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关系视角下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研究 ——基于黄山市 G 村的电商发展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目录

  摘要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意义 2

  三、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

  (一)基本概念 2

  (二) 理论基础 3

  四、 研究综述 5

  (一)关于电商扶贫的研究 5

  (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研究 6

  (三) 关于强弱关系的研究 7

  (四)关于强弱关系与脱贫能力的研究 8

  (五)综述小结 9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0

  (一)研究思路 10

  (二)创新点 11

  (三)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G 村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现状分析 12

  —、G村基本情况介绍 12

  二、当地脱贫成效与政府帮扶措施 12

  (—)G 村脱贫成效 13

  (二)政府帮扶措施 13

  三、G村脱贫农户致困类型与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现状 14

  (—)G 村脱贫农户致困类型 14

  (二) G村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现状 15

  第三章 G 村电商发展的基本现状 21

  —、发展环境 21

  (—)镇政府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 21

  (二)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但村民缺乏电商意识 21

  (三) 教育相对落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22

  二、农村电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2

  (—)实现增收,提升村民积极性 22

  (二)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改变贫困人群消费方式 23

  (三) 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3

  第四章 G 村脱贫农户的强弱关系网络分析 25

  —、G 村脱贫农户的强弱关系 25

  (—)强关系:家人、邻里 25

  (二) 弱关系:同乡、村干部 25

  (三) 电商发展延伸的弱关系:同学、电商企业等 25

  二、基于强弱关系的社会互动 26

  (一)强关系下的互动 26

  (二)弱关系下的互动 28

  (三)强弱关系互动对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的影响 29

  第五章 社会工作提升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对策 31

  一、社会工作提升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的可行性 31

  二、巩固脱贫农户强关系网络,加强情感性支持 31

  (一)增强自我认同感,完善情感支持系统 31

  (二)加强人际交往技巧培训,维持强关系网络的稳定性 32

  三、延伸脱贫农户弱关系网络,加强工具性支持 32

  (一)进行政策宣传与解读,把握农村电商发展机遇 32

  (二)搭建农村信息交流平台,提高脱贫农户信息获取能力 33

  (三)发挥资源链接优势,提供技能培训 34

  结论与反思 36

  一、结论 36

  二、反思 36

  参考文献 38

  附录 40

  致谢 41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42

  第—章 绪论

  —、研究背景

  2021 年 7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下半年经 济工作时指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这一重要指示,为农村电商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对外部信息、物资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电 商的出现构筑了乡村地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有效推动了资源间的自由流转与互换,有效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农村电商凭借线上对接、供需匹配、快 速链接等优势,在复工复产和民生保障方面作用突出,同时为以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脱贫区 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使农村的绝对贫穷在一定时期基本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激发了脱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拥有更多发展机遇,为我国消除相对贫困奠定了制 度保障基础和经济物质基础。然而,一些脱贫人员仍然面临着返贫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的经济状况较差、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脱贫质量不稳定以及受到其他不可控 因素的制约等。部分低收入人口也可能因为家庭人口变动因素或遭受外部冲击等原因而致 贫。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来说,在实现全面脱贫后,本着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部分脱贫 户仍享有帮扶措施。针对这部分脱贫户来说,在帮扶措施的扶持下,他们本身存在可获得 的资源以及能力不足的现状。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许多有能力买房、就业的人员或家 庭大量迁入城镇,使得这些农户原有的社会网络发生变化。

  社会工作最早是在开展救助活动、进行慈善帮助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通过不断实践 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专业的社会工作体系。且社会工作理念与扶贫工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契 合性,社会工作在帮助提升脱贫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实地调 查,基于G村的基本情况和电商发展现状,分析G村脫贫农户可持续脫贫能力的建设现状, 并进行相应地对策探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农村电商发展进程中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 的提升,然后基于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本文通过对黄山市G村脫贫 农户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农户的致困类型和脱贫能力建设现状。并基于当地的电商发 展环境和发展趋势,分析G村脫贫农户的强弱关系网络,从强弱关系互动的角度分析脫贫

  1

  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一方面期望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脱贫农户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做一些贡献;另一方面,希望丰富社会 工作在脱贫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从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 增能理论等方面对贫困农民脱贫进行思考与研究。在脱贫工作中,随着政策转向关注贫困 人民内在动力,学界将视野转向贫困农民主体性研究,关注该群体的自主性与发展能力。 社会工作解危、解困、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与我国扶贫工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社会 工作者秉承专业价值和理念,相信贫困群体都具备独特价值和潜在能力,并善于链接资源, 帮助激发其自主脱贫动力。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时,贫困问题由绝对贫困的消除 走向相对贫困的治理,其中电商扶贫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主要关注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 能力,将其置于农村电商发展的背景中,运用强弱关系理论分析电商发展进农村对村民社 会网络产生的变化,并针对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出针对性对策。期望在理论层面丰 富社会工作介入脱贫领域的研究。

