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行测资料之逻辑判断题示例讲解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逻辑判断题示例讲解

  一、逻辑判断论证类题目解题技巧

  (一)论证类题目的题型概述及判定

  加强论证题目是要求考生通过读题,在了解题干中心思想,论证内容的基础上从选项中选出最能加强论证内容的一项。题型判定:通过设问体现,关键词有:支持,前提,假设 削弱论证题目是要求考生通过读题,在了解题干中心思想,论证内容的基础上从选项中选出最能加强论证内容的一项。题型判定:通过设问体现,关键词:削弱,质疑,反驳

  (二)论证类题目的常见加强/削弱方式加强论证削弱论证论题统一统一论点肯定论点否定论点论据肯定论据、补充论据否定论据、补充论据论证建立联系拆断联系

  (三)排除错误选项的技巧

  1.偷换概念(偷词,换词)一定不选。

  偷换概念是指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是一种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2.话题不一致(题干围绕的话题与选项的话题不一致),一定不选。

  保持话题一致才可以使论据和论点有机统一,所以在解题时要注意收敛思维,直击问题的范围,排除与题干话题不一致的答案。

  3.不确定选项(题干中含有可能、是否等字眼),一定不选。

  如果选项,本身就无法确定,有多种可能情况,那么它就没有任何加强、削弱力度。

  4.如果两种加强或削弱方式同时存在,依据削弱力度,不选力度弱的。

  加强力度:加强论点>加强论证>加强论据

  削弱力度:削弱论点>削弱论证>削弱论据

  (四)技巧演练

  1.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东汉以后,古滇国却神秘消失,唐代以后的史书上竟没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据此,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在抚仙湖水下古城,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B.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有墓葬群

  C.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史料记载的古滇国都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D.据专家推测,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问题,发现存在“支持”这个关键词,可知此题为加强论证题,题干中的论点是“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论据是“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我们可以发现“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这个论据是无法直接推出“古滇王国”这个论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缺少一个必要的联系,那么我们就需要将它们之间的必要联系建立起来。A选项提到“青铜器”,而题干提到的是“古滇青铜器”,不是一个概念,根据技巧一,偷换概念的选项不选,所以直接排除;B选项建立起了论据“墓葬群”与论点“古滇王国”之间的必要联系,加强了论证,而C、D选项虽然也有一定的加强力度,但都只能作为一个论据补充到题干中去,加强论据。根据技巧四,如果两种加强或削弱方式同时存在,依据削弱力度,不选力度弱的。而加强论证的力度要大于加强论据的力度,所以,不选C、D,选B。

  2.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A。有许多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些语言文字B。古代语言文字往往是随着文明被征服而灭绝的C。许多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保护D。现代的非文盲比例与古代相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

  答案:C。解析:通过阅读问题,发现问题中存在“反驳”这个关键词,可知此题为一个削弱论证题。论点是“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论据是“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题干谈论的话题是语言文字灭不灭绝。下面看一下选项,A选项是在说有语言学家研究,B选项是在说语言文字灭绝的原因,D选项谈论的是文盲比例问题,这三个选项与题干的话题都不一致,根据技巧二话题不一致的选项不选,所以直接排除。而通过分析C选项,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以作为一个论据补充到题干中去,从而削弱论据,所以选择C。

  3.甲国生产了一种型号为su-34的新型战斗机,乙国在是否要引进这种战斗机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su-34较以往引进的su-30有更加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支持者的声音?( )

  A.目前市场上有比su-34性能更好的其他型号战斗机

  B.su-30足以满足对地攻击的需要,目前乙国需要提升的是对空攻击作战能力

  C.目前还没有实际数据显示究竟是否su-34有更大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

  D.甲乙两国目前在双边贸易中存在诸多摩擦,引入su-34会有很多实际困难

  答案:B。解析:问题中出现“削弱”这个关键词,可知此题为加强论证题。论点是“引进su-34”,题干的话题是要不要引进su-34。下面分析一下四个选项:A选项是在说有比su-34更好的,D选项是在说引进su-34存在困难,它们都和题干的话题不一致,根据技巧二直接排除。C选项存在“是否”这个词,主要意思是在说有可能 su-34强,那就引进su-34,也有可能su-30强,那就引进su-30,它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选项,根据技巧三不确定选项不选,所以直接排除。再分析一下B选项,它是在说引进su-30足够了,不需要su-34,是直接对论点的否定,否定论点是削弱论点的方式,所以选择B。

  以上则是四大排除错误选项的技巧:(一)偷换概念(偷词,换词)一定不选。(二)话题不一致(题干围绕的话题与选项的话题不一致),一定不选。(三)不确定选项(题干中含有可能、是否等字眼),一定不选。(四)如果两种加强或削弱方式同时存在,依据削弱力度,不选力度弱的。通过习题的验证,我们可以发现运用这些技巧来解决论证类题目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希望可以对大家解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逻辑判断之结论型题目解题技巧

  结论型题目是逻辑判断部分的常考题型之一。这类题型的题干给出一段论述或推理,要求选出能够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进行归纳或推理的选项,类似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题。下面,就逻辑判断的结论型题目进行讲解。

  (一)常见的提问方式

  “由此可以推出:”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

  “以下哪项作为结论从上述题干中推出最为恰当?”

  “下列哪项最能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

  (二)解题核心

  总结如下解题核心:

  1.将选项逐一与题干内容进行对比,排除与题干材料无关、矛盾的选项以及过度推断的选项;

  2.正确选项既可能是对题干材料整体内容的概括,也可能仅是对题干某一细节的概括。

  【例题1】 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南极半岛和邻近的斯科舍海地区的实地数据后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气温上升了5至6摄氏度,并且来自其他海域的哺乳动物增多导致南极哺乳动物捕食竞争加剧。因此,在上述地区作为哺乳动物主要食物来源的磷虾的密度下降了近80%。而同一时期,生活在该地区以磷虾为主食的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的数量也急剧减少。由此可以推出( )。

  A.气温上升对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

  B.气温上升造成了南极海洋哺乳动物捕食的竞争加剧

  C.如果磷虾的密度继续减少,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都会灭绝

  D.气候变暖和哺乳动物的捕食竞争加剧威胁了帽带企鹅的生存

  解析:将选项逐一与题干内容进行对比:

