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的年度十佳电影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2020年总结一下,去看了9个电影节,在线看了记不清几个电影节,一共长短加起来看了732部片,算是一天两部。到年底写十佳的时候,不知怎么就想起来了侯孝贤侯掰掰那句话,走到这条路上,就回不去了。现在走到电影节研究这条路上也是很逻辑的,但是对新奇形式和创意的偏爱,让我这份片单选得也是一言难尽。 10佳选出9部长片和两部短片(并列),长片里有7部都不能算是故事片……问题我并不是个搞纪录片的啊……

  但是,喜欢就是喜欢了,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电影院的黑暗里,是这些影片照亮了我。

  年度十佳

  1.鸟类变形记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2.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4th PYIFF# 入围2020年威尼斯日单元+费穆奖最佳影片。一部精彩至极的“慢电影”。我能想到最准确的一句描述,大概是文德斯写小津那句“依序把生死连接在了一起”。影片极为克制,克制到几乎可以说是“呈现”了,用不动声色,几乎不煽情的手法,把母亲因难产去世这件生命中巨大的伤痛拍得刻骨铭心又感人至深。 摄影极为讲究。导演的视听参考最主要的还是阿巴斯。《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何处是我朋友家》式的构图和调度出现过多次,但用的如此自然,好似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重复”和“克制”,被用在极度悲痛的时刻(第五天晚上),造成的效果真的是在心口重重地锤上一拳。或许还有一些香特尔·阿克曼,女性劳作的日常被相当完整地呈现出来。 向李冬梅导演致敬。

  3.间谍之妻

  #3rd HIIFF# 主竞赛。入围威尼斯+圣赛。本届海南节若评奖,金椰奖必须是这部。倒不是因为被唤起了民族创伤记忆,以及感动于日本电影人们的反思力度(这两点任何一个点都足以送五星);而主要是因为拜服于对人物关系精到的拿捏和极致的推演(“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感到是爱你的”),对惊悚气氛的准确把握,以及剧作上的精巧设计(片里的局布得是真漂亮)。不少时刻想起[色戒],那种在危险气氛中迸发的奋不顾身的爱情,真是美到极致。片中片自制小电影,以及顺带致敬了山中贞雄的[河内山宗俊]和沟口健二。虽然开头还是有点慢,美服化道的日剧感还是比较强,部分时刻也比较舞台剧化,但是电影化程度尤其是对人物关系的把握上还是相当之高,其实就凭着能写这种“为了正义而背叛国家,但注定是毫无用处的拼死一搏”的主题也要大力推荐了。

  4.火车的出口

  #70th Berlinale#论坛。影片在屠犹题材方面,可以与[浩劫]并肩而立。有了这部片子,罗马尼亚新浪潮三巨头可以正式加上拉杜·裘德而变成四大天王了。影片呈现为一个数据库,长达175分钟的时间里,长达155分钟的第一部分为“陈述与证言”,是按照姓名字母表顺序排列的、在1941年6月29日罗马尼亚雅西发生的犹太大屠杀事件死难者的照片与家属的证言,证言部分由导演根据作证者年龄寻找的配音演员朗读,其余20分钟则是第二部分“影像”,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雅西大屠杀的照片。现存的所有200多份证言全部放进了电影里,而这也是有姓名记录的3000多被害者,和据推测达到数万的全部被害者的极少部分。这种冗长和全部呈现本身就压得人喘不过气,而其中体现出的普通人的恶更是让人脊背发凉。对很多事件,我们就缺一部这样的电影。

  5.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

  出自希洪电影节。IFFR2020的Found Footage奖。从鹿特丹错过,尼翁线上时候没看完,到出资源才看完。 相当有趣的声画关系实验(少量的后期加入的动效):女人的日记仅仅以字幕呈现(虽说是一种“叙事声音”,但用法极为有趣),同时字幕与画面的关系玄妙之至(片尾字幕改变了所有画面的意义!)。以及这完全不是一部纪录片!!!!堪称跌宕起伏的情节剧!!!竟然能用这种手法表现出来!!!!

