨人的动画是完美还原乃至超越了谏山创脑海中的巨人形象。所以,如果我们以漫画家的解读为纲,那么漫画就不是原作。

  漫画是一系列有序的图片,漫画只给出了关键镜头,是读者的想象,补充了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空隙。漫画和动画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主动联想,一个是被动接受信息。用动画来比喻,就是漫画家只提供了关键帧,读者充当动画师声优BGM。而在这里,不同的读者,脑补出的作品是不同的。这也是不同公司改编同一作品效果不同的原因之一。漫画不可能100%表达出作者意图。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看同人志胜过成人OVA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我们把原作定义为“原漫画家脑海中的景象”,那么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没人能知道他脑海中的景象,岂不是除了作者,没人能够读到原作?

  所以,漫画家脑海中的想象不是也不能是原作。

  举个极端的例子,《魔法少女小圆》,如果我们把虚渊玄的脚本看作原作,那么《魔法少女小圆》没有实体的原作。

  最开始,虚渊玄设定的五色战队中,小圆是白色,杏子是黄色,学姐是红色;苍树梅一时疏忽,忘记了虚渊玄的要求,涂成了现在的样子,虽然虚渊玄也就顺水推舟认可了,但这并不是虚渊玄最初的设定,另一方面,剧本上也有所删减。“第三话的篇幅成了大问题。剧本的分量太多了,删减过,也压缩了台词。”用一张图片来代表我们遇到的情况吧。金庸写过一本小说,名为《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最开始的结局,段誉娶到王语嫣,抱得美人归。等到晚年的时候,这部小说的结局被金庸更改了,其实段誉真正喜欢的,是女神姐姐的等身手办,而不是王语嫣本人。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金庸晚年读《天龙八部》,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你看,就连作者在不同时间,都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理解,怎么能说作者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如果作者说的就是对的,那么是他早年说得对,还是晚年说得对?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作者心中的原作,和作者画出的原作是不同的。同一作品在不同媒介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作品诞生之后,就脱离作者而客观存在。我们尊重作者的看法,但是不该随意否定和作者不同的看法,因为对客观故事的主观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作者只是这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上面的结论是基于美学得到的一般性规律。如果感到无法理解,还可以再看看知乎上这篇文章。微吐槽 - 知乎上那些被蹂躏的人文艺术学科正是因为漫画、轻小说、动画不是一回事,所以马小褂在论文里提到了动画的作者性,他说动画的作者是动画师,动画电影(电视)的作者是导演。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这是马小褂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动画论文

  忠于原作的解读,往往是好看的。哪怕它和作者的想法并不一致。鉴赏解读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有理有据。有理就是忠于原作。

  正面例子:【分析】带土死亡之谜及其现今真实身份和下落猜测_火影忍者吧

  反面例子:《白箱》第21集解说 知乎专栏

  (没有任何挂人的意思,zecy在知乎做的科普工作无人能及。我一时之间只能想到这篇解读,我认为它基本符合有理无据这个标准。)

  2.过度解读

  这是另一个反驳别人的时候常用的说法。

  那么,什么是过度解读?

  如果解读出作者没想到的东西,是不是就是过度解读?

  不是。第一章说过了,作品解读本来就不该以作者意见为纲。甚至作者都认为自己不该发表意见。就拿音乐来说吧。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没有一首说过表现了什么,贝多芬9首交响乐,在作品的绝大多数部分,贝多芬也没说是表现了什么。(除了《命运交响曲》的序章)泽野弘之,著名的脸滚键盘。为什么要用脸滚键盘的方式取名?就是为了给读者阐释的空间。只有把阐释权还给观众,观众的解读能力才能得到释放。

  那么,如果通过作品观察时代,就是过度解读吗?

