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十篇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新闻两则篇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当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在盘点30年来的成就与成果,很好!然而我们新闻界,我觉得在新闻理念上也有两点实现了突破(我还没能力去全面总结,只是想到两点),这是十分可喜的成绩。因为我历来认为,中国的记者编辑论才气、素质、素养,不比国外的差,关键在理念上要有所突破,只有理念上的创新、突破,才会带来新闻实践大踏步的前进!

  一是1983年十大新闻的评选中,体育新闻的“十大”有一个突破,即将“中国女排0比3负于日本女排”与“中国足球未能冲出亚洲”二则列入,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历来认为负面题材是构不成大新闻的,现在考虑到这两则新闻的影响力,将其作第二条、第四条列入,反响很好,使大家思想、理念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即每年的十大新闻,不应是报喜不报忧,其实居安思危,忧也可成新闻,并成大新闻。体育比赛中“成是新闻”、“败也是新闻”,新闻本身的定义是“读者欲知、未知而应知的重要事实报道”(范长江),按此理解,“忧”的新闻,同样应见报,甚至构成大新闻。我想1983年这一举动,至少在理念上是个突破,使大家懂得新闻报喜也要报忧,负面新闻也可上头版、甚至上头条。

  二是2003年那场大的非典,影响了全国,特别是新闻界,整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有关灾难性事故,要不要报道,是掩盖还是第一时间将其曝光、揭开,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完全应该透明,不要隐瞒、不报,因为只有透明,才能促使大家群策群力、去解决困难,将灾难事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点。2003年是对我们广大人民、特别是新闻理念上的一大考验,并得以一定的认识,此后虽有反复,但历史发展到今天,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爆发等等,完全证明,灾难事故发生后是报道、透明还是掩饰、隐瞒,是正与邪的一大分水岭,显然报道、透明对我们的事业更有利,带来的是全国抗震救灾一个非常积极、生动的局面。

  历史是前进的,这个前进的每一步,与我们新闻理念上的点滴进步都是分不开的。因此,让我们铭记这30年理念上的点滴进步是多么可贵,它与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一样,带来的是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的大好局面。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新闻战线更应在党中央领导下稳扎稳打、解放思想,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新闻两则篇2

  一、背景:形势所需,记者所求

  《准则》从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至今已有12年。12年来,我国新闻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全国有新闻从业人员42万。2007年,新闻从业人员过百万,新增人员数量达到原有人员总数的1.38倍。与迅速增加的数量相比,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却呈现下滑态势。

  根据1997年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抽样调查,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队伍情况:平均年龄37.4岁,具有较为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对新闻工作的自我评价较高;忠诚度高,54.9%的人选择“一直干到退休”,在同一单位就职稳定性较高,很少“跳槽”和流动;收入水平比同年龄、同学历的人低一些,67.6%的人没有本单位以外的收入,收取“红包”和赚取额外收入比较少见。

  综合近年来有关专业期刊和新闻院校进行的同类调查,可以看到令人吃惊的变化:平均年龄31岁,职业满意度较差,六成被访者认为记者社会地位一般;忠诚度明显下降,14%的人选择“一直干到退休”,就职流动性高、稳定性低,六成被访者有“跳槽”经历;工资收入算中上水平,但收入满意度低,收取“红包”等现象比较常见。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任由职业道德水平继续下滑,必将失去公众的信任,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灾难。近些年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能完全依赖行政力量,要充分调动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首先,新闻界要统一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而作为我国唯一一份面向全体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1997年版《准则》中的一些内容和提法已经跟不上形势变化,进行重新修订的需要非常迫切。

  修订工作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中国记协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修订课题组。整个过程分为内部起草、征求意见、大会审议共三个阶段,历时近三年半。这次修订的时间大大超过前两次修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07年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新闻工作者在一系列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实践,使新闻界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这些新内容需要写入《准则》。二是2006年底开始的征求意见阶段,相关管理部门、人民日报等20多家中央和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十几家新闻院校(研究机构)和60多位中国记协常务理事,对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准则》应该写成原则性、纲领性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再配套一个实施细则。一些同志则主张《准则》要具体化,突出可操作性和量化标准。中国记协综合这些意见提出,修订要突出指导性原则,兼顾可操作性。《准则》与实施细则是“一页纸”与“一本书”的关系,由中国记协制定适用于各类媒体、不同岗位的道德规范,新闻单位则依据《准则》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这一意见得到绝大多数同志认可。

  二是道德范畴的界定问题。一些同志提出,职业道德与业务技能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改革创新”,属于道德范畴还是业务范畴,是否应在《准则》中体现。还有同志表示,有的道德要求既面对新闻媒体又面对新闻工作者,这类内容是否该写入《准则》。中国记协认为,职业道德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包含对业务技能的要求,应该纳入职业道德范畴。由此,突出实践性成为修订工作的第二项原则。

  三是针对性和前瞻性问题。一些同志提出,新闻界对实践中的多数问题已经形成统一认识,对一些问题比如隐性采访等还存在不小争议,后者是否要写入《准则》。中国记协的意见是,《准则》体现的是新闻界对职业道德的共识。对于有争议问题,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其性质和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可以前瞻性地写入《准则》。如果条件不成熟,就先注意观察,不要忙于写入。因此,突出针对性成为修订工作的第三项原则。

  2009年11月8日,经过不同范围的反复讨论、数十次的修改,《准则》修订稿按程序提交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在吸收理事会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又对《准则》修订稿做了修改。9日上午,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现场表决,《准则》修订稿审议通过。

  二、变化:与时俱进,注重实际

  2009年版《准则》比修订前只增加了约120字,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堪称历次修订中改变最大的一次。从体例上看,新版《准则》把原有6个方面要求,调整为现在的7条28款。每一条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为小标题,紧接一段解读性文字,辅以若干款的可操作性规定。这种条款式体例读起来更加简洁明了,便于新闻工作者的学习和遵守。内容上的变化,比较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以下四条:

  1.首次写入“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

  《准则》的第一条第1款规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第2款规定:“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多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多挖掘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这两款规定实际上有三层涵义:

  一是明确服务对象。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概念,与之相对的是某一地域、某一行业群众。某些时候,两者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比如有媒体报道某城市外来民工为讨薪爬上高楼、大桥,造成人群围观、交通拥堵。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统筹本地市民利益和外来民工利益之间做出准确判断。现在,有的媒体按照广告投放倒推服务对象,把关注点放在高收入、高消费群体,很少关心在13亿人口中占多数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群体,这种情况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不利于发展媒体的受众群。

  二是明确报道主体。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就不能让“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大款大腕、明星富豪也是群众的一部分,但是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是“基层群众”、“平凡人物”。不能把版面和时段集中在那些商界名家、演艺界明星与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身上,在传播资源的分配上过分向所谓的“高端人群”倾斜,一味“走上层路线”。

  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新闻信息来认识和把握社会变化。保证知情权,是行使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条件。对媒体来说,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是特色也是优势。但有的媒体报道的新闻性、时效性不强,有的把重心放在娱乐化上。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各种娱乐节目、娱乐网站铺天盖地,放松新闻信息服务就等于弱化媒体竞争的根本。

  2.深入阐释“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准则》的第二条规定:“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其中第3款规定“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这两段文字澄清了一种错误认识,提供了一种报道思路。具体是:

  一是澄清错误认识。有人认为“正面宣传”是表扬性报道,“舆论监督”是批评性报道,强调正面宣传为主就是压制舆论监督。实际上,“正面宣传”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狭义概念看,“正面宣传”是表扬性报道。但正如没有黑就没有白、不知丑就不知美一样,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通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媒体才能发挥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从广义概念看,“正面宣传为主”体现的是一种报道眼光和报道效果。当记者直面百姓的疾苦和艰难,看到社会的光明和温暖,给人以希望而不是绝望,舆论监督就能产生正面宣传效果。

  二是提供报道思路。要反对那种只管发现问题,把解决的责任推给政府的作法。新闻工作者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发现问题后,要站在当事人和当地政府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两种思路造成的报道效果有天壤之别。实际上,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是记者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3.详细规定“新闻真实性原则”