  6.公园日记

  #49th IFFR# Ammado Tiger Competion+世界首映。以后修Found Footage的电影史雷磊一定得占一笔。延续前作[动物方言]的声音处理方式(母子对谈,磁带,噪音)和纸上动画手法,但比前作更有意识地使用了数据库电影的方法,从一张庐山旅游照开始,将庐山作为“记忆之场”,[庐山恋]作为数据库解析的对象,一面延伸出家族记忆-后记忆的脉络,另一方面又带出复杂的社会意味:庐山同时作为公共空间(几个著名景点的数据库式照片集)和政治符号(甚至放了一张庐山会议照片),[庐山恋]作为重要影片的公共记忆,爷爷在文革中的遭遇;对影片的拆解包括其中的镜子、钟表、台灯(混合了前作中商用目录的手法),同时也包括电影院空间。这次处理的命题集中,使得文本相当强大!

  6.下午过去了一半

  FIRSTX雷克萨斯。[八月][黄桃罐头之夜][法兹]续集,李雪健老师太准确了,准确到抢戏……拍得是张大磊/张小雷去俄罗斯留学前去姥爷家辞行这段。张大磊真是完全通了伊日·门泽尔这一路的调调啊,捷克新浪潮得足以乱真了;家族/个人记忆,东愁,双重视点,声音简直做得神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车和手机太穿越了,你我都知道这是不属于那个时空的东西,但张大磊很小心地让车并不与姥爷的小院发生关系(小院简直处理得像是[飞向太空]的房子了……而开场车的段落简直处理得有如梦境)。这恰好完成了一个极有趣的叙述:只有靠着资本/车的运输才能回到那个逝去的时代。看完之后又把[八月]拿出来看了一遍……

  7.粉红火烈鸟之惑

  #3rd HIIFF# 展映-另辟新径。入围2020SXSW。本届海南节最大惊喜了,蒸汽波论文电影,又是关于录音师这个冷门题材的。对低俗文化(bad taste)和刻奇(Kitsch)的讨论非常深刻。要通晓好品味的标准才能挑战它,而刻奇的要点除了“自媚/媚俗”之外还要“真实/authentic”,片子数据库做得真是赏心悦目,采访火烈鸟塑料制品的生产商和设计师简直是神来之笔。必须面对自己心里那只粉红色的火烈鸟才能通晓艺术创作之道。类似影片有马克里迪斯的[如何变成鸟],但没这部花里胡哨得好看就是了。

  8.贡达

  #70th Berlinale#奇遇。完全没想到被一部老母猪为主角的纪录片感动了!影片可以简单分为五段,1、3、5是老母猪和十只小猪,2是鸡,4是牛;2、4其实有点跑题……猪拍得那么好拍什么鸡和牛嘛看得着急死了。但是从来没想到能有一部片子把老母猪拍得这么生动,片尾猪仔们被带走后那个怅然若失啊真是让人共情了。海报绝对应该是一只老母猪然后写一行字“she is a mother too"!一直在关心那只右前腿发育不太好的小猪,1、3段都有,很抓人,不过第5段基本找不到了。第一段里老母猪杀崽(第11只,基本活不了了)实在是本届最惊心动魄的镜头。小猪崽们抢奶抢食的镜头可以再多点……猪视点、还能让人共情,实在是难得。

  9.瘾

  #14th FIRST# 纪录片单元+世界首映。自我反射式纪录片+治疗式纪录片,“我和我妈相爱相杀”的另一个方向。对阿尔莫多瓦的那张照片的分析妙极(片尾为啥不首尾呼应一下!),前半小时声画叠用相当之高级,私人影像档案的工作方法也很棒(想起了[滑板少年]),儿子从英国回来之后则进入了研究和治疗并重的“探讨拍摄之拍摄”,对电影机制的使用本身成为了本片最有趣的手段。除了对母子关系深入的自我曝露式研究外还带出了挺丰富的对历史乃至社会的探讨。不过后面一个半小时可以稍微再精练一点。总之好想看看导演的各种档案剪出来的小片片,另外必须再赞美一下导演对影像媒介的敏感,”只有隔着屏幕才能真正交流”,而屏幕上母子视频图像加上导演的倒影,是这个片子最棒的一个画面构成