  也不是。只有盛唐才能诞生李白。人们评论盛唐,往往一定要带上李白,通过李白的诗句,观摩盛唐的气度。岂止是李白,在相同的时代条件下,人们往往有相同的心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话剧《雷雨》,表面看上去就是个家庭伦理剧,实际上却是那个时代的矛盾体现。同样,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是下意识的,曹雪芹的时代,哪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这些概念。虽然没有,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作品,观察时代。我认为,解读只有合理和不合理两种,不存在过度和不过度。

  是否真的存在「过度解读」? - 匿名用户的回答 - 知乎 虽然这回答跟我结论不一致,但我认为实质是一个意思。很多人说过度解读是不合理解读的一种,那么这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至少我看到的是,过度解读一词最大的作用是:扣帽子。

  不忠于原作,就是有理无据。过度解读,就是有据无理。

  总结一下第一章的结论吧。

  1.原作和原作者是两回事,ACG的评论解析不必以原作者的言论为纲。

  2.不存在过度解读,只有合理解读和不合理解读。

  2.1“剧情”?

  我曾经放过一个吸引仇恨的AOE:“单纯拿剧情来评价动画的人,对动画的理解是肤浅的”。

  什么是剧情?就是发生了什么呗。那么我来讲讲某集动画的剧情:集当上学生会长,肩负起领导职位後,学生们也恢复了平静。然而,「红色警戒线」不断前进的威胁下,问题堆积如山。为了跨越这个难关,谷寻提出了「虚空分级制」。集认为这制度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不平等,而拒绝执行,但抑制默示录病毒的疫苗开始不足,身为领袖的他被迫要做出决定。

  这剧情看上去有问题吗?没有,但是动画看起来就是生硬、牵强。

  实际上在我看来,罪恶王冠故事本身架构是不错的(诸君可以去百科看看王冠各集剧情梗概),可惜铺垫做的不好,于是剧情转折令人难以接受。王冠的失败,荒木哲郎难辞其咎。是的,“剧情”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剧情党真的只看“剧情”,那么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如果你把clannad设置为静音,你再去看那些感人的场景,不仅不会哭,还会觉得滑稽。普通人口中的剧情,实质是“我感受到的故事情节”。

  漫画读者会把分镜画工跟故事情节混杂在一起,叫剧情;

  动画观众会把演出音乐跟故事情节混杂在一起,叫剧情;

  erogamer会把CG BGM跟故事情节混杂在一起,叫剧情。

  和文学不同,动画以作画和演出作为自己的语言,甚至可以获得比文学更深刻更强烈的效果:

  为何至今仍未出现有关Galgame的知乎Live?(2016年11月1日) - Aishelray 的回答 - 知乎

  其实很多人隐约中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开始不提剧情了,他们说“观感”。2.2 感觉和知觉我想提出一个听上去有点扯淡的说法: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作品。因为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感觉是相对客观的,知觉是经过人脑处理的。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你看到黑色色块、黄色色块、白色色块等,这是感觉;你判断这是个人,这是知觉。宅男摸到软软的东西,这是感觉;现充说这是欧派的触觉,这是知觉。

  关于知觉的选择性,有一个词语:“鸡尾酒会效应”:在热闹喧嚣的鸡尾酒会上,你只能听见正在跟你对话的人说了些什么,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是你的听觉出了问题,需要去看医生吗?不是。是你将听觉听到的声音进行了加工,只剩下一个人的声音,并将其理解为人类的语言。2.2.1我常常看到有新人觉得冰果这片无聊,垃圾,不明白冰果为什么在宅圈评价颇高。

  其实就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

  对于冰果粉,第一集开头“剧情”是这样的:折木慢慢接近千反田,脚步声和心跳声重叠在一起,仿佛是折木慢慢被吸引,千反田转过头来,用纯洁无垢的眼神看了看折木,露出了示好的笑容。对于冰果黑,第一集“剧情”是这样的:折木走到千反田身边。(完)顺便应该抱怨一下:竟然走了那么久,何をしている?意味わかない!冰果这动画节奏太差!

