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许冠文对香港喜剧电影的贡献?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之前专栏写过一些,放在这里也算是合适的黯淡淡文曲星隐忽显悲凉 - 谈谈情,说说爱 - 知乎专栏

  对于周星驰来说,极其有象征性意义的片子来自于1991年底上映的《豪门夜宴》。这部电影几乎集中了当时香港一线所有的影星,阵容堪称空前绝后,其中关于周星驰值得一提的镜头就是以下。

  星爷旁边坐着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桥段之王黄炳耀,而他对面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冷面笑匠许冠文。

  许氏一门,文武英杰。除了许冠武极少在电影中露面以外,另外的三个人,许冠文负责演尖酸刻薄的,冠杰专招女孩子喜爱,冠英长得寒碜,专门演被整的那种人。

  这个铁三角在70年代所向披靡,在这一时期,许氏兄弟四次票房榜首,两破票房纪录。《半斤八两》的票房成绩前后保持了四年之久,直至1980年才被成龙的《师弟出马》打破。许冠文导演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鸡同鸭讲》、《摩登保镖》等在当年可谓红极一时。

  许冠文的整套理论脱胎自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又明显受到了班尼希尔和伍迪艾伦的影响,而经过许冠文自己的深化之后,把这套理论用在电影上,而且将他的身段放的尽量低,接的上地气。

  以他自导自演的《鬼马双星》为例,先是在片中有着一组长镜头,许冠杰独自街在夜市之中,小贩排档林立,然后许冠杰走向电话亭打开厚厚的黄页电话本开始蘸着口水一页页的翻找电话,接上了地气之后故事立马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而他在默片的运用上同样独到,比如下图,冠文和冠杰在按摩店聊着天,冠文背上踩着的是一个妙龄少女,然后冠杰叫到”小姐你轻点”,镜头一转,有了下图。

  此类镜头在许氏电影中出现极多,再例如《摩登保镖》中的台词:“香港就像一条小船,负担太重,多几个人就沉了。”之类的人文关怀更能够搔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顺便一说,许冠文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是刘天赐,一个是邓伟雄;这两个人都是《鬼马双星》的编剧,而刘天赐有一个徒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与周星驰有着多次合作的导演——王晶。

  而周星驰在出道之初的作品,通常具有较为强烈的许氏风格,但这并不奇怪,周也很努力的做出了改善,变得更富有自己的特色。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周星驰全盘照抄许冠文。事实上,观众不是傻子,他们分的出这东西他们以前看过没有。在李小龙死后,满街都是铺天盖地的张小龙、王小龙、何小龙,铺天盖地的江三脚、赵三脚,但如你所知,他们都没有红,因为纯粹的模仿是不可能满足观众的欲求,更多人觉得,李小龙这么厉害都死了,你们算老几?所以成龙就属于剑走偏锋的,李小龙一拳打去就是凝眉瞪目,成龙一拳过去就是“好痛好痛”。

  之于喜剧,周星驰在不同的时候,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选择了不同的敏感点,他一方面承袭了许冠文的喜剧观念,一方面又带着浓浓的悲剧情怀,令人感觉更加深刻,而这,正好符合了香港人民自84年中英签署 “联合声明”以来“97回归”可能出现的不安。

  许冠文的电影在85年以后慢慢淡出,而1991年的这部《豪门夜宴》,其实可以把他看做一个标志性的仪式。

  《豪门夜宴》剧中,周许两个陌生人在一张饭桌上同时争起了一块鸡肉

  周星驰问的是“你也爱吃鸡头么?”

  许的回答是“这明明是鸡屁股嘛。”

  三言两语之后,许冠文诡辩得逞,周星驰松了筷子“好吧,就把鸡屁股让给你吧。”

  虽然周让出的这块肉实际上是一个鸡头,但许冠文得的却不是一个鸡头,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尾巴而已,鸡头在何处?