  2.实践意义

  当前,农村电商主流化的进程方兴未艾。前期助力脱贫攻坚,在初步实现电商进农村 县域全覆盖后,电商业务还将继续向乡镇和村级下沉。特别是农村电商从业务载体的能力 建设转向业务应用的深度拓展和高质量发展,这一进程在不少脱贫地才刚刚开始。本文在 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黄山市G村的电商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为背景探索当地脫贫农户可 持续脱贫能力,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进行分析,不仅仅对脱贫农户已有的社会网络进 行考察分析,还要关注到农村电商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该群体未被发掘的资源,社会工作 者通过针对性的介入路径,实现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升。既可以总结该地区农村电 商发展经验,为其他农村提供借鉴,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还可以探索该地区可持续 脱贫路径,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农村电商

  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子网络平台链接各种资源服务于农村。农村电商 的发展,使的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借助互联网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转变了以往面临的运费 贵、收益少、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像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为农民提供销售平台

  2

  从而获得知名度和利益,有利于构建农村电商市场运作和物流体系,帮助农民实现创业。 洪勇认为农村电子商务是相对城市电子商务而言的,即与“三农”相关联的电子商务,主 要是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电商。他认为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 擎,既能拉动农村就业和创业,还能实现电商扶贫,扩大内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①张 正荣、杨金东认为农村电商是工业品下行到农村的新方式,这种方式缩短了农村消费者与 城市工业品之间的购买距离,打通了城乡间的信息流与物流渠道。②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 展,农村电商不再是简单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销售,而要在农村建立连锁信息网点,扩大 农村服务领域,以互联网的手段配合线上线下的市场化运作,使农民成为其中的最大受益 者。

  2.可持续脱贫能力

  脱贫能力,顾名思义,是个体摆脱贫困的各种能力。贫困问题研究学者 Amartya Sen 邙可马蒂亚•森)在其能力贫困理论中强调贫困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他 认为导致贫困的原因就在于自身能力的缺乏,物质匮乏只是贫困的外在表现,能力不足才 是实际原因。③自身能力建设才是真正实现脫贫的出路。

  学者粟永富、郭蓉认为可持续性脱贫能力是指在政府组织制度支持和社会环境稳定保 障的前提下,达成稳定改善和持续增长的自我发展能力。④笔者基于实证资料分析,在本 文中涉及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交往 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五个具体内容。

  3.强弱关系

  格拉诺维特从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定义了关系强弱, 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在 此基础上,其进一步认为,强关系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因而个人通过 强关系获得的信息也往往是自己所知道的,重复率高;而弱关系往往是不同群体中的个人 之间形成的,由于这些个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较低,很难形成共同的兴趣,因此关系的强度 弱。⑤本文所提的强弱关系是建立在脱贫农户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基础上,根据感情、亲密 度以及访谈对象的个体心理感受,构建以家人、邻里为主的强关系,同乡、村干部交往的 弱关系以及电商发展延伸的弱关系。

  (二)理论基础

  ①洪勇.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04):169-171.

  ②张正荣,杨金东.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电商如何优化“工业品下行”路径一一基于“双链”耦合机制的扎根研究[J].农 业经济问题,2019,(04):118-129.

  ③阿马蒂亚•森.社会选择与社会福利[J].南风窗,2014,(25) : 36-37.

  ④粟永富,郭蓉.社会工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对象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升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 31 (23) : 136-139.

  ⑤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15: 7.

  3

  1.增能理论

  最早由巴巴拉•所罗门在1976年提出,并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被应用于社会工作 介入领域。学者何雪松认为增能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并不是寻求社会的直接改变,它关注发 展案主的能力。①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案主的问题,而是专注并相信案主 自身具备一定能力和优势,社会工作者要鼓励案主利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 中社会工作者起到激励和支持的作用,帮助案主激发和释放内在优势和潜能。但是,在强 调个人能力的同时,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所以在实务工作中,需要强调案主自我赋权、 个人责任和资源链接。

  脱贫农户的可持续脱贫能力关系着个体和家庭的未来发展,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 要支撑。运用增能理论作为本文的基础性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思考:其一,在于理念 的契合,增能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之一就是为了挖掘案主的潜在能力,脱贫农户的潜在能 力需要得到关注;其二,在于解决问题的持续性,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脱贫农户提供丰富的 外部资源,帮助其增强、扩大社会网络,即便社会工作者完成工作,脱贫农户可以借助新 的社会支持网络获得持续性收益。

  2.强弱关系网络

  强弱关系理论最早是由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在他的观点里,行为体具有目的性的行动 是嵌入在真实的、运作中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而弱关系在信息获取和观念更新中比强 关系发挥更大的作用。②在这之后,国内外学者多从强弱关系视角探索其在求职中的运用 以及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学家林南在研究社会关系对求职的影响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 论,他指出弱关系联结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使得其在求职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这种作用 不仅是信息获得,还是关系双方进行资源的交换。③

