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禁片,送给所有深陷“代沟”的父子 |《我是你爸爸》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看得人大呼过瘾,只嗔怪时间太快。

  

  在正式聊电影之前,先说个小插曲:本片在广电总局审查后,被勒令更名为《冤家父子》,因为总菊觉得“我是你爸爸”是在骂观众。

  (此处省略100字,哦,不,是1000字。)

  What?冤家父子?你怎么不把《无间道》改名叫《谁是卧底》呢?

  电影,尤其是作者电影,很多东西是动不得的,动一发而伤全身。

  从《我是你爸爸》改成《冤家父子》,一部充满反讽意味的惊悚喜剧,瞬间便转型成了家长里短的伦理剧情片。

  这种改变,是致命的。它给了观众一个很强的指向性,限制了想象的空间,观影的乐趣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各位看的版本片头出现的名字是“冤家父子”,请放肆地忽略,并自行脑补“我是你爸爸”这五个字。

  然后再看,味道就对了。

  

  下面说回电影。

  和《老炮》有一点相似,冯小刚在本片中同样扮演一个中年父亲的形象,名叫“马林生”。

  故事的背景是九十年代,马林生四十来岁,是某机关的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听起来挺有势力,实际是个没实权的闲差。

  不过,他自恃是个知识分子,为人清高。中年丧妻后,便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马车”。

  在家里,他把儿子管教得服服帖帖:毛巾该怎么放、头发该怎么梳、衣服该怎么穿……从头管到脚。

  可实际上,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都是越管越野的。

  在家里表面顺从的马车,在学校里,恰恰是那个最不服管的孩子。

  影片就围绕这对父子关系的变化,展开了。

  02

  本片的叙事段落还是非常清晰的,可以分为三段:父亲、朋友、孙子。

  从这三段,我们可以看出,“马林生”这个人物的身份是在一层层跌落的。

  

  起初,他是个“父亲”,而父亲是一种“天赐的权威”。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马林生在儿子面前总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对其大呼小喝、百般管教。

  在道理讲不通的时候,“我是你爸爸”是最管用的道理。

  儿子马车虽心里不服,却也没辙,只得忍着烦躁,听之任之。

  到了学校,他把压抑太久的反抗,给了老师——这个“自封的权威”。

  嬉笑怒骂之间,他享受着同学们的叫好声,看着老师下不来台,心里洋洋自得。

  

  这场父亲对儿子的管教,在“写检查”一场戏中达到了高潮。

  马车因顶撞老师而被处分,马林生听着交响乐奋笔疾书,替儿子写就了一篇声声泣血的检查,通篇都是革命时代的话语。

  像什么: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自由散漫、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

  当马林生高声念完最后一句,“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啦!”

  透过碎珠穿成的门帘,我们看到坐在里屋的马车,正在看着站在外屋的父亲。

  他有点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人了,更不认识检查中所写的那个自己。

  他只是在课堂上质疑了老师一下,怎么在父亲的笔下,就成了对不起农民、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的千秋罪人了呢?

  

  这场戏中的“门帘”,作为本片的一个重要意象,第一次明确的出现。

  它将父子之间的隔阂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马车最终拒绝了抄写这份检查,而马林生狠狠地打了他。

  至此,影片的第一段落结束。

  很明显,此时的父亲仍是强势的,但“无力感”已经开始显现。

  03

  接下来是第二段落:“朋友”。朋友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家暴事件后,为了拉近和儿子的距离,马林生硬要和儿子做朋友。

  他对儿子说:“从今往后,你也甭管我叫爸了。”

  马车:“那我管您叫什么啊?”

  马林生:“叫名字啊,嗨,你,都成。”

  这是马林生为这段父子关系做出的第一次让步。

  可是,“称谓上的平等”却并没有带来“心灵上的互通”。

  在儿子眼中,马林生仍然是那个古板、严肃又懦弱的中年男人。

  

  他被邻居欺负,在单位受挤兑,空有个文学梦却憋在家里一个字儿也写不出来。

  在下棋时 ,为了让马林生不丢面子,马车总会故意让他几手,他自己还浑然不知。

  马车被街头的小混混欺负,马林生抓起一块蜂窝煤就冲出门去,结果却假装没看见那个混混,直直地走了过去,最后把蜂窝煤摔碎在地上。

  为了摆脱父亲,马车甚至撺掇自己的同学,把寡妇妈介绍给马林生当老伴儿。

  ……

  在儿子面前,马林生图有一个“父亲的身份”,却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尊严。

  终于有一天,他在单位里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只见他雀跃地骑上车,穿过人群,哼着小曲,赶回家里。

  可是,马车见到奖状,却只说了句:“就这个?祝贺你啊……”便转身走了。

  马林生眼中的“荣誉”,在马车眼里却“一文不值”。

  

  在一场同学聚会上,“门帘”的意象第二次明确的出现了。

  这一次,坐在外屋的是有说有笑的马车和他的同学们,坐在里屋的是独自喝着闷酒的马林生。

  门帘这一次不止隔开了这对父子,更是隔开了两代人,隔开了他们对话的可能,也隔开了分享悲喜的空间。

  那天是十一, 正是举国欢庆的时刻,灯光迷离,烟火满天,马林生一个人游荡到了街上,路上人很少,或许只有他。

  马林生感到,每一次他试图靠近儿子,都反而拉远了他们的距离。

  他要和儿子做朋友的想法,也落空了。

  

  04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段落:“孙子”。

  这里的“孙子”指的不是亲缘身份,而是社会身份。

  这对父子的关系在一次“父亲撬锁搜查儿子抽屉”的恶性事件后,终于降到了冰点。

  马车甚至一度举起铁棍,马林生见状大喊:“你要怎么着?动手?你难道要打你的父亲吗?”