  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生态环境”的问题,错误;

  B项,由第一句可知“气温上升”和“海洋哺乳动物捕食竞争加剧”是并列关系,错误;

  C项,“灭绝”的说法属于“过度推断”,由题干只能推出会“急剧减少”,错误;

  D项,题干第一句指出存在的现象:气候变暖和哺乳动物的捕食竞争加剧;后两句叙述了这一现象的后果。“急剧减少”说明已经威胁到了其生存。D项可以由题干内容推出。

  因此答案为D。

  点拨 无中生有(A项)、过度推断(C项)、与题干信息矛盾(B项)是结论型题目中最常见的三种错误选项。

  【例题2】 当受到害虫侵袭时,大豆和其他植物会产生一种叫做茉莉酸盐的荷尔蒙,从而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更多蛋白酶抑制剂,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害虫吃下这种化合物以后,其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植物生物学家德鲁西亚发现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植物丧失分泌茉莉酸盐的能力,整个“防御通道”由此将被关闭,于是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便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

  由此可以推出( )。

  A.大豆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

  B.茉莉酸盐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害虫

  C.不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将很难抵御害虫

  D.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

  解析:将选项逐一与题干内容进行对比:

  A项,题干最后一句指出,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而抗虫害能力的强弱自然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因此A项可以推出;

  B项,茉莉酸盐的作用是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增强自身抵抗力,而非抵抗害虫,错误;

  C项,题干只说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可抵御害虫,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错误;

  D项,由题干最后一句,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错误。

  因此答案为A。

  点拨 结论型题目中也经常使用命题推理的知识,需牢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如此题的C、D两项均可理解为犯了这一错误。

  【例题3】 有专家认为,家庭装修中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建材只能保证有害物质的含量符合相关行业要求,并不代表完全不含有害物质。因此在装修中大量甚至过度使用建材,仍会导致有害物质累积超标。由此可以推出( )。

  A.建材行业应该进一步严格环保标准

  B.建材行业应努力降低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

  C.挑选好的建材可以有效避免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D.适量使用建材才能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解析:题干并未说明“环保标准”有问题,A项错误;题干最后一句是说因“大量甚至过度使用建材”而导致有害物质累积超标,B项“降低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和C项“好的建材”都偷换了概念,实则与这一说法无关;根据最后一句可知D项正确。因此答案为D。

  点拨 “偷换概念”也是结论型题目的常见错误选项,这类选项往往看似与题干内容有关,但其实偷换了其中的关键概念。

  【例题4】 通常情况下,报刊的记者和编辑在文章的措辞上极其小心,但在基于激发读者好奇心与报刊发行量的压力下,“体面”的报刊与“垃圾”报刊之间品味差异似乎在缩小。加之,人们的注意力持久度似乎也很短暂,这使得上述困境加剧。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从上述文字中推出的是

  A.报刊迫于销售压力在尽量准确报道的同时还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记者和编辑对怎样才能在文章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更在意了

  C.如果人们对报刊报道的注意力持久度并不短暂,则“体面”报刊的品味会提升

  D.记者和编辑在文章措辞上的极其小心,不能与其应怎样吸引读者注意力相提并论

  解析:此题要求选的是“不能推出”的一项。由题干最后一句可知:注意力持久度短暂导致“体面”的报刊的品味降低,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C项错误。因此答案为C。

  (三) 要点回顾

  结论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的选项,总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无中生有,即与题干无关的或者超出题干范围的选项;

  ②过度推断,即由题干信息无法客观推出的选项;

  ③偷换概念,即选项中的概念与题干概念不一致,是看似有关、其实无关的选项;

  ④与题干信息相矛盾的选项;

  ⑤违反推理规则的选项,主要是违反假言命题推理规则,如“通过否定前件得到否定后件”的选项。

  三、图表法快解逻辑判断题

  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判断部分的题目,大致分为两类题型: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逻辑判断题目中,必然性推理一直是考察的重点,所占比重甚至达到90%以上,所涉及的考点全面,既有分析推理,也有直言命题的考查,更有复言命题推理的考查,几乎涵盖了必然性推理的全部知识点。  要想快速解答逻辑判断题目,特别是必然性推理题目,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必然性推理类题目是最直接考查考生推理能力的一类题目,对恰当的题目使用恰当的解题方法,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推理,得出答案。解答该类题目,有一个很直观的方法,就是图表法。利用图表法,可以快速、直观的了解到题干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如果一个题目中涉及或列出的事物情况包含两类或者更多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之间有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可以考虑采用图表法。  此种方法在匹配类型的题目中经常使用,比如人物与体貌特征的匹配、人物与地点职业的匹配、人物与事件的匹配、人物之间关系的匹配等等。  当题目中主要的元素只有两类时,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解决;当题目中主要的元素超过两类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解决。有的题目虽然给出了多于两类的元素,但存在两类关键元素,可以列出表格。其他的元素虽然不必在表格中体现,却是联系这两类元素的纽带,根据它们,我们可以得出更多的信息,从而将题目解答出来。在运用图表法的时候,还可以边列表(画图)边排除,从而节约时间。  图表法解题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列表法,二是画图法,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1.列表法:列表法就是将题干中叙述关系用表格表示,理清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列表法主要适用于只有两类主要元素的题目;有的题目虽然给出了多于两类的元素,但只存在两类关键元素,可以列表格,其他的元素虽然不在表格中体现,却是联系这两类元素的纽带,根据它们,我们可以得出更多的信息,从而将题目解答出来。  例题:因某种原因,甲乙两人现面临A、B两种方案的选择。如果两人都选择A方案,则甲得到5个单位利益,而乙得到2个单位利益;如果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B方案,则甲、乙均得到4个单位利益;如果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A方案,则甲得到6个单位利益,乙得到1个单位利益;如果甲、乙均选择B方案,则各得到3个单位利益。假定甲、乙两人都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标准来进行算计和行动,都明白上述的利益得失情况,两人的选择不分先后。据此,可推出( )。  A.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B方案 B.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B方案  C.甲选择A方案,乙选择A方案 D.甲选择B方案,乙选择A方案  【解析】此题答案为B。将选择四种方案时两人所能得到的利益表示如下(逗号左边为甲所能得到的利益):