  个人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就越多,从而就越有可能满足个人 的需求。大多数关系只提供特定的支持,比如父母确实可以提供广泛的支持,但邻居这类 近距离生活范围内的社会网络成员更可能提供物质支持,而妇女较之于男性更可能提供情 感支持。④有研究者发现关系强度与社会支持是高度相关的。其认为强关系表现出三种特 征:感觉到这种关系是特有的,自愿投资于这种关系并有与之交往的愿望;具有在多样情 境下进行经常互动的兴趣;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关系双方都了解对方的需要并给予支持。 强关系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因而个人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 率高;弱关系是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形成的,由于这些人相似程度低、掌握的信息 大不相同,从而弱关系起到了信息桥梁的作用。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 得信息和其他资源,较之强关系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①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岀版社,2007:76-85.

  ②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15: 7.

  ③Lin Nan.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M].1982.

  ④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 (01):76-82.

  4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电商扶贫的研究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兴起,农村电子商务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从查阅资料可知,国外对于农村电商的研究多集中于英美 等国,研究内容多与三农间的关系相关,倾向于从资本的角度分析致贫原因。国内对农村 电子商务的研究最早还是从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2014 年,“电子商务扶贫项目”被列为 十大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后,该领域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国外对于电子商务和扶贫的研究重 点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贫困人口的减少。Poole认为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市场透明 度、价格发现能力,促进信息流动。①Anita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反贫困,刺激经济增 长,促进教育和卫生的公平供给,增强政府透明度和人民的参与权。国内农村电商从无到 有、快速勃兴,为广阔乡村架设了重要的交易平台,给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民提供了致富的 可能性。②汪向东总结出电商扶贫工作在这几年里的扶贫方式:其一是通过教育、政策和 资源等各种方式的投入使贫困户直接通过电子商务获得利益;其二是在电子商务产业链延 长和完善的过程中,使更多的贫困户能够实现就业从而减贫;其三是当电子商务促进当地 生态化发展时,当地的贫困户虽然不从事与电子商务产业链相关的工作,也可以分享到电 子商务扶贫的溢出效应。③林广毅首次系统性总结了电子商务扶贫的机理,他提出扶贫主 体可以通过电商培训、电商环境改良、扶持当地的企业实现从线下向线上的转型、规范产 业标准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四种方式实现扶贫对象的减贫。④

  在一批淘宝村涌现之后,许多地方利用电商走出了本地的特色模式。那么,在电子基 础设施较城市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势必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农村电商的问 题与对策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们关注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电商扶贫建设中的村民参 与,村民作为电商扶贫中的一方主体,其在整个扶贫环节中发挥的作用易受到思想、能力、 生活环境、社会资源、经济基础等的影响。

  方黎明、张秀兰认为要改变农村贫困的局面就有必要引入新的生产技术要素,尤其要 构建农村的人力资源资本。⑤

  王鹤霏认为电商扶贫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户参与电商扶贫的能力不足,主

  ①Pooleb. How will agricultural E-Markets evolve?[R]. Washington D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SDA Outlook Forum, 2001:22-23.

  ②Anita Kelles-Viitanen.The Role of ICT in Governing Rural Development[J].IFAD Work shop on the What are the Innovation Challenges for Rural Development(Rome),2005-11-14.

  ③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15(04):98-104.

  ④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⑤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一一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7,(12):47-57.

  5

  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贫困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农民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电子技术操 作能力薄弱。二是贫困地区家庭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管理。三是贫困地区农民在种植 品种选择上具有盲目性和跟风耕种的现象。四是贫困地区普遍缺乏先进的储运保质手段, 农产品存在质量隐患等。①

  在相应的对策研究中,衡思昱、徐元善认为农村电商扶贫专业人才是扶贫长效机制的 核心,要充分发挥人才与技术的引领作用,首先,政府与高校合作,通过现场培训和家庭 指导,提高村民的电子商务意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二,培训贫困农民应与引 进专业技术人才相结合。三是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网络体系, 避免信息不对称。②张世贵指出,一方面能力贫困是制约当前相对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重 要因素,相对贫困人口参与电商扶贫机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基于赋能而获取更 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合作社和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通力合作的减 贫共识,以增收效应示范农户,激励其不断获得在互联网时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③

  (二)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研究

  McDonald (麦克唐纳)认为社会工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以澳 大利亚为例,论述了政府通过利用社会工作对贫困做出反应的相关情况,认为社会工作是 现代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④

  在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内部分学者从融合的角度出发对社 会工作参与和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剖析,王思斌认为精准扶贫是有目标 的方向性的系统实践,社会工作专业与精准扶贫在价值观、扶贫力量与扶贫对象的关系、 专业方法和服务目标等方面都具有同构性。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更有优势地助力农村贫困人 口脫贫。⑤

  王守颂认为社会工作的“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的价值伦理,社会支持理论、优 势视角理论等理论基础和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与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耦合性。

  ⑥

  高飞、向德平重点分析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优点,和传统的政府主导扶贫模式可能存在 的缺陷。指出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一系列作用以及所能带来的效果,并且从二者之间 的联系分析他们互惠互助的原因与效用。⑦

  ①王鹤霏.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05):102-106.

