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范文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风俗文化篇1

  关键词:俄罗斯;传统风俗;民族文化

  俄罗斯联邦,简称为俄罗斯或俄联邦,俄罗斯与十四个国家相互接壤。俄罗斯被太平洋和北冰洋所包围,可经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储藏量也名列世界前茅。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充满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内,俄罗斯共有民族130多个,在独联体内的俄罗斯人就占有总人数的79%之多。因此,造就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多样化、色彩化。

  一、俄罗斯的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

  俄罗斯的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俄罗斯,你会被他们的热情、豪爽、大气所感染与温暖。俄罗斯人在日常的交际场合,他们语言习惯上颇有讲究。俄罗斯人的站姿和坐姿规范得体是最基本的礼貌要求,“您”和“你”不可以随随便便使用。面对长辈或者老师等年龄大的人都要以“您(вы)”相称,就算是在街上遇到了年长的陌生人,为了表示你对他的尊重都要以“您”相称。仅仅是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好朋友,或者同学,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才可使用“你(ты)”。俄罗斯人等候朋友不管时间长短,着急与否,他们都不会蹲着或者坐在地上随便乱逛,都会端正举止而且耐心的等待。与朋友接触交流谈话时,挠耳朵、呲牙咧嘴、抠鼻子等不雅的动作绝对不会出现,这是他们非常忌讳的。面对初次见面的朋友,俄罗斯人先鞠躬,习惯行握手礼。握手时,身体直立或者上体微微向前倾斜,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如果自己带着手套,他们会礼貌的先脱掉手套,再行握手。握手时不会摇对方的手,一般的关系,轻轻地握;关系很好时可用力,显得较为亲切自然一些。若是许多人同时互相握手,不要形成十字交叉形。与自己不大认识的女士相见,与对方主动伸手握手是不礼貌的,更不可以过分的亲热。但是如果陌生的女士主动伸出手来和你握手,你就可以接受了,再说上几句赞美这位女士很漂亮、很年轻的、很有气质方面的话,就一定会得到这位女士的赞许和对你的好感,熟人见面时,不要用左手握手。久别重逢之后的老朋友他们会选择与对方热情的拥抱或亲吻,以表激动兴奋之情。当然,亲吻在俄罗斯也是常用的重要礼节之一,一般是拥抱举动结束后,双方互亲吻脸颊3次,先是亲右边脸再轻轻亲吻左面最后重复亲吻右面脸颊。如果你去参加较为大型庄重的宴会活动等,男士为了表达你对女士的尊重或者欣赏等,男士要颇具绅士风度地端庄地弯下腰,轻轻的亲吻女士的右手背,礼貌而不失风度。

  俄罗斯人在参加正式场合的活动中文明得体。他们从不大声喧哗、怕妨碍他人谈话。他们低声细语,文明有礼貌,在与人交谈时,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俄罗斯人不会打断他人说话、不会东张西望做小举动、他们会认真耐心的听对方讲话,并给以应答。谈天说地过程中,他们也不会冒昧的去问对方得隐私、生活细节等问题,特别是妇女的年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问津,否则就是对女士的不尊重。

  二、俄罗斯的饮食文化

  说到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特色,不得不提的就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早自远古时期就已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谈到饮食,一定要返璞归真,最简单的菜都寄托着最深的民族文化印记。最能代表俄罗斯的三样美食众所周知:面包、红菜汤和鱼子酱。面包,俗称大列巴,是俄罗斯人的主要食物,为了表示对来家做客的朋友的欢迎和尊重,俄罗斯人通常会用面包和盐作为食物招待客人,这是对客人的热忱和欢迎的最高待遇。面包外皮粗硬、口味酸咸、易于消化、调理对肠胃。其实最好吃的黑面包,当属老祖宗流传下的方法烤成的面包。用温度均匀适中的炉坑微火慢慢熏烤出的黑面包,烤好后轻敲底部梆梆做响的才是质量口感最佳的面包;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红菜汤,也称罗宋汤,它是用俄罗斯特产的圆白菜、洋葱、胡萝卜和甜菜加上牛肉做成的红菜汤,滋味醇香,口感新鲜,红菜汤稠密纯正,所以在俄语中通常用“吃”表示享用汤的动词。

  欧洲人视鱼子酱为上等的美食。其中,又以俄罗斯产的鱼子酱为上品。上佳的鱼子酱颗粒饱满圆滑,色泽透明清亮。从对鱼子酱高标准的要求来讲,世界上唯独有鲟鱼的鱼卵才能说是真正的鱼子酱,伊朗和俄罗斯的里海里盛产出的鱼子酱的质最为纯真,算是极品。不是所有的种类的鲟鱼卵都可以用来制作鱼子酱的,世界范围内在二十多种品种的鲟鱼中只有三种鱼卵能制成,最上等的高级的一年也不到100尾,由此导致了鱼子酱价格不菲的现状,对俄罗斯人来说,吃一片抹有鱼子酱和黄油的面包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俄罗斯传统的饮料是“格瓦斯”。它是通过谷物发酵后酿制而成的,类似于不含酒精的啤酒,弥漫着独特的麦乳清香和啤酒发酵后的耐人寻味的醇香。酸甜适度,醇香浓郁、清凉而且爽口。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乳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当然了,说道饮品,还有俄罗斯人情有独钟的“伏特加”。 可以说伏特加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元素的又一写照。在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长河里,那些留下不朽成绩的诗人、作家、歌唱家、戏剧家、画家几乎都与伏特加拥有着不解之缘。一个民族的文化性、地域性和种族精神都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饮食、传统习俗等特征。

  三、俄罗斯的象征文化

  俄罗斯的象征文化也拥有着它独到的特色。在俄罗斯这个古老的国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象征。

  俄罗斯的国旗是横长方形的,他的长和宽的比值大约为3:2。国旗的表面由3个长方形并排组成的,主要以白色、蓝色和红色三种颜色为主。俄罗斯的幅员辽阔,跨越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其国旗用三钟颜色的长方形相连接,就生动的表示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的这一独到特点。其中白颜色表示的气候区是寒带,一年四季白雪飘飘,象征着无限的自由;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则代表温带,象征着俄罗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翻查俄罗斯的悠久历史,书中这样记述:“俄罗斯的三色旗来源于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时期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又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如今俄罗斯的国旗也是这三种颜色,但是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俄罗斯的国歌曾两次更换歌词而出名。第一次的歌词是在斯大林去世后,更换了歌颂斯大林的歌词。第二次是苏联解体后,更换为对前苏联共和国的赞扬的歌词。《爱国歌》是俄罗斯1991年至2000年的国歌。此曲作者是米哈伊尔·格林卡,这个曲子最开始是无词的钢琴曲子,而且持续了好多年的无歌词状态。俄罗斯直至1999年通过征集歌词比赛的方式才填补了国歌无歌词的空白。不过在普京上任后不久,于2000年12月,又将前苏联国歌修改歌词后订为新的国歌。