  你能说冰果粉跟冰果黑看的是同一部作品吗?就像鸡尾酒会上,你能去听所有人说的话吗?2.2.2顺便来说说このすば吧。

  动画中表示运动的变形,罗马音是obake。

  就像鸡尾酒会效应那样,动画玩家是不会去注意obake的,而是会注意整体剧情,这是知觉的整体性;但是当nbht科普了这个概念后,观众的注意力就被引导到了obake上,就可以看到obake了。(看过nbht解说的应该知道)

  素晴的变形虽然不是obake,而是一种表现手法,但原理是相似的。

  我想说的,和第一部分一样:注重自己的观赏体验。多数人被他人改变看法,简直不要太容易。作者的一句话,就改变了他对作品的理解。知乎上的一个高票,就轻易改变他数十年的成见。崩与不崩,好看不好看,自己心中本是有杆秤的,自己判断就好。素晴是大家的玩具,观赏体验却是自己的。

  当然你们骂菊田,我一点都不同情。画出那种下垂的乳房,活该被黑。对于他的颜艺处理方式,我也是坚决反对的。2.3节奏略。总之我跟nbht一样,不喜欢节奏这个词的滥用。

  这词连个公认的定义都没有,有人说是起承转合,有人说是单位时间信息量。几乎就是玄学。

  2.4 业余和专业很多人无法欣赏古典音乐,这些音乐,听上去就像噪音。但是,音乐家的听觉,和普通人的听觉,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很多人无法欣赏梵高,梵高的画作,对于他而言就像小学生的自习作。但是,美术家的视觉,和普通人的视觉,也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那为什么音乐家能欣赏音乐,美术家能欣赏梵高,普通人只能望洋兴叹?

  因为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学上的两个不同概念。感觉相同,知觉却不同。(上文有提及,详见百科)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人尽皆知的曲子,但是99%的普通人都没有完全听懂梁祝。梁祝是大提琴由小提琴两部分组成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低音不敏感,所以往往只是听小提琴部分,大提琴只能听到一点,只听到了祝英台,没听到梁山伯。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大提琴部分,就能听到梁山伯——经过恰当的指点后,所有人都能听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像经过指点,otaku就能看到obake,看到动画的演技,看到动画的细节一样。一个正常人,经过训练,是能够成为艺术家,呃...至少可以成为艺术鉴赏家的,再退一步,至少可以成为有专业素养的爱好者的。

  2.5 日式画风与代入感这里我们再说说漫画吧。为什么日本漫画人物脸部画得那么简单,圆圆大眼睛加樱桃小口,而背景那么细致?因为人在跟其他人说话的时候,心里有一个潜意识的自己,这个潜意识的自己样子会很模糊,但是仍然是存在的。日本动漫选择了简化,甚至可以说是符号化的形象,可以避免读者的抗拒,淡化读者的知觉,增强代入感。儿童动漫则进一步简化了造型,避免儿童产生意识和戒备。什么叫符号化?符号就是去掉个性特征,保留基本特质。中国汉字就是一种符号。我们来看两句话:

  1人是会进步的。

  2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好青年,是会不断进步的。

  哪个更有代入感?单纯的“人”的符号,更容易有代入感。代入感可是太重要了,一个只会代入苦主的人,是很难欣赏同人志和成人OVA的。左图和右图,哪个更有代入感,哪个跟你说话你更容易接受,不易排斥?显然是更简化的那个。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动漫中人物简化,而建筑等背景是细致写实的,这都是为了增强代入感。(这个理论和知乎上的另一个高票回答略有不同,请对比甄别:为什么日本动漫如果把鼻孔、牙齿、嘴唇画全了就会很诡异、很难看? - 动画 - 知乎)

  你看甲铁城的男主为什么不让人接受?一个原因就是人设太复杂,特征太明显(菜月昴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火柴人才是能让全世界人民都拥有代入感的。

  简洁的就是有力的,可代入的,通用的。如= =,0.0 。这种符号化表情任何人都可以用,没有抗拒感。Erogame为了塑造代入感,常常把男主画成如图。

  Air直枝理树说,有选项就会有代入感,选项本身就在增强代入感、塑造主角。所言极是。柚子社的作品,选项本身都不存在意义。柚子社甚至帮你注明哪个选项会提升哪个人的好感,但是当你做出“选择”这个行为之后,无形之中加强了你对剧情的认可,对主角的代入感。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出现,人们只是在心里想答案的时候,容易改变,一旦把答案写出来,就倾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贴吧上的人被反驳的时候,一定不会说我错了,而是说我也是对的。erogame中的选择分支,就像是让你把回答写出来,当你做出选择,你就认同了男主,更加具有代入感。

