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宝之美! 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国宝云直播,看点直播连看3天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来源:腾讯大豫网

  版权归腾讯大豫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复工,但街上的行人依然带着口罩。天气虽然白天阳光和煦,但早晚却寒气袭人。疫情之下,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已闭关一月有余。

  虽然受困于疫情下,但看国宝、涨知识不必纠结于能否出门,在线看直播一样可以看国宝,涨知识。

  2019年12月23日,在河南博物院的倡议下,由河南、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九省区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的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2020年3月2日,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联盟携手腾讯直播从3月2日到3月4日直播看国宝,云探博物馆。3月2日起,每天推出三家博物馆,每天三个小时直播,九家博物馆在线亮宝,让您好物看不完,知识不断线。

   

  3月2日14:30,从河南博物院出发,开启黄河历史文明畅游吧。

  收藏直播二维码,提前订阅,每场直播不错过。

  博物馆直播二维码

  扫码观看哦!

  博物馆直播入口

  

  九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一网打尽”。

  带好小本子,记好开播时间,从新石器时代的“上古神器”,到明清时期的绝世珍宝,只怕你看得眼花缭乱。

  3月2日首场,14:30-15:30,河南博物院

  天地之中,老家河南。

  河南博物院直播的镇馆之宝分别是,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贾湖骨笛”,春秋绝唱“云纹铜禁”,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北宋“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在河南博物院展厅中,河南博物院的讲解员将为各位看官详解贾湖骨笛、云纹铜禁、玉柄铁剑、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国宝档案。

  

  贾湖骨笛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器物规格:长23.6厘米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而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不过从1984年到2001年,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刷新了人们对“笛”这一乐器的起源认知。因为,贾湖遗址是距今9000年至78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由此,“笛”这一乐器的历史一下被拉入了中国本土的新石器时代。

  贾湖骨笛的横空出世,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的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不仅仅是整部中国音乐史而已,更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是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重要一步。此外,其对中国的礼、乐制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云纹铜禁

  

  器物名称:云纹铜禁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器物规格: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点: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楚国贵族墓葬群。禁是用作摆放尊、卣、壶类酒器的案几,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而此件云纹铜禁可算得上是此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它的问世,奇特而偶然。

  1976年、1977年,丹江口水库连续泄洪、蓄洪、再泄洪,这么一折腾水落土去竟把一个沉寂千年的楚墓群给“发掘”出来了。

   云纹铜禁为长方体,长131厘米、宽67.6厘米,高28厘米,重90多公斤。中心为光素无纹的平整台面,四边和四个侧面饰多层立体透雕云纹,器身下有十二个昂首负重的虎形器足。禁面四侧等距离地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头伏向禁面,呈现群龙拱卫的壮观场面。框边纹饰结构均为多层云纹,表层纹饰与内部多层铜梗构成复杂的空间立体镂空装饰,层次丰富,花纹精细。

   专家认定,云纹铜禁应当是用失蜡法铸造而成的。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经专家鉴定,云纹铜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它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 

  

  玉柄铁剑

  

  所处时代:西周晚期

  器物规格: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剑茎最大直径1.8厘米

  出土时间:1990年

  出土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虢季墓)

  玉柄铁剑, 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它由铁质剑身,铜质剑芯套玉管组成。铜芯和玉管以铆钉铆接,玉管雕有竹节纹。剑身锈蚀严重,已与剑柄分离。玉柄铁剑以丝织品包裹剑身后装入剑鞘。剑鞘已被铁锈渗透并与剑身粘合为一体,无法分离。

  玉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以往认为,中国的人工冶铁技术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而玉柄铁剑被证实为公元前9至8世纪的人工冶铁制品,它的发现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历史提前了近200年,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虢国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弟弟的封国,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留下了“唇亡齿寒,假虞灭国”的遗恨。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考古人员先后两次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了虢国墓地,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对研究虢国乃至西周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纺织、古代战争等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因此,虢国墓地在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所处时代:北宋

  器物规格: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

  “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宝丰发现一处文化遗存,出土7件汝官瓷器,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其中的一件。鹅颈瓶,顾名思义,瓶颈取才于天鹅。

  工匠期望自己烧制的瓷器高雅、优美,就像天鹅一样。鹅颈瓶长颈鼓腹,胎质细腻,釉色纯正,具有美玉般的光泽和质感。瓶的颈部、腹部还刻有缠枝莲花,莲花出泥不染,象征高洁,所以成为中国艺术品中常用的题材。冰肌玉骨的鹅颈瓶上,呈现着自然淡雅、若隐若现的莲花,与天空般湛蓝的色泽相映生辉。