  由图可知,无论甲选择什么方案,当乙选择B方案时,乙所得到的利益最大。根据甲乙两人都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标准来进行算计和行动,可知,乙一定会选择B方案。又两人都明白这一利益得失,所以甲应该是在乙选择B方案的同时考虑使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由图可得,甲会选择A方案。故答案选B。

  2.画图法:当题目中涉及的主要元素超过两类,表格已经不能够表示清楚时,或者涉及位置关系时,便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清关系。  例题:江海县为创建文明的卫生县,组织大家参加爱国卫生劳动。已知,所有沿街商铺的经营户都参加了卫生劳动,县城第一中学的全体师生也参加了卫生劳动,有些县政府工作人员参加了卫生劳动,本县乡村中学的师生有的没有参加卫生劳动。据此,可以推出( )。  A.有些县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参加卫生劳动  B.县城各中学的师生都参加了卫生劳动  C.本县所有乡村中学的师生都没有参加卫生劳动  D.有些参加卫生劳动的是县城中学的学生  【解析】此题答案为D。考查直言命题推理。根据题干描述,可画文氏图如下: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中学全体师生”与“参加卫生劳动”是包含于的关系,即有些参加卫生劳动的是县城中学的学生,D项正确。根据“县政府工作人员”与“参加卫生劳动”是交叉或者包含于关系,故无法推出A项;乡村中学师生有的没有参加劳动,故B项无法推出;第一中学全体师生都参加了劳动,故C项无法推出。

  四、逻辑判断论证方式有效性讲解

  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本文就对常出现的论证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讲解。

  在论证中,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只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方式,才能保证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的真实性。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只有一条,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经常出现在可能性推理题中,其主要表现有:  (1)违反推理规则:要使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保证从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出论点,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凡违反推理规则而进行的论证,必然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通常出现在评价型题目中,结合必然性推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准确把握题干的推理形式,从而发现其中的错误。  (2)无关推论:凡在论证过程中,用与论点毫无联系的论据去推论论点,就叫“无关推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仍然推不出论点。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削弱型、加强型和结论型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论证中没有出现的新的概念,比较容易区分。  (3)以偏概全:以有限定条件的原则为论据,错误地推论出一个超越这一限定条件的结论,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或以片面的论据推出全面的结论,这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类错误多在削弱型题目中出现。  (4)论据不充分:在论证过程中,有时提供的论据虽说不是与论点不相干,但却不足以推出论点,即仍不能从论据合乎逻辑地证明论点,这样的错误称为“论据不充分”。  (5)以人为据:在论证过程中,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论题有关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人格等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这就是“以人为据”。具体表现为“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等。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结论型、削弱型、加强型等题目中。

  ①诉诸权威:“诉诸权威”是指在论证中以权威作为论据的根基,而不是以逻辑或事实来支持论点。

  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例子中,对于地心说不容怀疑这个论题,紧紧依靠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证明其为真,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例题:一般认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在45岁时和他在30岁时相比,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但是在已退役与正在服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举行的一场马拉松比赛结果却是:45岁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和30岁的正在服役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据此,认为一个职业球员到了45岁时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A.以上调查分析是由专门研究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科研机构进行的

  B.科学研究证明,人的青年时期可以延续到45岁,因此运动水平和耐力应该能够保持

  C.以上调查中的退役职业球员都是长期担任足球教练的人

  D.年龄在一定限度内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运动水平和耐力的下降

  解析:即使不看题干,就单纯看A项,就可以判断这是个错误的选项,通过调查分析机构的权威性来加强论证,是犯了典型的“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这种选项在很多加强型题目中经常见到,一般来说都是不正确的。

  B项则说明不仅在实验上而且从科学理论上也可以证实题干的结论,这样就加强了题干的论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归纳法;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容易误选,事实上,“不必然导致”不等于“必然不导致”,只等于“可能不导致”,支持的强度不如B项;C项是无关选项。因此,答案选B。

  ②诉诸无知:“诉诸无知”是一种以无知为论据而引起的谬误,即辩称一个命题为真,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没有被证明为假,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因为没有被证明为真。即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依据,从而断言该命题的真假。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它是不存在的。

  作者用“没有人能证明鬼是不存在的”来证明“鬼是存在的”,就犯了“诉诸无知”的错误。对某些知识的无知,与它是否存在是没有关系的。

  ③诉诸众人:诉诸众人则是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论证,以被广泛接纳为理由服人。

  例题:某市教育专家建议,可以采取按照年龄、教授科目和职称等级将教师平均分配的办法来配置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实现教育公平,解决目前因上重点中学引起的社会问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观点?

  A.很多原来重点中学的教师对此表示支持

  B.普通中学纷纷要求增加拨款加强学校硬件建议

  C.一些重点中学教师要求到该市以外中学任教

  D.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表示反对

  解析:专家认为将教师平均分配就可以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上重点中学引起的社会问题,但如果引起上重点中学的原因并不是教师的问题,而在于学校硬件设施,即B项,则削弱了专家的说法。A项加强了专家的观点,D项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反对并不能说明“将教师平均分配不能实现教育公平”,犯了“诉诸众人”的错误。因此,答案选B。

  五、逻辑判断题秒杀技巧

  在公务员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考生最常将秒杀技巧运用于数量关系的解题过程中,对于逻辑判断这一题型则很少应用。实际上,在逻辑判断中,也常常出现秒杀题,只是考生经常在做题过程中,已经被逻辑判断纷繁复杂的题目信息绕了进去,而难以发现秒杀的破题点。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逻辑判断秒杀题的破题点?以及如何运用秒杀技巧解题?下面就以历年真题为大家讲解这一技巧。

  例1、某公司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是男性,所有的文秘都是女性,所有的已婚者都是文秘,公司的总经理尚未结婚。据此,我们可以知道:( )。

  A、总经理是男性      B、已婚者中有男性

  C、女员工中可能有未婚者  D、销售人员中有的已经结婚

  解析:集合推理题。这一题如果运用逻辑技巧来解题的话,可能很费时甚至做错,类似这种概念很多且概念之间具有矛盾关系特征的,建议考生可以用画图方式解题,比如这道题,按照题目信息将图形画出以后可以直接看出答案就是C选项:

  