  马车横眉冷对,涕泪横流,最后作罢。

  其实,他们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不是事件的冲突,而是观念的对抗。

  这世间所有的父子关系或亲缘关系都相似,最难处理的地方就在于“先天的决定”与“后天的差异”之间形成的错位。

  父亲对儿子的权威是先天决定的。

  可后天呢,就不好说了。如果在一个价值观相对稳定的社会,代际之间的差异并不会那么大。

  可这是在中国啊,在这个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进程里,在这个把上千年过成一百年的高密度时空里,每个十年的变化,都可能是翻天覆地的。由此我们再来看这对父子。

  

  影片中交代的时间是1995年,此时的马林生已经四十多岁了,往回算的话,他应该出生在五十年代。

  这意味着,他的整个青春期以及成长期,都是在中国最动荡的20年中渡过的。

  那时的他,和马车差不多大,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是无休无止的运动和无穷无尽的死亡……

  在一个每天都有可能被人破门而入、清算抄家的环境中长大,他身上带着的那股怂劲儿、那种软弱、那种怕事,还难以理解吗?

  后来他成年,进了机关,成了“工会主席”。每日里无所事事,也就负责买个脸盆、贴个春联、喊喊口号、作作报告……

  他也想写作,可是一落笔就是陈词滥调;他也想活得有尊严,被人看得起,可是没人给他这个机会。

  活到了四十岁,一事无成,老婆死了,儿子还疏远他,这里面又有多少是他可以决定的呢?

  

  他也想做一个好父亲,可是他没办法。

  更为荒诞的是,影片中,马林生的邻居发了疯,他把邻居送到精神病院,却被医生误当成病人关了起来,而有病的邻居反倒被放了出来。那里的医生是个侏儒,却判定着人的生死,这种视觉上的反差,呈现的是意义上的反讽。

  正常人被关起来,不正常的人却满街跑,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荒谬吗?

  从精神病院回来后,马林生像是变了一个人,他带着墨镜,沉默不语,一回到家,就开始收拾东西,要从家里搬出去。

  马车不解:爸,您这是干嘛呀?

  马林生:别,千万别,我可当不了你这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说着就往外走。马车再叫:爸……

  马林生回过头:我不是你爸,我是孙子!

  

  就这样,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马林生,从一个“儿子面前的父亲”,一步步变成了“社会面前的孙子”。

  面对“父亲”这个终生的身份,他说“他不干了”。很好笑,但更心酸。

  而身为80后的马车,当然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他成长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与父亲更是两个世界。

  由此,我们再看这对父子的决裂,就会明白,它是时代变迁的一种副作用。

  而所谓的“代沟”,也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鸿沟。

  它隔开的不是你我,而是你们和我们。

  05

  在影片的最后,马车找到曾经欺负他的混混,狠狠地揍了一顿。

  而混混带着一帮人找到了马林生,威胁道:“你就说,你是不是他爸?你要说不是,我们立马就走。反正逮你儿子还不容易。”

  就在混混们要转身离开的时候,马林生说:“我是他爸。”

  

  再次见到马林生,他已经浑身缠着白布,躺在了医院。

  马车推门进来,快步走到父亲的床前,哭倒在地。

  马林生这一次并没有责备,他伸出缠着白布的手,冲儿子艰难地竖起了拇指,嘴里嘟哝了一句:“牛逼!”

  儿子顺势躺在了他的怀里,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

  那一刻,我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马林生这半辈子活得窝囊,他有一肚子的委屈,却无处申诉;他有两膀子的力气,却不知该挥向谁。

  这一次,儿子用这种方式,替父亲出了一口恶气。

  而最重要的是,马林生知道,儿子不会再像他那样懦弱。

  他会成为一个男人,以父亲无法理解的方式。

  

  【后记】

  一部电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有什么关联吗?

  我并不这么觉得。

  但巧合的是,就在《我是你爸爸》被禁后一年,也就是1997年,王朔去了美国,此后沉寂了很久,近些年才因一些花边新闻,再度受到关注;也是在1997年,冯小刚拍出了大陆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从此成为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

  这样的故事背后,其实也暗合了中国电影人在那时候面临的选择:要么出走,离开电影;要么接受招安,别再碰现实题材。

  有时候,现实还是要比电影更精彩一点。

  子戈 :简书原创作者。公众号【子戈说】zigetalk。

  ——简书专题公众号——

  「简书微信公众号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简书 App 上用户原创内容」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方二维码远离孤独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简书小明”,即可加入丰富多彩的简书微信群!

  

上一篇:阴婚习俗范围远超想象!剥削农村残障女性的陋习为何延续数千年?
下一篇:精 [好剧推荐]豆瓣8.0!沈腾的这部国产“大尺度”剧,被人评价为童年阴影!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