  俄罗斯现代的国徽沿用了俄罗斯古代的国徽样式,从而取代了前苏联的国徽,新的国徽保留了许多的不平凡的俄罗斯历史的标志。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涵义。它的背景是红色的,彼得大帝曾加在双头鹰的头上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俄罗斯联邦的整体团结的象征,权仗和宝球则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惩处邪恶、保卫祖国和追求自由的标志。俄罗斯古老而又光荣的历史在此凝结,并且将焕发出新的充满生机的活力。在鹰的胸部实际上是一个小红盾,盾中有匹骑着白马的勇士。双头鹰代表着俄罗斯国家的欧亚双重性以及国家的强大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的俄罗斯在文化意义上是罗马帝国的传承。

  当然,除以上所述,在俄罗斯还有一些“非正式的”,但同样意义重大的民族象征。俄罗斯把北方的白桦视为“国树”。也许是因为俄罗斯的民族个性很接近棕熊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所以俄罗斯把棕熊立为“国宝”。当然俄罗斯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还有很多的象征,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可以说俄罗斯的风俗文化艺术在世界风俗文化领域中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俄罗斯民族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换来的,更是俄罗斯在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形成和完善的。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密切,特别是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确立了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并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互相举办中国俄罗斯文化年和俄罗斯中国文化年等一系列活动,尊重和了解俄罗斯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习惯,扩大两国交往,增进中俄彼此的感情,使两国之间长期稳定友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嘉琦.俄罗斯民间习俗拾零[J].民俗研究,1993,(1).

  [2]王晓梅.俄罗斯人公共礼仪与文化素质散议[J].黑河 学院学报,2011,(4).

  [3]代荣.俄罗斯社交忌讳[J].东北亚论坛,2002,(2).

  风俗文化篇2

  关键词: 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这就为彼此间文化的交流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交流各民族特色文化,翻译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本文主要对浙江地方文化风俗的翻译进行难易分析。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文化差异的影响。

  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浙江地方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翻译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十里红妆”,虽然有很多译文是“The Red Dowry”,但若细想的话,则会发现其不妥之处。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所以中国人习惯用“红”表示与结婚有关的东西。但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结婚要穿白色婚纱。但若因此将“红妆”翻译成“White Dowry”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人习惯用白色表示“death”,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因此,若将“十里红妆”翻译成“The Red Dowry”,则似乎并不能让西方人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2.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若未能深刻了解东西方宗教文化个性的差异,则会引起错译、误译。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

  如《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中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减少了中国文化内涵。把“天诛地灭”译成了“stand condemned by God”,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3.地理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浙江的地理环境与英语国家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英语则说“strong as a horse”。再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汉语翻译过来是“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处英语借用mushroom(蘑菇),因其生长快,产量高,而且英国不产竹子,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竹笋作形象比喻。相反,中国人一直不断地赞颂竹子,如画家画竹,诗人吟竹,而且竹笋是一种完全具备“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的植物。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英汉采用两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形象的比喻。

  4.文化空缺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空缺是指某些说法(或称之为文化概念)是一国一民族所有,不为其他国家民族所有。比如浙江特色年俗祭灶、分岁酒,端午节挂艾叶、赛龙舟,以及浙江传统戏曲松阳高腔、浦江乱弹等,这都是浙江所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了解浙江文化的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

  排除文化上的差异,单从语言上来讲,翻译道路也是崎岖坎坷的。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汉语在词的搭配上与英文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保证避免语法错误外,还须时时谨慎,避免出现明显的中式英文。比如“鱼米之乡”,翻译成“aland of milk and honey”,而不是“aland of fish and rice”。再有就是对专用名词的翻译。比如海宁平调、浦江乱弹等。当然,有的专用名词也有现成的翻译,如叫花童鸡,翻译成“yellow mud roasted chicken”。但是,怎样才能确保其翻译的准确性、科学性呢?这就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大量的资料比对,结合各自语言的特点,从而确定其最准确、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译文。

  除了外界因素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外,翻译本身也是一项较为枯燥的运动。但是,翻译能使浙江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译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动力,因译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不会因为词汇量大内容又枯燥而中途放弃。再者,译者自身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翻译时相对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又一大优势。

  当然,就对浙江地方文化风俗这一方面的文章的翻译来说,也有其相对简单之处。因浙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十分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浙江旅游,学习、感受浙江文化。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虽然我们是属于传播文化的一方,但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浙江某些特殊的地道的表达方法。

  风俗文化篇3

  【关键词】《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文化

  一、《史记》与《匈奴列传》

  《史记》作为我国学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开创了我国通史传记体制文学的先河。其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学者赖明德评价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学、识、德兼备的大历史家,也是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历术的大学者。”[1]《史记》主要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轩辕,下至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余年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史实。鲁迅先生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匈奴列传》出自《史记》一百一十卷,位列第五十篇。全篇先从匈奴的祖先淳维讲起,又从族源族称、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衣着装饰、婚姻制度、宗教信仰、政治军事等方面介绍了匈奴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对西汉武帝时期的汉、匈和亲及外交关系史进行详细阐述。司马迁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匈奴的一部史诗,在叙事编排上更是将汉、匈的人事往来上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遣词造句”看匈奴