  第二章总结:

  2.1剧情并不是故事情节,它和表现手法密切相关。

  2.2知觉和感觉不同,我们看的可能不是同一部动画。

  2.3节奏这个词,有其大行其道的理由,但表意不明。

  2.4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鉴赏家。

  2.5日式画风人物符号化、背景写实化,增强了代入感。

  3.1理解之同情理解之同情,是陈寅恪(que)先生提出的。历史教授们在讲解历史时,往往绘声绘色,会去描绘史书上不曾记载的人物心理活动。奇怪,他们怎么能知道当时人的心理感受?因为他们有理解之同情,人性是共通的,把自己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即可以得到相近的结论。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晁错尽忠,晁错势必是个好人,那山东诸侯就都是坏人咯?天子杀晁错,天子也是坏人咯?

  如果你这么看待历史,结论是:以后选诸侯要选好人,选天子要选贤人。

  这是非常幼稚的。

  站在天子的位置上,杀晁错是最优解。后世的唐玄宗就是不肯杀杨国忠,潼关兵败,中华大地生灵涂炭。

  站在山东诸侯的位置上,造反是最优解。后世的朱棣,就是依靠靖难之役,成就了永乐大典。于是你可以看到历史的必然和人性的无奈,也会真正明是非。

  而这些,没有理解之同情的人是看不到的。

  如何看待历史,就是如何看待故事,就是如何看待ACG,就是如何看待当前的战吧、当下的宅圈。

  因为历史就是过去(故)的事情(事)。为什么我们要有理解之同情?因为只有拥有理解之同情,才能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常常有人问某角色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时有人回复,如果你站在那个角度,也应该这么做,得到的回应是:为什么我要站在他的角度!答:你不愿意站在他的角度,就不能全面看待问题,只会生产抱怨。之所以第二章讲了一些代入感的问题,也是因为代入感跟理解之同情息息相关。我们还说Re0,当时在战吧讨论时,我看到一个哭笑不得的回应。我说菜月昴和K1其实有相似之处,对曰:“K1好歹是个好人。”K1好歹是个好人,菜月昴就是不如K1的坏人吗?菜月昴好歹是没有黑历史的,K1曾经欺负幼女。如果你放弃K1视角,站在对立视角去观看这个故事,看到的将是两个善良的少女无端被杀,这怎么好意思跟菜月昴为就rem跳崖自杀相提并论?会产生K1人品比菜月昴好的错觉,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之同情”,不能全面看待问题。菜月昴的角色塑造,没有任何问题,Re0无论是对菜月昴的塑造还是对人性的剖析,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菜月昴后面的行为,符合故事情节的自然走向,符合第一集对菜月昴的塑造。

  懂得理解之同情的人,哪怕不喜欢菜月昴,哪怕不喜欢Re0,也不至于对Re0咒骂。S1论坛对Re0的评分充分体现了该论坛的扭曲。很可惜,我们的历史教育只是给大家灌输一个模糊的历史框架,并没有教会大家如何科学地看待历史。

  3.2世界线

  之所以要有理解之同情,另一个原因是:

  你在一种状态下,是无法预测自己在另一种状态下的行为举动的。

  站着说话不腰疼,没劲。宅圈不缺少抱怨,缺少的是有深度的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的解读。

  《我的女友是蓝领》NTR的合理性下面简短地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

  性兴奋,是成年人都会有的。实验让一些优秀的伯克利大学生处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性幻想,回答问卷调查,性兴奋下你是否会做XX事,获得了一个数据。然后真枪实战,让他们真的看.avi,然后自慰,再次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然不同了。