  筷来箸往,喜剧之王已然悄悄换人了。

  我很佩服许冠文的心态——已然是“大哥”,却从未把自己当“大哥”,很难得。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好比花季雨季的少女,正是蓬勃向上充满生机与魅力的年纪。所有的电影,都处于一种向上的势态,这不仅让整个产业具备很多的机会,也给了多数电影创作者“开天辟地”的土壤。在很多类型并没有形成标准的时期,每一个人都有确立“标准”或者地位的机会。邵氏影业在武侠领域,给了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创作者展示才华以及奠定地位的机会;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不仅让英语词典里有了“Kung Fu”,也让功夫电影确立了一套似无实有的“标准”。在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就像一片待开发的富饶土地一样,充满生机,充满机会。

  许冠文很好的把握了这样一个机会,或者说,他很好的在一个时代环境下,干了一件正确地事情——创作具有鲜明风格的喜剧电影。由此,他开辟了一个属于“许氏”的喜剧时代,奠定了“喜剧电影前辈”的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一套“香港喜剧电影”的标准。

  尽管香港电影在那个时期已经有“喜剧电影”,但大多都属于比较“闭门造车”样式的传统喜剧,包括《七十二家房客》、《风流韵事》等,跟老大爷街边讲笑话似的,没有太多风格和喜剧特色。随着美国电影怪才伍迪艾伦的风生水起,香港电影也开始呈现喜剧模式的转换。而这种转换的领头人,便是许冠文。

  从《大军阀》的银幕初次亮相,到《声色犬马》,许冠文还处于“只表演,不风格”的阶段,导演怎么安排,就怎么演。这样的喜剧属性,更多集中在导演本身。而从他自立门户,创建“许氏兄弟公司”开始,他有了创造风格的机会。于是,香港电影迎来了《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经典作品。仅仅凭这几部,许冠文在香港喜剧电影界的地位,就已然“大哥”级别。

  但他并没有在随后的九十年代、新世纪初,以“大哥”的姿态乘胜追击,更没有仗着“大哥”的地位横冲直撞。

  他选择了淡出。

  就好比很多人喜欢谈论的那样,许冠文和周星驰在《豪门夜宴》里的“鸡头鸡屁股”桥段,便是一种态度表达。他不喜欢争,或许是因为年龄,但更多的还是心态。真正的艺术家,有时候,并不在于自己有多突出,而在于是否能够让更多的人突出。

  许冠文很淡然的让自己的辉煌停留在了七八十年代,而让周星驰等人的辉煌得以延续并逐渐光大。《宝贝计划》的出演,毋宁说是一种老当益壮,不如说是一种推波助澜——让新时代的喜剧电影,展现更多的可能。

  开创香港喜剧电影风格,创作经典喜剧电影,帮扶喜剧电影人才,助推更多喜剧可能,这便是许冠文对香港喜剧电影的贡献。

  他是香港喜剧电影界当仁不让的前辈”大哥“,但他甚至到现在也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大哥”的位置。而是一如既往的,戴着一副眼镜,腆着微胖的脸,嘿嘿的笑。

  你说他“冷面笑匠”,我说他“淡容心肠”,很是佩服。

  喜剧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一向不太受待见,拿过最佳电影的喜剧便只有包涵功夫元素的《少林足球》和《功夫》,而出演喜剧片而拿到最佳男主角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许冠文是第一届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出演的电影叫《摩登保镖》。另外两位获得最佳男主角的喜剧演员分别是第二届的麦嘉(《最佳拍档》)和02年的周星驰(《少林足球》)。

  其实比起麦嘉、冯淬帆、岑建勋这些我小时候很喜爱的喜剧演员而言,许冠文的长相真的很没有辨识度——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傻傻分不清楚。但是从风格来说,许冠文的确开创了香港喜剧的“鬼马”时代。所谓“鬼马”,我个人认为就是“精灵古怪”、“出人意料”的意思,带有非常强烈的本土草根气息的小聪明,以致经常弄巧反拙、闹剧频出,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至于有没有像 @索思 说的那样参照了国外喜剧演员的套路我还真没研究。

  至于周星驰跟许冠文的喜剧传承关系,我个人感觉真的有,特别是周星驰早期的表演风格,确实跟许冠文电影里面的搞怪桥段有点像。跟他后来在屏幕上经常大胆创造违和感、贩卖尴尬气氛(比如《少林足球》跟大师兄唱K的一幕)来制造无厘头的笑料相比,其实是相对保守的。

  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很简单:许冠文的确是香港喜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市民心中的搞笑形象提炼得淋漓尽致,是后起的香港喜剧演员必须学习模仿的对象之一。