  10.发现的那一年

  #49th IFFR# Tiger竞赛+世界首映。形式非常新颖,也具有相当的媒介自觉意识,可能是本届最大遗珠(再次吐槽评审团选的那个韩国类型片呸呸呸)。相当惊人的分屏+VHS+搬演纪录片手法,处理的是异常政治化的严肃命题:1992年西班牙奥运会+世博会盛世之下,穆尔西亚Cartagena工人因为加入欧盟产业转移而面临失业的“起义”——将这些包裹在极度日常的对话里,逐渐抽丝剥茧到真实的伤痛,可谓是相当高明的手法。影片分为三段和一个尾声,第一段比较冗长,后面三段非常精彩,有些时刻非常有力。最后则落在整个项目源头的那张地区议会着火的照片上。导演赶飞机前连滚带爬做了个QA,这片虽然看跑了很多人但是看完之后真的很令人兴奋!!!

  Special mention 关于无尽 最初与最后的人类 列夫朗道:娜塔莎 永远的瓦尔辛湖 酒精计划 马男波杰克·第六季

  华语十佳

  1.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2.公园日记| 2.下午过去了一半 3.瘾 4.野马分鬃

  #4th PYIFF# 藏龙+“戛纳2020”+平遥男主,正常年份应该是一种关注单元。 看片时一直会想到的是[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后半段)]和[恋恋风尘]。非常难得的一部既不矫情又不煽情、而且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大四”青春片。[里斯本物语][听见天堂]之后很少见到的以录音师为主角的影片,有着难得的幽默感,讲了许多电影行内的、也颇具迷影梗的笑话(cue了王家卫、侯孝贤和洪常秀),不少还是下了心思的三翻四抖;而在青春片这边,要算在《草样年华》这个颓废青春的脉络里,颓废迷茫与躁动的梦想和荷尔蒙混在一起。 导演在人物刻画上有着精准的白描手法,略略几笔就写得生动而真实,更重要的是“说人话”。影片调度很见功力,不少长镜头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与吉普车有关的很多调度都很精到。结尾若能更干脆利索些会更好

  5.裂流

  #4th PYIFF# 藏龙-世界首映+迷影精神奖+青年评审奖。影片有一个神一样的结尾,既轻松化解了此前一直萦绕的自恋感和元电影的生硬感,又不知所云的开头突然明晰了起来,真是平地起高楼一般,让影片的故事复杂程度倍增,后劲绵长。杨平道的演技可谓是“油而不腻”,相当精确;对自己成名作《生命的河流》近乎剥削般的调用也相当精彩。真想把《野马分鬃》里一句台词送给这部片子“我靠,洪尚秀啊!”《裂流》深得洪常秀的似非而是又似是而非的戏中戏自指结构、“(文艺圈)狗男女”、闲谈、尴尬、以及拿自己开涮的洒脱等等味道,用得得心应手,也用几处镜头cue了洪常秀(尤其变焦推……),还与侯麦名作《克莱尔的膝盖》撞了梗(导演并没有看过哈哈哈哈哈)。实在是精彩。摄影再讲究点也是妥妥的五星(毕竟《好友》在前,而且这部片其实视点方面还是有点问题)。

  5.情诗

  #14th FIRST# 剧情竞赛-最佳演员-最佳剧情片。尼翁真实电影节国际竞赛。 套层结构元电影+私电影,概念有点像[阿基里斯与龟],艺术家如何无所不用其极地剥削自己和亲人来实现艺术构思,顺带讨论了一下亲密关系和日常的鸡零狗碎;结构和人物处理倒是让我想起洪常秀那几部玩结构的(剧场前、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这时对那时错等等),包括导演扮演的“异名”的自己也颇有些洪常秀式渣男(尤其是自指的那些)的味道。材质上面前两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有所区分,一直在混淆表演与现实生活,不过“那都是戏”。微妙的地方不少,局部略有些洒狗血,不过创作观念很是值得一夸。看好有奖。