  (这些可是些优秀的伯克利大学生哦,不知道的可以百度百度,不会比大佬们的学校差太多的)百度galgame吧有个词语,叫“g久必丧”,erogame玩久了,人是一定会有点丧失的,原理就在这里。人性共通,换条世界线,你也很可能做出同样的事情,当然受个性影响,这也不是绝对的。

  第三章结论:

  3.1要有“理解之同情”的科学史观。

  3.2人在诱惑前容易失去判断力,人难以预测另一条世界线的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

  参见《命运石之门》

  4.1真正的粉丝

  nbht对于这个问题,有过一个精彩的宏观的论述:不喜欢诸如《星际牛仔》、《混沌武士》之类的公认评价很高的片子是否是「太年轻」的表现? - nbht 的回答 - 知乎

  我也列举一些特例说过这个问题: Kaku 的回答

  关于这部分,我非常喜欢Aishelray的论述:有些东西吧,越喜欢越想去了解。但是与之相对的,懂的东西多了之后,就会发现“我喜欢的这个好像不是那么优秀”,不能那么满足自己的期望。——这个时候的喜欢,到底和之前的喜欢,有什么变化了呢?太过炙热的感情,有些时候会伤害到自己。我之前说过的,“喜欢”不是仅仅因为“这个人有多少优点吸引了我”,更是“这个人有多少缺点我能忍受”那么我觉得吧,有个问题放在这里:“即使面对你喜欢作者的新作一次又一次失望,你希不希望她继续出新作呢?”我的答案是这样的:“比起每次看到她的新作都失望这样,我好像更受不了看不到她更新的世界。”大概这就是“喜欢”不是吗?是啊是啊,这就是喜欢啊。

  Aishelray这段论述非常精彩,不过我们还是有学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那就是,审美也有客观标准吗?

  4.2审美也有客观标准吗没有,怎么可能有。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你之蜜糖,他之毒药。

  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冬马美还是雪菜美?EMT做正妻还是Rem做侧室?

  审美是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哪有客观标准。

  著名音乐《春之祭》在上个世纪首演的时候,场上乱作一团,一派人认为这根本不是音乐,另一派认为这是最美妙的音乐。

  你喜欢萝卜,他喜欢白菜。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对错之分。

  审美偏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的偏好强加到别人头上,把自己的好恶当成公论。

  喜欢不等于好,讨厌不等于差。好也不一定喜欢,差也不一定讨厌。

  虽然我喜欢罪恶王冠的构架,但我知道王冠的细节处理太差,但我依然喜欢罪恶王冠。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是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

  普通萝卜和糠萝卜,哪个好吃?

  普通饭店做的萝卜,和特级厨师做的萝卜,哪个好吃?很多人都喜欢淋浴吧。淋浴的水温太高会烫,太低没感觉,虽然每个人喜欢的最适温度会有差别,但是向上没人喜欢100摄氏度,向下没人喜欢0摄氏度。如果我们统计一下人类喜欢的温度,那么最后会大致成正态分布,某个温度区间是所有人都喜欢的。

  波多野结衣、苍井空、小泽玛利亚、麻生仓这几位谁更美?似乎没有标准回答,一千个色狼有一千个AV女神。美似乎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但是凤姐跟她们比,谁更美?答案肯定不是凤姐。我们已经在渐渐接近真相了。《小圆》《寒蝉》《巨人》《Re0》《哨声响起》,谁才是第一神作?难以回答,如果我们加进去Charlotte,改问谁是第一渣作?回答显而易见,没有任何争议。

  如果审美是没有客观标准的,那我们是如何评价作品的?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的动画赏是根据什么标准发下去的?艺术家是怎么炼成的?毫无疑问,审美是具有客观标准的。

  审美的客观标准,第一个原理就是大多数人的偏好。在深入探讨审美的客观标准之前,我们先对结论进行扩充。

  4.3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审美是具有客观标准的”这个结论符合唯物主义。就像磁极产生磁场,磁场也是一种物质。物质决定意识,那么由人类意识产生的审美又怎么会没有客观标准。