  《准则》的第三条第1款规定:“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第2款规定:“刊播新闻报道要署作者的真名”;第3款规定:“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这三款规定,直指记者证发放、实名制和摘转报道失实。具体是:

  一是记者证发放。2009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开始换发新闻记者证,预计发放总量将超过20万个。这就说明,百万新闻从业人员中有很多人拿不到总署发放的新闻记者证。依据《准则》,采访报道对象可以拒绝无证记者的采访,无证记者可以据此要求所在单位申领记者证,有助于解决“无证采访”这一新闻界的老问题。

  二是实名制。2004年,、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首次明文规定“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实名制在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专家称为“双刃剑”,认为会伤害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不利于媒体公信力的打造和媒体的健康发展。但从实名制实行以来的情况看,编辑记者对署名报道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当初担心的问题没有出现,把实名制从“试行”转为正式实行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是摘转报道失实。很多媒体都在坚持一种“假设”,即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都经过核实,真实准确。这种“假设”是造成一家媒体报道失实,其他媒体大面积传播假新闻的主要原因。《准则》规定的“其他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这样做会加大媒体摘转报道时的审核成本,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大面积传播假新闻的思维“假设”,限制了虚假报道的扩散空间。

  4.丰富拓展“发扬优良作风”

  在1997年版《准则》中,对作风的表述是第五条“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主要指向有偿新闻问题。现在调整为第四条“发扬优良作风”,涉及加强学习、深入基层等5个方面,内涵更丰富、更全面。《准则》的第四条第1款规定:“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成为专家型新闻工作者”;第2款规定:“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验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这两款规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体是:

  一是做专家型记者。一些人习惯性认为新闻工作者是万金油型的杂家,对各方面情况都知道一些就能做好新闻工作。当前,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日益复杂,急需一大批对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既能与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还能用具体生动的手法表现深奥的专业知识。成为这样的记者,关键是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在世界新闻史上,不同时代的名记者都是政治高手、业务能手。

  二是了解社情民意。很多新闻工作者有代表人民、为民请命的道德向往。但是,新闻工作者并非天生就能掌握社会动态、清楚民心所向。很多时候,编辑记者的观点与人民群众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协调,是对新闻工作水平的重要考验。服务人民首先要了解人民,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厂矿、社区、学校、军营等,体验基层生活,与广大群众交朋友,这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途径。

  除了以上四条,新版《准则》还有不少新意和亮点,比如新增加的第五条“坚持改革创新”、第六条第2款“不揭个人隐私”等。除了这些看的到的内容,还有一些看不到的,也体现出修订过程中的思考和选择。试以两点为例:

  一是关于隐性采访。前面讲过,我国新闻界对隐性采访存在不小争议。在西方,隐性采访历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随着实践的深入,大多数记者认为“假扮成他人是不对的”,“诚实的报道不应当从不诚实的行为开始”。20世纪80年代,这种被称为“欺骗性采访”的形式被西方报业全面摒弃,电视新闻却大量采用,相关争论在激烈进行。同样的争论在《准则》修订过程中依然继续,“慎重使用隐蔽拍摄、录音”这句话曾多次写入修订稿,但在大会审议时被删除了。没有写入不代表不重要。新闻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达到某一阶段前,过于超前地提出道德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基于这一考虑,最终写入《准则》的是“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既能限制对隐性采访的滥用,又体现了新闻界的最新共识。

  二是被删除的原有内容。1997年版《准则》中“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在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等内容都被删除,是不是说这些行为都被允许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有内容被删除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不适应形势变化,二是有了更好的替换性表述,三是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有类似规定,删除后的表述更加简洁精炼。因此说,2009年版《准则》中每一句话、每一点创新,都是经过慎重思考、认真推敲的。

  三、落实:全面动员,常抓不懈

  公布2009年版《准则》,不等于就能彻底解决新闻界违反职业道德问题。关键还在于抓好落实,特别是要动员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是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动员社会各界进行监督,营造落实《准则》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是中国记协切实发挥指导作用。目前,中国记协已经形成两个计划:

  1.开展集中学习落实活动。在明年继续深化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考虑通过多种形式来组织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开展集中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议,解决违反职业道德问题,在新闻界掀起学习落实《准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热潮。

  2.建立执行和监督机制。把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的违规违纪行为举报及查处联动机制,与学习落实《准则》结合起来。重点是解决“四大公害”,加大对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违反职业道德问题的查处力度。

  三是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新闻单位是落实《准则》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两项职责:

  1.开展学习教育。教育和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新闻工作理想,准确认识《准则》的重要性和对不同岗位、不同情况的规范性要求,使自觉遵守《准则》、奉献新闻事业成为编辑记者的毕生追求。

  2.加强监督管理。对照《准则》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实施细则,开展自查自纠,特别是针对索取和接受“红包”、“车马费”等行为,严格日常监管。与此相应,新闻单位还要解决新闻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比如按规定发放记者证、保证工资福利等,增加编辑记者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新闻两则篇3

  【关键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

  在高等学校新闻院系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系列中,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都是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的课程。它们是在培养新闻学子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发挥过和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两类课程。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分属“学”与“术”的范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说过:“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真理而致诸用者也。”蔡元培则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高叔平,1996:p398)梁启超之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与“术”的分野以及两者各自的内涵,不无启迪意义。然而将此论用于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则有需注意之处。笔者在上文特意说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分属“学”与“术”的范畴,意在强调:对新闻“学”与“术”所作区分,不可太过绝对。实际情况是:新闻业务,虽为“术”但“术”中有“学”,而非纯粹的“术”;而新闻理论,则是密切关注新闻业务此“术”的“学”(当然,它也还要关注新闻业界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其他应当关注的问题)。相对于新闻业务而论,新闻理论并非高高在上之“学”。蔡元培所言,则道明了“学”与“术”的关系。“学”与“术”,既有区别然而又有联系,它们都必须以对方为凭借或基础。蔡元培的见解是颇为可取的。

  新闻有“学”,但此“学”与文、史、哲等“学”相比,更偏重于应用,因而被划归为应用学科。新闻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新闻。新闻是以特定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作的反映。在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点上,新闻与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是新闻反映生活,采取的是真实报道事实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程序上体现为:由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此处的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再到新闻编辑和公开刊播。在此过程中,“术”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与在反映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人学”内涵和审美特点的文学的差别,当是十分明显的;新闻学与既包含对文学的研究、又包含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的“文”(文、史、哲中的“文”)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新闻学内部的情况而论,作为分支学科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前者更偏重于“学”(但又并不全然撇开“术”),而后者则更偏重于“术”(当然是“术”中也有“学”)。从一个方面说,新闻理论教学和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大抵也就是讲授“学”与讲授“术”之间的关系。对以上两类课程,无疑应该并重,应该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诚如蔡元培所言:“两者并进始可”。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新闻之“学”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得益于新闻之“术”所提供的基础和养料。新闻理论从包括新闻业务在内的广义的新闻实践中经科学抽象而来,反映了人们在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事业进行理性探索方面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和智慧结晶;它反过来又对新闻业务、对新闻之“术”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为新闻之“术”的掌握和使用者提供新闻思想和睿智灼见,使之能站到比较高的立足点上思考和认识新闻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在思考问题所体现的深刻性方面胜人一筹。当然,对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子的新闻业务实践产生积极和良性影响的,除新闻理论而外,还有其他学科的理论。它们共同陶冶着上述特定主体,并共同参与构成了特定主体的理论素养。新闻理论素养作为特定主体理论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新闻业务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因此它的作用尤其不容低估。

  在新闻业界,业务出类拔萃的人士,其新闻理论功底一般说来不可能不扎实、不深厚;而新闻学子中,新闻理论底子欠佳者,则难以在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中有突出的表现,在以后的新闻生涯中更是难以长久保持后劲和竞争优势。以上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两者关联之紧密。