  其一,关于匈奴的族源与别称。司马迁开篇称“匈奴,其先祖夏侯氏之苗裔也,曰淳维。[3]”司马迁认为匈奴是古部落夏侯氏成员淳维的后代,换言之,他认为匈奴源于夏人或华夏,与汉人同宗同族。马长寿在《北狄与匈奴》中称:“我国古代流行一种说法,以为匈奴是夏侯氏苗裔,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大有问题的。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袭之,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也无变搬,但此说直称淳维是荤粥,难免有失严谨。[4]”马先生从史志编排引用的时间顺序来对照探讨,认为“匈奴与华夏同源”一说有失学术水准。除此之外,后人也驳论司马迁一说,认为北狄的一支白狄所建的中山国是夏人建立的,意指匈奴源于北狄。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北狄兵退北方。从时间和空间来看,这一时段刚好与匈奴在漠北的发家历程相似。照此说来,后人对司马迁所认为的匈奴源于华夏的驳论不无一定的道理。其次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金石学的研究,又运用音韵、考据学的方法探究了匈奴在不同时期的族名。他在著作《鬼方昆夷猃狁考》中称:“匈奴是夏代的荤粥、商代的鬼方、昆夷,西周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5]这一说法与《史记?匈奴列传》中“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6]相吻合。而且从这句来看,夏侯氏从禹起,经十七王,历时四百三十余年,而唐尧、虞舜在位也不过六七十载,经此推敲,从时间上便可看出华夏先祖黄帝与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相隔久远,那么又如何阐明唐虞以上就有匈奴先祖的存在,甚至还能成为淳维的苗裔。显然逻辑矛盾,匈奴先祖为夏侯苗裔之说值得反复推敲。其二,特殊字义辨析。《匈奴列传》中出现的“胡”和“匈奴”两种称谓,时常多次进行交互使用。初看称谓,或许会认为是随匈奴演变发展而出现的不同角色变迁得来的,但细读后会发现并非如此。“胡”在该篇首次出现于“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7]首先,这段话中“胡”的第一次出现的背景是:秦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众多且没有明确的划分,所以此时筑长城防“胡”不仅仅只是防匈奴,也防其他草原游牧部落。并且,之后秦开又专质于东胡。故而,此处的“胡”是泛称。但尾句的“匈奴”则与秦赵燕三国临界,并且匈奴此时也开始在北方草原崛起,大有一统草原的趋势。因此,此处更多是代指“匈奴”,但又由于未完全统一,匈奴仍旧北接丁零、西临月氏、东近东胡,即又有代称诸民族之意。其三,匈奴之妻名号之别谈。尽管匈奴长期被汉人视为是北方草原游牧部族的蛮夷,但随着长期演变与中原王朝多次接触后,文明也得到了开化,开始仿汉设立了一系列官名别号。其最高首领称“单于”,匈奴语作“撑犁孤涂单于”,集军政大权于兹身。下有左、右贤王,“匈奴谓贤曰‘屠耆’”[8]。其下又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9]等等。这一体系化发展使匈奴内部得到强化,但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单于“阏氏”一说。长久以来,受道听途说影响又或是文献了解浅泛的原因,一些人一直认为“阏氏”就类似中原王朝固有观念中的皇后。但通读此篇后发现并非如此。“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10]从原文可看出,头曼单于所爱阏氏并非是正妻,反而更类似宠妾一说。冒顿鸣镝弑父后“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遣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11],从“一”字可得知阏氏人数并非是一位。但也有例外,冒顿初为太子时,为训练部下曾“以鸣镝自射其爱妻”[12],此处称“妻”。而既立单于后,面对东胡挑衅,冒顿又“取所爱阏氏予东胡”[13]此处又称“阏氏”。这一明显划分显然必有其中缘由,但可以确定的是“阏氏”应是匈奴单于、诸王之妻妾的统称。

  三、“现世观”下的匈奴文化

  从现世的角度出发,再看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的诸多描述,明显会受现代观念的影响,打破对蛮夷固有的偏见,去重新建构新的认知维度,正视其与华夏的异同。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另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文化,具体指的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14]在司马迁的介绍中,通过解读文化能更清晰地认识匈奴一族的特征。生活习性上:匈奴“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15],以畜牧业为主、农猎为辅,逐草迁徙的多层次游牧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信仰,从而展示出匈奴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衣着饮食上:“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16],前半句可以理解,匈奴饮食多因其环境而有所局限。但后半句“贵壮贱老”则使人对此质疑。因为汉人从小深受儒家“亲亲”文化的熏染,骨子里就深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传统,《孟子》又有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7]。这两种记载一经对比,便会发现匈奴这一做法完全是与汉传统背道而驰,所以说难免会引起质疑。也许,这种做法从今天养生学即为了老人身体健康应少食肉多杂粮的角度去分析,或许还能被大众理解。但若放眼当时的情形,现代人这一想法实在是难以成立。然而,当结合匈奴生存环境,感同身受地去看待这一问题时,便会理解此种行径。正如中行说所言“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18],匈奴游牧式的经济生活完全是靠天吃饭,除了需要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外,甚至为了维护族群社会生活的稳定,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外敌进攻,造成动荡。因此,在自然灾害频发、外敌虎视眈眈的情形下,由于老弱抗灾能力和战斗能力较低,所以大都依靠壮年群体谋生。从而在此特殊情况下,匈奴社会尤为重视社会青壮,故有“贵壮轻老”一说。婚姻风俗上:匈奴社会实行一种“收继婚”习俗,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19]。这种说法对现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社会来说,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即使今天有这种事情发生,先撇开法律不说,就单单从封建纲常伦理上,旁人也会在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但对游牧社会来说,这种婚俗文化是保证他们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起初部族是为了约束鳏寡,后来随着部族进步,以个体为单位的家庭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和稳定劳动力。倘若女方丧夫,则会独享家庭财富,而匈奴又需要个体家庭财富的量变来保证部族整体实力的质变。因此,为防止这些财源流失,匈奴便从婚俗上来制约成员。所以说,这种婚姻习俗是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史记?匈奴列传》中遣词造句的阐释,使得对匈奴民族的发展渊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与见解。同时,司马迁笔下匈奴人独具一格的文化习俗在现世的视角下,也拓宽了对匈奴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许琛.《史记》文献学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3).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0.

  [3][6][7][8][9][10][11][12][13][15][16][18][19]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5]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7]孟子.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风俗文化篇4

  一、马 球

  吐蕃马球盛行,唐太宗时已传入长安,由是成为汉地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均临场观看,尚未继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据该书载,早自唐太宗时吐蕃马球已传入长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即吐蕃人)好为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诫。”这说明吐蕃人常在长安街内打马球,而唐太宗已经令人学会,观看过吐蕃赛球,还曾受到吐蕃人打球邀请的。只因他身居皇位,故表示不宜沉溺于马球之戏。既然皇帝已悉马球之技,其群臣岂能不学,从中宗公开提倡赛球,并已组成汉人组成的马球队,而他自己的技术也身手不凡,可知马球已遍及长安。

  《封氏闻见记》详载了中宗观汉藏马球赛的情况:“景龙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附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其都尚赞咄,犹此仆射也。中宗甚悦,赐强明绢数百段。学士沈?缙凇⑽淦揭坏冉韵资?!雹厶剖?谴耸拢骸安嗌碜?劭绰砀梗??ㄓκ稚裰槌邸保?炙担骸盎骶希?辞颍衫雌褡黛??煌?奥硎巧窕??g志?彩┬虑桑?炒蛐乔蛞坏惴伞!辈替谝辔??疲骸敖鸺?裨淝Ы鸬兀?φ痰裎钠弑η颉?”④在唐宫廷中打马球成为当时的时尚,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积极参与,下场比赛,就可知其影响之深刻了。诗人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诗,如此描绘打球情景:

  亲扫球场如砥平, 玉勒回时?赤汗,

  龙骧骤马晓光晴。 花鬃分处拂红缨。

  入门百拜瞻雄势, 欲令四海氛烟静。

  动地三军唱好声。 杖底纤尘不敢生。

  马球之球藏语谓之“波罗”,唐代所谓之“金颇罗”当时指此而言。马球在汉地直传到明代,同时也传至国外。欧美及阿拉伯语称“球”为“颇罗”,均源自藏语。对此,阴法鲁教授已于20世纪50年代着文做过详考①。马球后来被唐朝做为训练骑兵的“军中常戏”,因而“虽不能废”。1972年在乾干陵发掘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墓,其墓道西壁上即绘有完好的彩色马球比赛图,可知吐蕃马球戏在汉地影响之深。遗憾的是,不知何因,西藏的马球术后来竟失传了,国内仅蒙古族尚存此技。

  吐蕃另有“骑马之戏”,在长安也受到皇室官员的赞赏,此“骑马之戏”似即马术。桑耶寺落成时举行过盛典,其间即有精彩马术表演。据《全唐诗》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②。

  ③ 唐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卷六,第2至5页,打球。

  ④ 按:马球手乘马,手持球仗(即宝仗),驰击用革或木所做之球,球上涂色雕纹,谓之“七宝球”。

  ① 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载《历史研究》,1959年6月号,第41至43页。

  ② 《全唐诗》卷2。

  二、饮食习俗

  1、饮茶

  饮茶喝酒茫是汉藏族共同爱好的生活习俗。茶叶及饮茶在汉地早已有之,藏语中的“茶”是汉语译音。虽然藏文典籍对茶叶何时传入藏地有各种说法,但对它的描述均十分生动。

  据《汉藏史集》说,茶叶在藏地的出现始于吐蕃赞普都松芒保杰(676~704)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故事说都松芒保杰害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很高明的医生,赞普只能调剂饮食,注意休养。有一天,王宫屋顶的栏杆上飞来一只美丽的小鸟,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有几片叶子。开始赞普并未留意,翌日旭日东升,小鸟又来婉啭啼叫,于是赞普命人将小鸟口中的树枝拿来榻上,竟是一种藏地没见过的树,摘一树叶入口品尝,顿觉清香袭人,煮沸饮用,更是浓香入心,精神也大好了。于是,赞普命人去寻找这能治病养身的树。吐蕃的臣民们四散去找,其中一个忠于赞普一心想着赞普早日康复的大臣,在汉藏边境的汉地看见了这种树。可是,有一条河挡着他的去路,便淌过河采得一捆茶树枝。后来又来一只白色母鹿为他引路,跋山涉水,来到赞普王宫,赞普用树叶疗养病体,果然大获效益。这便是茶传入吐蕃的来历③。

  吐蕃赞普颇喜饮茶。自731年唐蕃会盟设立“茶马互市”于赤岭后,汉地茶叶开始大量传入到藏区,成为吐蕃人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吐蕃赞普喜好收藏汉地名茶,还派称为“汉地五茶商”的商人负责唐蕃之间的茶叶贸易。

  汉籍《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手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靳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④。

  传说茶叶与藏族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汉藏史集》又说,屯弥桑布札去印度学习创制文字。印度文字元音有16个,辅音有34个,虽然都能发出声来,但吐蕃人很不容易把音发准。屯弥想不出好办法,就将寝门紧闭,昏然睡去。醒来时见身边有一位瘦小的老太婆。便问:我将门紧闭,老太太是如何进来的。老太太说天空是我的路,你将门紧闭又有何妨。屯弥听了迷惑不解,再次询问路程有多远。老太婆说没一定,屯弥再问路上带什么口粮,老太婆回答说是茶叶。说完顿然消隐。此事过后,屯弥才从老太婆的话中请出有等6个印度文字中没有的音构成藏文30个字母。等等。

  2、饮酒

  从藏语对酒和酒糟的称谓可知汉地酿酒传入藏地历史更为久远,当不只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早期,藏族称酒为stsang或rtsang,后来又称为chang。据藏学专家研究,这一称谓与古汉语的称谓有渊源关系。汉地在商朝时就有叫鬯或鬯酒的高级饮料,见于甲骨文。西周大盂鼎的铭文中就有“锡汝鬯一卤”之句。鬯的读音zang,与藏族对酒的上述读音十分接近。而藏语称酒糟为“phab”,与汉语糟粕的粕字存明显关系。从藏族对茶、酒的称谓关系可以看到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①

  此外,据当代学者杜蔚兰考证,中国中原地区在先秦的主要食物“糗”即吐蕃藏人食用之糌粑,这是吐蕃同中原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成果。不过只是中原的原料是米和麦,藏族用的是青稞麦而已。②

  ③ 《汉藏文书》上册,第123页至第126页下。

  ④ 李肇《唐国补》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6页。

  ① 王尧《吐蕃文化》,第191页。

  ② 参见《糗即糌粑小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4期。

  三、服 饰

  1、蕃人及赞普喜好唐人服饰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后改革藏民族的服饰习惯:“因公主恶其人东者面,异赞遂合人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墀松德赞赞普之时……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上)各地聚积之财宝贮之于瓜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得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著唐人上好绢帛矣。③

  《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服改毡裘,语录华夏。明汉法,睹衣冠之仪;目击朝亲,知侄丹之要。”吐蕃人所穿之长袖服装似由来已久,这从敦煌壁画《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可以看出。但对照晚唐敦煌壁画营伎图(第156窟)的汉族男女营伎长袖服装看,当时汉藏服装颇多相似之处。这可能是互为影响的表现,但清以后汉人此种服制,而藏人却依然延袭至今。④

  2、汉僧与藏人的僧服“堆噶”

  “堆噶”(坎肩)是藏区独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后宏期出现的。……堆噶上的两个伸用力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两只耳朵,并且用蓝现缝有边子。这是为了纪念后宏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后宏期之初,约格迥乃和藏绕赛等人给喇钦·贡巴绕赛受戒时,有几个汉僧参加受戒。这些蓝线边子正是为了纪念这几位汉僧的功德。①

  3、藏族服饰对汉族的影响

  (1)仿椎髻。椎髻本是当时吐蕃人的一种发型,其特点是将头发盘结于头顶或脑后椎形。因这种椎形发型比较高耸美观,一时成为唐代妇女争相模仿的时髦发型。

  (2)仿赭面。赭面本是吐蕃人的一种习俗,据《旧唐书》记载,吐蕃人“以赭涂面为好”。赭面的主要是吐蕃女子,她们将赭色(赤褐色)合成膏剂涂面,起防风润肤作用并用它来美容。这一习俗传到唐朝,曾被许多妇女模仿。以上仿椎髻与赭面之风,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公元820年)最为盛行,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元和妆”。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专门记载了这一情况:“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年,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蚩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