  例2、如果你的住房是2006年以后的新建楼房,那就带有外墙保温层。可见( )。

  A、只有2006年以后新建的楼房才带有外墙保温层

  B、所有2006年以后新建的楼房都带有外墙保温层

  C、有些2006年以前新建的楼房也带有外墙保温层

  D、所有2006年以前新建的楼房都不带有外墙保温层

  解析:翻译推理题。这是2011年的安徽省考真题,看到如果…,那么…的句式,直接反应为充分条件:前推后;根据"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的推理技巧,可以直接锁定答案B。

  例3、某中学的甲、乙、丙、丁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该中学的毕业班的前景进行推测。

  甲说:"如果李宁能考上北大,那么王路也能考上北大"乙说:"我看这个班没有人能考上北大。"丙说:"不管王路能否考上北大,李宁都考不上北大。"丁说:"我看王路考不上北大,但李宁能考上北大。"结果表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说对了。据此我们可以得知( )。

  A、李宁考上了北大B、李宁没有考上北大C、王路考上了北大D、王路没有考上北大

  解析:真假判断题。做真假判断类题目,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矛盾信息。观察给定的四句话,可以发现甲和丁说的话是互相矛盾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因此我们判断出乙和丙说的就是假话,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例4、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行猜测。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小华说:"小闽第五,小宫第四。"小任说:"小钟第一,小闻第四"。小闽说:"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宫说:"小钟第三,小闽第四。"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那么,具体名次应该是:( )。

  A、小华第一、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闽第四、小官第五

  B、小闽第一、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

  C、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闽第五

  D、小任第一、小闽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

  解析:排列组合题。观察题目给定的约束信息:"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而第二名这个名次很明显只有一个人猜的"小华第二",因此这个猜测只能是对的。因此答案就是C项。

  例5、热天可能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 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

  解析:归纳推理题。归纳推理的首要解题原则就是"可能性优先",本题给定的前提是"热天可能使人烦躁不安",可能性前提只能推出可能性的结论,因此直接锁定答案B。

  例6、据某知名房产中介机构统计,2010年9月份第二周全国十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并且与8月第二周相比上涨幅度更明显。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抑制,按照这种趋势发展,9月份或将创新政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虽然现在还不能确认楼市完全回暖,但未来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下列最有可能是上述论证前提假设的是:( )

  A、炒房者将资金大量投入楼市  B、国家对楼价的调控手段不足

  C、消费者对房子的购买热情没有减退D、楼市成交量的增长会带动楼价的上涨

  解析:前提假设类。前提假设类题型最常考的是搭桥的技巧,那么只要能够正确的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联系就行了。首先找出此题的论据:楼房成交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论点:楼价调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直接在二者之间搭桥,即是将楼房成交量和楼价之间建立联系,因此答案选择D。实际上,很多前提假设型的题目都可以用这一技巧快速正确的解题。

  例7、德国经济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当中受到的冲击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小,主要原因是德国经济建立在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德国的机械装备和汽车制造业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一些人根据德国的例子得出结论:只有具备强大的制造业竞争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才有高度的稳定性。如果以下各项为真,哪项能够质疑上述结论?( )

  A.有些制造业不发达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

  B.某国制造业不发达,该国经济一直动荡不安

  C.有些国家保持长期经济稳定,却没有发达的制造业

  D.有些国家制造业很发达,但经济并没有长期保持稳定

  解析:削弱论证类。这一题考的比较综合,既用到翻译推理的技巧,也运用了论证类的解题技巧。观察论点的陈述特征,可知这是必要条件的一个典型表达,根据"P→Q的最强否定为P且非Q ",可以直接确定答案C。

  六、逻辑判断之论证相关知识

  逻辑判断部分,一般包括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实质上是对推理和论证的相关知识考查。

  (一)论证结构:可能性推理题目的题干基本上都是一个论证,一个论证在结构上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关系构成。

  论点即论证者所主张并且要在论证过程中加以证明的观点,它所回答的是“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论点”的问题。论证关系是论据和论点的联系方式,也就是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问题。 (二)准确区分论点论据的技巧  要正确分析题干论证,就要学会区分论点和论据,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找“结论”。当题干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即为论点,前面的则为论据或无关信息。

  (2)找联结词。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简而言之”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点,而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据。

  (3)找特征词。如“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如“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语句一般是论据。

  (4)分析因果联系。当题干中没有出现提示性词语或者出现多个提示性词语时,考生可以通过分析题干中的因果联系来区分论点和论据。

  考生在判断论点和论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当有“调查”、“统计”或“实验”、“研究”等出现时,这些内容所引导的语句更可能是论据而非结论。

  ②当题干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时,可能并不会直接指出论点,而此时断定词后面的往往是论据,需要考生注意区分,否则可能出错。 (三)常见逻辑谬误  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常见的逻辑谬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

  第一,概念的有效性。如果在一个论证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的情况,这样的论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对于一个论证来说,在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清楚、正确和前后一致显得尤为关键。偷换概念的错误经常在结论型题目中出现,有些迷惑性选项就是通过偷换概念来设置的,考生一定要仔细辨别,避免误选。

  第二,语言的有效性。在论证过程中,词或短语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个词项不可能在前提中具有一种意义,在结论中却是另一种相当不同的意义。一个正确的论证要求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楚明确的,违反语言明确性的要求,通常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稻草人”、合成谬误等逻辑错误。

  第三,论题的有效性。为了使论证正确而有效地进行,论题就必须清楚、明白。否则,就无法找出适当的论据和正确的论证方式来进行论证。在一个论证过程中,论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任意转换。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常出现于评价型题目中,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但在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极少出现。

  第四,论据的有效性。分为两种情况:(1)论据应当是已知为真的判断。论据是用来确立论题真实的理由。因此,论据的真实性是证明具有论证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条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论据虚假”或“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  (2)论据的真实性不应当靠论点的真实性来论证。论据是用以支持论证的,论点能否成立主要依赖于论据的真实性。因此,论据的真实性应当独立于论点的真实性,即不依赖于论点而成立。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比较简单,在考试中较少出现。

  第五,论证方式的有效性。在论证中,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只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方式,才能保证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的真实性。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只有一条,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经常出现在可能性推理题中。

  七、逻辑判断结论题快准解答

  结论型题目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部分经常考到的一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对论点的归纳能力。这类题目类似于言语理解题,题干信息量一般较大,常常考查对题干细节信息的捕捉和理解,有时还会考查对中心论点的归纳和概括。下面就从如何辨别结论型题目入手,为大家总结出结论型逻辑判断题目的解答技巧,并结合真题,给出详细讲解,方便大家理解与消化。  (一)结论型题目的辨别  结论型题目的提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从上文能(或不能)推出以下哪个结论?”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

  “以下哪项作为结论从上述题干中推出最为恰当?”