  一直想回答这个问题,总算抽出时间了。原文先在时光上发布了,参见许冠文与香港喜剧电影

  其他的答案都不错,自己还是一时技痒,在写一下。不过,我不赞同 @索思的认为许冠文学习了卓别林、巴斯基顿等人的观点,原因是这种观点没有方法论上的支撑。任何喜剧演员用的方式可能都脱不了这几个人,不能说有这些方式就是学习他们。

  正文如下:

  提起香港喜剧,90后影迷第一反应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黄金时期的香港喜剧,想到周星驰、刘镇伟、王晶炮制的一系列疯狂搞笑的,完全称的上“尽皆癫狂、尽是过火”的“无厘头”喜剧。一部电影一个段子加一个段子,各种不同场景不同类型的笑料都能夹杂进去。这种极富感染力的喜剧作品成了香港最重要的电影类型片之一。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没有此种类型气质的喜剧,而在如今的香港也没有如此风格的喜剧电影。然而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尤其是商业至上香港喜剧电影,并非是靠艺术家灵感的偶得,而是靠整个电影工业的电影语言技艺的积累和发展。香港黄金时期辉煌的各种类型片都是历史过程中一步一步积攒下来的。正如吴宇森的英雄片与张彻的武侠片,成龙的现代动作片与民初武侠片。其中香港喜剧的传承无意是最具代表性的,各种桥段与人物都是被一群群电影人不断创造,不断积累,不断翻新。而开香港黄金时期喜剧各种人物和桥段之先河的要追溯到一位离90年代喜剧稍稍远一些的人物——许冠文。

  一、历史

  在许冠文之前,香港喜剧电影的面貌完全不同于大家熟悉的模样。当时的喜剧主要有三中类型。第一种是较为人熟知的李翰祥的讲国语的,以旧中国为背景段子喜剧。这些喜剧往往都是历史上各种笑话的混搭,如许冠文主演的《大军阀》,将民国时期种种有关军阀头子流传于世的各种段子和历史上经典的笑话结合起来,加上些李翰祥特有的风月趣味就是叫好叫座的电影。其他诸如各种风月电影,大都大同小异,将床上笑话,市井中的坑蒙拐骗中的段子一段一段的讲出来,一段三四本左右,跟说书人一样,讲三四段就是一部电影。为了避免这种故事间的不连贯,往往将三四个故事放在一个同样的母题之下。这种方式即使在许冠文之后还被李翰祥继续使用,不过故事也搬到了现代,其中代表是《骗财骗色》。第二种是较为陌生的,香港歌舞青春片中的喜剧题材。王晶的父亲,王天林1960年拍的《野玫瑰之恋》为其中代表。此类电影往往是轻喜剧,为了映衬歌舞的热闹欢乐气氛,创造了诸多喜剧的效果。第三种是家庭伦理喜剧。此种喜剧类型往往是邵氏之前的死对头电懋公司出品。电懋公司老板陆运涛是典型的本土精英,区别于邵氏早期强烈地外来气质,他始终相信电影应该是教化民众之物,并非仅仅是娱乐产业。因此始终关注描述香港中产市民生活的电影。这些电影往往模仿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喜剧,多是室内剧,讲述的是办公室或者家庭之间的故事。如同好莱坞经典《生活多美好》一样,此种题材中虽带有喜剧色彩的桥段,但还是较为严肃的电影。同是王天林指导的《南北和》、《南北一家亲》、《南北喜相逢》都是其中代表。这三种类型中,第二种和第三种,主题较为严肃,完全区别于香港黄金时期癫狂搞笑的风格。第一种虽然有荒诞的元素存在,但往往主题陈旧,背景和香港脱节,因此也于日后香港喜剧区别较大。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楚原编剧的《七十二家租客》打破票房纪录,这部区别于以往的这三种喜剧类型,演员讲粤语,内容扎根香港本土,虽然仍有第三种类型的痕迹,但已经预示着新的时期的来临。