  根据前面的论述,似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是审美的客观标准。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普通人是不会喜欢毕卡索、梵高的画的;普通人是听不懂某些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的;普通人是看不出八月社的CG和柚子社的CG孰优孰劣的。那么这些艺术品难道是假的?也不是。

  理由有两个。

  一是圈外人的意见没有价值。

  比如仇日分子,在他们眼中ACG就是垃圾,这种人的话没有价值。同理,普通人对有欣赏门槛的艺术的看法,也是没有意义的。

  二是审美水平是有层次之分,有高下之分的。

  小白看见一部稍有优点的作品就惊呼神作,而某些杰作,他们反而欣赏不来。

  评论水平和阅片量并不成正比,但成正相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方面Aishelray之述备矣。

  割れ厨比購入厨在游戏剧情上更有评价权吗? - Aishelray 的回答 - 知乎

  请回忆第二部分的内容,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

  一个不了解汉代史的人,不会对“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感同身受。一个没有丰富阅历的人,看不出《哨声响起》对人生的透彻,一个记忆能力不强的人,看不出《缘之空》蛛丝马迹中隐藏的真相。

  知识、阅历、能力等等都会影响审美水平。

  LF天影就是个审美水平很高的人。我喜欢《罪恶王冠》,LF天影也喜欢;我欣赏巨人,LF天影也对巨人大加赞赏;我认为《钢炼FA》是佳作顶点,神作未满,LF天影则认为《钢炼FA》是部中规中矩的作品。异曲同工之妙,英雄所见略同。LF天影审美水平非常高。唯LF天影唯能知孤意。

  Zilch的这个回答,水平非常高,获得了2k赞:从专业角度来看,如何评价画师 Tony (田中贵之)的角色设计和作画风格?

  但是里面有很多主观的内容,比如他说Tony笔下的人物看起来没感情,还有“强调造型、简化过渡”等模棱两可的词,如果审美真的没有客观标准,那么zilch不该获得如此高赞,但是zilch的回答中有非常多专业的内容,这是只有高水平的绅士才能体会到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审美客观标准的第二个原理,权威的主导性。

  审美的客观标准就是

  拥有欣赏能力的人的一致性看法。

  注意,这里的用词非常准确。是“拥有欣赏能力的人”,不是所有人,也不是所有受众。所以不仅是销量,bangumi的评分、S1的评价都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客观标准。另外,不是“同样的看法”,而是“一致性看法”。实际上很多艺术院校的比赛,还有电视上的《中国好声音》这样的节目,就是在利用这个原理。我这里是试图提供讨论框架,目的是避免以后再在基本的、无意义的问题上纠缠。Q:“人民群众不喜欢,你算老几”A:对不起,有欣赏能力跟没欣赏能力就是不一样的。Q:“审美没有客观标准,所以你说的都没价值”A:这类话以后不要再说了,连最基本的共识都无法达成,如何交流?

  像知乎的这个煞笔,拿动画跟小说比,煞笔到如此脑残的地步,你还怎么跟他沟通?如果评价动画根据的是原作小说的水平,那么《青之文学》系列、《西游记》等等就是最伟大的小说改动画吧?

  如何评价动画《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的第二十三集? - 匿名用户的回答 - 知乎

  这人懂个jb,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给他点赞,是觉得给他点赞可以羞辱他吗?

  好,这是我最后一次骂这位匿名用户。正所谓“理解之同情”,我明白这人也不是坏人,只不过是水平不够,我也不是坏人,只是爱Re0心切。

  你们也要注意,不要在我面前说Re0和菜月昴的坏话,说得有理有据也不行。要是说得没道理,我还能迁怒于你,要是说得有道理,我无法反驳,那我岂不是很生气?