  “下列哪项最能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

  提示:有些必然性推理题目的提问方式与结论型相似,但并不是结论型题目。例如2010年国家行测86题的提问方式是“由此可以推出”,但此题的题干和选项可以转化成假言命题的形式,考查的是对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推理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结论型题目。因此,提醒大家要仔细审题,以免答非所问。

  附:(2010年国家行测86题)在由发展中国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储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来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因此,储蓄率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而合理的现象。由些可以推出( )

  A.有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就可以实现由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的跨越

  B.有了高储蓄率,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

  C.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说明储蓄率不高

  D.如果没有高储蓄率,就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解析】D。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由前项推出后项,而后项不能推出前项排除A、B。否定前项不能推出否定后项,排除C;从否定后项可以否定前项可以得到D项是正确的。  (二)解题技巧  对需要理解题干信息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对题干某些细节信息的准确理解。解题的关键就是在准确理解题干信息的基础上,对比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是否与题干信息点相矛盾;

  (2)是或然性还是必然性;

  (3)是否偷换概念;

  (4)条件的适用范围是否改变;

  (5)是否超出题干信息的范围。

  对需要归纳论点的题目,即要对整个语段所要表达的主旨进行概括的,类似于阅读理解,解题时要首先弄清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出中心句、关键词和论据;如果是单纯的说明性文段,也要找出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点。  (三)实例分析  例题1:当受到害虫侵袭时,大豆和其他植物会产生一种叫做茉莉酸盐的荷尔蒙,从而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更多蛋白酶抑制剂,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害虫吃下这种化合物以后,其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植物生物学家德鲁西亚发现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植物丧失分泌茉莉酸盐的能力,整个“防御通道”由此将被关闭,于是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便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  由此可以推出( )。

  A.大豆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  B.茉莉酸盐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害虫

  C.不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将很难抵御害虫

  D.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

  【思路点拨】观察四个选项,考查的都是细节信息,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进行对比分析。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会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而抗虫害能力的强弱自然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因此可以推出大豆的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即A项正确;

  题干中只是说明茉莉酸盐会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增强自身抵抗力,抵抗害虫的是蛋白酶抑制剂,B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题干只涉及大豆类作物,而非所有植物,C项超出了题干信息的范围;

  题干中只是说明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可以看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D项改变了条件的适用范围,因此错误。故答案选A。

  例题2:生物化学家们宣布,他们已掌握了有效控制植物体内拟南芥酶的技术。使用这种技术,人类就可以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气味。拟南芥酶是两种物质的综合体,包括二烯烃氧化物和过氧化氢酶,它能产生茉莉味和绿叶挥发物GLV,后者决定了蔬菜和水果的芳香特点。由此可以推出( )。

  A.茉莉花中含有的拟南芥酶比其他花多

  B.在掌握这项技术之前,人类无法改变植物的气味

  C.如果去掉了拟南芥酶,蔬菜和水果将改变气味

  D.决定蔬菜和水果气味的是二烯烃氧化物和过氧化氢酶

  【思路点拨】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的结论型题目经常会利用偷换概念和超出题干信息范围的方法设置干扰项,所以解答时切记不可主观臆测某种结果或加入了其他条件而得出推论。解题时要认清并牢牢把握题干中的概念和论证关系,才能准确得出答案。

  【解析】由题干信息无法得知茉莉花中拟南芥酶的多少,A项超出题干信息的范围,故错误;题干中只是提到“使用这种技术,人类就可以改变蔬菜和水果的气味”,“蔬菜和水果”与“植物”不是同一概念,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拟南芥酶中的产生的绿叶挥发物决定了蔬菜和水果的芳香特点可知C项正确;D项与题干信息矛盾。故答案选C。

  例题3:盛世兴收藏,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精神需求更加丰富,神州大地兴起了收藏热,然而掺入了功利色彩,热的多少有些浮躁,热的缺少点文化灵魂。最近北京举办了几次“鉴宝”活动,请专家为民间收藏者鉴别藏品,扶“宝”而来者甚众,真正淘到真品的,寥寥无几;一些人耗资数万、数十万,却看走眼了,得到的却是赝品。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收藏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B.收藏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C.收藏市场亟需一批专业的“鉴宝”人才

  D.“鉴宝”活动有利于净化收藏市场

  【思路点拨】此题信息量较大,关键是找准中心句。第一句话是概括性的,而第二句则是具体的事例,因此第一句是中心句,即题干的论点。弄清题干的论证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A项是对第二句的过度引申,第二句主要是为了举例说明论点,而论点与是否“具备专业知识”无关;C、D两项都超出了题干信息的范围。B项是对第一句的提炼,由“掺入了功利色彩,热的多少有些浮躁,热的缺少点文化灵魂”可知收藏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故答案选B。

  八、逻辑判断中的统计相关问题

  统计是人们对数量的一种认识形式,起源于国情调查,自17世纪始,英格兰人开始对“政治算术”感兴趣,开始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将统计方法与数学计算和推理相结合,并且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更加注重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它的根本精神就是重视实证,反对主观想象。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示的展望和论旨,都是真实的,即使不真实,也不会有明显的错误。而只诉诸人们的感官的论证,在性质上是没有根据的,无法触摸,难以论证。基于政治生活中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在行测判断推理中,与统计相关的试题屡见不鲜,一般来说,统计是用百分比来说明问题,因此解答这类题目,分清楚统计数据的含义及影响因子就至关重要。下面以几道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例1】为适应城市规划调整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某商业银行计划对全市营业网点进行调整,拟减员3%,并撤销三个位于老城区的营业网点,这三个营业网点的人数正好占该商业银行总人数的3%。计划实施后,上述三个营业网点被撤销,整个商业银行实际减员1.5%。此过程中,该银行内部人员有所调整,但整个银行只有减员,没有增员。据此可知,下列陈述正确的有( )