  诚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的关系,也不能等同于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但是探讨两类课程及教学的关系从探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起步,这又是完全必要的。从新闻教育的角度进行考察,上述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常有相交叉和交融之处。一般而言,新闻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在安排上往往先于新闻业务课程,以此可以激发新闻学子的理论兴趣,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为此后的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新闻业务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总是会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学习过的内容,或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对新闻理论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作出新的更具体的阐发。需要说明的是,新闻理论课程先于新闻业务课程开出,与“学”与“术”“并进”的理念并不违背。“并进”,并非时间上不分先后,而是在重视程度和用力程度上不厚此薄彼。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前者以“新闻学概论”为课程名,围绕新闻展开理论探讨和阐述,涉及新闻本体、新闻传媒、传媒受众、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旨在探讨新闻自身(新闻的界定,新闻的功能、本质,新闻信息传播以及新闻传播的规律),探讨新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闻与社会生活,新闻与受众,新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新闻与法律,等等);后者则涵括了采、写、编、评、刊(播)等多门课程[1],既涉及具体的操作层面,又探索其中的相应规律。毫无疑问,新闻业务所涵括的每一门具体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和理论体系;而作为新闻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之一的新闻理论(或称理论新闻学),则是整个新闻学中的统摄性的理论。依笔者之见,在新闻教育中,应致力于体现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之间应有的紧密联系,并利用两者之间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使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各自从对方身上获益。具体而论,即:在新闻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以新闻业务课程中的鲜活内容和经典个案来诠释新闻理论中的有关重要命题,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著名记者的相关实践,来证明新闻理论范畴的重要理论观点;在新闻业务教学中,不仅要以新闻理论剖析典型个案及其成败得失,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新闻理论指导新闻业务学习和实践。两类课程的任课老师,都可以考虑或是向新闻理论课程或是向新闻业务课程做点内容上的恰当延伸和拓展。

  说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关系密切,并不意味着在新闻业务课上大量地讲授新闻理论问题;说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重要,也不意味着用新闻理论课程取代新闻业务课程,或用新闻业务课程取代新闻理论课程。[2]而只是说,在教学中要发挥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某种应当可以发挥的指导作用,发挥新闻业务对于新闻理论的某种确实具有的支撑作用。

  二

  新闻理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子都认同它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一些新闻业界人士并不推崇新闻理论,或将它束之高阁,认为新闻理论是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是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而言未必管用;部分新闻学子,也并没有对新闻理论和新闻理论课程予以足够重视,没有把新闻理论当作对新闻业务真有指导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闻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也并没有与它对新闻理论所具有的某种支撑作用联系起来。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其实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关人士对于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两者关系理解上的一定程度的偏差。

  新闻理论并不只是为回答新闻业务中的问题而形成和产生的。它有着更为宏观的研究视野,既关注新闻业务,又关注除此以外它所应当关注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理的层面予以思考和给出回答。同样道理,新闻理论课程也并不就是为新闻业务课程而设置的,并不只是新闻业务课程的铺垫。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性质、功能、特点等)、新闻传播、新闻作品、传媒受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传播实践包括各类新闻业务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特定主体学好了新闻理论课程,能对他学好新闻业务课程并切实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提供与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提供在探寻新闻规律方面所形成的真知灼见。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966:p263)在以上论述中,前一个“感觉”,依凭的是直觉或经验,固然很直接、很感性,但是毕竟难以达到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理解事物的境界;后一个“感觉”,以对事物的合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为凭借,体现为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和提升、对事物本质的深思和探求的过程,体现出高于前一种“感觉”的理性和智慧的力量。可见,停留于前一种“感觉”层面的认识,不可能是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在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有所认识和理解以后,特定主体对事物的“感觉”就会进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能帮助人们深刻地感觉、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是符合科学理性要求的理论。在新闻业务的每一门具体课程中,都由相应的理论概括实现对人们在该领域中的直觉和经验的升华;而新闻理论,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概括。新闻理论是可以引导和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闻活动包括各项新闻业务的理论。

  大致可以说,所有新闻业务课程,它们所涵括的知和行,都是建立在对于新闻本体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新闻业务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而言,新闻理论以及新闻理论课程至少在以下四点上,能够为特定主体新闻业务课程的学习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一是新闻理论对于“新闻是何物”、“新闻有何特点”、“新闻可以用来做什么”、“新闻应当如何体现自己的特点”等等问题的理解和阐述,从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特定主体在从事相应的具体新闻业务时认识所能达到的高度,制约和影响着特定主体进行具体新闻业务操作时理念的先进程度、准确程度。虽然不能说对上述诸多问题理解正确和深刻,就必然带来新闻业务上乘的结果;但是,倘若特定主体对上述问题缺乏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新闻理论素养甚差,那么其新闻业务就势必难以达到只有佼佼者才能达到的水准。

  二是新闻理论坚持以受众为本位,它对于传媒受众包括对其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期待视野的深入研究,将推动特定主体不断探索通过具体的新闻业务赢得受众好评的方式、方法,从而推动提高新闻业务的质量和水准。受众是传者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一个特定传播过程的终端。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的价值的实现,固然离不开新闻从业者的采写(或采制)和媒体的刊播,但归根结底要由受众来最终完成。最近若干年来,新闻理论加大了受众研究的力度,并且已经形成了许多有益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值得在新闻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吸收和借鉴的。

  三是新闻理论对新闻规律的研讨,虽然探索的不是每一门新闻业务课程所涉业务的具体规律(例如新闻采访规律、新闻写作规律、新闻编辑规律等等),但它对于每一种业务的具体规律无疑有着总体上的统率和笼罩作用。再则,新闻理论所研究的新闻规律中的某些内容,与新闻业务的某些具体规律是相融通、相对接的。例如,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就与新闻采访规律、新闻写作规律、新闻编辑规律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业务中的上述规律,共同构成了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而新闻有效传播的规律,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新闻业务中采访、写作、编辑等项规律的概括。

  四是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价值的深入探究,既使之成为新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又可以直接地用于指导特定主体的新闻业务实践。在任何新闻业务的实践中,在任何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相应主体都不可忽视对新闻价值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可忽视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中所显现的理性光辉。新闻价值理论关注事实的“从没有到有”和“已有而生变”。新闻从业者,在事实“从没有到有”的变化中,关注其“发端”;在事实“已有而生变”的过程中,关注其“变异”。“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论”,则揭示出了构成或影响新闻价值的一系列重要因素。举例说,记者采访一场庭审,出乎原先所料,从女被告被法警背着上法庭这一细节中发现了新闻,意识到了此事在折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凸现对犯罪嫌疑人人格的尊重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体现的价值。据此写成的作品,以小见大,在对事实的报道中隐含深意,从而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后来获得了次年中国新闻奖消息的一等奖。[3]在记者自己也许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他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挥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有鉴于此,笔者坚持认为:新闻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必要增强以此理论向新闻业务渗透的意识,以充分体现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业务的引领和统摄作用;新闻业务课程的任课教师,则更是应当将新闻业务与新闻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也完全可以凸现新闻业务对新闻理论的某种支撑作用。既然新闻业务方面的实践以及对于这类实践的科学概括,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来源,那末,新闻理论也就必然能够从新闻业务那里获得有力的支撑。例如,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规律的研究,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关于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关于传媒受众的研究,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等等,都可以从新闻业务中得到相应的验证;而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方面的某些正反典型案例,则又往往成为新闻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生动例证。就此而言,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以新闻业务的实例印证某些重要的新闻理论观点的比较广阔的空间。

  三

  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类课程都不能不讲授的诸多内容,例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笔者认为:这些也就是两类课程之间的连结点,必须以此为纽带,在两者之中有意识地建立和体现其间的紧密联系。

  新闻理论课程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一: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石,是其生命之所系。新闻真实性,不仅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任何时候都不容许出现疏漏的实践问题。