  7.火山

  IDFA→澳门大奖。就在大理看了这部片,还是颇为有趣的。正方形构图来自片中农民画,结尾那个长镜头之前全是固定机位。一年四季,红白喜事,织布种田,倒是有了数据库的味道;片子很有日本电影的味道(想起[神去村][小森林]以及[花火],尤其是切入画面的时刻)。跟导演聊了才知道是搬演,且定龙的故事线是一年前发生过的。形式感相当之强,视听语言体系也很完整且有风格。张杨这种手工式的电影也颇能成为一种建筑在生活态度上的电影方法。

  8. 花这样红

  #14th FIRST# 剧情片单元-最佳文本。2020鹿特丹费比西奖。从各方面完全达到欧洲电影节向艺术片水准的作品,费比西奖的点可能主要在于女性方面相当正确-病人-结尾镜头。片中人物善良和人性得恰到好处,女主角写得也可圈可点,这种收拾好一切去赌未来的感觉让人想起[八月照相馆]

  9. 珍珠

  #3rd HIIFF# H!Future新人荣誉入围+前平遥WIP获奖。云中这部作品内里的气质大概是侯麦,很好地接续在[绿光][冬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这个迷人的中年女性(老阿姨)情感故事的脉络里(“太假”这个理由也真得好侯麦……),粤语和城市漫游又让整部影片显得十分放松与生动。以及,珍珠姐真是个好演员。

  10.云阳

  #14th FIRST#纪录片入围。7分,创作观念挺先进的,其实并不觉得这个算是纪录片,比较接近Docudrama吧。大时代背景用很淡的笔触带过,对自己家庭私电影式的观察,以及叙事线和人物关系的提炼都很精彩。既有[东京物语]的物哀感,也有[雪山之家]那种高密度对话。后面越来越往导演的私电影上走,就显得有些割裂,德国部分跟前面的联系有点弱,以对比(热闹vs.孤独)为主,还提到了前面两个叙事元素(心脏病,中风)。固定镜头没什么好吐槽的,把摄影机放在哪,什么画幅角度,什么时候开机关机,这个必须经过长时间训练和拥有极好的艺术眼光才能完成。不过声音真的是提升空间还很大,不知是不是定剪版。往后再去IDFA或者尼翁都没问题。

  年度导演 外: 补完了奥塔大爷所有的片子,重看了之前看过的片子。文还坑着,抓紧填……

  外: 下半年比较忙,泰国小哥哥的片子没有按计划看完。疫情期间恶补了一下他的短片,简直高产似那啥。我自己理出来的他的作品,长片7部,短片22(网站所列)+14(各种信源)共36部,还有一个个展……事实证明喜欢一个导演的话,连他的广告都会看得津津有味。有些连英字都没有的(包括一个长片),期待哪个字幕组能出手做一下……

  中: 非常喜欢雷磊近期在搞的found footage+database+(post)-memory的玩法。因此也颇花了些时间看他早期的动画作品。

  年度泪点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再次向李冬梅导演鞠躬。

  年度震惊时刻

  外:教师

  三十分钟过后就给拉皮德跪下了!后面90分钟就是跪着看完的。许久没有片子让我看得这么浑身颤抖的五体投地了!这片子竟然只去了影评人周还是展映???诗写得好是一个方面,剧情脱俗且讨论得深刻也是一个方面,主要的让人拜服的原因是拉皮德真的在很多意义上重新定义了一些视听语言的用法,时常让我想起“解放了的摄影机”这个表述。运动镜头那么有创意,游走自如,又经过精密计算,但丝毫不嫌匠气,他是怎么能找到这么刁钻却又这么准确的运镜方法啊。这部比[警察]和[同义词]都要厉害太多了。