  Ⅰ.有的营业网点调入了新成员

  Ⅱ.没有一个营业网点调入新成员的总数超出该银行原来总人数的1.5%

  III.被撤销营业网点中的留任人员不超过该银行原来总人数的1.5%

  A.只有Ⅰ B.只有Ⅰ和Ⅱ C.只有Ⅱ和III D.Ⅰ、Ⅱ、III

  【解析】 要正确做出这道题目,只要将题干中提到的几个百分数分析透彻即可。首先,全行拟减员3%,这3%的员工可能有三种来源:1.全部来自要裁撤的三个网点(这三个网点的人数正好是3%);2.一部分来自这三个网点,一部分来自其他网点;3.全部来自其他网点。同理,当实际减员1.5%时,这部分员工也可能有三种来源:1.全部来自要裁撤的三个网点,这时这三个网点剩余的1.5%的人员要调入其他网点。2.一部分来自这三个网点,一部分来自其他网点。3.全部来自其他网点,这时要裁撤的三个网点的员工(3%)全部留任了,所以III是错误的,同时,这3%的员工必须调入其他网点,当他们同时调入一个网点时,Ⅱ也是错误的,当然他们也可以调入多个网点。分析至此,可以很清楚明白选A。

  【例2】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在某市高收入人群中,本地人占70%以上,这充分说明外地人在该市获得高收入相当困难。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才能支持上述结论( )。

  A.外地人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0% B.外地人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不足30%

  C.该市中低收入人群中,外地人占40%D.该市中低收入人群中,外地人占不足30%

  【解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解答之前,需要首先分析清楚得出外地人在某市获得高收入困难这一结论的原因。B选项,若外地人占总人口比例不足30%,获得的高收入的也不足30%,因为本身在该市的外地人就少,不能说明获得高收入难,故B项不能说明外地人在该市获得高收入困难。A项如果为真,外地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0%,可是在高收入中只占不足30%,恰恰说明了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C、D选项都在考虑外地人占低收入群体的比例问题。可以说不论外地人在低收入群体中比例的高低,都不能说明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这一矛盾可以用下面的表格的解释:

  表一:

  

  C选项指出在低收入中外地人占40%,如表一的情况,因为外地人占该市总人口的25%,外地人很好,当高收入中外地人占30%时,仍然能说明外地人获得高收入不困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只考虑低收入比例的时候,涉及到外地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中等收入比例、高收入比例多个变量无法确定。同理,若外地人只占总人口的10%,低收入不足30%,高收入也不足30%,并不能一定说明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因此D选项也不对。

  九、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之一: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

  考试中逻辑判断题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面对试题,从哪里“撕开裂口”,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  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提示:

  1. 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

  如:甲不是女的。——可知甲是男的。

  2. 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

  如: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可推知丙是法官。

  关于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这一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的运用见下文实例。

  例1. 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 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 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D. 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 C。解析:(1)确定条件是:丁说真话。丁说:“有红车的人说真话”,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红车”相关的条件推演;(2)乙说的话与红车相关,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可以推出乙、丙都说假话;(3)根据丙说假话,推出丁是蓝车;(4)根据乙、丙说假话,推出甲说真话是红车、乙是银车、丙是白车、丁是蓝车。

  例2. 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由此可以推知( )。

  A. 甲不是湖北人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 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 D。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 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例3. 如果选购了股票,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据此,可以推出( )。

  A. 选购股票 B. 不选购股票 C. 不投资邮票 D. 不投资期货

  答案: B。 解析:(1)整合题干: ①股票→不期货;②邮票→期货;③邮票∨外汇;④-外汇。(2)由确定条件“-外汇”入手,由(3)、(4)可推知“投资邮票”;(3)现已确定“投资邮票”,再由(2)、(1)可推出“-股票”。

  例4. 华仔、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 )。

  A. 华仔饰演丙 B. 荣光饰演丙  C. 陈龙饰演丙 D. 华仔饰演乙

  答案: A。解析:(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生活中没有;(2)与“沉稳” 和“生活恋人”相关的条件是: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可推知:舰长是华仔扮演。  (3)再根据: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可推知甲和乙都不是舰长,而丙是舰长。

  提示: 题中“谁是甲”“谁是乙”就无需再推断了。

  例5. 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

  A. 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 B. 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

  C. 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 D. 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

  答案: C。 解析:从确定条件(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医生是丙。排除B、D。

  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由(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

  提示: 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十、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之二: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下面通过历年真题实例解读考试中这类逻辑判断题。

  例1. 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第一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第二间房门上写着:“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第三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据此可以推断( )。

  A. 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 B. 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

  C. 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D. 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

  答案: C。  考点:逻辑矛盾

  解析:(1)整合题干:①第一间:“有狮子”;②第二间:“公主在第一间”;  ③第三间:“有狮子”。(2)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句真话”,选择“找矛盾”解析,①、②矛盾,真话必在其中。由此推出,第三间房门上写的是假话,所以,第三间房子里没有狮子。因此,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例2. 关于某公司职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如下三个描述:“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根据题干,仍不能确定下面哪个选项的真假?( )

  A. 文茜女士未恪尽职守 B.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不恪尽职守

  C. 该公司有些职员不恪尽职守 D.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答案: B。考点:逻辑矛盾。解析:(1)“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与“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唯一的“真”就在其中,所以:剩余的“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必然是假的。

  (2)接续推出“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必然假,因为“文茜女士不恪尽职守”。唯一真的是“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3)于是可知:A真,C真,D假。而B真假不能确定。

  例3. 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

  A. 仅黄某 B. 仅张某 C. 仅范某 D. 仅张某和范某

  答案:B。考点:逻辑矛盾。解析:(1)题干确定的条件是:四人中只有一人是错的;(2)条件有矛盾的是“张某说范某胖、范某说自己不胖”,他俩之中必有一真一假,那么黄某和覃某就是对的;(3)由上述可推出,“覃某说自己不胖”“黄某说张某胖”都为真。

  例4. 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考点:逻辑矛盾

  解析:(1)题中乙和丁所说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这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可推出:钱是甲捐的。

  总结: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十一、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之三: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关于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见下文实例讲解。  例1. 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

  A.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

  B.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C.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 ,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D.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 ,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答案: B。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条件①“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2)根据条件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答案为B。  例2. 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各有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放一组,丙、丁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很多。可奇怪的是我们将天平的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 乙、丁、甲、丙 B. 丁、乙、丙、甲 C.乙、甲、丁、丙 D.丁、乙、甲、丙

  考点: 排除法. 答案: D.