  1972年,许冠文主演的李翰祥的喜剧《大军阀》大卖,许冠文也从小荧屏谐星成功跻身大银幕的一线喜剧演员。然而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许冠文并不满足在别人的框架下发挥自己。1973年想做导演的许冠文拿着自己创作的《鬼马双星》的本子找邵逸夫商谈合作拍摄,利润均分。在邵逸夫以“剧本太差”为由拒绝之后,许冠文找到了从邵氏出走刚成立嘉禾的邹文怀。邹文怀本是邵氏的得力干将,因为功高震主,渐不容于邵氏,于是70年末正式出走,自立门户嘉禾。最初的几部创业作均不成功,嘉禾压力陡增。直到1971年,要求分账的李小龙被邵逸夫拒绝之后,找邹文华商谈。邹文怀不仅答应合作分账,而且开创了区别于邵氏大制片厂制度的“独立制片人拍摄制度”,为李小龙成立卫星公司。此种既尊重创作人有能发挥商业上的灵活地制度,从此成为香港电影制作的主流。李小龙电影大卖,盘活了岌岌可危的嘉禾,然而73年李小龙暴毙,嘉禾又陷入困境,此时许冠文的来投,邹文怀大力支持。协助创建了许氏兄弟电影公司。1974年,纯粤语对白的喜剧片《鬼马双星》上映,票房625万港元,打破了李小龙之前所有的票房纪录,之后凡是许冠文出手的《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均获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许冠文的喜剧统治了整个近十年的香港影坛。现在看来这五部作品,已经颇具90年代黄金时期香港喜剧电影风格的雏形了。《鬼马双星》的故事还是有很大的李翰祥喜剧的痕迹,如主题和笑料来源于赌和片,故事也呈现出片段式,由一个母题贯穿。这种痕迹在这五部作品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区别于李氏以一个抽象的母题为线索贯穿的作品,许冠文的电影,线索往往就是他和两个弟弟许冠杰和许冠英这三个人物。但是自《鬼马双星》开始,许冠文讲粤语,融入粤语流行文化(许冠杰的主题曲),故事背景设置在香港本土,人物均是香港底层小市民,经历的事情都是香港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事情,最为重要的是,各种凭借语言、动作、场景设置制作出来的桥段逐渐夸张化,越来越鬼马,越来越无厘头,这种风格被80年代的各路群豪集成不断发扬光大。

  1980年,黄百鸣(开心鬼)、麦嘉(光头佬)、石天(龙四)三人成立“新艺城”公司,自此统治了近乎整个80年代。新艺城成功的秘密在于其集体创作的方式,先由麦嘉决定开拍什么题材,然后和黄百鸣、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伟和泰迪罗宾七个人一起讨论故事,这种方式也成为“度桥”,即将各种创意,各种桥段用故事穿起来。和七人之力,新艺城推出了数个卖座系类。由和许冠文分家之后的许冠杰和麦嘉主演的《最佳拍档》系列,将港式喜剧、动作片的桥段融入007的故事里面,一拍拍了七部,前几部均票房大卖,小成本的《开心鬼》系列喜剧,以小博大,票房不俗。为了和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对台,嘉禾合计出来了“五福星系列”,阵容强大,制作精良。两个系列打了近十年的擂台。84年成立的德宝出品,由高志森炮制的“富贵逼人”系列,84年永盛出品,王晶创作的“精装追女仔”系列也都取得不俗的票房。纵观此时的香港喜剧,真称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香港电影业正在飞速发展,各类类型片不断成熟,台湾市场,东南亚市场,甚至欧美市场均十分卖埠。为了拍出更吸引观众的作品,各种类型电影不断更加类型化,吴宇森开创的“英雄片”热潮,成龙、洪金宝的动作喜剧,无不都越发极致,而喜剧电影更是更加癫狂妄为,为了刺激笑点不断提高的观众,桥段越发密集,姿态更低,更恶俗的桥段不断刷新下限,各种语言的笑话,动作场景,故事碰撞的不断夸张,大家相互斗法似的,都为喜剧这堆火拼命加柴,整个八十年代的喜剧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把整个喜剧的夸张、疯狂、无厘头水平不断拉高,直到90年代,周星驰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弄潮儿出现,走向了香港无厘头喜剧的巅峰。

  二、风格

  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中,探索了为什么香港电影如此吸引人的问题。在他看来,香港电影之所以如此吸引观众,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众艺术的技艺,这种技艺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的使用方法。如何运用电影语言让类型化故事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点在香港喜剧的发展中,这些众多的创作者积累了无数智慧。无论世界上哪一国的喜剧片,都是最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喜剧从在希腊诞生以后积累了各种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被不断翻新,转化,成为各种桥段。这些桥段的运用,构成了喜剧片的核心。而香港喜剧的各种桥段,几乎都能够在许冠文的喜剧中找到。