  ②衡思昱,徐元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20(02):7-8.

  ③张世贵.缓解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农村电商扶贫:机制与路径J].电子政务,2021 (03):94-102.

  ④McDonald C.Poverty in Australia and the Social Work Respons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3(01): 3-11.

  ⑤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一一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 (3) : 6-7.

  ⑥王守颂.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性研究[J].前沿,2016(12):52-56+61.

  ⑦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03):17-24+124.

  6

  王才章、杨洪芹认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的路径可以从个人层面 和社区层面展开。对于个人启能来说,主要是从观念意识转变到知识技能增强;对于社区 增能来说,主要是从盘活社区资源到社区自组织能力提升。①

  (三)关于强弱关系的研究

  关于理论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发表理论“弱关系的强度”的 观点,首次从强弱程度的角度对人际关系及其之于求职的影响进行了规范性研究。他认为 在一个特定群体中,A与B两人的朋友圈重叠度与二人关系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A 与B的关系越弱,二人朋友圈的重叠越少。②在他的观点中,弱关系在依靠人际交往的求 职过程中比强关系更能够提供信息支持和机会。中国学者边燕杰则认为强关系与弱关系的 经验研究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中国这种长期以人情本位的国家,强关系不 仅能够传递信息,更促进了人情交换。③林南强调在进行社会资本研究时,要清楚各种类 型关系在求职中提供了哪种类型的资源。林南的强关系命题指出,通过建立强大的关系, 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本,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和支持,增进感情和信任。 弱关系命题则认为,个体之间关系强度越弱,个体互动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林南认 同格兰诺维特的看法,认为弱关系可以作为个人与其他群体的桥梁和连接纽带,帮助他们 获取新的信息。他还指出,运用弱关系可以帮助个人提高社会地位。④

  关于应用研究,从查阅文献情况来看,学者倾向于运用强弱关系研究不同群体就业问 题,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建设。秦庆研究发现情感性支持和信息支持是大学生就业过 程中获得最多的两项支持;正式社会机构主要提供信息支持,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等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主要提供了财务支持、情感支持、人情支持。⑤刘茜、杜海峰等通过 研究发现强弱关系与有型政治社会资本比单一型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 更大。⑥余卉、胡子祥发现青年求职受到强关系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依赖家 庭社会强关系和对个体强关系资本不够重视两方面。另外,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发 挥个体社会强关系资本在求职中的作用。 ⑦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苟天来、左停研究发现自然村村民之间的社会网络经历了熟人社 会到弱熟人社会的转变,人际交往依赖于间接联系。强关系相对于弱关系而言连接着许多

  ①王才章,杨洪芹.个人启能与社区增能: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的路径[J].前 沿,2020,(01):89-94+102.

  ②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J].国外社会学,1998.

  ③Yanjie Bian.“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p.366-385.

  ④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人民岀版社,2005.

  ⑤秦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

  ⑥刘茜,杜海峰,靳小怡,崔烨.留下还是离开一一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J].社 会,2013,33(04):103-116.

  ⑦余卉,胡子祥.寒门再难岀贵子?社会资本双重属性下青年就业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57-63.

  7

  孤立的个体,强关系连接的人具有较高的网络断裂的风险。①孙晓娥、边燕杰通过对30名 留美中国科学家的深入访谈发现,社会网络中人际强弱关系的互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才成功促成了双方的跨国合作。强关系作为关系节点,连接双方并提供沟通平台;弱关系 的作用是互通信息,为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提供体制资源支持。 ②胡海华发现增加农户 社会网络关系数量、提高社会网络关系间的互惠互助水平,强关系的作用远大于弱关系。 从激发农户采用意愿促进农业技术扩散的角度来看,弱关系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③

  近两年,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社交媒体与强弱关系的 作用。杨晓琴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性参与手机游戏实际上是一种与现实社交关系形成相 互作用的社交行为。手机游戏扩散与传播受到现实社会关系强弱的影响,线上社交活动对 于线下社会关系有着强化和弱化两方面作用。④许德娅、刘亭亭发现由于传统熟人社交所 带来的强关系,以及主要基于工作而存在弱关系,无法给当代城市中的年轻人提供足够的 人际和社交支撑,具有多种功能的数字媒体恰好补充了这种缺失。通过提供移动社交平台, 打开了以往所无法实现的社交意义。⑤

  (四)关于强弱关系与脱贫能力的研究

  通过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通常将强弱关系与求职联系起来研究,研究对象倾向于大 学生、农民工等求职群体,关于强弱关系视角研究脱贫能力的文献较少,本文从社会网络 与脱贫能力的角度进行相关文献梳理。