  (3)戴吐蕃式帽子。吐蕃人戴的帽子式样别致,戴吐蕃帽子也成了唐人的一种时尚。唐朝人刘言史在他写的《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一诗中写道:“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 衫双袖小。”陕西西安唐韦顼墓中的侍女石刻画更形象地说明了唐人喜戴吐蕃帽子的情况,其石刻画中有两位完全胡妆的汉族女子,她们所戴的帽子与敦煌壁画中吐蕃妇女所戴的帽子极为相似。

  (4)穿毡裘。毡裘是用薄毡做的衣服。因其挡风遮雨防寒耐用,也为唐朝汉人所穿用。唐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5)穿长袖服装。吐蕃人服装一般长袖。敦煌壁画《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吐蕃人的服装都是长袖的。唐朝汉族人的服装本不是长袖的,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一诗中写道:“小头革奚 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据此可知,直到唐玄宗天宝末年还流行窄衣裳,即衣襟衣袖都比较窄短的衣裳。后来受吐蕃服装影响,当时汉族人民也穿起了长袖服装。晚唐敦煌壁画营伎图中的汉族男女营伎都是穿长袖服装的。这是唐人仿效吐蕃人穿长袖服装的有力证明。

  (6)用莲华纹图案作衣饰。莲花本为佛教图画中喜欢用的一种图案。吐蕃人接受佛教后其衣饰多用莲花图案。后来这一图案传到唐朝,莲花图案也成了唐朝人喜欢使用的一种图案。

  (7)戴念珠璎珞。吐蕃人因崇信佛教,在脖子上喜戴念珠。后来这一服饰传到唐朝,许多唐朝妇女也喜欢挂念珠璎珞于颈部,如同戴项链一样。

  (8)穿藏靴。唐人喜欢穿所谓“胡靴”,其中包括藏靴。

  (9)穿袒胸露乳妆。传统的汉族妇女装束在儒家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是紧裹全身的。但到了唐朝,在包括吐蕃女妇服饰在内的所谓“胡妆”影响下,出现了袒胸露乳比较开放的女子装束。唐朝诗人周喷写的《逢邻女》写道:“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②

  ③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

  ④ 见《敦煌研究文集》附图。又,巴黎1977年版《西藏艺术论文集》,第73、75页附图。

  ① 次仁白觉《藏传佛教僧服概述》,载《西藏民俗》1995年4期。

  ② 本目参见陶柯《谈藏族服饰对汉族的影响》,载《安多研究》1998年1—2期合刊。

  四、婚 俗

  《日土婚礼歌集》有两个称谓,即《僧格卡巴》及《岗嘉拉江》。现在使用的经文其意为《婚礼歌及日土迥宗噶波的四条河》,从其名称来看,显然婚礼歌很久以前就产生于古格地区的迥垅努卡宗,并从那里传开。这部经文的起源无人知晓。据一些口头传说的说法,婚姻习俗在西藏形成于公元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时,这一婚姻习俗逐渐传到日土②。

  1、看八字:藏族《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二)载,结亲过程大概是这样:

  (1)向求婚的人家(有男方向女方的,也有女方向男方的)送第一次聘酒,取回对方生辰庚子,请喇嘛卜卦,看八字是否相合。

  (2)如果八字合了,就送第二次聘酒,送这次聘酒时,要送衣物首饰……表示姻亲已定。①

  2、婚礼唱词说:麦、斗(切玛)、哈达来源于汉地

  在岗巴藏区,婚礼头一天,入席后,男方请来的道吉祥者说唱艺人手捧哈达道房屋吉祥:哦拉索!请听我道吉祥词:四面墙体永固,是于马年砌筑,端端直立如马……柱子坚牢不倾,是于牛年立就,挺梃直立如牛……

  又拿一条哈达系于门楣,手持一条哈达道“切玛”吉祥词:

  ……切玛置于方桌上,立在座首表吉庆……斗内麦从汉地来,公主出嫁时随身带,象征福如翻麦浪。“切玛”斗上置盐块,亦是公主随带品,象征万事遂心愿。

  此下婚礼正式开始。道吉祥者把婚礼场面描绘后,手持哈达,叙说哈达的来历:哈达来源于汉地,七位汉女将它织。这条哈达名阿西,哈达之中为上品……然后对新郎道祝词:

  愿得吉祥与安乐,五行积成须弥山……为使婚礼喜又欢,愿献汉地白哈达,此由公主福运织,光泽亮丽又柔软。纵是日月亦失色,要说花纹美不美?八幅瑞相竞折腰。挥向上空耀天界,众神欢喜人畜旺;挥向下界耀龙宫,龙王惬心雨水足;挥向人间耀王宫,四柱八梁显风采。将此哈达献给你,祈愿吉祥又美满。……

  将哈达献新郎后,对新娘道吉祥词,中曰:

  为使婚礼喜又欢,愿献汉地白哈达,此由公主福运织,光亮洁白花又美。洁白否?皑皑雪山竟低首。要说花纹美不美?八幅瑞相亦失色。

  以下给父母叔道吉祥献哈达,婚礼管家道酒坛祝词,婚礼管家道酒壶祝词,手持系白哈达的竹条左右挥动:

  此棍共有三竹节,竹竿长在南谷中,一把利斧将它砍,汉地花绳把它缚。长毛公牛把它驮,棍头饰有五色绸。……

  以下为与酒女祝酒与对歌:

  (酒女答)其一:要说四方四古瓢,东头挂有古铜瓢,象征汉地浓香茶……其四:要说三种好盐巴,一是藏北水晶盐,二是汉地红色盐,三是披碱小白盐……①

  3、墨脱门巴节俗与工布箭歌:中原钱庄与丝线

  假如你在藏历十月进入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门巴组村寨,就能亲身体验到墨脱地区“仁珠”节的热烈场面和奇特风情。

  专门请来的红教喇嘛,坐在很高的垫子上……他的几个助手,身披白色的棉绸,手里拿着五色绸子缠绕的话彩箭大声喊:“恰古秀,央古秀!”(吉祥来啊!福德来啊!)“愿中华皇帝带来吉祥!……”

  “洛渝山上的竹林,请借我一把金竹。……藏北旷原的野牛,请借我一条牛筋。中原汉地的钱庄,请借我一束丝线……缠好中原丝线,嵌上库加箭镞,制成漂亮的金箭。”②

  ①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二),第106页。

  ② 洛桑、沙吉《西藏阿里日土地区的婚姻习俗》《西藏民俗》1995年一期)