  (一)、各种夸张的丑角。

  丑角似乎是喜剧电影必备的配菜,从中国各种戏剧中的丑角,到周星驰电影中的标志性丑角,审丑得过程中,人们摆脱了美的压迫,得到了一种释放、一种庆幸。虽然在西方电影中,对丑角的展示总被认为是一种歧视,但风格更为开明的香港电影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只要观众喜欢就行。许冠文的电影中,有一些标准化的配角,也有一些专门卖丑得角色,这种桥段也算是开风气之先。

  《审丑:万物美学》 斯蒂芬·贝利

  这位没有查到姓名的女演员几乎每部都有出演,演出的角色也都是极为搞笑的电视节目参与人,小偷等。

  《鬼马双星》中电视问答节目里面,两个展示奖品的模特,好看的模特说的奖励各种美好,镜头一转出现丑得模特,说出一些厕纸之类的奖品,一下子出现了夸张的喜剧效果。

  (二)、默片中惊险刺激的场景设计

  波德维尔说,香港电影之所以成功,秘诀之一是因为香港电影掌握了许多默片时代成功的电影技巧。而默片时代最著名的喜剧创作人卓别林和基顿均是炮制惊险刺激的场景的高手。尤其是后者,其喜剧效果往往均是由巨大的道具与演员构成十分精彩的互动场景。如《将军号》、《福尔摩斯二世》等。许冠文的电影中往往也会出现这种喜剧色彩极为浓烈的场景。自他之后,香港喜剧在此方面不断探索,成龙的动作喜剧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也是他能被世界认同的重要原因,因为他采取了电影的语言,一种几乎所有人都能懂的方式。

  《半斤八两》开篇,许冠文饰演的侦探站在升降机下面浑人不觉,升降机即将压到他时,他毫无意识的恰到好处的离开。

  《卖身契》中,许冠文和许冠英两人在高楼外被绳子吊着的惊险一幕,这段戏十分复杂精巧,完全不需要台词,就有喜剧和惊险的两种混杂的效果。

  《摩登保镖》中用两个搋子上墙一段,也是将追踪戏变成复杂的场景,最后木棍被拔出,滚下去成了此桥段的高潮。

  《摩登保镖》中的躲避戏。

  《鸡同鸭讲》中为了不让卫生稽查员看到老鼠,几个人都采取各种方式。这两段戏都十分像默片,极为夸张巧妙,日后的《刀马旦》中,叶倩文闺房中躲避午马的戏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获得了波德维尔的赞扬。

  《鸡同鸭讲》中,许冠文扮的鸭和许冠英扮的鸡在屋顶上追逐场景,既滑稽又惊险。

  (三)、夸张的造型

  许冠文经常在电影中炮制夸张、怪异、日常中少见的造型。许冠英的石膏脖子成为其代表形象。而各种夸张的造型也是香港喜剧最惯用的桥段。

  《鸡同鸭讲》中吝啬的许冠文为了省理发津贴给许冠英和自己设计的发型。《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中梁家辉的水泥头也是同样的精彩桥段。

  《鸡同鸭讲》中许冠文设计的山寨版形象鸭。

  《卖身契》中漫画形象的反派。

  (四)、利用环境的杂耍般的打斗

  说起利用环境中的各种道具进行打斗,可能成龙的动作喜剧广为人知。1976年的《半斤八两》中许冠文在厨房一段打斗,应该算是极早的使用这种桥段的香港喜剧了。

  这场戏也是一场追逐戏,在追逐中许冠文和被追的人纷纷在食堂拿起各种食材打斗,用香肠当双节棍的画面,也成为影史经典。

  (五)、搞笑的动作与尴尬的气氛。

  许冠文电影中经常有自己一本正经的做着夸张的动作,和周围形成强烈地对比,从而产生极为尴尬的氛围,这种尴尬产生了喜剧效果。

  《卖身契》中两段夸张动作与尴尬氛围的戏份,上图是许冠文十分想上节目,因此认真卖力的跳舞。下图是许冠文误入电视台正在排演的节目,自己误打误撞进入演出。赵丽蓉当年的小品《如此包装》和此段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鸡同鸭讲》中,为了免费打广告而在新闻拍摄中,打起广告牌的许冠文。