  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国从外部支持的策略转向“扶贫先扶智”,关注到贫困人 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脱贫能力的定义来看,方黎明、张秀兰系统概况了森能力贫困理论, 该理论认为收入是获得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能力的提高会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疾病、 人力资本的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人们收入能力丧失的不可 忽视的因素。基于森能力贫困理论和联合国能力贫困指标,她指出基本生存能力不能保障、 基本劳动能力缺乏、受教育能力低下是贫困人口能力贫困的要素。要提升脱贫能力,首先 要增强农户的积极性。⑥王慧斌、李梦园在其研究中体现了自主脫贫能力相关解释,即农 民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他们认为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民的内生力量,发挥 农民在脱贫中的中坚作用,是精准扶贫的本质,也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必要基础。让其在观 念上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主动地参与到脱贫工作中,并指出就业创

  ①苟天来,左停.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一一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社 会,2009,29(01):142-161+227.

  ②孙晓娥,边燕杰.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及其社会网络强弱关系假设的再探讨J].社会,2011, 31 (02) : 194-215.

  ③胡海华.社会网络强弱关系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一一从个体到系统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05):47-54+144-145.

  ④杨晓琴.青少年群体手机游戏与现实社交的相互作用探析一一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文化与传 播,2019,8(06):91-97.

  ⑤许德娅,刘亭亭.强势弱关系与熟络陌生人:基于移动应用的社交研究[J].新闻大学,2021 (03) :49-61+119.

  ⑥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一一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7, (12) :47-57.

  8

  业是提升农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的持续保障。其次,为他们链接资源,拓宽其能力提升的 渠道。①王雨柔、东波认为内在脱贫能力主要是指贫困群体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主 动运用社会资源,吸收、交流新知识,习得谋生技能,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自我发 展能力。②

  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贫困治理研究,王怡、周晓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脱贫人口空 间关联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网络的控制能力流动性较强,中介和桥梁作 用随不同情境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动。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网络联系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③周 清旭认为应当构建以移民发展能力培育为基础,以社会网络重塑、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 本提升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水平为保障的贫困治理体系。④

  从资本建设的角度探索能力提升的路径,黄江泉认为只有从社会资本培育角度来系统 思考农民脱贫问题,才能更根本更彻底地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他提出构建有序的社区关系 网络,促进农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致贫的有机结合。⑤梁伟军、谢若扬认为 能力贫困削弱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而能力建设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他们构建了 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结构,由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构成 的社会资本,健康保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人力资本、持续 增收能力和财富积累能力为主的金融资本三个层面组成。⑥高远东、张振研究发现社会资 本不仅可以缓解农户多维贫困,也能够抑制农户返贫。在此基础上,他们将社会资本的作 用机制置于农户脱贫和防范返贫两个阶段来看。进一步提出社会网络是农户脱贫的主要社 会资本,而社会信任和社会声望则是农户防范返贫的关键社会资本。⑦

  另外,匡立波、黄渊基认为弱关系的合理利用更能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资本扶贫中发挥 重要作用。社会交际网络的异质性越强,利用互联网拓展“弱关系”积累的社会资本越丰 富。⑧

  (五)综述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电商的研究,国内外的关注重点不同。国外起步较早,相关理论 与应用较为成熟,但专门针对电商扶贫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农业技术化方面探 索电子商务的发展,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减贫。在国内,学者们对电商扶贫的作用、

  ①王慧斌,李梦园.“电商合伙人”:提高农民自主脱贫能力的方式创新[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4):57-59.

  ②王雨柔,东波.社会工作提升深度贫困群体内在脱贫能力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9, 21 (05): 34-37.

  ③王怡,周晓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特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10):19-27.

  ④周清旭.社会网络视角下移民贫困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9.

  ⑤黄江泉.农民脱贫:能力与机会双重缺失下的社会资本培育研究[J].求实,2013(12) : 109-111.

  ⑥梁伟军,谢若扬.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04):105-114+174-175.

  ⑦高远东,张振,宫梦瑶.社会资本在农户脱贫和防范返贫两阶段差异化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 报),2021,41(07):75-92.

  ⑧匡立波,黄渊基.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资本“弱关系”与脱贫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湘西北“微善风”民间助学慈善组 织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17(03) :48-56.