  外:访谈录

  #资料馆2020费里尼大展# 彻底看傻了的神作。照我说这应该是费里尼最佳作品了。这片在形式上比[八部半]还要走得更远,伪纪录片+费里尼已入化境的大场面调度,所谓“片中片中片”,自传-梦境-回忆-吹牛-电影,加上他自己,全部以一种反复嵌套又多重自指的方式混杂在一起。可能是电影史上最荡气回肠的公交车之旅?以及可能是电影史上迄今形式最纷繁复杂的(导演)自传/传记片?费里尼简直就是罗马电影城的唯一真神。

  中:巫山之春

  谁看谁知道。

  年度最愉悦观影体验 八小时不是一日

  无法想象还有这么温柔的法斯宾德……他似乎把对这个世界所有的善意都集中在这部电视剧里了。坐标科隆,工人阶级的工作与生活,家长里短之间还涉及了不少战后德国社会状况和一些政治经济学问题(不过还是比较初级了……)。篇幅铺开就能把群像刻画得到位。前后景关系、调度和构图还是很有法斯宾德特色。有几个瞬间感觉法斯宾德还是看过不少苏联电影的(完全是劳模-圣徒的写法和布光嘛)。

  年度发现 案例一,案例二

  阿巴斯最具政治介入性的作品。教育问题根本就是个障眼法,要点在于伊朗精英阶层(教育、文化、宗教、政治、传媒等领域)对告密问题的看法。案例设计非常精到,可以切入的点很多,延伸讨论到了包括“告密文化的成因”“个人与集体”“抵抗的方式与伦理”“利益”“宗教”“文化劣根性与告密的历史成因”和一些没法细说的内容。这片子真应该修复一下放给中国观众,尤其是如今的中国观众看看……当然更细思恐极的是里面学生家长出奇一致的态度……技巧上怀疑阿巴斯参考了一些“第三电影”的观念(放映-讨论这种形式)。

  瑙西卡

  有[尤利西斯]就必然有[瑙西卡]。可能是瓦尔达作品中文本层次最复杂的一部,很多手法显然是借自戈达尔,影片文体大概算是今日的“创意纪录片”,除了瓦尔达的自叙:希腊父亲,对希腊文化的好奇,对希腊政变的关注,童年回忆;以及“虚构”的段落:名叫阿涅斯的、有着希腊父亲的女学生,和流亡法国的希腊记者的关系;同时瓦尔达通过自身出场、旁白、直接道破“扮演”、朗读剧本等手法暴露了电影机制并形成自我指涉;同时还混合了对流亡法国的希腊人的采访、戏剧排练、当代艺术策展、街头采访等素材……几重文本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但要数赛特港口的回忆、导演旁白和最后朗读剧本为最佳。结尾朗读文辞华美的剧本时。候形成的声画叠用和错位实在是太美妙了。

  年度行为艺术时刻第800部大陆片,正好看到《八佰》

  看全了“平遥三姐妹”

  年度愉快时刻只有侯麦徽章不费吹灰之力

  电影节统计: 的里雅斯特:11长+12短+3VR 鹿特丹:46长+11短+6VR 柏林:55长+15短 北影节:1长(工作与时日,一看就是一天……) FIRST:20长+32短 杭州威尼斯平行展:29VR 平遥:34长+1短 ISFVF:看全了32短 海南:25长+6短

  今年看完的导演: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 安德烈·萨金塞夫 小克莱伯·门多萨 拉希德·努格马诺夫 纳达夫·拉皮德 阿布戴·柯西胥

  年度电影时刻2020.07.27,FIRST开幕露天放映

  2020.12.06,海南节开幕式散场后。视频更震撼……

  第一次没什么新年愿望,也不想安排什么计划。活着,有电影看,就挺好。

上一篇:原创娱乐圈明星的“纹身”,我只服白百何的纹身!网友:这个位置好“尴尬”
下一篇:囚笼中的爱与性:解析十大禁室培欲电影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