  (六)、 将日常的场景与夸张的故事结合

  《半斤八两》中电影院抢劫一段戏堪称经典,石坚演的恶人头子率众在电影院打劫,电影院的观众先是以为好笑,枪声响后被一排一排交出财物。

  《新半斤八两》中异曲同工的自助餐式打劫,两段戏都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用在了打劫的故事中,既严肃又好笑。

  (七)、下半身笑话

  《鸡同鸭讲》中许冠文因为属下总动屁股,于是编了个冷笑话,说属下动屁股就是再吃口香糖。香港电影中从不缺乏用屎尿屁和下半身开玩笑,从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的。

  (八)传统桥段的形象化

  银幕外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笑话,这些笑话经常在生活中说,本身就是极好的电影桥段。《半斤八两》中本来听着电视节目做菜的许冠文,因为许冠杰和许冠英把节目调到健身操,许冠文开始给鸡做健身操。

  《卖身契》中 许冠文身上沾满了速干胶。

  《卖身契》中许冠英发明的体验电视机,电视上放什么,体验的人就体验到什么,刚开始是言情,后来电视转台变成打人。这种经常说的笑话完全被搬上了银幕。

  (九)、扮女人

  扮女人绝对是喜剧中的常用桥段,达斯汀霍夫曼扮女人十分出名。周星驰也经常在自己的电影中扮女人。许冠文在《卖身契》中扮女人,在《鸡同鸭讲》中更是扮了一个印度女人。

  (十)、赌博

  1974年的《鬼马双星》中,许冠文就是一名千术高手,通过赌博的惊险刺激创造悬念,制造笑点,许冠文也算是赌片始祖了。

  《新半斤八两》中许冠杰和许冠英用透视眼镜创造了数段搞笑情节。

  三、贡献

  许冠文最为人公认的贡献是开创了本土市井喜剧的先河。如上文所述,在许冠文之前,立足香港本土,讲粤语,用粤语流行文化的电影极少。而许冠文一出,粤语电影势头一下子扭转过来。正如同其弟弟许冠杰对香港音乐的贡献一样,以前香港流行音乐一直为欧美乐坛统治,最流行的歌都和欧美接轨,粤语歌被认为是市井的不入流的歌曲。许冠杰用粤语唱香港人自己的生活,让粤语歌进去了大众流行文化。在香港影坛,邵氏一家独大之前,还存在国粤之争,邵氏60、70年代一统江湖后,粤语片不断势微。许冠文让粤语电影重新回归主流,而自此以后粤语电影一直占据绝对的主流。

  许冠文不仅重新让粤语片占据绝对主流,其对香港喜剧类型片的贡献有目共睹。这点上,我并不认为许冠文仅仅只是开了中产阶级文化市井喜剧的先河。许冠文虽然扮演的角色是小市民,生活也贴近香港底层民众的生活,但许冠文表现得并非如好莱坞一样的中产阶级伦理喜剧,即区别于许氏之前香港喜剧的第三种。也区别于80年代中产喜剧代表“富贵逼人”系列。许冠文喜剧的内容复杂,桥段多样,几乎后来香港喜剧电影中用到的所有桥段,都能在他七十年代的五部喜剧中找到。赌片、杂耍式的动作、惊险刺激的场景、夸张的肢体动作、贩卖尴尬气氛、讲冷笑话、扮女人等等等等,这些桥段日后被不断翻新,不断重复使用。在叙事上,虽然许冠文还有李翰祥片段化的弱点,但随着一部部作品的改善,许冠文将各种桥段用人物穿起来的功能不断增强,这种故事弱化,桥段先行,最后度桥的方法日臻成熟,也成为香港喜剧不断无厘头化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许冠文并非市井喜剧的开创者,他是香港喜剧的开创者。

  许冠文是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当年也是有名的高材生。去电视台做的节目《双星报喜》极为成功,各种即兴创作的笑话十分受欢迎,也算是国内脱口秀的老祖宗了。其实同是喜剧导演的王晶也是港中文的高材生,因此才能写出《鹿鼎记》中“反清复明只是一个口号而已,真正聪明的都当官去了”这样的台词。而许冠文电影中很多不经意地台词总能挠到香港人的心头。