  文献记载:汝窑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因天蓝色的釉彩很难把握,烧制的温度、火候、时间三者极为特殊时才能形成,成品率很低。最美不过天之蓝,这件稀世珍宝柔和靓丽,好似雨过天晴的天空,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清丽与高雅之美。

  3月2日第二场,16:00-17:00,青海省博物馆

  高原之巅,黄河之源。青海省博物馆为直播带来的国宝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

  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9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

  宗日文化是在马家窑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青海地方文化,在宗日遗址发掘中出土了舞蹈纹彩陶盆。

  敛口、卷沿、小平底、黑彩纹饰,口沿处有成组的对顶三角纹和成组的斜线纹,外壁绘有三道平行弦纹,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群舞的人体图形,一组11人,一组13人,人物的头部戴有宽大的头饰,腰部以圆球形为装束,人物之间以弧线纹、斜线纹、圆点纹相隔,人物的脚下饰有四条平行弦纹。

  口沿及外壁上部均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做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陶器内壁饰两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舞蹈纹盆的发现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

  3月2日第三场,17:30-18:30,四川博物院

  巴蜀之地,来川博摆一场巴适的龙门阵。

  四川博物院上播的国宝厉害了得,东汉“骆驼载乐”画像砖。

  东汉“骆驼载乐”画像砖

  国家一级文物。

  1978年出土于成都市新都区马家乡,长42厘米,宽33.8厘米,高6.5厘米。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骆驼两峰之间竖一建鼓,鼓上饰羽葆(注: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前峰一胡人模样的人跪坐在骆驼上,甩袖击鼓,为官吏出行时的仪仗鼓吹乐队之一。骆驼上建鼓两侧应该各有一人,后一人残缺。骆驼形象出现在汉画中极为罕见,说明当时四川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交通域外。

  巴蜀地区骆驼形象的出现,表明成都在当时已经是沟通南、北方古丝路的重要节点,胡人驼队与巴蜀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这件画像砖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代的“天府之国”经济繁荣,成都“列备五都”,是全国中心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当时的“四川制造”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域外。

  3月3日,14:30-15:30,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上播的国宝,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中国旅游标志,汉代铜奔马,即马踏飞燕。

  铜奔马(马踏飞燕)

  生辰: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

  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一足上,精确的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3月3日,16:00-17:00,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在直播间要讲讲西夏,讲一讲西夏这个党项人的高光时刻下的艺术瑰宝,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

  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

  由青铜铸造而成,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造型形象逼真,个体硕大。铜牛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的珍品。

  3月3日,17:30-18:30,内蒙古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馆的直播国宝可不得了,有青铜时代晚期来自于内蒙古东部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阴阳青铜短剑,有神秘的匈奴王冠、契丹鎏金马饰件,有青花高足杯,还有清代蒙古服饰。

  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恐怕“看官老爷”们没有眨眼的时间了。

  重要看点:

  阴阳青铜短剑

  阴阳青铜短剑,来自于内蒙古东部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诉说着对部族“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

  鹰顶金冠饰

  鹰顶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院镇院之宝,世界唯一的一件匈奴金王冠,2500年前北方青铜文明的结晶。

  鎏金马鞍饰

  契丹鎏金马饰件一组(马项饰、络头饰、马后鞧饰、马胸饰); 马鞍是重要的御马工具,更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契丹鞍具甲天下”,这组马鞍式让网友们透过鞍饰,感受契丹之精悍气概。 

  鎏金马项饰

  

  鎏金马胸饰

  马后鞧饰

  马络头饰

  包金水晶饰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水晶、玉饰件一组(包金水晶饰、眉砚、鱼形玉盒);回到1000年前的草原,追忆大辽公主的似水年华。

  琥珀璎珞

  黄金覆面

  

   鱼形玉盒

  玉砚

  吐尔基山辽墓彩棺

  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出土于吐尔基山辽代墓葬,墓葬保存得非常完整,但墓主人的身份为何一直是一个谜。

  我们将带你深入辽墓,探寻前年彩棺,解谜墓主人的前世今生。

  

   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素人的高光时刻。

  元代钧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全国最大的钧窑香炉,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

  元集宁路·双凤纹青花高足杯

  

  青花高足杯,青花杯中斟满酒,马背豪情传九州,当草原马背民族巧遇青花瓷。

  直播必看点,元青花是真正的博物馆级稀世珍宝,至今元青花全世界仅存世300余件。

  鋬耳金杯

   清代蒙古族部落服饰(一组)

  清代蒙古族部落服饰(一组),清代内蒙古妇女服饰,带你领略满满的民族风情,看到蒙古族多元的特色文化。

  3月4日,14:30-15:30,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参与直播的三件国宝,全部来自盛唐。

