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知识汇”重磅上线!】一周知识合集:学在官府、六艺教育、稷下学宫、学而优则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333教育综合知识点如汪洋大海,小小硕来带你学海拾贝啦~

  “点滴知识汇”专栏分为两个板块:

  ①每日一“学”,知识点日积月累。(即日起——考研初试结束)

  ②每日一“练”,知识点抽查检验。(即日起——考研初试结束)

  突破重难点,总结框架,精解知识,打卡练题,

  小小硕伴你学习之旅,解你学习之忧~

  一天天积累,一点点努力,一滴滴汇聚,一步步进步,成长足迹看得见。小萌新们,行动起来吧!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一、“学在官府”的形成原因:

  1、造成“学在官府”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2、客观原因具体表现为: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限于生产力水平,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礼、乐、舞、射是西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学科需要器物设备和实际演习,只有官府才具备条件。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垄断。

  二、“学在官府”的表现特点:

  1、礼不下庶人。学校和教育为王公及各级政府把持,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2、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由官吏掌握学术,担任学校教师。

  3、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教育行政合一。

  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和充实。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一、内容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1、礼与乐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蕴涵多种教育因素。“乐”和“礼”紧密相连、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2、射与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除了行军战时必用之外,一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

  3、书与数

  书,指文字书写。数,指算法。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史籀篇》,这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二、影响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教育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一、创办稷下学宫的历史条件

  (一)经济

  齐国地处东方,偏离征战频繁的中原,加之四境有天然防御屏障,被称为“四塞之国”,虽然处于战争年代,却有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当时齐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发达,境内人烟稠密,是一个富强大国。

  (二)政治

  稷下学宫的创设就是以“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

  (三)养士之风的产物

  齐国田氏礼贤下士,注重养士,深得民心。田氏成为齐国国君后,凭借国家权力扩大养士规模,稷下学宫是齐国养士规模的扩大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的表现。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它是官学;稷下学宫的教学与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不多加干预,这又体现了私学性质。

  2、稷下学官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还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学宫定期举行学术集会,以及演讲、讨论、辩论等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将讲学活动更加制度化,讲学活动十分兴盛。

  (2)著述:稷下学宫的学术性一方面体现在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稷下先生们的著作堪称宏富,除了各家各派的书以外,还有集体劳动的学术成果。

  (3)育才:稷下学宫大师云集,吸引各方子弟前来求学,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将育才逐步制度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从教育管理方面保证人才的培养。

  (4)咨政议政: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这也是办学目的政治性的体现。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

  1、学术自由

  (1)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各家各派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

  (2)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大表现,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促进学术繁荣。

  (3)学宫中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4)自由还体现在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生可自由择师,且学无常师。

  2、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1)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体现了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稷下学者们不担任任何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言论。稷下学者们与君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

  (2)物质待遇: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齐宣王时邹衍、淳于髡等各派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在宽广的大道旁为之修建高大的府第,以示尊宠。

  3、管理规范

  稷下学宫在管理规范上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稷下学宫存在的1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留给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一)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当时各国都展开了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但都不如稷下如此集中。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二)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稷下学宫,标志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知识界的学者们能够在各国尤其是齐国受到特殊礼遇,能在学术和政治领域内纵横思想。他们不仅不用向王侯臣服,还受到师友之待,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三)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

  稷下学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议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对后代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学而优则仕: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1、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2、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3、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孔子论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

  “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孔子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走仁的道路,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

  2、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 “言必行,言必果。”言行一致,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

  4、中庸 “过犹不及”。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5、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就是自觉对日常所做的事进行反思。

  6、改过 “过则勿惮改。”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确的态度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过。

  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教师的典范。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学而不厌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一生好学乐学,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知新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探索新知识;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师要以教为业,以教为乐,需要对学生和社会有着高度责任心,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4、以身作则 教师的教育方式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 孔子关怀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孔子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应当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素丝说:

  墨子在谈论教育对人的作用时,提出“素丝说”。墨子见染丝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显得进步。

  打卡链接戳这里:点滴知识汇 “每日一练”栏目今日重磅上线啦!!

  成硕老师联系方式:

  田甜学姐:QQ:2709987844 微信:tiantianstyle123 电话:18817124575

  硕硕学姐 2925752419 电话:15386989997微信:shuoshuo10532

  桃子学姐 qq:2572657268 微信:sususwan616 电话:13217412112

  清清学姐 qq:2459420857 电话:18229707020

  菲菲学姐 qq:3107789563

上一篇:古埃及法老娶了自己女儿,还和她生孩子,为啥不觉得违背了伦理?
下一篇:展望 | 未来的透析是什么样的?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