  新闻理论课程讲授新闻真实性,重在讲原理,讲何谓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为何必须真实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新闻真实,有别于文学范畴中的真实。它拒绝虚构、编造和合理想象。马克思曾经说过:“究竟什么样的报刊(‘好的’或‘坏的’)才是‘真正的’报刊?谁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谁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1985:p107)。马克思此处所说的“真正的”报刊,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而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报刊。则有“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这样的至理名言。延安《解放日报》曾经发表过题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对新闻真实性加以专门强调。事实上,媒体的正确导向、对于公众舆论的引导功能以及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都是在真实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我们不妨将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真实性、广告真实性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体察和辨明新闻真实性独特的内涵。在文学写作中,即使“无中生有”(编造、虚构)和“夸大其词”(适度夸张或极度夸张),但仍然可以是真实的。在这里,体现的是文学的真实性。在广告写作中,以不误导消费者为前提,虚拟某些故事和情节以进行广告诉求或增强广告诉求的效果,也仍然可以达到被认可的广告真实。在这里,体现的是广告的真实性。而故失其真的夸张,在广告中也并非就是虚假。[4]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业务课程讲新闻真实性,重在讲在操作层面如何达到和确保新闻真实性。笔者认为,通过新闻真实性使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类课程相贯通的要义是: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就新闻真实性所作阐述,对新闻业务的具体操作具有启发性;在新闻业务课程中就新闻真实性所作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使人避免误识、少走弯路。为此,笔者将新闻真实性概括地阐释为:据实报道(根据事实进行报道),如实报道(报道符合事实的实际情况)。这样一种界定,力求具有理论含量,又便于实际操作。据实报道和如实报道,其结果是可以查验的。当然,纪实类文学作品与非纪实类文学作品、纪实类广告作品与非纪实类广告作品,情况有一定差别。文学上和广告中被认可的真实性内涵,在新闻范畴中则不被认可。

  现实生活中频频发生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理论构成了挑衅,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构成了危害,成为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必须共同认真对付的大敌。在新闻理论课程中,只将新闻真实性作为一个一般性命题,不足以应对来自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挑战;在新闻业务课程中,仅仅让新闻学子知道从技术层面防范和规避虚假新闻、失实新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新闻理论,寻找和分析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的源头和成因。这样,方才可能多一份“堵”、“防”虚假、失实新闻的自觉性。而光靠新闻业务技术、技法的传授,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地。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二:新闻规律

  新闻理论始终致力于研究和揭示新闻规律。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规律的研究成果对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规律大致包括如下具体内涵――

  第一、以真实报道事实的方式面对世界说话

  这是新闻传媒存在和与受众发生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此规律常被学界和业界人士诠释为“用事实说话”,即用真实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方式说话。这一命题包括如下三层含义:(1)“用事实”说话,将报道事实作为“说话”的依凭;(2)用事实“说话”,以报道事实的方式蕴含报道者的观点和倾向,巧妙地“说”想“说”的“话”;(3)在报道中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而不是忽视和淡化事实的新闻价值。综合以上三点,可以说:新闻是报道者运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的一种“艺术”。曾经说过: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1983:p5)以上虽然是在对敌斗争中运用的方法,但是论述中关于充分发挥事实的作用的见解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而言却是富于启发性意义的。毫无疑问,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论观点,既是新闻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又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业务实践。

  第二、兼顾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闻以真实、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而区别于文学。所报道的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高,则报道后受众新闻需求的满足程度就高。两者呈现为正相关关系。而文学则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为旨归,审美价值的高低成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由此,构成了新闻与文学的最具重要性的差别。但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不是新闻从业者用来取舍新闻事实的惟一标准。与新闻价值标准同等重要的,是社会价值标准。对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实进行真实、及时的报道,是媒体肩负的责任,又是它们坚持和体现正确导向的基础、凭借。新闻价值标准,用于估量事实报道以后受众新闻需求得到满足程度的高低;社会价值标准,用于估量事实报道以后对受众和社会从总体上说是有利还是有弊。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如果不报道事实而只传播观念,或者所报道的事实不具备新闻价值,那末就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如果所报道和传播的事实仅有新闻价值而不同时具有社会价值,那末就无法坚持和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引领社会舆论;如果所报道的事实光有社会价值而不同时具有新闻价值,那末新闻就成了一般的宣传,不可能得到媒体受众的认可并为他们所乐于接受。

  第三、力求对新闻事实进行及时报道

  在对人类社会生活作出反映的所有方式中,新闻是最能体现时效性的反映方式。“新闻姓‘新’”,“新闻是易碎品”――此类说法,以朴素的言语方式道明了新闻传播的一条基本规律。新闻以时效性强而有别于历史,也有别于文学。因此,追求时效性应是新闻的不可丢失的基本品格。新闻追求和体现时效性,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拼抢的地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很多时候对新闻更是提出了即时播报、同步播报的要求。媒体也已经意识到“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对此进行及时报道、争取“首发”,已经成为媒体赢得权威性、公信力和话语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第四、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应当说,有效的新闻传播,与诸多原因密切相关:一是媒体传播受众之所需;二是新闻从业者按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三是受众对媒体和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认可性接受。上述前两点,属于传者所为之范畴;后面一点,则属于受者所为之范畴。新闻传播按受众之需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这既是新闻理论研究之旨归、新闻理论教学之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闻业务教学和实践中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讲究新闻事实的选择。选择何种新闻事实和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是记者基于采访基础,着手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他们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不仅在主观上蕴含了其正确的价值判断,蕴含了健康进取的倾向和导向,而且客观上也将直接促成新闻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很少直言不讳地交代取舍事实的缘由(这部分内容往往被省略);但是,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暗含主观倾向与导向意识则是不言而喻的。媒体和记者当然必须努力发现、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正面新闻事实,通过对此所作的报道,发挥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激励、鼓舞、推动作用;然而,如果对负面新闻事实一味回避,则又是不明智的。通过对上述两类新闻事实的不同的选择和处理,都可达到将正确的导向蕴含于其中并产生积极效果的目的。其二,讲究新闻事实的表现。记者通过采访而掌握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经过一番理性思考以后,要将这样的事实示之于众。这就离不开对事实的表现。对新闻事实的表现,涉及角度、叙事、语言等多个问题。要通过精选,找到既能体现正确导向又具有某种新意的角度。对于某一新闻事实,不同的报道视角可以用来体现不同的导向,相应的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舆论引导效果。其三,报道包含理趣、包含情趣,或两者兼备。如果所报道的事实或对事实的报道有趣(有理趣和情趣),那末就易于吸引受众。在受众注意力日益成为紧俏资源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了。

  综上所述,对于新闻规律的探讨和阐发,应当成为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业务课程共同的重要内容。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课程的连结点之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概都是如此。新闻与文学,均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新闻报道事实且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以此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并区别于文学。新闻价值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是事实本身的因素即事实所具有的素质。倘若事实所蕴含的、经报道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要素比较多,那末其新闻价值就比较高;反之,事实的新闻价值就甚微乃至全无。二是记者的因素。记者在决定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进行选择,选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之一即新闻价值。新闻理论课程讲述新闻价值,以讲新闻价值为何物以及它有哪些构成要素为要旨。新闻业务课程讲述新闻价值,则以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发现、发掘、表现等重要环节为侧重点。以上每个环节,既包含丰富的技术含量,又包含丰厚的学理内涵,是新闻价值理论在新闻业务层面的合乎逻辑的延伸。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发现能力,是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练就,是新闻理论参与对特定主体熏陶和特定主体自身注重实际操练而共同形成的结果。三是新闻传媒的受众。因受众的存在,事实才有所谓新闻价值,新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最终实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受众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因而无论是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还是新闻业务及其课程,都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为本位。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要研究、要讲授新闻传播如何为受众所有效接受方面的内容;新闻业务及其课程,则要研究、要讲授受众乐于接受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这是上述两类课程教学中不言自明的共同要旨。

  注释:

  [1]需要说明的是,新闻业务课程中所包括的新闻评论这一课程,其相当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可以包含在“新闻写作”课程中的。新闻评论写作应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故文中提及的新闻业务课程,主要是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辑”。

  [2]参见丁柏铨:《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青年记者》2006年第23期。

  [3]参见杨永辉、王雪莲、吴怡:《法警背起生病被告》,2000年12月16日《北京青年报》。

  [4]参见丁柏铨:《新闻、广告、文学真实性之比较》,《新闻探索集》第405-42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见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第39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实践论》,《选集》第1卷第263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新闻两则篇4