  ① 班丹《岗巴婚俗拾零》《西藏民俗》1995年4期。

  ② 廖东凡《雪域西藏风情录》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349页、第345—346页。

  五、丧葬习俗

  1、吐蕃的“七七之祭”源于汉地

  根据藏文史上《拔协》及《贤者喜晏》的记载,吐蕃的“殡葬仪轨”(俗称七七之祭)的习俗是在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后,由她建议将唐地的丧葬习俗引入吐蕃的。《拔协》中记载:

  吐蕃过去对死去的大臣们,没有祭奠的习惯。金城公主说道:‘我们汉地佛法宏扬,对死者有七日祭的习惯。吐蕃佛法不昌盛,人死后享受不到祭奠,实在可悲可怜!’以后,便倡兴七日祭。从此,人死后,立即向成千的人天施焰食,摆设供养,以为祭奠和悼念。这就是所传的‘吐蕃七日祭’的由来③。

  据民族学者廖东凡的调查,西藏至今仍保留和发展了这一丧葬习俗。他说:

  “拉萨的丧事活动也是七天为期,七七四十九天结事。相传这是唐代金城公主立下的规矩。第七天,亲友来向中达献哈达、茶酒,取下供死者饮食的陶罐,到拉萨河边,一边撒糌粑,一边撒陶罐里的灰,撒完,将陶罐扔掉。河边插一经幡,上写有死者属相,藏语叫‘龙达’,意为风马。风吹过,经幡似马一样奔驰,为死者祝福。

  到第四十九天(七期之末),家人去大昭寺,给门口的乞丐施舍,散点钱,让他们帮助祈祷:“神佛啊,请保佑死者快快投胎为人身吧!投胎为一个男子汉吧!投胎为好人之后吧!投胎为虔诚的佛教徒吧!”在此之前,家人不多唱、不舞蹈、不洗头、不饮酒、不游戏④

  2、松赞干布及蕃使像陪葬乾陵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逝世后,在他的陵寝昭陵,为蛮夷君长凿石刻像,背后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⑤。其中就有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的形象,以示宠异⑥。后高宗逝世,建乾陵,其下有吐蕃使大论悉囊然的石像⑦。

  杜齐说:

  松赞干布的墓地也象周围其它的墓葬一样坐落在一块巨大的方形底座上。这块巨型底座很可能是作为举行与神圣建筑有关的仪式之用的。也有可能象汉文资料提到的那样是用来种植树木的。

  根据钦则(钦则旺布,宁玛派僧人,著有《卫藏道场胜迹志》一书— —译者注)的说法,当时在松赞干布墓的上方有一尊松赞干布的浮雕像。赞普生前左右内相中选一至二人,专门派去守护赞普陵墓,为守陵制。守陵者免赋役①。

  从陵墓建筑来看,唐蕃皇帝陵墓建筑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据汉文史上记载,唐太宗在修建其陵墓昭陵时,吐蕃赞普特派使者常驻昭陵。唐太宗死后,又特别将松赞干布的石浮雕像立于墓前。吐蕃自松赞干布时期,对唐朝的昭陵、乾陵都非常熟悉,因此有意仿效唐制。

  以山南琼结藏王墓为例,从陵墓布局看与唐陵类似的是也有主次之分和等级之分,主陵高大,从陵相对略小,从陵墓封土形制看,均为依山为陵,封土为丘;以方形为尊、圆形为次。按主次顺序排列。前者以松赞干布陵为代表,后者以顿卡达陵为代表。再从陵前仪制,陵内设置制度等方面,均可看到吐蕃陵墓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唐代皇陵有立碑制度,而赤松德赞也立有墓碑,且碑上图形有龙蛇纹饰,与唐代皇陵石碑的纹饰完全一致。龟蚨制是唐代皇陵墓碑制度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赤松德赞、赤德松赞的墓碑均有龟蚨,这明显是效仿中原陵墓立碑的定制。中原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有墓前设立石狮的制度,唐陵的石狮更成为墓葬的典范之一。

  至于陵墓内部的设置,唐代王陵中均有五方镇墓石,以青、白、赤、黑、黄五色代表五方,以为“镇墓压胜”。而昂仁县布马村有吐蕃近似王陵的大陵墓,其中的一号墓中就有五件黑色砾石,与内地秦汉以来王陵内设的“镇石”之制相似。自唐代起,中原王陵中置设陶罐,内放粮食,即敦煌文书所见的“五谷仓”,旨在免除死者饥饿入陵之俗。昂仁县布马村吐蕃一号墓中也设有陶罐储粮。

  六、其 他

  1、吐蕃佛牙等传入西安广仁寺

  黄灏说:“笔者曾在西安广仁寺调查,竟听到与此有关(指文成公主入藏时所带的释迦牟尼佛像)有关的信息。据该寺住持说,该寺有一座度母殿,有个藏文名称,较叫‘卓玛拉康’,显然这正是汉文‘度母殿’的藏文译称。殿内曾供一镏金铜度母橡,此像造于唐开元年间,系藏族由西藏送至长安的。为什么呢?意为藏族感谢汉地将珍贵的无价宝释迦佛像奉送给西藏,使西藏得到了佛的赐福为了报答汉地赠佛之情,藏族人民特造度母佛像送到长安供奉,以保护汉地人民。此像供奉,很久许多来长安(西安)的藏族领袖人物都曾到此寺,驻锡朝拜,其中就有在达赖及班禅、嘉木样等高僧大德。可惜今日只存其殿,度母像在文革中失踪,至今仍在查找之中。

  据日本唐代高僧圆仁的赴唐游记中载,圆仁曾多次参礼长安的寺院的法会。有次他在法会上发现,朝拜祭祀的是‘吐蕃佛牙’,仪式极为隆重。这‘吐蕃佛牙’无疑是吐蕃赠送的佛牙。佛牙是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吐蕃赠此佛牙,说明汉藏佛教文化关系的密切。”①

  2、藏佛与汉族年节的关系

  (1)年前也要扫墓,炸油果子(不同之处是用酥油)。

  (2)除夕也要一家聚会吃年夜饭(藏族叫古突),汉族饺子中包的是钱币等物,藏族则包的是石子、盐巴、羊毛、佛像等来预测运气。

  (3)春节也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只是藏历与汉历时间有差异,但藏历也受到汉历的重大影响。