  9

  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对一些地区电商扶贫模式的成功进行多角度分析,从 宏观、中观、微观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研究,学者们多从社会工作理念与扶贫工作理念的契合 性进行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于强弱关系的研究,本文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在理论层面,格兰诺 维特倾向于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的信息支持。边燕杰则认为在人情本位的中国,强关系更 是一种人情交换。林南则强调强弱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他指出在求职中,弱关系的运 用不仅是信息获取,还是关系双方的资源交换。在应用层面,学者们倾向于运用强弱关系 研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建设,在互联网发展背 景下,研究对象转向青少年、老年人,探索社交媒体对于他们强弱关系的影响。

  关于强弱关系和脱贫能力的研究,梳理出部分学者对于脱贫能力的界定。从文献资料 来看,基于强弱关系视角研究脱贫能力的文献较少,学者们倾向于从整个社会网络及社会 资本建设探索贫困治理与能力提升路径,不少学者倾向于弱关系构建丰富的社会资本,认 为其更能在互联网时代脱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从整个发展体系来看,当政策转向农民群众脱贫主体性作用时,研究方向慢慢转向农 民内生动力、发展能力、脱贫能力等方面,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增强农户积极性,需要进行 相应的能力建设,而资源链接、完善支持网络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社 会工作以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扶贫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关注到农 民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尝试运用强弱关系网络和增能理论,对黄山市G村电商发展进程中 脫贫农户强弱关系网络的变化进行分析,期望通过调查研究对提升G村脫贫农户可持续脫 贫能力做出一些贡献。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黄山市G村的电商发展为背景,围绕强弱关系视角下脫贫农户可持续脫贫能力 提升的主题,运用增能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进行研究。

  首先,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及当地政府相关公开资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 G 村的基本情况和脱贫农户的现状。通过对当地电商政策及电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农 村电商发展对可持续脱贫能力的重要性。总结脱贫农户可持续动力存在的不足。

  其次,研究者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分析脱贫农户的强弱关系网络,脱贫农户拥有以家 人和邻里为主的强关系、以同乡和村干部为主的弱关系以及农村电商发展延伸的弱关系。 经研究,在同质性强、关系亲密、互动频率高的强关系网络中,个体更能获得情感支持; 在信息重复率较低、互动频率不高的弱关系网络中,个体更能获得工具性支持。

  最后,结合社会工作在脱贫能力方面的研究和贡献,提出相应的对策。巩固脱贫农户 10

  的强关系网络,延伸其弱关系网络,加强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系统,以期提高脱贫农 户通过社会网络获得资源的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及部分人员家庭环境的敏感性,需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研究者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创新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根据社会工作介入脱贫的研究资料,学者们多将社会支持、优势视 角、增能等社会工作理论应用于脱贫能力的研究,对于脱贫农户的强弱关系网络研究相对 较少。

  研究群体的拓宽,结合强弱关系的应用研究,学者们倾向于运用强弱关系研究大学生、 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研究群体拓展到青少年、老年人,探索 社交媒体对于他们强弱关系的影响,对于脱贫农户的强弱关系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

  1.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式访谈指依照一个大概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访谈,访谈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 时变通。笔者可通过对调研地点进行走访与了解,确定访谈对象。通过与当地村干部、村 代表及部分村民进行交谈记录资料。对于农村中的村民来说,尤其是贫困户家庭,他们对 一些专业名词不了解,如果不能解释清楚,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耐烦和警惕的情绪,甚至拒 绝对话,此时就需要访谈者随着被访者回答的方式灵活改变,寻求农村中常有的对话模式, 由浅入深,挖掘出所需的信息。

  2.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在不暴露真正身份的情况下,对村民的生活背景、生活状态进行 的隐蔽性的观察。该方法使用的优势在于能够近距离接触村民并获得一手资料,但其也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得到的资料都是研究者的所观、所感,主观性明显。

  11

  第二章 G 村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现状分析

  一、 G村基本情况介绍

  G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它坐落在海拔500米山坡、四面环山,从村里到乡镇集市只 有一条乡村公路,想通过这条路到村里,就要经历蜿蜒盘旋而上的颠簸。本村人以同一姓 氏为主,但也有许多外嫁而来的邻村人,各家各户关系交织、联系紧密。该村现由两行政 村规模区域调整后合并而成,原来是当地较为偏僻的贫困村,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 组,总户数408户,总人口915人。目前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个。其中党总支1 个,党支 部2个,共有党员66名,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女性2人。①

  从主导产业来看,当地耕地面积 0.56 万亩,林地面积 0.78万亩,以中低山和丘陵为 主,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气候条件较好,村民以种植茶叶和菊花为主,收入 主要来源于季节性农作物销售,作物生长旺季期收入比较可观。比如说茶叶,采茶期会有 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返乡采茶、烘茶,卖给当地的茶商,各家归各家的收成,没有形成规 模化模式。

  劳务输出是G村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能够外出务工的人至少都有一门手艺傍身。留 守在村里的村民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外出务工能力不足,靠售卖农产品获得收入;其 二是劳动能力低下或者身体有部分残疾的村民,或在家中养老,靠子女供养,或进行少量 劳作,靠低保维持生活,农产品以求自给自足;其三是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幼儿的人,帮 助子女分担生活压力。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靠外出打工挣钱,从一般农户的家庭情况来 说,家中有1 人或1 人以上外出就业,这个家庭就能实现可持续增收,不会陷入贫困。但 是青壮年作为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对于农村的收成会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G村的教育相对落后,原本村内设有小学,但师资力量缺乏,一名老师可带多 门课程,且农村教师知识基础薄弱,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 高,学生缺乏上学积极性,相应的失学率就会增高。许多外出务工且较有远见的家长会送 孩子去教育资源更好的学校,村内生源率逐年降低,村内学校随着教师人才流入乡镇渐渐 荒废。

  二、 当地脱贫成效与政府帮扶措施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既意味着消 除贫困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民生,也奠定了走向乡村振兴的基础。经过脱贫攻坚摆脱贫 困之后,贫困地区不仅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脱贫标准,而且还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①访谈对象:G村村长,访谈时间:2021年12月30日,访谈地点:G村村长家中.