  关键字:新闻标题 英汉异同 翻译标准

  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进行跨语言的转换,一直都是考验新闻翻译工作者的难题。而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中最富技术含量的部分(大多数标题都是由编辑反复阅读新闻稿后再添加上去的,而非作者本人自拟),其翻译也总是让人拿捏不定。尤其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各种各样的新闻标题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将英语新闻的标题准确合理地译成汉语,从而使得中国读者准确流畅地从一段英语新闻中提取重点信息并收人脑海,理解英汉新闻标题之间的异同与英语新闻的汉译标准至关重要。

  了解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有助于我们的汉译与原标题保持一致

  无论是汉语新闻标题还是英语新闻标题,都具有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的共性。这就要求译者选择简明的汉语词汇对英语新闻的标题进行表达。例如:《Chi-na to witness 9.8%GDP growth》(《中国日报》)。此则标题直接简练地指出中国的GDP增速有望达到9.8%,“to witness”,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在英语新闻中表示“将来”之意,用一个“to”就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简单直观。一则内容相同的汉语新闻标题也很简练。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和讯新闻)。

  二者都突出核心词汇,最大程度上节省空间,且避免生僻词汇。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新闻标题的重点词汇进行把握,以免舍本逐末。例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中国日报》)。这是关于丰田公司总裁就丰田汽车安全隐患问题道歉的新闻标题,标题省略了,系动词“is”,而是直接在Toyota本人后接“deeply sorry(深感歉意)”,尽管不合语法规则,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且节省空间。同样,汉语新闻的标题有《丰田道歉不认错》(《新京报》),突出丰田道歉却否认丰田汽车的设计问题。

  好的标题匠心独运,能够吸引读者。这是对翻译人员更高的要求,需要译者有很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例如《“Liu Xiang has 1.3 biIlion reasonsto win.》(《今日美国》)。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标题,《刘翔有13亿个夺冠的理由》,它通过引用中国的人口数量与夸张手法的结合,不仅巧妙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强烈期望,更表现了刘翔在这次比赛中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尽管标题的每个字都很平凡,但“13亿个理由”的组合,无疑使读者眼前一亮,有了阅读的渴望。同样,汉语新闻标题也有此特征。例如《煤老板挺“年关”》(《南方周末》)。“挺”字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了煤老板们临近年末面临的种种困难的感受。把阔绰的煤老板与“挺年关”放在一起,使读者对新闻有了好奇之心和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特征和修辞偏好两个方面

  词汇特征。英语新闻多用小词,何为小同?尽管至今尚未有人给其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通常说来,小词与大词相对,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如大词“damage”的下属小词有“hit”、“heat”、“wreck”、“harm”、“min”“iniury”等。这些简洁的小词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可以节省版面。

  与英语相比,汉语不需要去选取和斟酌小词就可达到简练的效果。这是因为汉语善于抓住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组合或拆分出新词新意。而英语虽然有派生词汇。但是为了表达新意总是要造出新词,尤其是以上小词的产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最小单位不同,汉语的最小单位是汉字而英语的是单词,所以汉语较英语而言更利于简化。总之,英语新闻标题多用小同,而汉语新闻标题多简化词语。例如《“”头目被炸死,真实身份曝光》(《香港文汇报》);《大陆“两会”带来利多,台低碳经济涨势看旺》(中国新闻网)。

  “”是“”的简称,《纽约时报》则用“Chinese rebels”指“”与“”分子。“两会”则是抓住了人大会议与政协会议的相同点概括出的新词,“台”指“台湾”。英语新闻标题很少使用首字母缩写,除非首字母缩写已成为惯例。如NATO、UN等。

  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时态的选择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首先,由于新闻对于时效性的重视与英语语言具有时态明显的特征,所以英语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其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且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最典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结果的报道,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但不用过去时态。例如:《Finns Rally to Beat Sloyaks 5~3 forBronze Medal》用“mllv(齐心协力,重整旗鼓)”而不用其过去式“rallied”。再如将来时也常用现在时表示,或是动词不定式形式表将来,如:“Pacific nations brace fortsunami”《卫报》(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higher insurance rates》(《中国日报》,《醉酒驾驶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这里用“to pay”而不用“will”或是“is going to”的形式,从语义上讲,三者都可以表将来,但是动词不定式还有一种不得不做某事或是十拿九稳既成事实的意思。从三者确定性大小排序看,“will”

  其次,从语法结构上看,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松散,而英语新闻标题则较为紧凑。这是由于连词在英语中的地位较其在汉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原因在于英

  语语言具有综合性而汉语则更具分析性。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is cancelled》(纽约时报网)、《躲过一劫,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新华网)。以上是中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由于有“as”连接,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而汉语新闻的标题中“躲过一劫”和“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则不用任何词连接,尽管如此,中国读者还是能理解它们两者间的关系。汉语的分析性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而英语新闻标题则不能缺少关系词,否则语言的逻辑性则会缺失。

  英汉修辞不等值。在翻译过程中至今无法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即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失去某些效果,无法做到绝对的“形似”和“神似”。汉语新闻标题与英语新闻标题在修辞手法上有很多相同点。但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相比,英语新闻标题突出的修辞主要是声韵,如头韵(Alliteration)。头韵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样也是一种通过声音强调和建立各个单词之间关系的途径。尽管汉语的修辞中有“双声”与其相似,但此种修辞手法在汉语标题中却很罕见,英语新闻的汉译也很难做到将“头韵”的效果体现出来。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美国有线新闻网),《冰上掷石赛将于周一开始》。我们无法将“stone start sliding”这种突出强调的意味直译出来。

  理解英语新闻汉译的原则使我们避免因中西方差异造成的翻译偏差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讲究“信”、“达”、“雅”。西方翻译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应当有不同的标准。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但要内容忠实于原文,文辞畅达且有文采,而且汉译还应在(“信”、“达”、“雅”的基础上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要求和汉语语言的习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有利于我们做出高质量的新闻标题翻译。

  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的痕迹。翻译不但讲究“按本”,而且应“既信又顺”。翻泽英语新闻标题,不但要忠实原文,也要注重使用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习惯,尽量做到是翻译而不似翻泽。单纯地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直译而忽视其对应的汉语新闻标题特征会使汉译带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的特征。例如《Quake Jolts Chile;WavesSpare Hawaii》(《纽约时报》),直译为《地震震撼智利,海啸赦免夏威夷》。这是典型的不顾中、英语主动与被动差异的直译,英语新闻标题多用主动而汉语新闻多用被动。可以译成《智利遭受地震,夏威夷免于海啸》(主动化被动)。

  英语新闻标题汉译要保留和转换“匠l心”。英语新闻标题倾注了作者和编辑为达到某种效果的巧妙心思,他们往往借助艺术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来突出强调,吸引读者或是寻求美感等目的。对于大多数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言,直译可以基本保留其特色。例如《ChildrenUnder Parents Wings》(《中国日报》)可直译为《父母“翅膀”下的孩子们》,其比喻的效果不会丧失。对于英语有的声韵修辞,如“头韵”,虽然很难在汉译中保留,但毕竟“双声”不能等同于“头韵”,而是要通过修辞转换求“神似”。例如《Death doesn’tstop donms》(《华盛顿邮报》)。从英语角度看,标题形式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泽为《死神阻止不了捐助者》倒也无妨,但是译为《死者已矣,捐者犹存》,舍“形似”而取“神似”,用对偶的手法,可以使“匠心”从英语转换到汉语。

  注意媒体传播对象的转换。不同国家的媒体面对的传播对象不同。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大众,中国媒体面对的则是中国大众。媒体应当站在本国大众的立场讲话,对于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也应如此。例如《US Dream Team Beat China 101-7l》(新华网英文版),将其译为《美国梦之队10I比71击败中国队》,单纯从翻译角度讲既准确又通顺。然而将其译为《中国队71比101不敌美国梦之队》则会让中国读者读起来舒服一些。再比如《US-SinoRelation enter new phase》(《纽约时报》)将“US-Sino Relation”译为“中美关系”而不译为“美中关系”也是考虑了传播对象的不同。