  解析: (1)通过整理题干,可知:甲、乙=丙、丁。

  (2)通过:甲、丁>乙、丙,可知丁>乙。因此可以排除A、C。

  (3)通过:甲、乙=丙、丁,丁>乙,可知甲>丙。因此排除B。答案为D。

  【提示】 对于题干中条件较多的题,也可把题干条件一一分析,然后得出答案。这种方法相对费时间,为节省时间,可使用排除法。  例3. 某领导决定在王、陈、周、李、林、胡等6人中挑几人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执行任务的人选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王、李两人中只要一人参加;李、周两人中也只要一人参加;王、陈两人至少有一人参加;王、林、胡3人中应有两人参加;陈和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如果林参加,李一定要参加。据此,可以推出( )。

  A. 王、陈不参加 B. 林、胡不参加 C. 周、李不参加 D. 李、林不参加

  答案: D.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为直观,我们可将题干中的条件用约定的符号表达如下:

  ①王/李;(要么王,要么李)

  ②李/周;(要么李,要么周)

  ③王∨陈;(王或陈至少一个)

  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

  ⑤陈,周/-陈,-周;(陈、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

  ⑥林→李。(林参加,李就一定参加)

  (2)根据③“王∨陈”,可以排除选项A“王、陈不参加”。

  (3)根据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可以排除选项B“林、胡不参加”。

  (4)根据②“李/周”,可以排除选项C“周、李不参加”,答案为D。  例4. 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 B. 乙毕业于数学系

  C. 甲毕业于数学系 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答案: A.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提示: 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

  总结: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分明;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

  十二、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之四: 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

  《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技巧之三》介绍了一个或多个确定条件的试题。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 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例1. 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由此推出( )。

  A. 是甲做的好事 B. 是乙做的好事 C. 是丙做的好事 D. 是丁做的好事

  答案: B。 考点: 假设。

  【解一】 (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

  【解二】 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

  提示: 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例2. 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乙: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丙: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丁: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戊: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由此可以推测( )。

  A. 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 B. 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

  C. 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 D. 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

  答案: C。 考点: 假设。

  解析:(1)假设选项A(1蓝)正确,则推出矛盾:1蓝,则丙说“1红”错而“5白”对,则戊说“5紫”错而“2黄”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至此推出:2、3都黄矛盾,所以A不是答案。

  (2)B不能成为确定条件,放弃假设B。

  (3)假设C(4白)正确:“4白”则乙说“4红”错则“2蓝”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则丁说“3蓝”错则“4白”对,则丙说“5白”错则“1红”对,剩余的5只能是紫色。至此推断结束,且符合“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答案为C。  例3. 在某城市,有一家银行被盗,警方通过侦查,拘捕了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六个重大嫌疑人。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1号、5号、6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作案,1号、2号两人最少有一个作案,2号和3号两人要么都作案,要么都没有作案,1号和4号两人中只有一人作案,3号和4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作案。据此,可以推出全部案犯人数是( )。

  A. 3 B. 4 C. 5 D. 6

  答案: B。 考点: 假设。

  解析:(1)整合题干条件:

  ①1∨5∨6 = 2个;

  ②1∨2;

  ③2,3 / -2,-3;

  ④1/4;3/4。

  (2)假设:4号作案,则有:

  4,(-1,-3),2,3,可见:3,-3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断定: -4。则有:-4,1,3,2,5/6(合计4人)。答案为B。

  例4. 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 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 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 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D. 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

  答案: A。 考点: 假设。

  解析:(1)题干三个条件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运用假设方法。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那么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也真,与题中只有“一真”不符,故丙假。(设真不成立就是假的)

  (2)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假,说明“一中和二中”至少有一个学校存在加课现象。

  (3)继续推出甲为真,即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继续推知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假,即并非(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再推出:所有学校都存在加课问题。

  (4)再继续推知:A项“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真。答案为A。

  提示: 假设哪个条件为真,是解析试题的重要起点。究竟假设哪个条件为真对推理有利呢?这要看后续推理是否能够得到暂时的阶段性结论。如上题,假设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就不能断定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是真是假,也不能断定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的真假。有可能“其他学校有加课现象”而恰恰“一中和二中”没有加课现象。以上通过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不能成立,接续可推断出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这就是能够得到阶段性结论的假设。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第一篇第六章“核心考点之智能推理”中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总结: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十三、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之五:阅读要分清 论据和论点

  所谓论据,就是得到结论的根据,也称前提、例证、证据、假设、支持句、加强句等,本书统称为分句。分句对结论或观点具有说明、支持和加强的作用。所谓论点,也就是在论述中要表述的观点,也称论题、结论、看法等,具有结论性、概括性的作用。本书统称为主句。

  通俗地说,论据(分句)是“前提”,或称“原因”,是论述的依据;论点(主句)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前提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的,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请看这样一段论述:

  祖国强大了。国庆阅兵式气势浩瀚,军威炯炯,是战无不胜的宣言;海地救灾中丰富的救灾物资和居世界前位的科学手段,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和关注;面对非典、甲型流感,我们都有沉着、冷静、科学、可行的预警方案;留洋华人在世界各国已经被刮目相看。

  这段论述的主句是“祖国强大了”。而“军威、救灾、预警方案、被刮目相看”都是说明主句、加强主句的分句。

  在阅读试题中,一段并列关系的论述,其实是有主句和分句层次的。阅读中,分清主句和分句,是快速、正确解析逻辑论证试题的关键。

  例1.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

  A. 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 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 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D. 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

  答案:B。  考点: 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主句:专家观点,由于雨水冲刷,将先秦陶片冲入唐代古墓;