  12

  (—)G村脱贫成效

  G 村原是当地偏僻的贫困村,现在能够稳定实现脱贫,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共同协作, 但就村集体可持续发展而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且产 业发展内生动力未被完全激发。进一步激发脱贫户发展动力、提升其脱贫能力,才能快速 有效地帮助其增收,防止返贫。

  表 1 和表2 是根据调研资料与当地人民政府网相关资料制作而成。表 1 显示 2017 年 至2019年脱贫户人数和户数增减状况,2014年起,G村开始识别建档立卡户,至2020年 全部人口实现脱贫。表2统计的是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G村脱贫户家庭成员自然减 少情况。

   

  二)政府帮扶措施

  根据当地2021年最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全镇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13

  为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镇政府继续落实帮扶制度,加大帮扶力度。

  积极排查脱贫户,防止返贫。继续开展脱贫户大走访活动,落实“四不摘”政策,精 准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 坚实基础。帮助346户脱贫户申报到户产业项目416 个,申请奖补资金26.5万元;落实 外出务工交通补贴327人9.39万元。对患有慢性病的脱贫户及特殊群体实行家庭签约医 生应签尽签,及时提供免费体检和医疗服务。

  当地民生工程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按时发放低保、五保、计生特扶 奖扶等惠民补贴资金。截止6月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7114人的缴费,缴费金额27.2 万元,参保率81.77%,人均缴费382.51 元。全镇19000多人参加医保,镇内脱贫户实现 100%参保。圆满完成新增奖励扶助和特别奖励扶助155人的申报、审核上报工作。

  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电商产业,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其一,当地完成景观节 点改造、乡村公路提升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功能和旅游接待能力, 乡村旅游成为美丽经济新载体。其二,通过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乡村旅游建设成果,其 中 G 村的云海景观曾被央视报道;并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成功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处。 其三,依托菊花产业聚集镇和电子商务特色小镇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全镇注册茶菊 电商企业60余家,涌现一批优秀电商企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稳步推进绿色茶园防控, 完成 7692 亩黄板扦插工作,提升茶叶品质。

  三、G村脱贫农户致困类型与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现状

  (一)G村脱贫农户致困类型

  现居住在G村的人群中,主要有两类常住人口,一类是以个人为主体,独自居住;另 一类家庭总体劳动能力低下,且被多种困难因素困扰。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G 村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较低,50岁以上的人群中仍有少数文盲;在中青年群体中,受教育 程度也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即使有较高学历存在,也多选择在外工作不返回家乡。

  1.因病致困

  “因病致困”一般指因重病或大病导致其陷入困境,而这个原因也是难以预料的。该 部分脱贫农户家庭人口数较少,子女常年外出务工,多为独居或空巢老人,老人伴随着年 龄增长带来的疾病及医疗费用是家庭中的一笔重要支出。调研发现,当地许多老人患有高 血压、糖尿病、癫痫、偏瘫等疾病,需要按时吃药调理,且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 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极大地负担。目前,在政策帮扶下该部分建档立卡 户已全部超越脱贫线,但是距离能力脱贫仍有一定距离。一旦脱离正式网络支持,返贫风 险较大。

  “受访者 M 奶奶:我一个人住,我结了两次婚,丈夫都没了,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平时我的邻居都 很关照我,每个月有政府发的钱,够我吃够我住,还是要感谢政府啊,我一个孤老太太可怜呐,儿子也 14

  没了。”①

  调研发现,在G村的常住人口中,有一部分独自生活的村民,他们或一生未婚,或早 年丧偶,也有的夫妻未养育子女,收入来源主要靠政府救助。独居人群一般年龄在中年以 上,外出谋生能力较低。且年纪较大,不能干粗重农活。

  2.因缺技术致困

  “因缺技术致困”是指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缺少发展产业或就业的基本技能,导 致家庭无法通过该途径获得稳定收入。对脱贫农户而言,农作物销售始终都是最稳妥的收 入来源,但却不是最有效的增收方式。大多数农村家庭会选择耕作作为家庭主要劳作方式, 但是这种单一的形式会使困难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加上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影响, 家庭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受访者 E 先生:我没什么文化,那时候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了,就出力气干活,都是熟人介绍的, 前两年出去还能挣几千块钱。”②