  结语

  新闻两则篇5

  关键词:俄汉汉俄新闻翻译;原则;文体特点;翻译技巧

  导言

  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通过语言媒介的跨文化互动行为”,是一座填补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鸿沟的桥梁。20世纪苏联著名翻译理论家、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昂尼德?斯捷潘诺维奇?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尤金?奈达也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比双语言更重要”。因此,新闻翻译的目的不只把中文宣传信息传递给外国受众,还需考虑两国文化背景差异,根据受众的不同理解需求,正确处理宣传资料中的文化信息。由于新闻与社会现实、政治经济、风俗宗教紧密相连,以及新闻报道的目的性、时效性、事实性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新闻有着自身特殊的新闻价值和文体特点,其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新闻翻译作为外宣翻译的一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与我国毗邻,两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联系紧密。新闻翻译直接影响两国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甚至影响两国间正常交往。因此俄汉新闻翻译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新闻文本翻译的文体特点、原则。

  1 俄汉新闻翻译原则

  黄勤提出,新闻翻译的原则受到现实社会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以及为了实现预期的、较为理想的对外传播效果,新闻翻译的原则不可能完全遵循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1]。而首以安德烈?勒菲弗尔、苏珊?巴斯奈特、西奥?赫曼斯为代表的操控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提出,“翻译就是文化改写”,它重在保持信息的真实、可靠,而新闻翻译也需遵循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即新闻翻译需忠实于原文本表现的事实和风格,并用简明、流畅的语言通顺地表达出来,以达到读者不需过多推敲即可看懂并正确理解原意的效果。新闻翻译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翻译,需要在尊重两国文化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变通和改写,调整原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以受众可以接受的形式准确、通顺、明了地表现出来,以期达到与原文受众类似的宣传效果。

  汉俄新闻翻译作为外宣翻译的一种,除需遵循需遵循“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新闻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和时效性都比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外文本的翻译中,首先应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和国外受众的需求。陆谷孙先生认为好的新闻翻译应做到两点:“首先,以外国受众为主要考虑对象,让他们能够接受。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点适当的中国味”。

  新闻译文是沟通被宣传对象与受众的唯一渠道,只有受众理解并接受,译文才能达到其宣传的目的。因此,对于外宣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以受众为中心”,充分考虑到译语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模式,“全面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两国之间不可逾越的文化鸿沟”。

  此外,政治外交和国际关系专题里的政治新闻翻译,放在第一位的是政治敏感性。这是做好政治和外交翻译的生命,如果这条线把握不住,即使语言基础再好,翻译技巧再高,恐怕也难以胜任,在实际翻译中必须格外小心。既要考虑原文的观点,逻辑,和语气,更要对中国整体的外交政策深刻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外交辞令不能过于直白,这是一种修为,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此外也要考虑宗教,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2 新闻文本的文体特点

  近年来,对新闻文本的文体特点研究较多。从研究成果来看,主题更多体现为实践层次,而非理论层面。首先就文章结构来看,新闻文本大多具有以下特点:a.文章结构简洁明了,多呈“倒金字塔”结构;b.文章开篇概括文章总体内容;c.层层展开,深入分析。新闻语言用词体现以下五种特性:a现实性;b.准确性;c.有效性;d.快捷性;e.程式化。新闻文体修辞特点总结如下:a.用词丰富,为避免重复,多使用同义词;b.言语表达和组织上程式性特点明显;c.句子较长,句式丰富;d.使用被动语态,重点突出。在做新闻翻译时,必须遵循俄汉两种语言的规律和使用习惯,符合目标语言的文体修辞特点,努力增强译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李侠指出在将中文译成中文时可以做如下调整:a.句子化长为短;b.调整句子顺序,敢于删减;c.使用句子四字结构[2]。

  3 俄汉新闻的翻译技巧

  3.1 词类转换

  在俄译汉过程中,只有少数句子可以逐词对译,大部分句子则由于俄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习惯表达方式不同,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这时可以使用词类转换的方法,即根据上下文和译文的表达习惯,在不改变原文词义的前提下,将原文中某些词的词性在译文中作相应的变化,使译文通顺自然。词类转译的情况归纳起来种类很多,本文仅试举几例进行说明:

  (1)动词转换为名词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хотел бы сказать, что этот год не только год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首先我想声明一下,今年不仅是建立外交关系的一年。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在本句中为名词二格,译成中文时,词性发生改变,转换为动词“建立”。

  Расширение связей с КНР-нашим надёжным другом - безусловный 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приоритет России.

  中国是我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扩大与中国的交往,无疑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同样,“Расширение”为名词词性,翻译为动词“扩大”。

  (2)介词转化为动词

  Перед нами большой вызов, нам надо сотрудничать с надежными партнерами.

  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与可靠的伙伴转换为紧密合作。

  本句话 “перед”为介词,翻译时将其词性转换为动词,译为“面临”。

  3.2 增词减词

  Необходимо ясно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самоутверждение России, отчетливое понимание нами самими, нашими соседями, а также лидерами миро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чем Россия была, чем она является сейчас и чем способна стать.

  必须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清晰的政治语境下的俄罗斯政治自我认同体系,我们自身,邻国,以及世界发展的领导者们必须清醒地正视这一点:如何判断和评价俄罗斯历次改革的成败与得失是构建俄罗斯未来发展蓝图的关键所在。在翻译时为了译文通畅连贯,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需要增词减词。

  结束语

  俄汉汉俄新闻翻译一直在新闻领域的宣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的政治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俄汉汉俄新闻翻译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新闻两则篇6

  关键词 电视新闻;编排;体会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20-02

  如何使杂乱的新闻变成有序的电视节目,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整体宣传效果,这就是电视新闻编排。如果把记者采编的稿件喻作一朵朵鲜花,新闻编排则是进行插花创作。如何让几束普通的鲜花,通过编辑的编排把他们串编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给观众一个惊喜呢?这就要涉及电视新闻编排的艺术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编排过程中的重要性原则、节奏性原则和细节性原则。

  1 重要性原则

  俗话说,先入为主。因此,选好新闻头条是关键。头条是新闻节目的龙头,一般是重要领导活动、重要事件或者是重大主题的报道,它是新闻节目的重头戏,具有“一鸣惊人”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人们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同时对人们收看新闻节目具有强烈的诱导功能。因此,电视新闻应以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新闻做头条,即从最高峰开始,由强到弱,由重到轻,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显著性

  新闻的重要性是由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所决定的。新闻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越高,新闻报道的影响程度就越深,新闻的重要性则越显著。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时政活动、工作重点、重大举措,以及各种社会热点等等,都应是头条新闻所要首先考虑的对象。如澳门回归前后,举国上下都为之欢欣鼓舞。报道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自然应列入头条新闻候选之列。此时,我台一位记者无意中了解到一个事件:我区皇城镇的一位民间艺人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精心雕刻了九十九件瓷盘。这位记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制作了一条新闻《九十九件瓷盘》。众所周知,刻瓷是一项普普通通的雕刻艺术,没有什么较高的新闻价值,但是因为它和澳门回归联系起来,就使普通的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九十九件瓷盘,反映的就是一个期盼统一、热爱祖国的大主题。为此,笔者将其上了头条,并加了编后话。报道传给上级台后并上了提要,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1.2时效性

  迅速及时,是新闻之所以为“新”的客观要求。越新的新闻,新闻价值越高,越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新闻必须突出时效性、快捷性,以最快速度向观众讲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新闻自然应该上头条。

  1.3接近性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与观众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地缘环境、生存状态、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相关性和相近性。事实表明,这种接近性越高,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越高。比如,就地缘环境的接近性来说,表现在人们关心同一地区或附近的事情要胜于关心遥远地方的事情。因此,越是近的新闻,越要排在前面。

  2 节奏性原则

  电视新闻编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里面包含多种节奏关系。比如,运动的节奏、画面的编辑节奏、景别的节奏等等,只有各种节奏处理得当,才能使整档电视新闻浑然一体,自然流畅,使人目驰神往,产生认知上的共鸣。