  第四章总结:

  4.1审美具有主观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偏好。

  4.2审美具有客观标准,一个重要的客观标准是大多数人的偏好。

  4.3审美具有水平高低和层次不同。拥有更高欣赏能力的人会成为权威,他们的意见更有参考价值。大多数人经过教育,也是可以丰富自己的审美层次、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的。

  现在,我们成功地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审美是具有客观标准的。那么具体来说,审美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我们又该如何看待ACG、看待御宅族?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复杂的人类心里活动和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来看,它拥有以下两个要素。

  一、有序

  二、丰富性

  小孩子弹钢琴和朗朗弹钢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序的,一个是无序的,于是一个产生音乐,一个诞生噪声。郎朗和中学生弹钢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单调的,一个是丰富的,于是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大师。

  而人们对于有序性的要求,是比对丰富性的要求更大的。我可以接受一个五官不那么精致的人,但是我不能接受一个嘴巴长在额头上的人,我可以接受文笔不那么优美的文章,但是不能接受koaadshdvsfkj。

  Anitama年度作画解说里,nbht多次提到xjb飞、xjb打,这xjb就是对“有序”原则的践踏,就是不美的。反之,高难度的、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的复杂作画,就是好的作画。

  当然nbht也是人不是神,虽然有鉴赏水平,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动画理论指导。所以他只能大致判断出作画水平,不能准确地说出优秀的作画何以优秀。

  ACG作品也是一样,人们可以接受作品丰富性不足,比如《轻音少女》《Newgame》,但是无法接受逻辑上出问题,比如《Charlotte》《甲铁城》。萌系动画大行其道,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话说《Charlotte》是不是近几年叙事最糟糕的动画?)

  美的本质是有序和丰富,是中央音乐学院美学博士生导师宋谨教授提出的。有序和丰富,是一对矛盾。要想丰富,就容易乱序,要想有序,就容易沦为单调。所以优秀的作品需要解决这对矛盾。

  什么是好作品?

  用Aishelray的话来说: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

  “讲好”就是有序,“好故事”就是丰富性。

  记得易中天对美的概括是不同而又和谐。

  我对此的概括是:主题性和丰富性。

  主题越集中,表现手法越丰富,作品越优秀。

  以EVA为例,AT力场的概念贯穿始终;同时,含有大量宗教内容,有诸多引领业界的表现手法。

  魔法少女小圆,同样,实现愿望是要付出代价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小圆含有大量象征符号,镜头语言非常丰富。

  《进击的巨人》,说白了就是在残酷的世界里人要奋斗,但是,人类跟巨人有矛盾,人类跟人类有矛盾,艾伦爱尔敏自己都有矛盾要克服,层层矛盾交织,真是太精彩。

  《哨声响起》,说白了就是在残酷的世界里人要奋斗,作者在创造了一个阳光向上的男主的同时,丝毫不避讳社会阴暗面,真是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对《魔法少女小圆》的批判,我见过的最有分量的当属里番萌王穹妹:客观的说,作为一部又猎奇又萌又内涵又血腥又治愈音乐又好的作品,寒蝉放到现在肯定要强过如今大红大紫的小圆脸。论猎奇,小圆脸第三话学姐断头就已经震惊了很多人了;而寒蝉如果只看第一话还以为是部标准的校园后宫片,可到了第五话男主已经把自己的仅有2个后宫都给斩杀了,并且在第六话这些人居然又都活过来了,真是让人茫然不知所已;论卖萌,当年梨花那句“咪啪”和礼奈的“好像带回家”也不知萌杀了多少人。论内涵,寒蝉到第一季最后一话都搞不清谁是主角,谁是反派,整个故事主线在哪,最终该如何收场。论血腥,所有女主几乎都集体黑化杀人,而且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真是无比惨烈。论治愈,寒蝉最后反派都被回到从前的主角,所有人和和美美、温馨收场。说到音乐,奈落之花和YOU被翻唱了一遍又一遍,可谓百听不厌。尽管在那个神作满地走,佳作不如狗的年代里寒蝉也许不是最领风骚的,但作为11区最著名的三大同人之一,寒蝉的地位摆在那里谁也无法否定。

  这段说得太有道理,就我个人而言,也是偏爱寒蝉。寒蝉的礼篇给我带来的震撼,也比小圆剧场版强多了。问题在于,小圆和寒蝉都是动画,尤其小圆是表现手法多样的原创动画,单纯拿剧情评价小圆是不公平的。