  (4)大年初一都不出门,全家按大小相互拜年,燃放鞭炮。

  (5)初二开始出门拜年访友。

  (6)正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的是藏族点的是酥油灯)②

  3、松赞干布喜好唐人铜镜

  18世纪藏族学者让琼多吉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松赞干布墓的内室中,藏有一幅铜镜:“令人注目的是松赞干布生前十分喜爱的一面吉祥铜镜,有一腕尺长,用丝绸包裹着。”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是汉藏文化交流相当频繁的时代。吐蕃王朝时期只不过是藏族历史长卷中的一页,但这一时期却是藏族为缔造祖国大家庭而做出伟大贡献的时期,不仅在政治上吐蕃与唐朝结成了“甥舅”“宿亲”的“社稷如一”的关系,在文化上通过交流的多种渠道也使汉藏文化密切交融,从而使汉藏两族结成了密切的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后来汉藏两族继续携手并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吐蕃时期汉藏两族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显然有益于双方文化的丰富发展,也有助于汉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汉藏佛教文化是两族人民所共有的,它们都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的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发展,无疑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有益的成分,是应该加以认真总结的。

  ① 黄灏《吐蕃文化略述》,载《藏学研究论丛》第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② 袁光厚《漫游世界屋脊》,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③ 谢热《古代藏族的祖先崇拜及其仪式》载《《藏学研究论丛》第三辑》。

  ③ 拔塞囊著,佟锦华译《拔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④ 廖东凡《雪域西藏风情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399页。

  ⑤ 《通鉴》卷199.第6269页。

  ⑥ 《册府元龟·外臣部封册二》卷964,第.11340页。

  ⑦ 《长安志图》卷中。

  风俗文化篇5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1. 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创新论文)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2. 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3. 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风俗文化篇6

  [关键词]回族;风俗习惯;回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人口居于全国第三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回族文化与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即器物和风俗,由此可再分成较细的部分和单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即独特性。她认为:“人类学把人当作社会的产物来研究。人类学所关注的是一个社群与属于不同传统之其他社群的差别处,也就是一个社群的体质特征、工艺技术、风俗习惯与价值标准。”

  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习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就回族来说,它形成于元明时期,生产力较发达,因而回族在生产领域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他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农业,但对其他行业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回族投身于商业活动,并成为回族生产方式或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取决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费的独特要求,通过经商这种专门生产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经济生活的条件,推动了回族在全国不同居住区域内的发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对汉语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维系和巩固了回族文化,更促进了本民族的成熟和发展。

  二、饮食习俗

  饮食文化是回族历经千年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回族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汇和交流。从整体来看,回族的饮食习俗主要受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禁忌的影响,各地回族除了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经典中规定的食物禁忌,不吃猪肉、自死动物、动物的血以及猛禽野兽的肉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的回族则以大米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区的部分回族以肉食为主。藏族地区的回族则以青稞面做的‘糌粑’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爱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间传统食品酥油花茧、邑饭,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尽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饮食习俗,却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风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回族城市饮食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城市中不同阶层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职业厨工创造或提炼的“清真菜系”开始问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则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回民小吃摊档。这些都构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饰文化

  服饰是构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回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准。回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大致相同,所以历史上有“汉装回”之称,但是二者之间仍有区别。回族的服饰不提倡华丽多彩,讲求素雅大方,回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中男子喜爱戴白色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绣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不同颜色的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不少已婚妇女平时戴白色的带檐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服装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俗称“马夹”),黑白色搭配显得干净、利落。妇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边绣有精美的图案。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回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四、婚丧习俗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人生礼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中国各地回族的婚姻习俗,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阿訇念过“尼卡哈”后,亲自向众人抛撒核桃、枣儿、花生等,人们争先去抢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仅如此,青海闹房比较厉害, 三天无大小,不仅戏闹新郎、新娘,还戏闹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回族,其婚姻习俗中已渗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因各地风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颇具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回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遵循伊斯兰教的礼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都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在西北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方便,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亡人去世后,最多停留三天,入土前要焚香、传经、做“都哇”,意为祈祷。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之后举行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活动。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五、居住格局

  风俗文化篇7

  关键词:传统风俗文化;沧州;对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命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断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因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与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有关的文化,即是地域文化。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沧州的地域性传统文化韵味浓厚,源远流长,从艺术、建筑到历史名人,融汇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素养。

  一、沧州市地域性传统风俗文化

  1、民间舞蹈――落(读音lao)子文化

  原生态民间舞蹈沧州落子起源于河北省沧州一带,是河北省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沧州落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沧州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过去农村娱乐活动很少,每到晚上,一些有经验的、年纪稍大的民间艺人就会齐聚在街道上、广场上、村头表演“跑落子”,许多农村的小孩、老人纷纷前来观看,是当时农村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2、传统建筑物――以“东光铁佛寺”为例

  铁佛寺始建于北宋,是中国汉传佛教建筑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铁佛寺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后于1986年修复。如今铁佛寺已经成为了沧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慕名前来瞻仰铁佛的人不计其数。

  3、关于沧州历史名人的探究

  沧州的历史名人作为沧州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沧州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沧州文化名人众多,其中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纪晓岚、张之洞、冯国璋等人,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马致远、荀慧生、高适等人,还有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家如大刀王五、张之江等人。他们是燕赵文化的代表,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代人不断进取。

  二、地域性传统风俗文化发展过程

  沧州地处渤海湾,水运发达。往来船只很多,各地的文化随着水运传到沧州,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沧州民俗文化博采众长,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加以改造、转化和利用,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格,在一定形式上保留了部分沧州原生态文化。

  1、沧州的民间舞蹈源自沧州人民为休闲娱乐而创立的传统文化形式。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各种形式的舞蹈逐渐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富有地域特色的落子舞逐渐被广场舞等形式所取代。多年前,“跑落子”还是农村人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而今随着沧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外来文化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冲击,“落子”已逐渐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只有在庆祝节日才会出现的民间舞蹈。

  2、沧州的古代建筑物风格迥异,博取众家之长,形成了e具特色的建筑群。为了更好的保护古代建筑物的完整性,一些知名古建筑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使一些古建筑群被人冷落。而“东光铁佛寺”坐落于普照公园内部,每天前来参观游访的人很多,这也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文物损坏问题。

  3、沧州古代名人众多,但是名人的精神和事迹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名人事迹流传不广泛,在小范围内虽然得到有效宣扬,但无法在大范围传播。同时沧州市缺少名人纪念馆,研究名人事迹的研究员较少,没有系统的编修名人事迹,再加上历史年代久远,一些历史名人的相关事迹和出生年月没有详细记载,造成名人的出生地存在争议,无法具体开展修建历史名人故居的相关工作等。

  三、沧州传统文化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普通民众保护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沧州的传统文化一般是在劳动人民中间形成的,多在农村发展成熟。而农村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乡,因而农村民众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不相适应,使传统文化很容易失去以往拥有的群众基础。

  2、青少年对沧州民俗传统文化不了解。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生活比较富裕,生活中接触到的多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3、地域性传统文化吸引力不够。相对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形式简单、趣味性不高,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显然不如现代文化。