  “受访者L奶奶:我都90岁了,户口本上写着读过小学,那我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一辈子都在 这里了。”③

  从访谈中得知,G村村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在那个学手艺的年代,精通一门手艺 就相当于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由于家庭情况以及时代变迁,劳务输出成为赚钱的途径。另 外,大部分的农民学习意识偏差,他们可选择和从事的职业十分有限,对未来的发展并没 有清晰的想法和规划。

  3.因缺劳力致困

  “因缺劳力致困”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力,或家庭缺少处 于成年劳动力年龄阶段的成员而导致家庭无稳定收入来源。通过调研发现,一方面劳务输 出是G村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获得收入,经过多年的积蓄选 择迁入城镇生活,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活力。另一方面,由 于青年夫妻外出务工,孩子一般跟着祖辈生活。在偏远落后的G村,留守的孩子不能得到 很好的教育保障和指导,会出现高中辍学的情况。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可持续 发展。

  (二)G村脱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现状

  可持续脱贫能力的建设与提升需根据个体的独特性采取针对性措施。在脱贫攻坚到乡 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倾向于构建脱贫能力结构帮助激发相对贫困地区人群的内生动

  ①访谈对象:G村受访者M奶奶,访谈时间:2022年1月15 日,访谈地点:G村受访者M奶奶家中.

  ②访谈对象:G村受访者E先生,访谈时间:2022年1月5日,访谈地点:G村小店门口.

  ③访谈对象:G村受访者L奶奶,访谈时间:2022年2月5日,访谈地点:G村受访者L奶奶家中.

  15 力。学者粟永富,郭蓉认为可持续性脱贫能力是指在政府组织制度支持和社会环境稳定保 障的前提下,贫困户能综合性地运用心理、资源及技能等能力来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 从而达成稳步改善和持续增长的自我发展能力。基于本文的研究思路,结合学者梁伟君和 谢若扬提出的以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构成的可持续脱贫结构,本文提出的自主 脱贫能力将涉及就业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 源利用能力六个方面,主要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层面考察G村脫贫农户可持续脫贫能力 建设现状。

  1.人力资本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提出了 “人力资本”概念。①本文所提的人力资 本指的是脱贫农户个体具备的资本,主要包括健康状况和知识技能等方面。

  (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即获得并在一定期限内保持工作的能力。G村的主导业务之一就是劳务输出, 主要指具备某项技术的人在劳动市场上获得经济收入的群体,该群体具备较高的就业能力。 对于脱贫户家庭和个人来说,传统的经验式农业生产决定了其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 融资本中缺乏投入,未能养成良好的就业技能,身无一技之长,非农就业能力欠缺,进而 导致实现脱贫后仍然过度依赖单一体力型劳动,缺乏相应的职业转换适应能力。且对于偏 僻的G村来说,教育信息相对落后,相应较高的培训成本也是阻碍就业能力低下的群体获 得职业技术的绊脚石。

  访谈案例:受访者E先生的家庭属于联合家庭,目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E先生的母亲、 哥哥、哥哥的女儿,另外还有两个姐姐,均已离异。家中主要经济收入是茶叶、菊花、梅花等农产品的 销售,加上帮扶获得的收入,在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还能有富余,但抵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困境来临。E先 生今年 53 岁,为人开朗热情,是个老实地道的农民。曾遭受过童年创伤,造成身体部分生理性缺陷, 至今未婚。年轻时曾外出务工,主要从事一些暂时性体力活,有过受骗的经历,多年积蓄并不多。现在 在家务农,陪伴母亲,通过种植农作物满足生活和收入需求,平时空闲时间较多,与其他村民打牌打发 时间,但打牌技术较差,输的次数多。E先生是常住村民中年龄较小的,平时能给其他村民提供帮助, 把邻里关系处理的很好。E先生的母亲今年89岁,早年丧偶,患有冠心病和髙血压,每天药物不能断, 近两年由于身体状况不太好,多次住院,医疗费用支出增加。E先生的哥哥56岁,为人老实木讷,目 前是离异状态,育有一女,相对于E先生,他每年都要外出务工一段时间,有一些积蓄。E先生的侄女, 也就是哥哥的女儿,今年28岁,主要由她奶奶带大。可能由于其父母早年离异且母亲出走的原因,母 爱缺失,父亲和奶奶又比较溺爱,导致她髙中辍学,在外浑浑噩噩度过一段时间。后来不幸患病,断断 续续进行治疗,花费了家中所有积蓄。E先生的二姐早年离异后一直在外地生活,目前有伴侣陪伴,她 十几年没有回过家,近两年由于患上脑梗,导致身体半边瘫痪,与家庭重新建立了联系,但不住在原生 家庭,联系不紧密。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上一篇:婚姻心理学(年轻的科学之一)
下一篇:带美瞳滴什么眼药水最好?推荐几款带美瞳能用的眼药水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