  丰富性,不仅仅是剧情而已。

  (另外,三大同人指的是寒蝉的游戏,不是寒蝉的动画。)现在介绍过美学的两个原则了,当然只用这两个原则去套,无异于耍流氓。实际上当然不同艺术会有不同的、细分的原则,比如漫画要看分镜看构图等等,而且这些也没有绝对客观标准,只是有一个趋势,越符合某些原则,它就越能带来美的感受,但是...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啊!这是浅谈基本原理,深奥的东西我不懂。

  最后一章,我们讲的是人类心理活动规律。

  人类审美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惯性心理

  二、求异心理

  三、期待心理

  惯性心理,人们熟悉了一种环境/场景,就不能随意换为另一种,人们要求有自然而然地过渡。

  一个例子就是《斩赤红之瞳》,玛茵死了,第二集片头塔兹米悲伤了几秒,然后老大说了几句,塔兹米又能打起精神战斗了!

  这就是过渡不自然,观众是无法接受的。

  求异心理。这个不难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总会想看不一样的东西,动画本来就是变化的图画,动画动起来才好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鼓励创新。现在的日本动画,问题就出在这里,放眼望去,千篇一律。(装成一副看过很多日本动画的样子)(其实galgame也是这样)

  惯性心理和求异心理其实是一对矛盾。能解决好这对矛盾,就是好作品。

  期待心理,把人急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话只说一半。

  人与人正常交流是没问题的,但是当人读了上面这句话,就会产生不满。期待会产生张力,张力得不到释放,人就会不满。反之,人们获得“满足”的时候,是幸福的。

  当年我看EVA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豆瓣的一条热评说EVA是一部比进击的巨人热血得多的作品,结果OP倒是挺热血,到了正片,地球要灭亡了,碇元道才找到他儿子,然后碇真嗣还在向他老爹抱怨...你说我对EVA印象能好吗?

  另外,为什么不能边看动画边找泪点?这可以用期待心理和知觉的选择性来解释。当你注意找泪点的时候,你就放弃了感受剧情,同时不符合泪点的剧情对你而言都是令人失望的剧情,再好看的动画都没意思了。

  期待心理,还体现在偏见上。这个大家都懂,不具体解释了。

  期待心理在感人剧情中的应用:看似被儿女讨厌本该不爱儿女的严厉父母,其实是最爱儿女的人(海贼王)虽然是机器人等无感情物,却做出了人类的行为(犬夜叉)。人对美的感受,就是在这三种心理中取得平衡。这里顺便说说galgame,常有人问是看动画还是玩galgame,看动画带来的刺激强烈,玩游戏带来的刺激深远。玩galgame是需要静下心的,galgame通过大量的铺垫,让人们积攒足够的心理期待,然后通过重要事件一次性获得释放,带来的感受是比动画深远的。这就像一个烟鬼上了飞机,飞机降落的时候,他抽的那口烟,将是他抽过的最爽的一次。

  所以galgame玩家会有看不起动画的情况,因为动画缺少这样的铺垫,短平快,”肤浅“,当然鄙视总是互相的,动画玩家也常常看不起galgame玩家。

  “破玩意有什么好玩的?”

  ========================================参考书目:

  1.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 [A speculative Process to the Aesthetic Perplexities] 周海宏 著

  2.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 著

  3.怪诞行为学 可预测的非理性 艾瑞里 著

  4 理解漫画 麦克劳德 著

  5.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梯 著

  大藏游星的近月计划

  ========================================

  2016年,我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通过这些经历,我多了一些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大概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得更快乐。

  Easier said than done.

  这个世界永远有坏事,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认为总的来看,我们的生活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望诸君多看多学多思考。

  祝诸君乘风破浪,登上一座又一座人生的高峰。

  最后,再一次祝大家新年快乐!

上一篇:明星专题:松峰莉璃 HD
下一篇:莫莫高中政治 冲刺19高考 · 疯狂选择题100题 (第四辑)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