  四、发展建议与对策

  1、积极倡导、宣传保护沧州传统文化。

  加大对沧州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人们对本地区的文化有一定了解,认同本地区传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保护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孩子们从小懂得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建立沧州民俗博物馆,修建名人故居,将名人故居打造成旅游景点。对传统建筑物加强保护和维修,同时在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物周围建立旅游文化生态链,实现旅游―保护―传承一体化。

  3、建立传统民间文化团体,加强民间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保护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组建民间艺术“落子”舞艺术团、“东光吹歌”歌舞团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也要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唯此才能展现一座城市良好的精神风范,让这座城市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商隶君,王建珍等.浸润弘扬一脉相承――以沧州历史名人文化精神培养教育大学生初探,[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

  [2]罗丽娜.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文化功能[J].大舞台,2013.2

  风俗文化篇8

  关键词:泸溪县;风俗民情;文化

  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泸溪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又是中国年轻的氧吧县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间的栖住地,以黄靠天为代表的“凿花艺术之乡”,最古老、最特色的苗族数纱,当地特色的食品并且获得“绿色食品”之称崭獭N挥阢蛳县东南部的浦市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拥有“小南京”之称,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以至形成一批极具地域特点的文物资源。

  一、盘瓠传说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湖南省泸溪县申报的“盘瓠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盘瓠文化历史悠久,在泸溪县留下深深的印迹,史书记载尤为众多。《后汉书》注云:“今辰州泸溪县有武山,黄闵《武陵记》曰:‘山高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今案窟前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俗相传,云是盘瓠象也。”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盘瓠文化在沅江一带历史之久远。又据《辰州府志》卷十七《古迹考》载:“辛女岩,邑西三十里,危峰高耸,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于此化为石,”而成辛女岩。文中的辛女岩存于现今泸溪县二十多里的上堡乡侯家村与浦阳乡铁柱潭村的交界处。此地有一陡峭的岩山,今犹称辛女岩。相传,过去辛女岩上有盘瓠庙(又名辛女庙),内有盘瓠、辛女神象。辛女岩周围有辛女溪、辛女潭、辛女桥、辛女滩等等。其间附着的盘瓠、辛女神话传说,至今仍在泸溪县一带广为流传。

  其实,盘瓠是一种民族潜意识产物,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先祖。瑶族的《盘王大歌》,苗族的《古老话》等都涉及到盘瓠;苗、瑶、畲、仡佬等族都信奉盘瓠。盘瓠成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南部的广大苗区至今仍信奉盘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盘瓠文化并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存于苗族民间,形成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辰河高腔

  “判官坐在殿上大喝一声“把她的三魂七魄拿来”,立时,一 群青面獠牙的持刀叉鬼魅向人群之外冲去,吓得外地人尖叫声四起。这不是在《西游记》中的阴曹地府, 这也不是在重庆的鬼城。这是在湘西泸溪县浦市镇观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 ――辰河高腔戏剧。

  辰河高腔起源于江西戈阳腔,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明初随着湘西第一商埠浦市的不断发展和繁华, 由客商和移民将其传带入辰河地域。后经与当地方言、民谣、宗教等的长期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曲牌体声腔艺术。

  辰河高腔是当时沅水流域唯一的一个大剧种,有大小剧目400余个,多出自于传奇故事,且曲牌繁多。如源于佛经中的《目连戏》是描写目连救母的故事。而自古沅水流域信奉鬼神,故古辰河民间祭祀活动盛行,为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目连戏》成为辰河高腔的代表作品。

  “辰河高腔比西方国家的意识流艺术还要早!”泸溪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辰河高腔《目连戏》有 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在捉茅人请神开台戏时(即导语中描写的剧情),青面獠牙的鬼魅持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而在戏中的《抬灵棺》时,所有的乡村首士都要参加迎接,而且 经过每家都要烧香跪拜,由于表演超出舞台的限制,参加人员不但只有演员,还有更多的群众。所以说,辰河高腔不但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

  正是由于辰河高腔的古老原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艺术价值为国际艺术界所赞赏。1998年,泸溪县剧团应 巴黎秋季艺术节邀请,远赴巴黎、巴塞罗拉、等欧历史名城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

  三、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是湘西泸溪县踏虎村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 现今仍流行于湘西地区,并于2008年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踏虎凿花艺术,其来源于苗族服饰刺绣的底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几代凿花艺人的努力促进了其特有的装饰形式的发展。因为苗族人们爱美善绣的性格,曾一度让作为刺绣底样的凿花深得平民百姓的喜爱.其中以黄靠天所在的踏虎乡――“泸溪县”被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授于“凿花艺术之乡”。

  四、苗族数纱

  泸溪苗族(挑花)是湘西民族地区最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思想内涵深邃,文化底蕴浓厚,作品图样浑厚饱满,构图严谨对称,造型抽象富于变化,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苗族挑花历史相当悠久,源于何时尚无记载。但从其图腾崇拜、氏族崇拜、自然崇拜的如狗脑花、枫叶花、阳球花等纹样中,可以看出挑花的历史久远。

  泸溪苗族数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风俗习惯以及神话故事的传说,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结晶和积淀成了一个综合体的艺术形态。苗族数纱工艺流程和材料并不复杂,只有家织布和针线。但其技艺与绣花截然不同。挑花是从第一针,直到一副图案挑成,针线全部在布料表面行走。数纱行针,经三纬四,不能数错一根纱,是一种极其细致而严格的手工工艺,这样的挑花针法自成一格,全国罕见。2010年5月苗族挑花(数纱)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数纱艺术保留完整,与当地的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服饰和生活的需要,又是男女珍贵的定情信物。它蕴涵着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故事传说,是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的结晶。近年来湘西泸溪苗族的数纱艺术,已引起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海外服饰集团的高度重视。它潜在的艺术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这些专家教授、企业家从泸溪收购了一批挑花样品,准备改进工艺,将挑花纹饰用于日本的和服、餐布、抱枕、瓷器等实用领域。

  五、崭

  泸溪崭叹哂性缃帷⒎岵特点。一般单果重 130 克,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红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并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品质优,耐贮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泸溪崭桃逊⒄沟 30 万亩,预计盛产期年产量将达到 18 万吨以上,崭滩业已经成为泸溪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

  泸溪县地处大湘西民族地区,在特有的历史地理发展环境中形成极具地域特点和民风格,是当代旅游发展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充分发掘、利用。结合小康建设,进行很好开发。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2]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上一篇:《唐伯虎点秋香》夏香是谁演的?夏香扮演者宣萱个人资料介绍
下一篇:王宝强女朋友!王宝强女朋友冯清现在怎么样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