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妈妈10年不准女儿看电视,捆绑式教育是自私的最高级别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黄恬静与其母亲在家长分享会上分享经验)

  这个妈妈的教育方式,有令人称道的地方,比如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这一点,就值得太多父母学习。

  不过,这个新闻里,也有另外一些让人感觉不安的地方。比如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妈妈对于自己十几年来放弃自己生活和社交的做法颇为骄傲,认为这是全心全意为孩子的成绩努力的行为。

  但对孩子来说,这种生活方式真的就是好的吗?对家长来说,一定要为了培养一个学霸赌上自己的人生吗?

  我想,未必。

  知识可以学

  但智慧只能靠体验

  现代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具有自主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马云甚至说,如果你的孩子还是读死书,那么未来找不到工作!

  在今年举办的大数据产业峰会上,马云语出惊人:

  “未来三十年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的教育),强迫孩子去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那么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未来三十年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的教育),强迫孩子去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那么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马云爸爸发言现场)

  语虽惊人,却不无道理。这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能适应时代浪潮的人,而不是只懂考试、其他方面却相对匮乏的人。

  学习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

  一个优秀的人绝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人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学习好,考上一个好大学固然重要,但如果让学习和成绩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会失去很多很多。

  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用了整整42年,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孩子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长大后会不容易感受到快乐,并难以适应新环境。

  从小到大,我们的身边,都不乏这样的“学霸”:

  两耳不闻窗外事,觉得活动、玩耍和交友是在浪费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与社会脱节,也不懂如何与人交往。

  这样的同学,在离家上大学乃至工作后,往往无法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在面对交友、恋爱、婚姻、工作等稍为复杂的人际互动时,没办法很好地处理,有些人甚至容易被人欺骗。

  

  去年,同济大学的一位女学霸被一个很容易就能识穿的电信诈骗骗走70万,还被骗到了外地,被骗子洗脑后,断了跟外面的联系,还向家里人谎称“为男友担保借了别人400万,现在借钱方找到自己,要求自己来还这笔钱,不然就被扣押”。

  这位学霸最后获救时,还坚持不接受自己被骗的事实。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比如“博士买电脑被骗”、“无业男骗女大学生”等等,都反映了一部分学霸脱离现实社会的沉痛事实。

  而且,当进入社会后,离开单纯的学校环境和父母的经济支持,开始为生存而努力时,他们就要被迫从学霸的光环中醒来,从一个环境里的高处站到另一个环境里的低处。

  从卑微之处起步,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正常的事,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却无法承受。因为身上背负了太多压力和希望,得失心太重,往往会觉得怀才不遇,变得郁郁寡欢,耽误了后面的人生,甚至影响了整个家庭。

  

  用放弃自己来捆绑孩子

  其实是自私的最高级别

  打着“我都是为孩子好”、“为了孩子,我什么都可以做”的口号,对孩子或父母来说,都是最大的捆绑。

  为人父母,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活法,不附属于谁,更不是谁的终身服务者。

  如果父母放弃自己所有的生活:社交、兴趣、休闲娱乐甚至事业,将所有的精力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身上该承担多少的不可承受之重?

  这种“我是为了你好”,其实是一种情感绑架,会造成孩子的愧疚感,使得孩子不敢反抗,无法离开父母的控制,觉得那样是对父母的背叛。

  这样的父母,大多数都控制欲很强,希望能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路,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生活在控制欲太强的父母下,孩子往往压力更大,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畏首畏尾,容易缺乏自信和创造力,更难有所成就。

  捆绑式成长,是为人父母自私的最高级别。

  

  边界感

  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必须要学会的重要功课

  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女学生杨元元之死,应该很多人都还有印象。

  在2009年11月26日清晨,杨元元在学校宿舍的洗手间,用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接在一起,一头绑在水龙头上,一头套在脖子上,蹲在地上,用这种难以想象的方式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在一个丝毫没有私人空间的枷锁之下。

  从杨元元在武汉大学读大三时,她的母亲就搬到学校宿舍和女儿住到了一起,挤在一张床上睡。大学毕业后面对的各种选择,母亲都强硬插手,两次考上公务员都在妈妈的阻拦下被迫放弃。之后考上研究生,母亲依旧步步紧逼,跟到上海的学校里一起住,甚至导致室友搬出宿舍。

  这种毫无边界的窒息感,你们说到底是谁逼死了她?

  

  当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却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讲真,中国父母很缺乏界限意识,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习惯360度无缝插入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

  孩子因为受中国传统以来的道德伦理约束,不得不接受这种无边界的插手,无处可逃,却内心抗拒。压抑太久,极端的事情就容易发生。

  再宠爱孩子,再操心孩子,边界,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之中,仍旧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父母必须对此心存敬畏。

  

  培养出一个学霸确实很值得骄傲,家里能做到十几年不开电视也确实很威武,但在家庭教育中,别把教育当“养成游戏”,让孩子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选择能力。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上一篇:秋瓷炫最想删掉的图片,早年剧照流出,网友感叹:于晓光不亏
下一篇:《阿拉乌戈人》译后记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