  精雕细琢,彰显大唐风华。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

  所处时代:唐代

  器物规格:高6.5cm,长15.6cm

  出土时间:1970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

  整件杯由缠丝玛雕刻而成,红棕白三色相杂,层次分明。玉料的前端比较扁平,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兽眼刻画的黑白分明,两只角粗壮有力,显示出强烈的动态美。整个杯的前端的颜色比较暗,在兽嘴处镶金工艺处理,金光闪闪,添入了明快的颜色,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杯身的弯曲和纹理的弯曲十分契合,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件玛瑙杯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酒具,大家可以参照展板,来通是希腊语的音译,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另外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旧唐书》记载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不排除就是这一件器物。

  无论从材质造型还是工艺来看,这件玛瑙杯都是当之无愧是玉雕的精品之作,另外它也展现的唐朝社会开放,文化交流。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所处时代:唐代

  器物规格:高5.5cm,口径13.5cm,重391g

  出土时间:1970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两件,纹饰造型完全相同。金碗锤揲而成,碗内底有墨书标记的九两三分为金碗自身重量,唐代金银器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标写墨书是为了防止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内底中心錾刻的是一朵蔷薇式团花。接下来了解外腹部,外腹部体现出了唐代时期金银器錾刻工艺的高超,外腹部有两层莲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

  走兽或走或奔,富有动态;禽鸟或飞或栖,动静结合。下层莲瓣内錾刻着忍冬花草,在唐代极为流行。外底中心则錾刻一只回首的鸳鸯。鸳鸯从古至今都作为爱情和幸福的象征被人们所喜爱,而鸳鸯与莲花同时出现,则更深刻的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合、永结同心、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记载也不多。唐代规定“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因此金碗多为皇帝或皇家贵戚所能使用。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所处时代:唐代

  器物规格:最大直径4.6cm,链长7.5cm,重36g

  出土时间:1970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

  这种造型的器物,最初命名为“熏球”或“香球”,法门寺地宫中的出土了类似器物,《衣物账》中记载为“香囊”,经过与出土实物核对,这种器物在唐代称为“香囊”。

  香囊整体呈圆球形,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体,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球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金香盂,他们均已的铆钉相铆接,在重心的作用下,无论香囊怎么摇摆,里面的金镶玉都保持平衡,香灰也不会撒出。这样的构造与现代陀螺仪原理相同,直到16世纪,欧洲才将此原理运用到了航海之中,体现出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水平之高。

  另外,《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玄宗皇帝逃离长安,途经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叛乱平定后返回长安,念及旧情,秘令改葬。当挖开坟冢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可见当时贵妃出行携带的就是这种金属香囊。”由此大家也可以看出这样的香囊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3月4日,16:00-17:00,山西博物馆

  山西的“标签”除了陈醋和花样繁多的面食,还有山西的历史文物了。

  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为此次直播带来的国宝是“晋公盘”。

  晋公盘

  晋公盘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器物规格:高12,口径40厘米。

  2019年1月26日,晋公盘突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世人眼前。

  山西省公安厅发布重磅消息:在山西省公安厅强有力组织指挥下,经公安机关缜密侦查和多方追缉,日前终于从某国成功追回,春秋时期晋国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

  晋公盘是2600多年前,晋文公特制的青铜礼器。晋公盘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浅腹平底。

  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最外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360度转动,鸟嘴也可以启闭、乌龟头也可以伸缩。

  更为珍贵的是在“晋公盘”内壁还发现珍贵铭文七处,每处三行,共183字。这些铭文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3月4日,17:30-18:30,山东博物馆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山东博物馆带来的镇馆之宝,最年轻的4600岁。

  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到4600年)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是一件仿生陶器,它的嘴巴、身体像猪,耳朵、四肢像狗,因此命名为兽形壶。造型精美,使用方便,在新时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虽然是实用器,却造型生动,不失艺术情趣,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

  196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整套器物为两部分套合,以轮制而成,制作工艺复杂,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发亮,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特点,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被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说在最后:

  从神秘的雪域高原青海,到瀛瀛海滨的齐鲁山东,黄河奔腾五千多公里,养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沿黄九省区,为什么河南被称为“老家”?

  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这些西部地区的文明可上溯到什么时期?

  山西、陕西又能给我们带来怎么的传世国宝?

  尽在3月2日到3月4日的腾讯直播,“云探国宝”品华夏五千年滋味。

  博物馆直播二维码

  扫码观看哦!

  博物馆直播入口

  

上一篇:清教伦理、自由主义与反抗威权——浅谈《特洛伊》中透射的美国文化
下一篇:三维重建技术在肺腺癌新分类标准诊断中的价值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