  分句:唐代古墓中发现先秦夔文陶片。

  提问要求:削弱“专家观点”,即主句。

  (2)选项B“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直接反驳专家观点“雨水冲刷带入陶片”。答案为B。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例2. 因为化纤是用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的,生产化纤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要用掉许多能量和水,而且化纤垃圾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很慢,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穿着纯棉织物要比使用化纤织物更环保。下列哪项如果为真,会对上述观点构成最强有力的质疑?( )

  A. 最新的化纤纤维在外观、手感、吸湿性等方面与纯棉织物没有什么明显差别

  B. 科学家正在研究回收、利用、处理化纤垃圾的新办法

  C. 纯棉织物价格比较高,占人口多数的工薪阶层和农民想穿也穿不起

  D. 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世界上的杀虫剂25%被用于棉花种植

  答案:D。  考点: 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分句:生产化纤产生污染物;

  主句:一般人认为穿纯棉织物比化纤织物环保。

  提问要求:反驳“纯棉织物更环保”。

  (2)选项D“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并不比化纤环保”,直接反驳“纯棉织物更环保”,答案为D。

  (3)选项A、C与环保无关,不能反驳主句。

  (4)选项B“研究处理化纤的新办法”,没有说明化纤比纯棉环保,排除。

  例3. 以往,境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在合同签约至合同执行完毕期间汇率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实际盈收出现波动,而现在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由于人民币是境内企业的本币,合同计价和企业运营的主要货币相一致,境内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因此,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条件?( )

  A. 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

  B. 在与国内企业发展贸易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C. 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将跨境贸易开展到世界各地

  D. 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往来

  答案:B。考点: 必要前提。

  解析:(1)整合题干:

  主句: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分句:银行推出人民币结算业务。

  提问要求:补充必要前提。

  (2)根据题干,境内企业进行跨境贸易的前提必须是,“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答案为B。

  (3)A项“有了跨境贸易,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就增多”,如果对外贸易的企业不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也不会增多,不能支持题干论述。

  (4)选项C、D与A一样,如果这些企业都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就不能支持结论“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

  提示: 必要前提是一个结论不可缺少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结论就是空话。如没有B项的“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个前提,那么题干结论“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就是空话。  例4. 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很多睡眠不好的人都有睡前饮用咖啡的习惯。因此,喝咖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症的辅助手段。以下哪项为真,对题干的结论是最有力的反驳?( )

  A. 咖啡有很好的安眠作用

  B. 有证据表明,咖啡有提神的作用,这很可能是导致他们睡眠不好的原因

  C. 咖啡是人们喜爱的饮料 D. 咖啡辅助治疗失眠症,将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答案:B。  考点: 削弱主句。

  解析:(1)整合题干:

  分句1:失眠、睡眠质量差影响健康;

  分句2:睡眠不好的人都会睡前喝咖啡;

  主句:喝咖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手段。

  提问要求:反驳结论“喝咖啡有助睡眠”。

  (2)选项B“证据表明,咖啡导致人们睡不好”直接反驳了“喝咖啡有助睡眠”。答案为B。

  (3)选项A、D“咖啡有安眠作用”是支持选项。

  (4)选项C与题干无关。

  例5. “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 )

  A. 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B. 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

  C. 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D. 两个成年男性遗骸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

  答案:C。  考点: 削弱主句。

  解析:(1)要求削弱上述判断。上述判断即指题干中的结论(主句)。根据发现“出土少女遗骸佩戴饰品”,即得出结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审美意识开始萌动。削弱要针对“审美意识”这个结论。

  (2)削弱这个结论的是C: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表示地位”是对“有审美意识”的削弱。答案为C。

  (3)A项是针对饰品材质或式样而言,与题干结论不相干。进一步说,如果新石器时代有饰品(石器),那就加强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有审美意识”的说法,是支持项。

  (4)B、D为无关项。  例6.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为。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程度。以下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

  A. 很多昆虫,不是以“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B. 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 C.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眠期间脉搏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到5摄氏度。 D. 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边就会躺着一两只小熊,这是冬眠时生产的仔

  答案:B。考点: 削弱主句。

  解析:(1)概括题干结论:动物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活力,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程度。

  (2)最能削弱这个结论的是B:刺猬冬眠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可见,与题干中“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活力”相悖。答案为B。

  (3)A项中只说了昆虫在冬眠形式上的“变化”,没有涉及“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活力状态,与题干结论不相干。同理,C、D项只说了其冬眠时期的生理现象,没有涉及“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活力状态(不可离开题干条件推测或联想)。

  提示: 解题中要遵照解题要求,按照题干给出的条件分析,不估计(推测)、不联想(附加前提)、不借助专业知识。

  例7. 近几年,为治理城镇污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断升温。大规模上马污水处理厂,的确能在短期内实现城镇生活用水COD的减排。但是,一些地方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鱼塘和天然湿地的生态净化,COD浓度也能大幅度降低。由此推出( )。

  A. 单一的集中治理模式不符合环境保护自身的规律 B. 治污就是要付出消耗能量和资金的代价的 C. 减排手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 D. 为治污而治污,不能将节能与减排结合好

  答案:C。  考点: 归纳概括结论。

  解析:(1)题干列举:①污水处理厂能在短期内实现城镇用水COD的减排。②地方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鱼塘和天然湿地生态净化,COD浓度也能大幅降低。

  (2)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指出不同地方、不同情况采用的不同方法,可概括为C:减排手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注意:这是对列举事例的概括,既不是“要求”,也不是“应该”。答案为C。

  提示: A中所说的“规律”是附加的,题干中没有关于“规律”的陈述。退一步说,地区环境不同就可能蕴涵不同规律。针对某个特定环境,单一的集中治理模式有可能符合特定环境的规律而适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以点罩面”地一概而论。  例8.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使实验鼠体内能够代谢葡萄糖和脂肪酸,但不能代谢醋酸,然后比较这些实验鼠和正常实验鼠在喂给饵料和绝食48小时的状态下,身体状态有何不同。结果发现,在被迫长时间绝食的状态下,不能代谢醋酸的实验鼠体温和耐力明显降低。醋酸是生命体内基本物质,而实验鼠身体构造又与人体非常接近。由此推出( )。

  A. 醋酸在其维持人体能力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西游记女儿国》高清正片奇幻片完整版高清免费观看
下一篇:米小圈上学记 · 二年级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