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趣009:思想实验 || 电车难题 x 归趣笔记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特别有趣的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指:使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未做到)的实验。

  大家还记得吗,中学或大学做实验的时候,书上总写着“假设有一个光滑的,无摩擦力的地面...”

  黑人问号:哪儿??你给我找一个来??

  这在现实(或暂时)是根本做不到的的嘛,所以思想实验需求的是想象力 。

  哲学上就特别多好玩的思想实验。不得不说,哲学真的是很让人痛苦&无法自拔啊~

  “电车难题”就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一条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这个时候,你是一旁的看客,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所以。你应该拉拉杆吗?

  @J:要是有认识的,我救认识的。要是都认识,我救认识的女的。要是都是女的。哇好难选...

  所以,这道题想讲述的就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不管怎么着吧,良心都会痛。

  当然,也有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R:这个是功利主义和道德主义发生了冲突吧。

  但是如果这六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和拉杆的人只要有密切的关系,就立即很大方面影响杆的方向 例如一边五个完全陌生的人 ,另一个人是亲朋好友。

  @Y:对,如果都是陌生人,一般都会选择牺牲一个人,但有亲近的人,就会影响拉杆人的选择了。

  那我们再来设想另一种情景。

  还是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朝着绑在铁轨上的五个人驶去,你站在铁轨上方的天桥上,旁边有一个体型壮硕的“胖子”,只要你把他推下天桥,电车撞上他就能停下来,铁轨上的五个人就能获救。

  这个时候,你会推吗??

  @R:不会,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任何人没有权利去牺牲别人来救另外的人 ,与其那样怎么不假设自己跳下去 救五个人。

  这两个场景看似类似,都是一辆失控的电车引发的困境,可是同一个人给出的答案却可能是不同 。

  这个电车场景,最初是1967年由一位哲学家提出的哲学命题,半个世纪之后还让我们感到如此纠结,甚至还发展出了一个“电车学”的哲学分支,目的是搞清楚我们的道德直觉究竟有没有可遵循的原则。

  然后呢现在还有一些衍生出来的情形。

  如果这个人是你自己,你会拉下吗?

  @G:会,因为活下来也是在痛苦和谴责中挣扎,与其享受这些不如死后留下美名hhhh。

  @Z:我会让那5个人死,为什么,因为我有选择权。既然我有权决定你的生死那么我肯定会比你活得好,活的精彩。

  会拉下拉杆牺牲自己救那5个人?

  可是按电车来的路线来说 它本来就是要去那5个人那里的,其实和我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好,那把我们再换个位置。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Z:我会去拉杆,当我有行动权的时候,我一般不会谦让。虽然谦让是美德,但是我认为是一种懦弱,不够自信。

  如果我是局外人。看价值,谁的价值更大谁就活下去。

  这些思想实验的目的是搞清楚我们的道德直觉究竟有没有可遵循的原则。

  第一,哲学界评价道德容忍度的两个主流原则

  道德容忍度,是指人们对跟道德有关的各种行为和观点的接受程度。

  比如,人们对于谋杀行为的道德容忍度为零,完全无法接受。

  关于道德容忍度,最主流,大众最普遍接受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双重结果原则,一个是功利主义原则。

  双重结果原则是指一个行为产生了两种结果:一个好结果,一个坏结果,好的结果是行为人所希望的,而坏的结果是之前预见到,但行为人并不希望发生的。

  我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会产生,但同时我也无法避免因为这各选择而导致的另一个不好的结果。

  当一个行为产生了比较大的正面效应时,可以允许较小的负面效应,但是它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行为的本质必须是善意的,至少应是道德中立的。如果他的出发点就是恶意的,那么这个行为一定不道德,不能容忍。

  第二,行为人想要的是好的结果,坏的结果之前已经想到了,但并不是故意的。

  就是说呢一种行为必须是为了实现好的结果,同时,不能把可能出现的坏结果作为实现好结果的一种手段去加以实施。

  第三,这种行为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也就是说坏的结果无法避免。

  第四,两个结果对比来看,所产生的善一定要大于恶。比如说,1个人死总比5个人都死了好。

  用双重结果原则来解释第一个岔道场景的话,就有这样的逻辑推论:扳动开关产生了一好一坏两个后果,好的结果是救了五个人,坏的结果是一个人死了,这是可以想到但并非故意的,杀了那个人对决策者而言没有任何好处,他只想拐到另一个岔道上,所以扳动开关的行为可以被容忍。

  而在第二个胖子情景中,救五个人当然是出于善意,但是直接动手把胖子推下桥,就是通过直接的杀人来救人,这种故意作恶的行为就无法被容忍。

  刚刚提到功利主义原则 ,道德容忍度的另一个原则是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理论是18世纪英国的法理学家、哲学家边沁创立的,他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就是对错的标准”。

  在岔道困境中,一个人死,五个人活,所以这个行为是善的,可以被容忍。然而,用数量的多少来衡量道德善恶是有问题的,它号称让多数人幸福,却对少数人“施暴”,看上去它解决了某些难题,但是却制造了更多新的难题。

  我们刚刚在讨论的时候一直有变换不同的条件,比如如果那个人是我呢?是我认识的人呢?是公司高管呢?是重要干部呢?

  我们通过修改电车情景中的某些变量,设计了很多思想实验,哲学家也是这样,他们通过这样的做法来测试人的直觉反应,从中寻找差别来归纳道德法则。比如,向实验参与者介绍电车场景时,采用不同的措辞,或者改变介绍的顺序,或者将列车的岔道改成转盘,再或者给铁轨上绑着的人赋予不同的身份……

  每一次变化,实验参与者的反应都会有所不同。哲学家很难从中总结出一个关于道德直觉的通用准则。

  但真实世界却远比电车场景复杂得多,一桩著名的“海上吃人案”给了哲学家一些启示。

  @G:所以说哲学家就是在反复修改这些无解问题的条件不断研究每个选择的结果和缘由提出或者论证一些理论?

  1884年,一艘英国商船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失事。四个人坐上了救生艇,包括船长,一名17岁的服务生,及另外两个成年男子。他们仅靠吃极少的食物和喝自己的尿液维持了两个星期,眼看都要饿死了。

  17岁的服务员是一个孤儿,另外几个人都有家庭。

  船长提议,四个人抽签,谁抽中就把谁杀掉作为食物。但他们发现那个服务生因为喝了海水昏迷不醒,已经快要死了,于是,船长索性提议别抽了,直接杀死服务生吧。

  四天后,他们吃着服务生的尸体,等来了一艘船而获救,回到陆地。

  @G:其实我觉得好多事情都不单纯是做不做的,背后都掺杂着许多东西。自认为道德就是公众普遍认可的为了维护多数人利益的规则。

  残酷而复杂的现实让哲学家们感到世界没那么简单,他们提出一个想法:或许道德法则里也存在“帕累托有效”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帕累托有效?

  “帕累托有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如果要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就一定会有另外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叫做“帕累托有效”,反之就叫“帕累托无效”。

  在刚刚的故事中,船长杀死原本就要死的服务生,让他自己和另外两个人的处境变好,但却因谋杀罪被判处监禁,最终自己的处境变差,遵循了“帕累托有效”法则。

  @L:有点儿像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

  我们常说“不要把你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但是零和博弈就是这样的。

  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

  也许就像,有的人做公益把钱捐出来,别人的财富的增加就意味着你的财富的减少。

  但是这个没有涉及到很根本的得和失。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归趣笔记,下次我们来讲第二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下期再会嘿嘿。

上一篇:宋智孝这部新片伦理尺度太大,结果却让人笑掉下巴
下一篇:《包法利夫人》: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