  《卖身契》中严肃而又搞笑的对白

  《摩登保镖》中戳中香港人泪点的台词

  从许冠杰的“光荣隐退汇群星”上的发言来看许冠文一直都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毫不忌讳的说自己爱名爱利。这点如果从电影人物的心态分析的话,许冠文的电影又与日后的香港喜剧极为不同。许冠文塑造的人物虽然也是小人物,有时候也很倒霉,多数情况下还十分的有小聪明。但是许冠文本身还是精英气质浓重的人,他虽然演着小人物,但心里应该并不认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用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和小人物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俯视着观察小人物,因此可能更能提炼出小人物的辛酸,表演出小人物的可笑之处。这是他成功的地方,但是也恰恰因为这种精英的气质,当80年代群豪并起,各路人马都无节操无下限的展示小人物,表达小人物,这种和小人物的距离感的优势,慢慢被小人物的自居者所打败。直到后来,本身就是小人物并且乐于用小人物姿态去看世界,从讽刺式的搞笑变成自嘲式的搞笑的周星驰的出现,香港无厘头喜剧到了他的完全体。许冠文也在《豪门夜宴》中和周星驰完成了交接。

  许冠文的喜剧,除了他自己的编导演的魅力之外,两个杰出的弟弟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原因。许冠杰作为香港粤语流行乐的开创者,本身即是香港文化中ICON式的人物。他为早期的五部电影创作的主题曲为电影大卖立下汗马功劳,而他的个人魅力更是无人可替。

  《新半斤八两》中这段打劫戏,许冠杰说强盗头子唱歌难听,强盗头子不服,说你上来唱,你唱的好吗?许冠杰毫不客气的说了这段话,这个桥段带来的喜剧效果绝对是无人可替的。

  许冠英倒霉蛋的长相也成为永远难忘的经典,三兄弟分手后,他因为和林正英。钱小豪的合作,又称为香港茅山道士僵尸片的符号。其实他本身也是多才多艺,歌也唱得很好。

  四、余论

  谈许冠文和香港喜剧电影,现在好像已经成了一个比较过时的话题。毕竟即使是黄金时代的香港喜剧,观众也越来越少。而以前那种由一群职业的创作者创造笑料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以前笑绝对是稀缺资源,春晚上的一个小品能把大家逗半年,周星驰的一部电影成为无数人无数时间的谈资。但现在段子手遍地,各种段子层出不穷,喜剧从小部分人的创作珍宝,变成了淹没在无限段子中的苍白无力的垃圾。前两天看了宁财神回顾《武林外传》的文章,他也感触到,《武林外传》是他的创作,以后网络时代全面到来,网络喜剧都是请一堆对段子手来写,他一个人怎么比得了一堆人。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还是香港喜剧的延伸,但是这种方式又缺乏单个创作者对作品整体性的构思产生的更为隽永的笑果。

  (如《神算》中,最大的笑点是故事整体的构思,这种巧妙的笑料需要叙事上的配合,因此独立的作者十分重要,同样的例子可以参考郝建的《扶不扶》。

  在这个被信息惯坏的年代,我们还是缺乏“作者式”喜剧,作者靠着长时间对整体故事和人物形象的打磨营造的笑点要高于各种网络段子的穿插。而不管时光怎么转变,如同李小龙的功夫片,周星驰的喜剧,许冠杰的歌一样,许冠文的喜剧还是会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小众不断缅怀的对象,因为他们在形式上创造了经典,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些形式永远都能激起人们心中的好奇,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永恒的东西。

  最后,送上一张福利,年轻时的白娘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取材自生活的市民喜剧,受到市场欢迎,但是由于这类喜剧通常情节简单,刻板、教条,所以并不像功夫片、歌舞片那样,能够创造轰动效应。[南北和](1961)、[七十二家房客](1963)是那个年代影响比较大的市民喜剧。

  直到1970年代初,市民喜剧领域才出现了一位独领风骚式的演员——许冠文,宣告了中国香港第一代喜剧演员的诞生。他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进入无线电视台(TVB)主持搞笑节目《双星报喜》而成名,与他搭档的正是他的弟弟许冠杰。节目中,二人以各种愚蠢扮相,搞怪行为和抖语言包袱制造笑料,多为片段式搞笑。这种风格即是许氏喜剧的精髓。许冠文(右)和许冠杰(左)各有所长,且都能演。他们把电影和音乐结合,深入市民生活的心理,通俗易懂地调侃现实和刻薄之人