  2.1运动节奏

  画面运动包括画面内主体的运动和画面本身的运动两种形式。对于主体运动节奏,相接画面中主体运动的速度应该一致或接近。对于画面的外部运动节奏,相接的推、拉、摇、移等画面的节奏、速度应尽量一致。

  2.2影调节奏

  影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对于一个新闻节目来说,所选的一组镜头画面的影调应该是接近或一致的。尤其是,相互衔接的两组画面,其影调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以和谐的感觉。但也有特殊情况,可以将两组反差强烈的画面组接在一起,这样能形成强烈对比,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还具有转场和过渡的作用。

  2.3景别节奏

  景别是指画面中主体范围的大小。一般来说,画面组接的景别变化要循序渐进,这样能给人以舒适、有序、自然的感觉,或者从远景依次到特写,或者从特写依次变化到特写,这种节奏平缓自然,交代事物清晰明白。

  2.4时间节奏

  时间节奏指画面编辑时,选取画面的长度。画面的时间长度要根据画面的内容、主体的景别和画面运动的速度进行适当的选取。一般来说,空镜头要短一些,因为它缺少主体,只交代环境,含义相对简单。再者,远景镜头要短一些,近景、特写镜头要适当延长,因为远景相对简单、容易观察;近景、特写则往往用于细节描写,需要细细品味。第三就是运动慢的画面要长一些,快的画面要短一些。长短镜头要做到搭配合理,张弛有度,这样欣赏起来才能有一种舒缓流畅的感觉。

  “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新闻要得到良好的收视效果,需要一定的节奏感,要综合调动各种电视技术手段,使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庄重而不呆板,观众才能喜闻乐见。

  3 细节性原则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情意表达的有力手段。利用细节表达感情,往往比单纯的抒情更有感染力。利用细节表现人物时,往往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魅力,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电视新闻的细节要注意真实性、生动性和精炼型的原则。另外,在编排过程中,还要注意一定的技巧,主要有分类法、对比法和统一法等几种编排方法:

  3.1分类法

  俗话说,物以类聚,新闻也不例外。分类法就是把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或者主题相同的数条新闻编排在一起,集中播出。通过集中归类,层次分明,可以加重原来零散新闻的力量,扩大宣传声势。

  3.2对比法

  把反映正面现象和反面现象的两组新闻编排在一起,让人们进行对比,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3.3统一法

  统一法是指在一档综合性新闻节目中,编排应力求在内容上、风格上的协调统一,要保持一个整体的基调。如在节日期间,少排过于沉闷、严肃的新闻。在颁布政府法令、悼念领导人去世的日子里,则应保持庄重的基调。

  参考文献

  新闻两则篇7

  摘要:广大电视观众期待电视新闻的求真务实,杜绝虚假新闻是新闻界一直在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围绕电视新闻事实真实、逻辑真实两个维度,分别从来源真实、采访真实、排播真实,以及事理真实、技术真实、艺术真实等方面,探讨电视新闻的求真务实。

  关键词: 电视新闻;求真务实;新闻真实;事实真实;逻辑真实

  电视媒体与一般媒体的共性及自身发展的个性来探讨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呈现出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两方面。在客观真实方面,电视新闻以事实真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为来源真实、采访真实和排播真实;而在主观方面,电视新闻主要以逻辑真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为事理真实、技术真实、艺术真实。

          一、 事实要求真务实

  电视新闻从事实发生、采访到播出,大致包括案前、案中和案后三个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本文分别从来源真实、采访真实和排播真实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来源要求真务实

  2010年3月13日,格鲁吉亚政府的私人媒体伊梅季电视台播出一段画面,解说称俄罗斯军队正在进攻该国首都第比利斯。节目播出后,一度引起恐慌,各急救部门收到无数电话,有人心脏病突发或晕倒。事后得知,这是以2008年8月俄格战争的画面为背景制作的假新闻。虽然电视台在播出该节目时,特意向观众介绍说这是“模拟可能出现的状况”,但观众大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提醒,结果造成格鲁吉亚全国陷入恐慌。这是假新闻真效应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更深刻反省新闻来源真实性的必要。

  新闻来源不真实的情况常发生在策划环节,即利用部分虚假的事实,或者记者对事实的重新加工抢眼球。为求达到来源真实,可以通过悟、听、抓、比等多种基本手法,让新闻来源更为真实。

  保证新闻源头的真实,是实现新闻真实的根本保证。而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采访真实则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关键所在。

          (二) 采访要求真务实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例子:2010年年底,金庸先生在微博上“被去世”,各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新华社黑龙江分社2010年12月13日决定,停止记者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经查,该记者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

  以上两个事件都发生在近段时间里,一则是虚假新闻,一则是失实新闻。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了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电视媒体记者需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实现采访真实。

  追求新闻要素真实:让新闻报道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真实可靠,完全准确,并通过新闻采访,逐项核对。

  追求新闻现场真实:电视媒体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的特性,使得电视新闻在再现现场上,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再现现场不仅可以捕捉事件发生的过程,也可以让当事人的话语权得以有效保存,保证了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而要做到现场真实,就要求记者尽可能深入新闻现场,与当事人、受访者有效核对新闻事实。

  追求新闻细节真实:近年来,新闻界流行从细节开始报道整个新闻事件,对细节的重视在电视媒体中更应值得提倡,细节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在电视媒体中,对细节的捕捉,是电视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展示新闻敏锐性、相互沟通合作的重要表现。

  (三) 排播要求真务实

  排播真实,是新闻从生产真实到播出真实的重要保证。做到排播的求真务实,两个环节需要保证:

  串联词真实。串联词让单则新闻与其他新闻联系起来,最终形成新闻节目。串联词部分是主持人风格与栏目定位、频道定位的综合展示,有衔接作用、点评作用。尤其在点评部分,主观成份很重,常带有本台观点的色彩,要保证有的放矢。

  新闻流真实。以上关于央视新闻报道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新闻流不真实事件。导致新闻流不真实的常是时效、疏忽等缘故。这点应该是相关责任人应当杜绝的。

  通过这样三个过程,电视媒体通过记者以客观主体的方式介入、参与到输出,在客观层面上相对保证了新闻的求真务实。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电视新闻要在主观层面上保证求真务实,本文接下来从逻辑真实展开论述。

  二、逻辑要求真务实

     (一)事理要求真务实

  电视画面会说话,但电视画面也有说假话的时候。对新闻事实认识上的偏差,会表现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在这几个方面:

  、将新闻的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地采访,通过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自身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现场镜头都经过设计和特定处理,主观意识在报道中起了很大作用。

  、现象代替本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都准确,做到采访真实,是客观现象的真实。客观现象的真实未必等同于主观报道的真实,对现象的报道与全局判断需要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

  、局部代替全局,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还原事实的原貌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这并不等于可以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电视记者捕捉细节、捕捉现场,还原新闻现场,在主观运用上,要有适度原则。

  电视媒体记者在处理报道时,面对这种主观性较强的事理真实,应当尽可能克服可能出现的偏差,多积累,要客观、全面,求真务实,不让新闻失真。

  (二)技术要求真务实

  郑州电视台陈玉成、汪永鹏在《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里,对电视画面和现场声响作为记录和叙述新闻事实媒介的时候,提出了电视新闻的特征:保留了事件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可以再现新闻事实的场景以及过程;遵循画面规律,如光线、构图、蒙太奇等;因为具体,所以不容易产生歧义;叙述手法的单一性,即时间坐标上的单向叙述;因为只能“剪辑”而不能概括,所用叙述时间较长;对于抽象内容难以记录和叙述。然而,正因为这一技术因素,观众会出现“被欺骗的耳朵”和“被欺骗的眼睛”。

  出现“被欺骗的耳朵”和“被欺骗的眼睛”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技术处理、解说技巧改变电视新闻原本要表达的内容。二是透过技术处理改变电视新闻的表达形式。在画面上,则通过光线、长镜头、合成等方式,改变视觉效果,塑造各种不同的现场情境。电视新闻记者在使用技术制作电视新闻,应当尊重新闻事实,合理利用,保证技术真实。

  (三)艺术要求真务实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视集画面、声音、特技、符号、文字等元素于一身。电视新闻是电视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应该追求艺术真实。电视新闻追求艺术真实,几种艺术语言值得关注:

  、注重新闻的叙述方式。新闻叙述方式越来越多元,比如现场直播、记者现场出境、人物现场和同期声串接,都是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

  、注重主持的播报方式。主持人是笑脸相迎,还是满脸沉重,都是可以追求的呈现方式。

  、追求后期处理上的真实。电视新闻在呈现时,对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的选择,能更好地展现艺术真实;同样,在画面处理上,电视新闻可以合理发挥蒙太奇手法、字幕效果、动画特技等手段,追求艺术真实。

  新闻两则篇8

  【关键词】国庆报道 新闻图片 读图时代

  周年国庆报道作为重大节庆报道,历来是报纸等大众传媒关注的重大焦点新闻之一,相关文献较多,不乏对新闻图片的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系98级研究生的分析表明:1999年五十周年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已成为报道主力①;蔡雯等对5家主流报纸从1979年~2001年国庆报道内容分析发现:图片在国庆报道中位居第二,尤其是1999年大庆时,3家报纸的图片总量已接近稿件总量的40%,图片从1990年开始,迅猛增加②;孙对1999年周年国庆报道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③。这表明,新闻图片从90年代开始,即成为国庆报道尤其是周年国庆报道普遍运用的报道方式之一。这一趋势的变化显然与肇始于1990年代的读图时代有关。从2001年开始,“读图时代”已成为现代办报的理念之一④。缘此,我们选取《人民日报》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国庆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人民日报》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呈现的特点与趋势。

  一、《人民日报》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

  由于《人民日报》国庆报道跨度较长,10月1日前虽然有国庆报道,但较为分散,而10月3日,基本没有国庆报道,按报纸出版周期,国庆报道大多集中在10月2日,而10月1日~2日的报纸均在正常的版面基础上另辟专版,1999年增加了副刊;2009年增加了特刊。因此,本研究为便于两次周年国庆报道的比较,选取每年的10月1日~2日两天的常态版面;对于非常态版的内容,在文章中也有提及,但不作为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从报道类型、图片数量、图片颜色、图片尺寸、图片类型、人物类别、人物身份、景别运用等8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

  (一)报道类型分析

  第一天的国庆报道,以文字报道为主,尤其是2009年文字报道高达9成;第二天的国庆报道则以图文报道、图片报道为主。1999年图片报道已经超过文字报道,2009年图片报道与文字报道相同,这仅是常态版面的情况。1999年国庆报道开设了摄影专版,新闻图片达30余张,且多为图片报道;2009年国庆报道开设了国庆特刊(56版),仅10月1日一天的特刊就有图片210余张,其中新闻图片140余张,这其中也有较多的图片报道。可见,《人民日报》国庆报道的第一天以文字报道为主;第二天的国庆报道,无论是常态版还是特刊或专版,都加大了新闻图片的运用,从而导致图片报道成为国庆报道的重头戏。(见表一)

  (二)新闻图片数量分析

  由于1999年国庆报道的第八版为摄影专版,而2009年未设摄影专版(常态版面为4版),这导致新闻图片的数量(37张)要远多于2009年(14张)。1999年10月1、2日的摄影专版图片分别为8张、13张,按此计算,实际上,1999年常态版的图片数量只有4张、12张,与2009年的4、10张基本持平,但2009年的新闻图片较大,关于图片尺寸详见下文分析。两次国庆报道中,图片报道中的图片数占新闻图片数五成以上,尤其是1999年,图片新闻数达七成以上。可见,伴随着图文报道、图片报道量的增加,新闻图片在国庆报道中已成为重要的“一翼”。(见表二)

  (三)图片颜色分析

  1999年国庆报道完全是黑白新闻图片;2009年国庆报道第一版为彩色新闻图片,其它版则为黑白新闻图片,这与《人民日报》的历史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社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决定先在北京地区试行出版彩报。2002年7月1日,北京地区的人民日报第一、四版率先由黑白改为彩色⑤。2009年国庆报道仍然沿袭这种风格,即在第一版放置彩色新闻图片。

  (四)图片尺寸分析

  不难看出,第一天国庆报道,均为小型新闻图片(1/6以下)。10月2日的报道,1999年的图片多为1/8版。2009年有6成的图片为1/4版,图片尺寸明显变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版的《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在一起观看联欢晚会》的通栏宽幅新闻图片,图片宽度跨整个版面,高度也有版面的1/3,图片面积占整版的1/3。图片虽为黑白印刷,但是在编辑剪裁是却采用了宽幅剪裁手法,加上图片尺寸超大,使读者在第一时间感觉到现场的融洽、欢乐、和谐的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五)新闻图片主题分析

  1、新闻图片类型分析

  两年国庆报道中人物图片的比重均在75%以上,反映出《人民日报》在周年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更加突出人物。

  2、新闻图片中的人物类别分析

  3、新闻图片中的人物身份分析

  两次国庆报道中的人物新闻图片,以群体展示为主;但是,2009年国庆报道中,人物身份下移为群众,可见《人民日报》周年国庆报道中,普通人成为新闻图片的主角。

  (六)新闻图片景别分析

  1999年第一天的国庆报道,近、中、全景持平;2009年第一天的国庆报道则是中、全景持平,均为特写。而第二天的国庆报道,均出现了特写。1999年以中景、全景为主;2009年特写增多,是1999年的近3倍,近景也有所增加。可见,两年国庆报道中的新闻图片,第一天报道以中、全景为主,第二天则以近景为主,2009年特写较多。

  二、研究发现与解读

  从1999年与2009年两次周年国庆报道来看,《人民日报》国庆报道中的新闻图片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天的国庆报道以文字报道为主,新闻图片已成为第二天即国庆日报道的重头戏;国庆报道更倾向运用大尺寸新闻图片;头版为彩色的新闻图片,其它版面则为黑白图片;国庆报道的新闻图片多为人物,以群体展示为主,但人物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倾向于展示普通群众。从新闻图片本身来看,特写图片明显增多,中近景别新闻图片在国庆报道中运用较多,在构图时更注意虚实的结合。《人民日报》两次周年国庆报道新闻图片运用的特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读图时代对新闻传播的要求。

  1990年银川会议之后,《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根据新华社社长穆青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思想提出了“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理念④,即提高对新闻摄影地位、作用的认识,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而一个关键则是总编辑真正重视。从两次周年国庆报道来看,新闻图片的运用正体现这种理念:新闻图片已成为国庆报道的重头戏,而且新闻图片在构图、镜头、景别运用等摄影技术方面体现了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

  诚如许林所言:“从1990年至今(2002)的12年中,中国报纸传播经历了加强图片报道―扩版―再加强图片报道―再扩版―厚报时代―读图时代这样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读者的接受观念也经历了从文字报道中获取信息――从文字加图片中获取信息――从独立的新闻图片报道中获取信息这样的变化。”⑥《人民日报》在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图片报道与文字报道至少是旗鼓相当,而且国庆报道出版了专版、特刊,出现了大量的专题型新闻图片,报纸变厚了,独立的新闻图片报道日趋明显,这昭示着“新闻图片从配角走向主角,新闻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⑦《人民日报》在周年国庆报道中出现的跨栏甚至通栏大尺寸新闻图片所形成的冲击力,印证了读图时代对报纸新闻报道的“图片化”影响。

  《人民日报》编辑部在总结五十年周年国庆报道时,认为这次国庆报道稳妥地处理了报道上情与报道基层的关系。国庆报道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体现“热在基层”。《人民日报》在保证中央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的同时,较好地反映了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声音。⑧《人民日报》在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虽然仍以群体展示为主,但人物的身份均以较大的比重展示了基层群众的精神面貌,既传达了“上情”,又报道了“下情”,国庆报道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李培林指出:由于受众主动性的增强,新闻媒体在传达“上情”的同时,也在考虑“下情”的心理,媒介环境变化是读图时代的现实背景之一,“而三贴近的另一要求,则是用

上一篇:“暗黑式”爽剧,这部网飞R级片18岁以下不能看!
下一篇:通识经典 | 福柯:无名者的生活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