  许冠文擅长编写剧本和表演,在主演李翰祥的电影期间,写出了[鬼马双星]的剧本。他想独立执导影片,并从票房中分红,被邵逸夫拒绝后,带着剧本去了嘉禾。嘉禾老板邹文怀满足了他的条件,[鬼马双星]果然没让他失望,顶上李小龙电影的空缺,夺得1974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许氏喜剧一炮而红。

  片中,许冠文抓住人们求富的心理,拿赌博开玩笑,台词诙谐讽刺,情节夸张。他和许冠杰,分工明确,一“反派”一“正派”。反不是绝对的反派,只是个奸诈小人,坑蒙拐骗都敢做,却又“技不如人”,唯一的强项是尖酸刻薄;正也不是绝对的正派,只是胆小谨慎,表面老实,内里也一肚子坏水,却总是被欺负。故事主线是嗜赌的他们尝试各种发财方法,副线是对一堆松散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搞笑处理。[鬼马双星]

  [鬼马双星]另一个得意之处,是使用了的许冠杰演唱的同名粤语主题歌,流行一时。这首歌同样以赌为主题,运用俚语调侃赌徒心理,带动了粤语歌的流行。配上通俗粤语歌作为主题曲、插曲是许氏喜剧的一大特色。歌曲方面的功劳主要归于许冠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许冠杰就已是香港小有名气的歌手,1970年以个人歌手身份出道。那时,粤语歌尚未在香港流行,许冠文作词,许冠杰作曲并演唱的粤语歌《铁塔凌云》,成了他们主持的节目《双星报喜》的主题曲。歌曲是许冠文外出旅游回到香港后所写,表达了他对香港的特别情感,激起了人们对本地的关注和认同,深受市民喜爱。后来,许冠杰的很多粤语歌都与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

  《鬼马双星》上映前,许冠杰已经发行同名粤语专辑,等于是为电影提前做了宣传。之后,许冠文和许冠杰又合作了电影[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电影上映前后,许冠杰都会推出同名粤语专辑,收录电影主题曲或插曲,电影和歌曲互相促进流行度。粤语歌正是从那个时候走入香港市民生活,缔造出一段流行神话。许冠杰的粤语歌和许氏喜剧一样,根植于普通人生活,大量使用俚语,亲切有趣,充满小调色彩。[摩登保镖]

  回到影片本身,许冠文通常在电影里饰演刻薄之人,不管做什么职业,积极却无能,歪点子多,成功的少;许冠杰则多是涉世不深的小伙子形象,要么被他欺负,要么反过来整蛊他。许氏喜剧因其突出的表演特色,在那几年,风光无限,与李翰祥的风月片、楚原的古龙武侠片、张彻的功夫片,竞争市场。

  1980年代后,成龙的功夫喜剧崛起,许冠文的市民喜剧开始走向没落。他的创作也越来越与当时香港社会的实际情况脱离,过时、陈旧。[摩登保镖 ]后,许冠文和许冠杰不再固定合作,他在八十年代执导的[铁板烧]和[欢乐叮当],没能复制七十年代时的成功,渐渐只以演员身份留在电影界。

  许氏喜剧和成龙的功夫喜剧、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一样,都极其依赖演员独特的魅力,但又有不同的地方,许冠文扎根市民生活的喜剧风格,很容易走向审美疲劳,反倒是功夫喜剧、无厘头喜剧的刺激性和娱乐性,可以在不同类型电影中有所发挥。因而,许氏喜剧只流行了短暂的十年时间,而成龙和周星驰的喜剧生涯则漫长得多。[半斤八两]

  相比于五六十年代的市民喜剧,许氏喜剧的个人风格非常强烈。不过,客观来说,许氏喜剧的故事都比较简单,很快也陷入刻板和保守,被更有活力的功夫喜剧打败。观众的审美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曾经属于突破的东西,十年后则成了守旧,没能把那份突破与新环境的审美结合起来,是许氏市民喜剧发展中的弊病。单飞后的许冠杰和麦嘉、洪金宝等人合作,主演了不少受欢迎的喜剧;许冠文也在其他人的电影里继续出演喜剧角色。

上一篇:专访《杨贵妃》导演与出品人 揭晓曲折幕后故事
下一篇:讲述老年同志爱情的电影《叔·叔》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